剑桥中国史:明史





年 10 月嫁给了皇帝的次子朱樉,但他在 1375 年死去以前迄为明朝的边患。
1372 年 4 月,蓝玉将军作为徐达 40 万征讨大军的前锋,败扩廓帖木儿于蒙
古土剌河的附近。但是,徐达和李文忠后来进攻哈尔和林时却被蒙古人彻底
打败;这时蒙古人已在他们的旧都重整了部队。李文忠这一支人马因蒙古骑
兵的攻击和戈壁沙漠的艰苦地形而受创极重。明朝廷就再也没有派军深入草
原了。
但在这同时,在甘肃的傅友德和冯胜却战胜了蒙古人。兰州和西凉(今
甘肃武威附近)都被傅友德和冯胜清除了亲元的军队,然后他们两人于 7 月
进兵甘肃西北的永昌和戈壁边沿上的亦集乃(即居延)。
冯胜的军队是三支主力军中唯一深入蒙古人的老家并在那里取得了军事
胜利的部队。他俘获了 10 余名蒙古军官和 1 万多头牲口(马匹、驼骆和羊群),
而且他的部队没有严重的伤亡。
冯胜、徐达和李文忠于 1372 年末奉召回南京,另外,皇帝在 1373 年初
决定把当时在位的元君的儿子买的里八剌送回哈尔和林他父亲处。1373 年 1
月 23 日发出了有关这一内容的一封信。1373 年春,徐达、李文忠和冯胜再
受命统领北京的卫戍军。可是从此以后,这些卫戍军不再发挥主动进攻的作
用了,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备边,以防止元军重新夺取中国的皇位。徐达在秋


①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9,第 15 页。
② 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314—1318 页。
③ 其中可能有印度僧人班迪达(1381 年死),他率领 12 名印度和尚也于 1371 年到达了南京。自 1364 年
以来,他们即在中国的蒙古朝廷内。《明实录?太祖实录》'380',68,第 1282 页;陈鹤:《明纪》'53',
3,第 18—19 页。
① 《国榷》'498',5,第 460 页;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7,第 2 — 3 页。关于宗泐的传记,见《明
人传记辞典》'191',第 1319—1321 页。



天返回北方,9 月间赴大同,把边塞地区的居民强行安置到北京附近来。11
月,扩廓帖木儿攻大同,徐达这时已经南移到太原。11 月 29 日,徐达在怀
柔(北京东北 40 英里处)打了一次漂亮的进攻战,他在风雪之中打败了扩廓
帖木儿。
直到 1374 年买的里八剌才被送回蒙古。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蓝玉就在
兴和等地和蒙古人打了一系列胜仗,同时,李文忠也在大宁和高州(今承德
地区)取得胜利,俘虏了一些元军军官和妃子以及驼马等等。最后,洪武帝
于 10 月 20 日遣买的里八剌返回草原,由从前元朝的两名宦者护送。他给他
父亲带回了一封信,皇帝在信中要求他父亲承认明王朝。这封信未被重视,
蒙古的政策迄无改变:明政权在草原继续受到先后继任的蒙古领袖的考验。
当扩廓帖木儿于 1375 年 9 月死于蒙古的哈尔和林西北的哈剌那海以后,
西部元军的势力削弱了。但是正当西部蒙古人的权力式微之际,前元朝的官
员纳哈出(死于 1388 年)领导的东蒙古人在东北继续增加力量。①纳哈出的
根据地在松花江流域:他在 14 世纪 70 年代向南扩张到辽东,他在那里直到
1387 年前一直是挑起事端的根源。同时,在陕西北部地区另一位西部蒙古新
兴领袖伯颜帖木儿再次形成了蒙古人的威胁;这种威胁自扩廓帖木儿死后本
来已趋于缓和。1376 年 2 月,原在延安修建了前哨阵地的汤和奉旨对付伯颜
帖木儿。汤和在 3 月份接受了这名蒙古领袖的投降;但是伯颜帖木儿没有就
俘,他在 7 月份又再度叛变。留在延安守边的明军将军傅友德设法伏击了伯
颜帖木儿,通过他的两名部下使他并非心甘情愿地投降了。
虽然不再有统一协调的蒙古政权威胁新的明王朝,但蒙古人还能在许多
地方袭扰边境。因此,明军采取了守势;在 14 世纪 70 年代余下的几年中明
军再也没有发动深入草原的重大军事远征了。相反地,西藏和云南出现的军
事问题吸引了南京政府的注意。
1373 年 5 月,邓俞和皇帝一个养子沐英①(1345—1392 年)受命对西藏
进行惩罚性的讨伐,目的在严惩拒不承认明朝统治的一位西藏酋长。讨伐军
深入今青海湖地区,甚至西进远到昆仑山。邓俞舍命地追赶这个酋长和他的
徒众,斩杀了数以千计的人,俘获了十余万头牲口。皇帝然后命邓俞从这个
绝塞地区班师,并召他返回南京。可是,邓俞于 12 月在返回的途中死去,死
时年仅 40。沐英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被封为侯爵,赐禄 2500 担。他不
久又将在明朝建立云南的政权中起重要的作用。
在 14 世纪 70 年代,皇帝每年在不同场合和不同郊坛经常祭告天地。但
是在朝廷,对礼仪的关注就让位于重建文官制度的活动了。这位明朝的开国
皇帝在他整个在位年间大兴制度,也修改制度。他企图规定政府各不同职位
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命令编修条令,使政府官员、皇室宗族
和将军们各知怎样行其所事。他计划使王朝避免因不听话的妇女干政而引起
的国内问题,作为这计划的一部分,他在 1372 年 7 月设立了一套机构来管理
宫廷的女人。②皇帝定下了许多清规戒律,制订了禁止奢侈浪费方面的法令,
以限制皇后和其他妃嫔所能起的作用。这个月的晚些时候,他还颁布了《六
部职掌》,后来它并入了《诸司职掌》,从而给官员每年的考绩立下了严格


① 他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083—1085 页。
① 他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079—1083 页;《明史》'41',126,第 3756—3759 页。
② 《明纪》'53',3,第 22 页。



的标准。③
洪武帝认为皇太子必须习知一些实际的政事,所以他在 1373 年 1 月命令
所有官员在上疏言事时都要把意见送到太子之处。1373 年 10 月,皇帝采取
了更进一步的步骤。他要求官员们上奏折给太子,以请示最后的决定。他指
出,太子长于深宫之中,只有这样办,他死后才会善于治理国家。可是,这
个方针为时不长,因为皇帝不久就不喜欢他的太子所作的决定了,因此撤消
了这个办法。①
皇帝一方面抓紧训练太子的问题,一方面他又试图给政府选贤任能。但
是,他对科举考试的结果感到不快。三年一试的科考没有产生足够数量的贤
才;他认为这只能产生一些书呆子,不能从政。因此,他在 1373 年 3 月废除
了科举制,又下令回头改用荐举制。在往后的 10 年没有举行科考了。②但是,
由于国子监在 14 世纪 70 年代拥有数千学子,人才济济,为许多行政职务提
供了能员。
皇帝也很注意培养诸血族亲王的问题。他设计了这样一种制度:即让诸
藩王统率自己的军事部队的古代模式和汉代以来所用的皇权官僚行政体制结
合在一起。由于诸藩王在新秩序下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他不惮其烦地给每
个王子配备儒士作师傅,教授他们以忠诚孝顺之道和屏藩皇室之理。但是他
不久就知道,这些王子都骄狂无礼,不服管束。朱文正——皇帝之侄——之
子朱守谦在 1370 年被提升为王。但朱守谦和他的父亲一样傲慢自大和不守法
纪,因此在 1373 年被皇帝贬为庶民。虽然他后来恢复了王爵,但日后有两次
被拘禁在家,在押于凤阳。③
鉴于王子们的品行不端已如此显露,皇帝在 1373 年命令宋濂和他的礼部
尚节陶凯独立地编纂一部关于从前时代亲王的历史教训的教材。宋濂花了 22
天时间搞这本书,并邀集了五、六个王府师傅参与其事。于是,陶凯的文本
和宋濂等人的文本拼合在一起,构成了《宗藩昭鉴录》;这本书被颁发给诸
王子。正像宋濂所解释的那样:“天子如首,诸王如手足,故可称为同气一
体。”①
另一件名为《祖训录》的更重要的文件于 1373 年颁发,这是皇帝努力了
六年的成果。②它概括了诸藩主的权力和责任。皇帝不断地修改和润饰《祖训
录》,它的条文因而时时有所更改。它现存的最早文本是一篇手稿,日期显
然是 1381 年,因此我们不能肯定 1373 年的条款究竟如何。不管怎样,1373
年的条令对诸王府的行政无甚影响;诸王府这时还没有单独设立,王子们尚
未离开京师。可是,从《昭鉴祖训录》1381 年初的文本看,皇子们都被授予
了他们各自封国的实权。他们拥有相当大的兵权,并且有权审理和判处自己


③ 《明纪》'53',3,第 22 页。《六部职掌》现已不存。关于它的最初文本,见翟善编:《诸司职掌》'17'
(1380 年;重印本载《玄览堂丛书》,第 43—50 卷,1940—1941 年;台北重印本,1981 年);傅吾康:
《明史资料介绍》'172'(吉隆坡与新加坡,1968 年),第 178 页。
① 《明纪》'53',3,第 23 页;《明通鉴》'210',1,第 296 页。
② 《明通鉴》'210',1,第 303 页。
③ 关于他们的传记,见《明史》'41',118,第 3612—3613 页。
①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8,第 1 — 2 页;《明通鉴》'210',1,第 305 页;《国榷》'498',5,第
482 页。
② 正如下面所示,现存的最早文本是 1381 年颁行的修订本。



封国内居住在市镇和农村中的平民百姓所犯有的普通刑事和大不敬的案件。
可是,像钱财和粮食纠纷这种基本上是民事的案件则由王朝的正式司法机关
审理。
藩王们也有权为自己的司署征聘文、武官员,而且他们对这些下属的行
为也能行使完全的司法权。王子们可以按照训示使用粗暴的刑罚,迫使人民
执行他们的命令。在宫内,王子们在朝见皇上时可以就座;他们还可以参加
宫廷的盛大宴会。他们也获准不时地互相拜会。从传统的皇家制度来看,大
多数这些特权是危险的和过分的。它们当然不能垂法千年或者千年以上。所
以在它们充分实施以前,后来的《祖训录》的文本就砍掉了其中重要的内容。

不仅皇子的教育问题是皇帝这时面临的事情,因为那些新的功臣中间也
有不法的和骄慢的人。1373 年,皇帝命令工部起草章程对付这些勋贵的渎职
行为。这些条令是以铁券形式公布的:凡涉及这些功臣、他们的家属以及他
们庄田的管事有危及管辖下人民的生活或损害王朝财政和徭役事项的行为,
有特别惩罚条件来处理。例如,如果这些勋贵的庄园管事仗势欺压当地百姓,
那么,他们就要被刺面,割去鼻子,财产要充公,他们的妻儿则要充军到南
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去受监禁劳役的处分。
按照这些条令,任何勋贵之家凡以不义手法或不履行契约而从平民取得
土地、房产和牲畜,再犯者(无初犯的惩罚)应罚该功臣俸禄之半。若三犯,
应停发其全部俸禄,而在犯第四次时则应将他削爵为民。任何勋贵之家如果
强占山林、池塘、茶园、芦苇沙洲、金、银、铜矿或铁工场,不论它们是属
于皇帝的或私人的,犯案两次的均可宽宥。犯第三次可判死缓。犯第四次的,
那就要真正判死刑了。①
这种法令事实上是准许功臣们可以犯数量有限的凶残罪行而不受任何处
罚。但是,它们也确实限制了“功臣”们的不守法纪的行为。这些功臣们都
为皇帝的建立王朝立过功,但皇帝这时几乎不能承担宽恕他们的责任了。在
洪武之治的末年,许多这样的功臣被粗暴地清除,只是在 1373 年这类清洗还
不普遍而已。
洪武帝颁布的第一批官方文告之一是在 1368 年发布的《大明律令》。这
部法典包含 285 条律和 145 条令,按政府的六部予以排列。②但是,皇帝不久
就对律的条文感到不满意,花了几年时间逐条加以修改。①他又命令编纂一部
《律令直解》,于 1368 年刊行。②到了 1373 年皇帝已经完成了修改此律令的
工作,它的修订版颁布于 1374 年。这次的排列法大大不同于第一版,因为它
仿效《唐律疏义》分为 12 篇。1374 年的律令包含 606 条,其中 288 条直接


③ 《明通鉴》'210',1,第 306 页;《国榷》'498',5,第 485 页;黄彰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