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的儿子们。直到 1399 年 6 月建文帝才准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他们父亲身边—
—历史学家们把这一决定称为愚不可及;燕王这才决心用军事行动抗命朝廷
了。
敌对行动爆发于 1399 年 7 月末;那时有个忠于建文朝的军官抓到了属于
燕王藩国的两名下级官员,并把他们送往南京以煽惑罪处死。燕王抓到了把
柄,利用这个机会在 8 月 5 日向邻近几个州县发动军事进攻,借口要清除朝
廷里的奸佞官员。这标志着在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
的军事对抗;后来这场战争被掩饰而说成是“靖难”之役。②
为了给他的叛乱设词辩解,燕王在后来几个月内精心策划了几篇文告:
它们包括在 1399 年 8 月和 12 月致朝廷的两封信,以及后来给官民一体知照
的宣言。这位藩王坚持说,他正在进行的是终止内乱的正义行动,而且无论
衡之以儒家的孝道,还是衡之以规定诸藩王义务的《祖训录》中的条款,他
的行为都是对的。①他指责皇帝,特别是指责他没有把他父皇的病情告知他,
没有让他奔临丧葬;另外,还指责他毁坏先皇所居之宫室,从而背弃了洪武
帝的祖训。
他还指责皇帝受齐泰、黄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诱惑,对诸皇子进行了迫害,
并且错误地指控他在做军事准备来反对皇帝。他争辩说,他所采取的行动是
正当的自卫,同时他要求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诈顾问们,恢复太祖皇帝的法律
和制度。除此之外他还声称,他有义务来执行这次惩戒使命,因为他是马皇
后所生的最年长的健在儿子,就责无旁贷;他指天誓日地否认他对帝位感兴
趣,只是说他是本诸《祖训录》中的规定而开始清除朝廷中的小人官员的。
根据现代历史学家所提供的材料,他的任何指责是否有充分的事实根
据,或者他是否真正能够在当时就把这些论点公诸于世,是值得怀疑的。可
① 关于方孝孺的政治思想,见克劳福德等编:《根据明初社会来看方孝孺》'129',载《华裔学志》,15(1956
年),第 308—318 页;沈刚伯:《方孝孺的政治学说》'464',载《大陆杂志》,22,5(1961 年 3 月),
第 1 — 6 页。
① 黄章健:《读〈皇明典礼〉》'246',载他的《明清史研究论丛》'242'(台北,1977 年),第 120—141
页。
② 阪仓笃秀:《建文帝的政策》'444',载《人文研究》,27,3 — 4(1978 年),第 10—14 页;毛佩琦:
《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373',载《中国史研究》,2(1982 年 4 月),第 41—42 页。
① 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8—27 页。
是,这些指责对燕王来说却是关系成败的问题;最终地它们要使他对抗朝廷
的行动站得住脚,并且还可帮助他纠集能够抗命的人马。这就是为什么这位
藩王在篡夺皇位以后要窜改历史记述,把那些和他的言论相矛盾的记载统统
去掉,换上支持他的合法继承权利的一些历史说词。①
内战:1399 年 8 月—1402 年 7 月
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 10 万人;
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
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封建
藩国。但是,这种简单的比较会把人引入歧途。燕王的强大表现在这样几个
方面:他自己有领导能力;他的军队素质高——包括来自兀良哈诸卫的蒙古
骑兵大队人马;他的战略高超;他又有不可动摇的必胜的决心。反之,皇帝
的军队因指挥上无决断和协同作战不好而大受损害;同时朝廷又分散精力去
搞那些甚非急务的政府改组工作,这当然也影响了战局。②
从 1399 年末到 1401 年中叶是战争的开始阶段,它主要限制在北京(北
平)府的附近州县和山东济南附近的据点。战争正式开始于 8 月末,那时建
文帝派遣耿炳文(约 1339—1404 年)这位退休的高级军官为大将军去平定叛
乱。9 月 11 日,耿炳文想把叛军限制在北京附近,便在北京西南的真定部署
了 13 万人的大军,但在两个星期之后便受了重创,被打败了。①于是已故的
将军李文忠(1139—1184 年)之长子李景隆接过了指挥权;但是,他也同样
无能。10 月中旬,燕王离开他的封地去寻求新兵;李景隆便乘他不在北京的
机会率领讨伐军从南京地区开往北京。他在 11 月 12 日合围北京,但是燕王
马上回师并击败了李景隆;因为李景隆的士卒大多数是南方人,不耐北方的
苦寒,因此他被迫在三个星期以后退兵到山东西北的德州。②
12 月 6 日,燕王又送了一封信给朝廷,指责齐泰和黄子澄。作为战略上
的姿态,皇帝正式罢免了他们两人的官职,用茹瑺(1409 年死)代替了齐泰。
可是,事实上他继续依靠他们出谋划策。在 1400 年 1 月月中,燕王又在西北
发动了攻势,攻入山西;他在山西攻取了一个关键的府城之后就直趋首府大
同。李景隆拖延了时日。当他的援兵在 3 月份到达大同时,燕王已经回师北
京,李景隆便拖着疲惫和深受北方寒冻之害的军队返回德州。①
1400 年 5 月,双方在北直隶中部保定附近的白沟河岸上展开了一场大
战。李景隆这一次想用钳形攻势一举粉碎燕王的军队,但是他在 5 月 14 日因
① 黄章健:《〈大明律诰〉考》'245',又《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岭》'243',分别见于他的《明清史研究
丛稿》'242',第 187—190、258—259 页;毛佩琦:《建文新政》'373',第 38—41 页。
② 吴缉华:《论明代前期税粮重心之减税背景及影响》'572',载他的《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583',1(台
北,1970 年),第 76—81 页;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95',载《历史研究》,10(1957
年 10 月),第 63—75 页。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 22—23 页。
② 这一点是陈大卫(音)提出来的,见他的《燕王的篡位,1398—1402 年》'20',第 36—38 页。关于姚广
孝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561 页。
① 黄章健:《读〈皇明典礼〉》'246',载《明清史研究丛稿》'242',第 122—127 页。
大暴雨和洪水而失败了。四天以后,两军约 60 万人马打了一场对阵战。李景
隆的军队拥有火器装备;但是他再一次受重创而溃败,在 5 月 30 日先退到德
州,然后又退到济南。燕王现在却受到平安将军(1409 年死)部下一支帝国
骑兵队伍的威胁;幸而他的次子朱高煦从北京率援军来到才救他脱离了险
境。
6 月 1 日,燕王恢复了攻势,第一步进攻德州。在开赴德州的途中他击
败了李景隆劳顿不堪的军队,并于 6 月 8 日围困了该城。德州由平安和盛庸
(1403 年死)防守;后者是帝国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之一。燕王对守军的攻势
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且在帝国军队手下连吃几次败仗,因为皇帝的部队有
时出城袭击他的后方。9 月 4 日,当燕王得知从南京正在开来一支救援部队
时,他解围而去,退回了北京。皇帝的军队再次控制了德州。朝廷对李景隆
的表现不佳感到沮丧,就在 6 月后期免了他的职,而以盛庸为大将军来负责
平定叛军。②在 1400 年秋天到 1401 年春天之间,燕王从逃离南京的宦官和将
军们那里得了些消息,他便借此机会决定打一场消耗战。他采用游击战术,
在北直隶的南部和山东西部进行一些牵制战和佯攻战,同时他找出了能绕过
许多设防据点的南进路线。这就揭开了内战的新的一页。
1401 年 1 月 9 日和 10 日,燕王进攻山东境内运河之西的东昌,但遭受
了重大的失败。帝国的大将军盛庸这一次又使用了火器,打死了燕王军队中
的几名将领和数万士兵。燕王在撤退回北京的时候,几乎被平安的骑兵所生
擒。皇帝被这次捷报所鼓舞,在 1 月 31 日又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职务。燕
王下决心要控制北直隶的南部,他在 2 月 28 日恢复了攻势。4 月 5 日和 6 日,
他的军队重创了德州附近滹沱河以北夹河上的盛庸的军队。这个月的晚些时
候,燕王又击溃了平安的援兵。皇帝在失望之中于 4 月 17 日重新罢免了齐泰
和黄子澄,而以茹瑺取代齐泰——茹瑺和遭贬的李景隆现在是朝廷里的主和
派领袖人物。
这种重新组合的方式形成了人们熟悉的格局。当胜利似乎在望时,齐泰
和黄子澄被官复原职;当战局不利时,他们又被罢了官。这不仅是意在安抚
燕王的一种只有象征意义的人事变动;它表现了皇帝周围存在着严重的派系
斗争。在政府新班子的领导下,皇帝向燕王做了一些最后遭致夭折的和平试
探。但是,他继续支持他的这两位主要的顾问,而且委托他们去长江中游组
织民兵队伍,以取得对他的帝业的支持。
在整个这个夏天,燕王不断袭击通往真定和德州的运河供应线,捣毁了
从北直隶南部到山东南部的仓库和运输设施。1401 年 7 月初,盛庸未能切断
燕王沿运河的供应线;这条线路使山东北部的帝国部队面临很大危险。8 月
末,平安从真定对北京发动一次胜利的反击,迫使燕王又一次回师北上。但
是,平安和他的僚属们在 10 日末又被遏阻,燕王则在 11 月底回到了北京。
与此同时,建文朝廷从朝鲜输入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
王李芳远(1400—1418 年在位)公开表示支持皇帝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
能影响战争的结局,因为军事领导太无能了。③1402 年 1 月,燕王离开他的
② 吴晗:《朱元璋传》'587',第 160—162 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 9—11 页;德雷尔:
《明初政治史,1355—1435 年》'146'(斯坦福,1982 年),第 148—152 页;又见张奕善:《夺国后的明
成祖与诸藩王关系考》'35',载《文史哲学报》,31(1982 年 12 月),第 44—51 页。
③ 关于在《祖训》'386'中对诸藩王加以管束的条令和法规,见王崇武的《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中所引
封国,开始对南京发动一次新攻势。他听了给他当间谍的皇帝宫内太监们的
劝告,绕过了运河沿岸、安徽和南直隶的淮河沿岸的设防堡垒,集中进攻那
些防御甚差的城市和县。他的部队绕过了德州,渡过了黄河,并在一个月之
内拿下了山东西北部的几个咽喉据点,完全切断了帝国政府通往北方的供应
线。朝廷马上派已故徐达将军的长子、同时又是燕王妃的兄弟徐辉祖带兵增
援山东;但是他没有能够挡住燕王的军队。燕王一直南进,在 3 月 3 日拿下
了南直隶西北部的徐州。这时,皇帝的军队从北京地区和德州撤回,想保住
南京畿辅地区。
1402 年 4 月初,燕王进入安徽北部的宿州,打败了平安的骑兵,后者是
被派来拦截他的。但是,5 月 23 日燕王在安徽灵壁南面的祁门山受到严重挫
折,被徐辉祖所率皇帝方面的优势兵力打败。燕王在这次战事失利中幸免于
难,在 5 天以后,他利用徐辉祖突然被召回和援军到来的机会,对在灵壁驻
兵的平安发动突袭,拿获了平安本人和其他几个重要将官。他的军队在 6 月
7 日攻破了淮河上盛庸的防线,并在绕过了淮河附近的凤阳和运河上的淮安
(在洪泽湖附近)这两座坚固设防城市之后,以闪电的速度直下淮河,于 6
月 17 日攻占了扬州。7 月 1 日,燕王的部队被盛庸的水军挡在南京对岸的浦
子口。两天以后,指挥长江舟师的都督佥事陈瑄(1365—1433 年)叛投燕王,
因此燕王的军队有了渡过长江的船只。他们马上过了江,未遇抵抗地直抵南
京城郊。①
在此以前,建文帝曾经把他的军队从北方召还,并纠集南京附近的新兵
来保卫京师,但是朝廷的政策迄至最后一刻也没有定下来。6 月 20 日被召回
的齐泰和黄子澄力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京师;李景隆和茹瑺则倾向于通过谈
判解决问题。7 月 9 日,皇帝派李景隆和洪武帝的第 19 子朱橞(1379—1417
年)到南京城外的龙潭向燕王提?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