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诚的军队。张士诚每一次都被迫退守深沟高垒的城内。与此同时,脱脱的分
遣队也正在打败附近县城张士诚的羽翼和扫荡其他反当局者的地区。1355 年
1 月 7 日,一道签署日期为 12 月 24 日的诏旨从大都(北京)发到了脱脱营
内。使他震动和惊异的是,这道诏旨命令他把兵权交给别人,削夺他的一切
文武职务,并把他放逐在外。他的军队溃散了,许多部队流为盗匪。一年以
后,他在云南边境的流放地被他的政敌的代理人所毒死;这些政敌在他离职
以后就控制了朝政。通过策划罢免脱脱的官职,他们同时摧毁了政府最后一
位可信赖的领袖,挽救了张士诚(以及其他叛乱分子),使元王朝的覆灭无
可挽回。
朝廷再次给张士诚以赦免和高官。他由于奇迹般地逃脱了被毁于脱脱之
手的灾难,这一次他深信他的事业交了好运。1355 年夏,他还是戏弄了朝廷
派来任命他为官的使臣们,后来又杀死了他们。他迅即继续发动攻势去夺回
已深受饥馑和疾疫之苦的江苏北部的失地。秋天,长江南岸江阴的一位叛军
领袖为了逃避那里的争吵和对手,求取高邮张士诚的保护。他劝告张士诚把
注意力转向长江三角洲的苏杭地区,因为这个地方太富饶了,人口也多得多,
而且直到此时为止又相对地平静一些。张士诚对此颇费踌躇。苏北地区有不
同的语言和历史,他对南方地区这个被称为吴的地方无亲切感。可是,他在
1355 年底派了他最能干的弟弟张士德带兵渡过了长江,让他在南岸试探发展
的可能性。7 月 11 日,朱元璋也正在此时在其西边 100 英里处的太平渡过了
长江,后来他又想攻占南京。张士德在 1356 年 2 月攻下了他的第一个大城市
常熟,3 月份又拿下了苏州。张士诚于 4 月 13 日从高邮抵达苏州,搬进一个
大的佛教寺庙内,急急忙忙地把它改成了临时的王宫。苏州此后 11 年内就成
了他的老家。
在以后几个月中,他的大部分战斗部队都移到了长江南岸。在张士德的
强有力的和干练的领导之下,他们开始攻占了常州以东的一些州府,并南进
到浙江北部。张士德甚至在 1356 年夏末攻进了杭州,但不久即被迫撤出。张
士诚的大周王国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地区性政权。他的重要敌对势力一为朱元
璋的新的强大的叛乱基地,即北方红巾军势力延伸到最南端地区的南京(朱
元璋已于 1356 年 4 月中旬最后拿下了此地),一为元政权在华东中部留下的
最重要的根据地,即省会杭州。在长江以北,张士诚还与察罕帖木儿的领土
搭界,但是他们之间没有利害冲突。朱元璋对张士诚的威胁最具危险性。
1357 年夏,当张士诚和朱元璋两军交锋争夺一个江防战略要点(苏州之
北,常熟县内的福山港)时,张士德被俘,并被解到了南京。①朱元璋想利用
这个俘虏做一笔交易,即劝张士诚投降或者合作。张士德给他的兄长秘密写
了一封信,要他的哥哥决不与朱元璋合作或者投顺他,但是如果命运是这样
安排的话,宁可投降元王朝。于是他在狱中绝食而死,倔强地藐视俘虏他的
人。
张士德的死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是张士诚野战军将领中最有抱负和最
有能耐的人,也是在他的政治助手中最有节操和最精力充沛的人。没有了他,
张士诚的组织开始改变了特征。另外,压力也在以下两条战线上增长:即一
方面从南京方面增加了朱元璋的压力,一方面又从杭州元王朝增强了该行省
政府的军队这个新因素的压力。张士诚传话给杭州的元王朝官员,表示他愿
意投降,但他提出的条件被行省当局认为几乎是太傲慢了。在张士诚驻扎在
高邮的时候,杭州的高级官员达识帖睦迩原来曾驻守在扬州;他认为张士诚
太狡滑,不可相信。可是他又很需要张士诚的投降,因此 1357 年末在条件经
过略加改动之后达成了协议(张士诚原来要求保留王位称号,现在答应改为
太尉):杭州的元政府派高级官员带任命状给他。这一次他们经受住了严峻
的考验。张士诚的诸弟及其所有朝臣、僚属和其他官员都在省、县级任官,
但张士诚获准保留他的政府的实际结构和他对该政府的一切权力。因此,他
的土地、他的军队和他所积累的财富都毫发无损。他除了给元王朝演一个忠
诚奴仆的角色之外,唯一实际的义务就是每年由海路向大都输送米谷一百万
石或百余万石,但是,京师从未收到多于此数 15%的粮米。
张士诚从势力日削的元政府的安排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最大的好处
是他的新社会地位在汉人社会——特别是精英阶层——的眼光中所赋予的合
法性。他的变节行为没有瞒过他们的眼睛,然而现在在他手下做官或者与他
的官员交往就不那么危险了。他们也还抱有这样的希望:他可能接受精英阶
层的指导,可能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治理,并且支持儒家和文人学士的理想。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做得比当时中国的任何其他地区性政治领袖——
不论是保皇派或者叛乱分子中的领袖——都要好得多。富庶的东南受战乱之
祸的影响比较少,吸引了全中国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精英阶层。苏州、杭州
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富庶的城市都享受着一种舒适、考究甚至奢侈的生活,而
中国其他地方则大半在痛苦中煎熬。
张士诚现在大大地时来运转了。除了苏北盐田可能有的税收之外再加上
长江南岸农业富庶地区所产的剩余粮食,张士诚的供应在地区性领袖中是最
好的。在他有效控制下的人民比他最强大对手们控制下的人民的状况还要好
些,因为他的占地面积比别人的土地更紧紧地连成一片,而且控制得更严紧。
另外,他不像红巾军运动的那些强大的领袖那样因与排他性的秘密会社认同
而处于不利地位。这笔财富似乎使他有可能争取到各种各样的支持,从而使
① 潘柽章:《国史考异》'414'(约 1660 年;重印本,台北,1967 年),1,第 6 页引用了钱谦益关于此事
的日期和地点的论据。
他合法地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可是事实上不是他,而是他的对手中号称受
有天命的可能性最小的人,却使得他的问题特别令人感兴趣。在现时要具体
分析他的失败是很困难的;历史学家今天仍必须依靠 17 世纪历史学家们所汇
集的极好的材料和批判性的研究来进行工作。①
说到张士诚的最后一段历史,正像人们许久以来期望的那样,他在 1363
年秋天又一次背弃元政府了。这一次他自称吴王,并控制了杭州和浙江北部
大部分地方;这些地方是他自 1358 年以来在各种情况下早已占有了的。那一
年的早些时候他已经发动攻势扩大长江以北的地盘,攻击了朱元璋在安徽的
侧翼,而朱元璋此时正忙于与长江中游陈友谅(1320—1363 年)的红巾军王
国作战。
可是到了 1363 年底,朱元璋已经战胜了陈友谅,能腾出力量来注意东方
战线了。他摆出挑战的架势,也就是说,到了 1364 年的新年他自己要称制为
吴王。①他跟张士诚搞了几乎两年摩擦,但双方都没有发动大战。后来,在
1365 年末,朱元璋发动了攻势,以求最后解决张士诚的问题。张士诚的地盘,
一府又一府地失陷给了朱元璋的侵略军之手。苏州本身被围,并在 1366 年
12 月 27 日缩紧了包围。它的防御在 1367 年 10 月 1 日最后被摧毁;它的陷
落成了饥饿无告的人民——他们被困在最近加以重修而坚不可拔的城墙内
(这时成了死亡的陷阱)——所经历的恐怖的典型事例。到了最后,张士诚
的一群妻妾都忠贞不二地爬进装满可燃物的塔内由其嫡妻点火焚烧,然后这
嫡妻自己也刺喉而死。张士诚也自缢于宫内的主殿中,但是被人解救下来,
后又被明军把他救活了。他立即被装进囚笼内用车送往南京,几天以后在囚
室内自缢身死,时年 46 岁。
张士诚为什么失败?在张士德死后,他的将军们除一、二人以外,都变
得不那么有冲劲了,军队中的纪律和元军一样也松弛了。据当时传说,张士
诚的将帅们奉命上战场时都会装病,然后要求财物赏赐,才接受打仗的命令。
不论什么时候战事一不顺手,他们就会放弃阵地,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因
打了败仗而受到惩处。他的政府在开始时很严厉和依法办事,后来懈怠下来
了。行政事务由他的幼弟张士信和女婿潘元绍掌管,他们两人的不负责任、
贪婪和弄虚作假的作风毁掉了军队的士气和政府的法纪。
他们纠集了一些文人、艺术家和音乐家,慷慨地庇护他们,但未能赢得
更严肃一些的士大夫们的尊敬,这些人基本上不愿为张士诚的政权服务。他
没有真能效命以帮助他变成中国皇帝的顾问集团,也没有由密谋者和计划者
组成的核心内阁来推动他的政府机器。而最重要的是,张士诚自己没有了进
取心。他从一个热情的、活跃的、火气很冲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 40 岁就悠闲
自在地寻欢作乐的人,希望别人替他维持日常政务。他可能比他的某些政敌
——包括自我毁灭的元政权在内——更能等待时机,而这种耐心可能会使他
把帝位逐鹿到手。可是,他的主要对手不允许他那样奢侈无度。朱元璋是一
个着了迷的至善至美的追求者,一个有干劲的当家人,老是想猎取大的目标,
因而他最后能够抛弃他的红巾军身份,并得到了同样想指导他达到最后目标
的儒士智囊团的信赖。这似乎是一个很能自圆其说的解释。在我们还不能知
① 特别是钱谦益和潘柽章的著作;见本书第 12 章为第 1 章所写的书目介绍。
① 可是,朱元璋直到 1367 年才改他的正朔为“吴元年”;参看王崇武:《明本纪校注》'542'(上海,1948
年;重印本,香港,1967 年),第 91 页。
道更多材料以前,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说法具有相当的准确性。无论如何,这
种说法概括了明代历史学家关于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斗争的决非不偏不倚的
评价,而且它也是现代历史学家之间共同的看法。①
方国珍
方国珍(1319—1374 年)是浙江中部沿海黄岩县的人。他的家庭是当地
的船户和海上生意人,有些资财,但是方国珍却一字不识;他身材高大,气
势威武,是好斗者的天然领袖。他和他的家庭无疑地深深卷进了非法的沿海
贸易,或许也卷入了海盗活动中。有个著名人士曾经指控——也许并非事实
——他与臭名昭著的海盗相勾结,他就杀了这个人,这样一下子就把他推到
了叛乱中去。既然犯有杀人罪,他在 1348 年就和他的一个兄长、两个弟弟及
邻村几个同伙乘自己的船下了海,藏身于近海岛屿之间这个长期为海盗喜欢
出没的地方。方国珍开始组建了一个海盗团伙,他们靠劫掠沿海城镇为生。
方国珍做海盗很得手,但他有时受元军的压迫,有时又被以宽大条件诱
降;方国珍在 1349 年和 1353 年都一再投降过,1356 年又投降过一次。元朝
廷特别急于要他帮助把粮食从海路运到大都来。当他在 1356 年最后一次投降
时,他被授予海道漕运万户之职,他的兄弟们也封赏有差。据说那时他的舰
队有各类船只一千余艘;他用这支舰队摧毁了政府的水军,使自己称霸于海
上航道。在海岸上他也控制了三个沿海的府,即庆元(今浙江处州)、台州
和温州,以及今浙江从宁波南下直至福建北部的沿海一带。此外,他还事实
上占有了杭州湾岸上宁波和绍兴的大部分地方。他在行省政府中的高位——
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也没有能够阻止他继续蚕食浙江政府所辖的地面。到
了 14 世纪 50 年代末,他是浙江沿海及其相邻海面上的地区性领袖。他的水
军进入了长江口去攻打张士诚。他曾迫使张士诚在 1357 年末决定投降元朝,
后来几年之内尽管他们彼此不和,但他的船只还是把张士诚的粮食运送到了
大都。
关于方国珍生平的记载至此为止似乎和对于张士诚的叙述没有两样。但
是,方国珍却是完全不同的人。他缺少像张士诚那样的妄自尊大;这种妄自
尊大使张士诚自己称王并且角逐帝位。另一方面,他更加注意他自己的利益。
他在岸上的根据地在他的眼里未被看成是一个早期的国家;他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