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皇室、内阁及帝国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湖广省的安陆。年轻的兴王在他
们到达时迎接他们,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他的藩邸即皇帝位,作为新皇帝
接受这些官员的朝贺。1521 年 5 月 7 日,一行约 40 人簇拥着皇帝从安陆出
发,不间断地旅行了 20 天。在向北京行进时,年轻的皇帝表现极好,拒绝了
官员和勋贵们的礼物,吃住节俭,不顾他旅途的困难。
大学士杨廷和曾经指示负责仪式的官员们,用适合于太子的而不是那种
适合于皇帝的仪式迎接这个孩子。当皇帝就在北京西南的良乡被告知这种安
排时,他的长史建议他不管这个大学士,像一个皇帝要做的那样经过礼仪上
的主要城门进入京师,在主要的朝觐大殿上即位,在那里接受他的朝臣的朝
贺。1521 年 5 月 26 日傍晚,皇帝抵达就在北京城门外的临时住处,当晚他
发布了他自己拟定的登基方案。5 月 27 日一大清早他进入宫殿,在黎明前的
朝见中接受他的朝臣们的祝贺。新皇帝在和大学士们的较量中获胜,这是一
① 例如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293'(1658 年;重印于《国学基本丛书简编》,上海,1936 年;台北影
印,1956 年),第 38 页。
① 司律思:《(明代的中蒙关系,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 年》'458'(布鲁塞尔,1967 年),
第 526 页。小王子是成吉思汗的一代代的继承人,他们声称有权统治蒙古民族。
①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制:《元明时期》'114'(《中国历史地图集》'114',第 7 卷,上海,1975 年),
第 38—39 页。这部地图集一般地来说反映了历史学和地图学的杰出成就。更早的舆地图,像艾伯特?赫尔
曼的《中国的历史和商业地图》(坎布里奇,1935 年;诺顿金斯堡编,芝加哥,1966 年),即使没有那样
夸大,也同样未能把真实的和名义的边界区别开来。
场权力、威信和正统性的长期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权力斗争
关于大礼的争论
1521 年 6 月 1 日,皇帝继位以后的第五天,他命令礼部的负责官员们提
出适合于他父亲的大礼和称号的意见。大学士杨廷和指示礼部尚书依据两个
先例作出他的回答: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继位。他又说,谁不同意他就
是奸贼,应被处死。
杨廷和挑选了两个不寻常而又有争论的事例。公元前 7 年汉成帝(公元
前 32—公元前 7 年在位)去世,前此二年,他安排让他的侄子定陶王继承他,
延续他的世系。但是,这个孩子一掌权便不顾已故皇帝亲属的反对开始给予
他的家庭成员以封号、俸禄以及其他恩惠。公元前 4 年,在两个朝臣的请求
下,皇帝把他的两个祖先提到更高的地位,并提出建立家庙,这项提议得到
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这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个一心想尊崇他亲生父母的
皇帝也不大可能开的先例,因为这只不过证明皇帝最终能够为所欲为。
作为英宗皇帝(1064—1067 年在位)而掌权的赵曙,是濮王的第 13 个
儿子,宋代第一位皇帝的远代子孙。没有男姓后代的仁宗皇帝(1023—1063
年在位)于 1036 年收养了这个孩子,随后又将他立为太子。1064 年他一即
位,朝廷关于他父母的封号的争论就开始了。朝廷上高级官员们有两年忙于
有关这个问题的激烈争论。一批人认为皇帝应当给他的父母上尊号,并继续
称他们为父母;另一批人认为他只应当承认他的前任的世系。这场争论很快
恶化成一场主要以皇帝权力的适当限度为中心的派系争吵。皇帝和他的顾问
们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皇帝承认他的亲生父母,并制定了对他们的祭祀
制度。但是,南宋的思想家们强烈反对这种安排,并写了反对的意见。哲学
家程颐(1033—1107 年)草拟了最有影响的反对意见,大学士杨廷和向皇帝
送呈这个先例供他考虑时,附上了程颐对这个事例的议论。①
明代朝廷上的这次争论的焦点在于辨别“统”(王朝世系的合法继承)
和“嗣”(家族惯例的血统继承或过继继承)。大学士们为之辩护的观点,
认为继承某人的人应是某人之子,这是家族惯例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年
幼的嘉靖皇帝受到敦促,要把他的伯母和伯父当作他的父母对待,把父母当
作叔、婶对待。但是对方指出,在这个事件中皇帝从未入继或被他的前任立
为太子,进行统治的家族的合法继承和家族惯例的平常的常规有明显的区
别,过去从未制定皇帝继承的规定和条款。
明代继位的历史已经由于篡位和一系列的叛逆而被弄得很糟,最晚的一
次叛逆发生在 1519 年,当时宁王试图废黜正德皇帝。关于正当的大礼的争论
围绕着一种没有说出的忧虑:嘉靖皇帝谋求创立的礼仪准则将开危险的先
例。这种准则认可在继位的合法顺序中建立皇室的一个旁支,这个旁支在其
他情况下是无入选资格的。这种准则因而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嫡系的气
氛。就大学士们而言,1519 年的宁王谋反仍然是令人不安的往事。争论的不
是孝道和君权;争论的问题是皇帝世系的稳定性。
可是在皇帝即位以后,国家的这个重大问题变得可以讨论了。大多数官
员已经承认皇帝,既不想废黜他,也不想接受他的退位;大学士们在事情发
① 《明史》'41',329,第 8511 页记载,哈密离嘉峪关 1600 里,嘉峪关标志着长城防御体系的西端。
生以后也决不可能对他适合当皇帝或他的合法性提出怀疑,因为他们已经挑
选了他。既然他能够不被迫接受大学士们的主张,既然他能够不被废黜,大
学士们就只能对他施加压力,说服他接受他们的观点。大学士杨廷和直到他
1524 年被迫离职为止,随意利用一切手段把他的看法既强加于朝臣,也强加
于皇帝。但是在这个孩子和他母亲的身上,这位大学士却遇到了对手。
杨廷和利用这一争端巩固他自己在朝廷的权力,扩大大学士们的权限,
提高翰林院及其成员的威信。他需要依附他的人的支持,他无情地排斥高级
机构中反对他的人。1521 年 5 月,他使他最有势力的敌人吏部尚书王琼(1459
—1532 年)被革职,关押,放逐到帝国遥远的西部边境,同样的策略也应用
于较低级别的其他几百名官员。他尤其排斥所有在大礼上反对他的主张的
人。
皇帝因杨的专横而苦恼,但他的手是被捆着的。1521 年 6 月殿试时他再
次提出这个问题,他出了一道追荣本生父母以何为宜的文章题目,目的是要
诱导出对他的立场的某种支持。①但是,没有一个文章的作者敢于反驳大学士
们的主张。在此后几个月中,礼部三次呈递它有关大礼的建议,皇帝每次都
反对。
在相持了三个月之后,皇帝终于接到了一项投合他心意的建议。提建议
的张璁(后来名叫张孚敬,1475—1539 年)来北京参加会试,他在七次失败
之后于 46 岁时才考中。大学士们发表他们的主张之后不久,张告诉他在礼部
的一个朋友,挑选的先例不适用于当今皇帝的情况,他建议他的朋友在他的
同僚中传播这种主张。张的朋友紧接着调任南京的一个职位,而张决定不声
张。但是,当他看到皇帝继续驳回大学士们的主张时,他渐渐改变了主意。
1521 年 8 月张向皇帝表明了他的主张。他认为遗诏本文只说兴献王长
子,而没有提到杨廷和所提出的任何安排。汉、宋继位的事并没有提供据以
作为先例的历史的相同之点,因为在这两个事例中,继位者都曾嗣养于皇宫,
然后才被立为太子。皇帝把张的奏疏转给大学士杨廷和,杨送还奏疏,加上
这样的评论:“书生晓得什么大体?”①但是,皇帝看出了在这场争论中达到
他的目的的办法。他继续迫使大学士们接受他的意见,他们也继续封还他关
于这件事的诏令。这时这个问题已经变成朝廷上争论的一个题目。其他的几
个官员发表意见支持张的主张,到了 10 月,情况迫使大学士们缓和了下来。
1521 年 4 月 30 日,也就是皇帝继位后的第三天,他派了一批人去护送
他的母亲从安陆来北京。1521 年 10 月 4 日,当她到达北京正东的通州时,
危机扩大了。她听说她将被当作王妃而不是当作皇后受到迎接,他的儿子正
被迫要称她为叔母,她拒绝进入京城,并威胁要即刻返回安陆。皇帝听到此
事时,他告诉太后,他想避位,和他母亲一道返回安陆。这种威胁迫使大学
士们采取礼部尚书毛澄(1461—1523 年)所提出的妥协立场。盖有太后印玺
的一道懿旨给予皇帝的父亲、母亲和祖母以帝、后的称号。此外,朝廷被迫
接受了皇帝为迎接他的母亲而提出的礼仪,这种礼仪给予她最高的尊荣。这
时她才同意进入京城。
但是,张太后仍旧把皇帝的母亲当作一般的王妃看待,用适用于皇妃的
① 见莫里斯?罗塞比所写的阿黑马、哈只阿里和满速儿的传记,分别载于《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 — 2、
479—481 和 1037—1038 页,及《辞典》所引的书目。
① 《明史》'41',90,第 2222 页以下。
礼节接待她,尽管她的称号是皇后。她的态度激怒了皇帝的母亲,也同样激
怒了皇帝;从此以后他利用一切方法随意羞辱和威逼太后以及她的亲属。
1522 年 2 月,在皇帝祭天的那天,皇帝母亲居住的宫殿院落中发生了一
场起因不明的火灾。大学士杨廷和把这一事件看作皇帝祖先不满于祭祀的安
排,尤其是不满于这些新的称号的明显朕兆——火是主宰所有礼仪事务的自
然力。他逼迫皇帝至少暂时撤消他双亲的帝、后称号。
就杨来说,大礼问题终归是次要事情。本朝的开头几年,他主持帝国的
行政,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制度和人事的改革。其中,他试图恢复那些在前
一个皇帝统治时被占作皇庄的地产的税收登记;遣散几千名多余的锦衣卫成
员;禁止帝国教育机构中的异端学说;以及限制太监的权力和势力,太监们
妄自霸占了许多民政职务。
但是,大礼的争议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只能激起皇帝对杨和他一
伙人的怨恨。当皇帝的祖母于 1522 年 12 月去世时,杨建议她的丧期只用一
天,对她的葬礼的细节进行争论,在这一过程中他使自己和皇帝更加疏远了。
所有对杨的态度专横傲慢的批评就这样被皇帝自身的感受证实了。
1523 年 6 月 30 日,皇帝命令大学士们到他跟前非正式地觐见他。他亲
自指示他们给他的家庭成员的称号加上帝、后的尊称,大学士们当他的面不
能拒绝他。他们一退出就立即声明反对这一敕令,拒绝奉行,结尾还问道:
陛下何能仍避而不顾正理以任一己之私情?①在杨的指挥下,大学士们实际上
像丞相那样行事,向皇帝口授方针。
1524 年 1 月,皇帝开始得到对他的立场的更广泛的支持。南京的一个次
要官员桂萼(死于 1530 年)收集了几份支持皇帝立场的奏疏上呈皇帝。其中
一份是当时的湖广巡抚席书(1461—1527 年)写的,那时他惧不敢上呈。他
在奏疏中非难大学士们,批评朝臣毫不犹豫地接受他们的指令,同时完全支
持皇帝关于大礼的立场。席书长期以来是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王守仁(1472—
1529 年)的一个奖掖者,他的看法大量地吸收了王的学说。席的奖掖者杨一
清(1454—1530 年)是他那个时代的资深政治家,在 1521 年已经非公开地
反对大学士们;由于这份奏疏,变成公开而正式地反对杨廷和了。大学士杨
廷和不能实现他的方针或影响皇帝,于 1524 年 3 月致仕。
在随后的五个月期间,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变得非常激烈。双方都激烈
地提出派系性的指控;设下阴谋要致皇帝的支持者于非命或撤去他的反对者
的职务。到了 1524 年 8 月,反对皇帝的最直言不讳的人都已被迫去职,由可
望支持皇帝及其方针的人接任。朝臣们以种种理由有力地反对这些任命,但
都不起作用。
1524 年 8 月 11 日,皇帝诏令礼部恢复他母亲原来的皇后尊号。这道诏
令立即遭到对立的翰林学士们、在京的御史们、朝廷郎官们的抗议。皇帝命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