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1527 年,当这个案子移送北京再审时,刑部把诉状改成施行巫术。所有
共谋者仍有被砍头的连坐罪。但是皇帝在诉状改变后渐渐起了疑心。他最后
站到了郭的一边。1527 年 10 月,他将所有涉及这个案子的官员逮捕,命令
他的谋臣们再次重审。他们按照他的指示撤消了对被告的指控,并开始审查
那些支持诉状的朝廷官员们。有 10 个官员被打致死,40 多个官员被谪戍边。
当事情结束时,都察院和各部与杨廷和及翰林集团有过联系的那些官员都被
清除了。
这桩案件的真象从未弄清。最后的裁决认为,被指控的实际上是一个叫
张寅的人,认为原来不利于他的证据是互相矛盾的,既说他是名叫李午的术
士,又说他是名叫李福达的叛逆者,尽管他实际上只是逃离本土的一个无籍
匠人。同时,在有关年纪和日期的细节上还有其他的不符之处。皇帝确信朝
廷官员们串通起来攻击部勋,并有证据证实他的这种确信。他还担心官员中
有一派人反对他和他的支持者,他要坚决肃清他们。这桩案件最终和被指控
叛逆的人没有什么关系;它是政府里的翰林集团对皇帝的支持者的攻击,它
以对他们的灾祸而告终。①
皇帝于是集中注意力于翰林院本身。张璁猛烈地进行了这次清洗。自
1524 年他成为翰林院的学士时起,他蒙受了出自翰林院学者们之手的欺凌和
屈辱。连翰林院最低级的成员也拒绝向他致意;对待他像对待一个无赖。
1527 年 11 月他进行反击。他建议对翰林官进行考察;那些被认为不合
要求的人到地方上任职。20 多个官员被贬黜,所有翰林院资历最浅的成员,
即庶吉士,被任命为知县或各部的属员。重新给翰林院调配的人员是以前和
它并无关系的一些京师官员,与此同时翰林学者的选拔放宽到包括翰林院以
外的高级官员。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杜绝别的翰林派系的兴起。对翰林院的
任命不再限于它的人员,或受它的官员们控制。①
与此同时,张和桂萼想方设法控制内阁。他们尤其讨厌首辅费宏(1468
① 杨廷和:《视草余录》'611',载《杨文忠三录》(1607 年;重印,京都,1972 年,第 1 叶。关于正德皇
帝之死的这一记载,《御批历代通鉴辑览》'89'(1767 年)的编者们收入了乾隆皇帝的看法,这份文件是
伪造的:“当时豹房寝疾,左右无人,其言仅出自中涓之口,安知非其辈恐朝臣论其前罪,故矫传此命,
以托为解免之由。固未足尽为凭信耳。”很可能由于这个缘故增添了后两句,但是把继位之事托付给大学
士们,太监们从中是得不到好处的,因此至少文件的那一部分可能是真的。语言很像口语,可能反映了皇
帝实际说话的情态。见清高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杨述曾编(1767 年;重印,上海,1883 年;摹印
本,台北,1959 年),108,第 3 叶(第 3524 页)。
① 例如,见《正德游江南》'67'(无日期;重印,载《中国历史通俗小说——三种》,台北,1976 年),
《白牡丹》'412'(无日期;重印,载《中国通俗章回小说丛刊》,9,台北,1971 年)。
—1535 年),费宏鄙视他们,并且抑制他们参与内廷事务。为了抵消费的影
响,他们策动让杨一清回来。由于杨年资深,他接替费当了首辅。杨起初愿
意听从他们,他们依靠杨而在学士中有了更大的影响。1526 年 12 月他们开
始在皇帝面前说费的坏话。但是皇帝喜欢费,不注意他们的话。可是他们继
续攻击他,费宏终于在 1527 年离职。六个月以后,张璁成了大学士,1529
年 3 月桂萼也得到了同样的职位。
张璁入阁后不久,便发动了对杨廷和及其支持者的最后清洗,这次清洗
于 1527 年晚期开始,首先逮捕了杨所任命的管理西部边境事务的陈九畴。有
40 多个官员牵连进这个案子。陈曾上报满速儿于 1523 年的战斗中死去。当
弄清他仍然活着时,桂萼指控陈虚报满速儿死亡的功劳。这引起皇帝怀疑管
辖边务的所有高级官员串通一气。陈被谪戍边境;其余卷入的官员被免职。
只有杨廷和仍然未受触动。
1528 年 6 月,皇帝惩处了所有在朝廷关于大礼的争论中反对过他的官
员。杨廷和被正式判处死刑,但是皇帝减轻了他的刑罚;他的官阶和特权被
褫夺,他被贬黜为平民。他的长子杨慎(1488—1559 年)已经被谪戍云南的
一个偏远的边境哨所,他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所有卷入的高级朝廷官员
都丢掉了他们的职位,所有年资浅的官员都被褫夺官阶,贬黜为民。他们的
刑罚从来没有被减免。在其后的每次大赦中,皇帝都把这些官员特别排除在
外,任何为他们说话的人都立刻受到惩罚。①
紧接这次清洗的最后阶段,关于帝国对吐鲁番的政策的争论又重新开
始。1528 年晚期,满速儿的一个将领牙兰要求在明的地区内避难,他的要求
得到允准。满速儿提出,如果朝廷同意将牙兰交还给他惩处,他便交还哈密
城。同时,他请求恢复互市,1524 年当他入侵甘州时,互市中断了。再次出
任兵部尚书、负责西部边境事务的王琼谋求恢复互市,得到皇帝的亲信张璁
和桂萼的支持。他的反对者认为,我宽恕而彼不正式赔不是,这只能助长这
些西部民族的傲慢,引起更多的麻烦。王反对说,蒙古部落已集中力量袭击
北部边境。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立即稳定西部边境的事态是明智的。尽管
皇帝怀疑满速儿的意图,他还是被说服,恢复了他的通贡权利。因此,西部
边境的战况多少平静了些,朝廷腾出了手来对付蒙古人,1528 年以后蒙古人
开始沿着北部边界更加频繁地进行袭击。
在 1528 和 1529 年期间,大学士们继续争夺权力。首辅杨一清在一切问
题上都不肯听从张璁的指挥,他们之间的裂痕扩大了。张和桂受到滥用权力
的指控。1529 年 9 月,两人都被免职,但是他们在朝中的支持者继续攻击杨。
霍韬(1487—1540 年)指控杨收取他举荐在皇室任职的太监们的贿赂,并说
他勾结朝廷官员们诬告桂萼。当这些陈述被证实时,张和桂恢复了职务,而
杨被允准致仕。
张和桂于 1530 年控制了内阁几个月,但他们得意的时间不长。在严酷的
夺权斗争中,桂萼疏远了他的同僚,既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也丧失了他自己
① 朱厚熜一般或以其年号称为嘉靖皇帝,或以其追諡的庙号称为世宗。这个年号出于《尚书》的一段话。
周公(周代创建者武王〔公元前 1027— 公元前 1025 年在位〕的兄弟)在他的《无逸》中引述商殷统治者
武丁(公元前 1324— 公元前 1266 年在位)的范例:“无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嘉
靖”一语被选用来批评前代的普遍状况,也表示对新皇帝及其朝廷的期望。见李雅各:《英译七经》'309'
(1870 年;第 2 版,牛津,1893 年;重印,香港,1960 年;重印,台北,1969 年),Ⅲ,第 466—467 页。
对政治的兴趣。他于 1531 年 2 月致仕,死于第二年。当张璁婉言拒绝为皇帝
实行朝廷仪礼的种种改革时,皇帝很快找到了一个愿意这样做的人。1531 年
以后,他把皇帝的恩宠丧失给了夏言(1482—1548 年)。但是,在他因身体
不好于 1535 年致仕以前,他仍然断断续续地执政,仍然能够影响朝廷的政
策。
大礼的变化
尽管皇帝在 1524 年结束了关于他双亲尊号的一切争论,但有关他们的礼
仪的争论仍在继续。现已接近 20 岁的皇帝用种种计谋试图提高他父亲的身
份。1524 年春,他提出为他父亲的神主立庙。这个想法最初于 1522 年提出,
当时国子监的一个监生提议,应当在北京建立这样一座庙。1525 年,同一个
人响应皇帝的建议,提出皇帝父亲的庙应当建在太庙内。这两次,皇帝一点
也没有得到对建议的支持。当他在 1525 年坚持这个论点时,礼部提出一个折
衷方案,应当在邻近太庙的地方为他父亲建立一座单独的庙。这个方案得到
了他的赞同。1525 年夏,这座庙已在建造中。礼部甚至没有尽力去找一个合
乎正统的先例来支持这项建议;选取的一个先例并不合适,只不过是为了装
装门面。
1525 年 5 月,皇帝威胁着要就请求把他父亲的神主安放在太庙的一份奏
疏自己作出决定,即使整个朝廷都反对。他没有得到一点支持,便转向另外
的计谋。10 月,他坚持要改变刚刚完工的他父亲的庙的神道。他要求通过太
庙院落的正门出入,而不是通过侧面的入口。1526 年 11 月,他命令他父亲
庙里的献祭要在太庙献祭的同一天进行。每一次他都一意孤行。朝廷在次要
的事情上对他让步,但在把他父亲的神主安放在太庙这个问题上,舆论却坚
决反对他。他让事情停顿下来,改而注意其他的朝廷礼仪。
在 1527 至 1531 年之间,他常常由皇后陪同亲自主持每一次大礼。开始
的时候,大学士张璁使他对朝廷礼仪不会造成损害的细节发生了兴趣。1528
年,皇帝重新颁布并分发了关于官员正式服饰的有说明的手册,1529 年,他
改变了朝臣的正式服饰。1530 年他仍然提出要改定主要的大礼。大学士张璁
以及以前支持他的其他官员都不愿贯彻他的建议,并提出相反的忠告。皇帝
坚持要进一步讨论,并在朝廷发现夏言是一个代言人。夏从理论上把皇帝的
宏大计划解释成王朝复兴的一个方面,表示赞成。以前支持皇帝的霍韬仍然
反对,在几个方面批评了夏。夏驳斥了这些反对的理由,再次赞成皇帝的建
议。
1530 年 4 月 6 日,皇帝赞扬了夏的看法,命他就朝廷事务直接上报皇帝。
4 月 7 日,他逮捕了霍韬。4 月 8 日,礼部上报了朝廷的舆论:192 名官员赞
成某种形式的分别献祭;206 名反对;198 名完全没有意见。皇帝立刻批准了
夏言对天、地、日、月的四种单独献祭的建议,命令有关的尚书们与夏商议
细节。
1530 年 12 月,皇帝在南郊新的圆形祭坛主持了首次对天的献祭;1531
年 6 月,在北郊新的方形祭坛主持了对地的献祭。1531 年 8 月张璁被免职。
他由于不肯在这个方案中合作,失去了皇帝的恩宠。
孔子(他于 738 年获得了王的身份)的献祭和封号于 1530 年 11 月改定。
皇帝要停止用帝王对天献祭的礼仪来献祭孔子,他还要废除所有曾经授予孔
子及其门徒的贵族的荣誉和称号。他不喜欢当他在孔庙主持仪式时,不得不
在孔子像前行礼;他认为皇帝在王前下跪是不适当的。他再次一意孤行。对
孔子的献祭简化了,完全和帝王的献祭分开,孔子的爵位被取消。1530 年晚
期,他把对以前的帝王的献祭和皇帝对天的献祭分开,并为这种典礼建立了
专庙。这些以及其他的改变,由于使皇帝的献祭和其他一切典礼在性质上有
了差别,全都提高了皇帝的身份。
皇帝于 1532 年停止主持对地的献祭,于 1533 年停止主持对天的献祭。
在他统治的随后 33 年中,他再已没有参加这两种献祭。他对朝廷礼仪的兴趣
和使他的父亲身后成为正统皇帝的计谋始终联系在一起。在重定大礼中,他
不能为他的父亲获得其中的一个位置,他因而失去了兴趣。
1534 年 9 月,他又提出了重新布置北京的太庙问题。南京的太庙在 8 月
焚毁,接着朝廷奉命讨论应办事宜。夏言知道皇帝想的是什么。他建议重新
安排和太庙有关的所有位次,放弃重建南京太庙的想法,在北京举行所有重
要的祖先献祭。①在这个新的安排中,每个皇帝都将有一座单独的庙。新建筑
群的工程于 1535 年春开始,九个新庙于 1536 年 12 月完工。开国皇帝和他的
祖先的神主留在中央向南的庙里,而其他皇帝的神主被安放在较小的庙里,
这些庙排列在中央那座庙的前面,向东和向西。他在 10 月已经更改了他父亲
的庙的名称,他父亲的庙仍然和这些庙分开,以便符合用于新的太庙建筑群
的名称。他现在只需把他父亲的神主送入太庙了。
1538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