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的九岁儿子明昇继位。这个政权于是失去了强有力而统一的领导的外貌,被
① 见爱德华?德雷尔:《1363 年的鄱阳湖之战:内陆水军大战在明王朝建国中的作用》'147',载《中国的
兵法》,小基尔曼和费正清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4 年),第 202—242 页,以及本卷第 2 章。
动地苟延残喘,直到 1371 年它很快地向侵入的明军投降为止。
北翼红巾军叛乱,1351—1367 年
关于红巾军的活动,现在必须转而叙述颍州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在 1351
年的情况了。和南翼红巾军相比,北翼红巾军运动保留着较强的意识形态内
容和对它的傀儡皇帝有更多名义上的依附关系。韩林儿在 1355 年 3 月 16 日
于亳州(今安徽西部的亳县)登极为复辟了的宋王朝的皇帝,改元为龙凤。
他的北翼叛乱对它的随从的控制也比南翼更有保证。一个似乎说得过去的理
由是,该运动的主心骨刘福通一直在意识形态上保留控制达八年之久,彭莹
玉则早已在南方的舞台上消失。另一个可能的理由是,这个具有意识形态的
象征意义的儿童皇帝一直生活到 1367 年;它宣布自己为复辟的宋王朝也在老
百姓心目中取得了某种合法性和信任感,也使人们感到它是反元运动的重
心。南方的红巾军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所提出的主张都比较模糊,同时,对
徐寿辉连续预谋的和最后得逞的刺杀所引起的愤世嫉俗情绪导致了变节行为
和派系斗争,并进一步削弱了它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刘福通没有成为成功的独裁者,他不能给北方红巾军搞一个
严密的组织上的大联合。反之,他只能依附于韩林儿有权取得的多种称号所
产生的意识形态的统一;韩林儿号称宋王朝的继承者、白莲教的第 14 代领
袖、红巾军皇帝以及“小明王”,即不久将再世的弥勒佛的先驱——这弥勒
佛乃是强大的佛教和明教民间宗教诸因素的化身。刘福通没有施加强有力的
军事控制,只是短暂地取得过军事胜利。1358 年 6 月 11 日他带兵攻占了开
封。从公元 960 年直到它在 1126 年陷落到女真人手中为止,这个城市一直是
北宋王朝的京师;韩林儿自称是北宋王朝倒数第二个皇帝的第 10 世孙。在胜
利以后接着的热情澎湃的支持下,他能够命令忠于他的将领们攻下安徽和山
东的重要目标,并在毛贵指挥下进迫大都。但是在 1359 年 9 月 10 日,察罕
帖木儿在河南发动反击,夺回了开封。刘福通和他的宋朝廷最初被赶回他们
原来的旧首都,即亳州的一个边远而不重要的县城,继而又迁往安丰(二者
都在今安徽西部)。他们留在安丰,一直到张士诚于 1363 年派军攻打安丰时
为止。
因此,刘福通从北方红巾军一个中部首都所领导的军事扩张活动,到了
1359 年就或多或少地近于结束阶段。自此以后,尽管叛乱分子们仍然广泛地
承认韩林儿的政权,但军事和政治领导已出现裂痕,并且从未再有效地统一
过。重要领袖们和山头都打着红巾军的旗号,彼此攻战不已,并且遍布于整
个淮河流域的许多地方,直到 14 世纪 50 年代的后期为止;例如 1352 年以前
有芝麻李活动在江苏北部的徐州;从 1356 年到 1359 年有河南西北部和陕西
的山头,直到察罕帖木儿把那里的红巾军赶入四川时止;1357 年到 1362 年
有山东的益都的山头;在从 1358 年到 1362 年间毛贵进军大都失败之后有察
哈尔和满州的山头。总而言之,他们在 14 世纪 50 年代初创立了一条从山东
向西南直到安徽-河南边境的战线,把华北和长江隔开。有时候他们也向这条
战线以北扩张,最后在 1358 年和 1362 年之间受到察罕帖木儿的遏制。从那
时以后,对于历史来说,特别是对于明王朝的出现来说,重要的发展是在这
个地区里的红巾军政权瓦解了,其势向南发展到长江下游而从 1356 年以后以
南京为中心的半自治政权兴起了。关于这一段历史,我们必须转而叙述朱元
璋的生平。
朱元璋的生平,1328—1367 年
他的权力的兴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
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尽人皆知的事
实。他在 1328 年 10 月 21 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
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
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
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
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
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 14 世纪 30 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
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
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
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
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
在 13 世纪 70 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
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
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 年当朱元璋 16 岁的时候,在 5 月份和 6 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
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
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
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
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 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
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
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
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
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
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
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几个星期以后,即 1344 年 12 月,皇觉寺(当时可能叫玉觉寺)①的僧徒
们被迫把所有小行童放出去行乞。据我们所知,朱元璋在 1345 到 1347 年在
淮河地区做游方和尚游荡了三年,也可能他因此熟悉某些军事生活,并且一
个时期当过兵——可能是在蒙古军队中当兵。除此之外,可以肯定他很了解
叛乱的内幕和对叛乱镇压的情况。在 1347 年或 1348 年他回到了寺内,在那
里大约从 20 岁呆到 24 岁。在这时他似乎开始学习认字并简单地研修佛教经
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记忆力也很强。
到了 1352 年,叛乱在淮河中游到处爆发,它们采取了许多形式,当然多
数是红巾军运动。在钟离村以西与之紧邻的濠州县城在 1352 年 2 月 16 日被
一股红巾军徒众所攻占。叛乱领袖郭子兴(1355 年死)是一个算命先生与一
个富人的盲女儿所生的儿子;这个家庭据说很善于积财。郭子兴被认为是一
① 孙正容:《朱元璋系年要录》'484',第 26 页。
个勇敢和能干的战士,但脾气不好,跟别人合不来。他相信弥勒佛教义,所
以他深信那个乱世预示着要有一个大变动。为了应付大变动的到来,他花钱
大方,广交朋友,以便约集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诚的战士。郭子兴和他的四个
伙伴自称元帅,率众攻打了濠州。郭子兴可能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别人马上
成了挑战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
元当局并不想立即收复濠州。相反地,他们派出无纪律的部队四出骚扰
无辜乡民,焚烧寺庙,把抓来的老百姓指认为红巾军,以便邀功请赏。朱元
璋所在的那个农村寺庙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地带;1352 年 2 月它不知被哪一边
的士兵放了火,并被劫掠一空。朱元璋和其他和尚及行童均四散逃逸,但后
来又回到了这些被毁的建筑物内,因为没有地方可去。他后来在写到这段经
历时说,他好多次收到叛军内朋友们的信息,警告他有危险,并劝他参加叛
军。4 月 15 日,这个年在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和尚来到了濠州城门附近,要
求加入郭子兴的部队。这是他一生命运中意外的转折点。他马上变成了一个
受宠遇的徒众、受信任的帮手、弁目(亲兵)和郭子兴家中的一名成员。郭
子兴有二妻,年长者有与朱元璋年岁相当的两个儿子。年轻些的妻子劝郭子
兴把这个年青有为的人和他们郭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招他为他
们的养女之婿。这名年轻的女人当时有 19 岁,是一位马姓密友的女儿;马某
临死之前不久把他唯一的孩子托付给了郭子兴照管。她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和郭子兴这位年轻一些的妻子的关系后来显得很重要;在朱元璋和郭
子兴的儿子们有纷争时她最后站在了他一边,他也把她的女儿纳为妾。
1352 年和 1353 年,朝廷派出的元军企图肃清被叛军占领的淮河地区的
中部和东部。将近 1352 年底他们把芝麻李从他在江苏北部徐州的根据地赶
走,而到了 1353 年初他的两名将军投奔濠州避难,使这个小城市本来已经很
紧张的资源更形拮据。他们自己称“王”,盛气凌人地要高踞于郭子兴及其
伙伴元帅们之上。派系斗争发展了。郭子兴支持了其中的一人,另一人便把
他拘禁了起来。从远征战场上回来的朱元璋发现了这个情况。他随身带了郭
子兴那位年轻妻子及其孩子们亲赴另一派领袖的营寨内,终于找到了挽救的
办法,救了郭子兴一命。
从 1352 年冬末起直至 1353 年 6 月,濠州被从徐州派来的元军所包围。
元军野战指挥官(中书左丞)、水利专家贾鲁(他在 1351 年曾领导治河工程)
之死,使濠州解了围,因而挽救了这块根据地。后来,朱元璋离开了军中回
到他的村里,他在家乡招募了 700 余人的部队,由 24 名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
的伙伴——包括他将来的幕僚长徐达(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在内——带领。
这个军事领导集团在以后 20 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随从的核心。在往后的几个月
中他继续参与范围广泛的出击和野战指挥活动,学习为将之道,并形成了他
自己的战术意识。1353 年秋,郭子兴给了他一个单独的任命,许他脱离濠州
日益紧迫的派系斗争。这是独立活动的事业的起点;他的官衔是镇抚。
在接着而来的战斗中,他最初拔掉了南边的定远县城。他甚至更向南前
进,沿途收容了大量败兵和逃兵,并赢得了几次重要战斗。到了年底,他占
领了滁州(在安徽和江苏边界附近)及长江北岸上的附近各县。他在滁州滞
留了整个 1354 年一年,并一直呆到 1355 年上半年。这里成了他的大营根据
地,他在此建立了忠于自己的军队,据说其数已达 3 万人,并且开始凑集了
一个地方管理班子。李善长(1314—1390 年)是他的第一位顾问,他原是乡
村中的精英人物,业儒,他于 1354 年投奔朱元璋,并开始以历史教训来影响
这位热心向学的青年学子。李善长被他任为掌幕府书记。
在 1355 年的最初几个月他胜利地保卫了被元军围攻的和阳(或和州,在
长江北岸,今和县)之后,开始注视着富庶的长江南岸了。最重要的是他看
中了大城市南京——当时称为集庆,此地控制着长江下游地区。1355 年初郭
子兴已死于和阳。郭子兴的儿子们认为自己是他们父亲的后嗣和继承人;红
巾军宋帝韩林儿授予郭子兴年长的儿子和郭子兴的一位旧军官张天佑——即
郭之妇弟——以高级职位,而任命朱元璋为他们的副手。但是,朱元璋下面
又围绕着 24 名伙伴,还另外有一些从其他叛乱中跑来归顺他的重要军事领
袖;这是靠朱元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