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耍晃颐峭际楣菰谇靶┠辏歉鍪焙钅兄谝灿泻眉肝唬蛟苍诖说兀阍品ㄊλ幸桓鐾降埽挥⒃诖说兀院蠊愣ǚㄊλ土艘桓鐾降芾矗愣ǚㄊρ艿模颜飧鐾降芩屠戳耍兴锤已越蹋的阊越萄暝倩厝パ埽敲从姓饷炊嗄昵嗳死戳耍叶枷嗟庇判悖怨莩ぞ头⒁桓鲂模胝夂竺婊褂幸恍┓孔樱颐蔷妥飧鲆涣蕉胺孔永矗颐抢窗旄鲂⌒偷姆鹧г海闯删退牵窍霉愣ǚㄊφ飧鐾降芤焕粗螅坏揭桓鲂瞧冢按蠹夷钪洌按蠹也戊庖幌伦影盐颐钦饫锏莱【透懵伊耍颐呛芪寻。蟾耪飧龌し煜粤耸チ耍坏揭桓鲂瞧谌鋈送惩匙叩袅耍迪愀巯悦鞣ㄊυ谀抢锇旆鹧г海峭低档亩急嗣莩に滴颐前旆鹧г撼删湍悖挥⑺倒莩ぐ⌒恍荒悴灰欤颐敲魈熳吡耍莩ぞ痛舻袅耍孪韧耆挥兴担叩那耙惶觳鸥嫠吖莩ぃ得魈熳吡耍莩ご诱飧龅胤绞且饫湫幕遥僖膊桓野煅В僖膊豢习锉鹑肆耍铱髯吡耍蛔吡宋颐钦飧龅莱【筒幌裱耍ǖ莱≈罘鸹つ睿毂S樱阒灰谡饫锲鹨桓龆衲睿阆肫苹档莱。匀挥谢しㄉ袂ǖィ馐钦娴模しㄉ袂ǖィ阍谡饫镒〔蛔。阕≡谡飧龅胤交焐聿皇娣龆甲吡耍飧龅莱【突指刺搅耍跃褪敲恳桓龅莱∮兴捞氐牡婪缬胙Х纭N颐羌尤胝飧龅莱。欢ㄊ俏颐堑哪勘晗嗤笊鞣郊质澜纾颐堑闹驹赶嗤胙锞蛔冢叭四罘穑镏送鞣郊质澜纾⊥耐竿峦校馐呛秃仙牛飧龊苤匾N颐侵泄爬吹淖媸Υ蟮拢憷黾胰耍桓龀黾胰四谛尬宓拢庑蘖停谑歉鋈艘尬宓拢馐亲陨淼淖希饷媸歉笾谙啻Γ蘖途矗飧錾挪沤懈L锷庞谢しㄉ癖S樱罘鹌腥つ睿庋牡莱》浅V∮校浅5哪训茫蛭训茫曰颇罾暇透嫠呶颐牵薰缶还蠖啵钦嬲就篮希饺鋈宋辶鋈瞬簧侔。∷母鋈嗽谝黄穑统晌桓錾牛簧侔。〔灰啵圆豢梢砸颐堑募馑枷朐竿扌心勘瓴幌嗤娜耍【龆ú荒芄泊Γ凰揿乃壹父霾戊耐蓿颐蔷⌒木×Σ乒┭ü┭际└镏梢裕蔷龆ú荒茉谝黄鸸残蓿锼⒌莱。鞘呛艽蟮墓Φ拢凰廾芪颐前镏茏诘牡莱。蛭凶谂啥际欠鹚档模际钦ǘ疾皇切胺ǎ颐潜舜嘶ハ嘣尢荆ハ喟镏墒切扌心且欢ㄊ羌父鋈斯餐扪б桓龇牵龆ú荒芄蝗怕遥拖褚桓鲅#行矶嗫葡担际且桓鲅5难葡挡幌嗤阍谡飧隹葡的钍椋龆ú豢赡苌崞飧隹葡担ヌ鸬目葡悼纬蹋飧霾恍砜傻模飧鼍龆ㄊ侨怕遥龆ú荒艹删停荒阏飧鍪茄聊竟こ蹋茄б缴闳八懔四悴灰б剑已聊竞冒。獬墒裁椿埃饩桶蜒8懵依玻∈兰浞ㄉ星也恍恚慰龇鸱ǎ苑鸱ㄐ扪У囊欤挥斜鸬模还苣阋滥且徊烤滥且徊柯郏∫滥歉鲎谂煞牛ㄒ饩投粤耍悴呕嵊谐删停獠攀钦嬲档迷尢荆荒敲凑庑┒荚谥仓诘卤荆谑侵诙喟。敲凑馐亲芙嵴庋男奶谐掷葱尬鞣骄煌粒龆ǔ删汀?br />
底下这个后半段,这就讲业障,我们看看这个名号功德消业障的力量,在这里就可以看到,若有宿恶,这个宿恶是指我们这一生过去所造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造的,都是叫做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从这一段文我们就能够看到名号灭罪功德不可思议,清朝乾隆时侯,有一位慈云法师,慈云灌顶大师他的著作很多,都收在大藏经里头,他有一本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做观经直指,这是慈云灌顶注的,我们民国初年也有一位慈云法师,这一幅对联就是印光大师送慈云法师的,这上款落的有名字,是不是那个慈云又来了,那不晓得,慈云灌顶大师在观经直指里面,明白的开示我们,所有一切经法,消灭不了的业障,这一句名号能消,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啊!所以‘闻我名字。即自悔过’,注意那个即,换一句话说,什么叫忏悔悔过?念佛就是忏悔,不必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我过去做了什么什么坏事?什么什么错事?你要在那里祷告一遍,你又做了一遍,阿赖耶识心里头又落印象,又造一次了嘛!不要再造了,念佛就好了,所以过去所造一切罪业,不要去想它,想佛念佛,即自悔过,所以念佛就是悔过,不要再搞别的,这个道理很圆满;为什么呢?一切法都唯心所变,大乘佛法里决定不主张后悔,后悔是什么呢?悔一次就又造一次,再悔一次又造一次,这怎么得了,你何必要去造呢?你造阿弥陀佛多好,念念念阿弥陀佛,念念作阿弥陀佛,这个好啊,所有一切业障统统消除掉啦,这个法门妙不可言,这就是念佛灭罪,念佛消灾,念佛真是忏悔,实在讲知道的人不多啊,从今之后呢?为道作善,为道,就是自行化他,作善呢,帮助一切众生学佛,帮助够条件的同修弘法,这都是作善,这个人要发心出家,我们看看他确实因地很纯正,有这个条件,我们要帮助他, 看看他没有这个条件,他出家的时侯,会害这个佛门,害团体,那我们就劝他不必出家,劝他在家好好的修行,这都是作善,所以这个要有智慧观机,恰如其份,那么出家之后,当然以弘法利生为我们一生的事业,可是不见得人人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的我就退下来,我做护持,我帮助他,我们这一个团体有一两个讲经说法的,就成功了,我们大家护持他帮助他;如果人人都想出来弘法利生,结果是一个都不能成功,为什么不能够成功呢? 那个弘扬佛法讲经说法,要有讲台练习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把他时间占去了,他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练习;有条件的人不能成就,没有条件怎么练也练不出来,结果这个道场是一个都出不来,所以自己应该怎么个做法,心里要明白啊,明白就是觉而不迷,不能迷惑颠倒,讲台上讲经跟台下服务,功德完全相等相同,这是平等法,所以护持的人,对于讲经的同学不嫉妒,讲经的同学对于护持的同学绝不傲慢,绝不敢轻视;因为这种傲慢。嫉妒这是人之常情,这是大烦恼,没有法子避免的,真正明理心开意解,才能把这个烦恼伏住,我们看六祖坛经,五祖传法给六祖,寺庙的大众没有一个心服的啊!要想方法把衣钵抢回来,把慧能害死,嫉妒障碍,人之常情啊!我们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说实在的,大众在一块相处,没有嫉妒,那到那里去找,找不到啊!决定有嫉妒,决定有妨碍,但是这就是天天要讲经,天天说法,天天劝导,使他自己明了,觉悟,知道这个嫉妒障碍是堕地狱的,不要在这个道场住几年,到最后到地狱去了;如果我不讲清楚,不讲明白,将来你堕地狱,会埋怨我,那个时侯你为什么不给我讲清楚,搞得我现在这个样子,我今天统统讲清楚了,你将来纵然堕到地狱,你对我没有话说,说清楚了,你没有听没有做嘛!你不会怪我啦,我样样讲清楚,样样讲明白;甚至于我再三的讲啊!我们道场同修,发心护持的,对于发心讲经的人,把他看做自己的儿女,用这样心态去照顾他,发心讲经的人,对于护持的常住工作人员,看做父兄,要尊敬啊!这个团体才能够和睦,才能够成就,才是六和敬的僧团;为道作善,我们只有一个目标,本人求生西方世界,团体弘法利生,把念佛法门,把净土五经发扬光大,我们只有这一个目标,纵然在这一个道场里面烧饭,扫地抹桌子也是这一个目标,所以功德相同的,讲台上讲的是这个目标,所有功德仍也是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这叫道场;如其不然这个地方就不叫做道场,这是诸位同修们要知道的,要记住的。底下说便持经戒,这就是读诵劝进,天天要念经,念经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读经不求解意,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去念,叫妄想分别执着渗透不进来,就是把妄想执着给念掉,跟念佛号目标完全相同,为什么初学我们提倡念经呢?因为你念经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 马上就把妄想找出来,念佛号不容易,一面念佛号是一面打妄想,所以你的佛号不得力,先叫你先要念经,念到心地清净,念到功夫成片了,经可以不必念了,专念佛号,那个时候佛号是一念相应一念佛,所以这是过渡的接引,念经第二个目标,是依教修行,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做法,到底那个是善的那是恶的?经典上跟我们说出来了,经上讲那些是善法,劝我们要做,那些是恶法劝我们不能做,所以经念得很熟,一遇到事情你就会马上就能够判断,是善是恶,是善就做是恶就止,这就是修行的依靠,修行在那里,在起心动念之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叫修行,那你这个经教不熟,你依什么修行,依自己的妄想修行,这个靠不住啊!你以为是善的这是恶,你以为恶的这是善,你把是非善恶都搞颠倒啦,所以这个是依经典上教训,来修正我们见解思想行持,读经是两个目标啊,便持经戒,所以这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句包括了三福里面末后的两句,命终不复更三恶道,这一句是这一愿的主旨,主要的宗旨就是这一句话,命终之后绝对不会再堕三恶道,这话怎么说法,必需要加以解释,为什么呢?前面说愿生我刹嘛,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再堕三恶道呢,这是说通常一个罪业深重之人,必定堕恶道,因为他念佛,,他依照无量寿经的方法来修行,发愿求生净土,虽然造很重的罪业,实在讲要照观经上讲五逆十恶,这样重的罪,都不需要堕三恶道,就生西方极乐世界,前面第十八愿里面,后面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个主要的一句是在诽谤正法,你对于这个不相信嘛,那当然要堕,如果你对于这个法门深信不疑,再重的罪业都能往生,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够往生,所以这个里面一定要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彻底了解明白,知道自己要怎样修法,这才是真正要紧之处。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如果这一愿不能够圆满的话,阿弥陀佛是誓不成佛啦,他现在在西方世界成佛已经十劫了,可见得这一愿也兑现了,这是四十八愿里面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那么在这个地方呢,我还有几句话要补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积功累德,依教奉行的,一种是临命终时忏悔往生的,所以这一愿你要跟十八愿合起来看,里头也有临终忏悔往生的,因为什么呢?他有宿恶,闻名一个是临终时侯才闻名,一个是在平常在作恶业的时侯闻名,两种情形,平常造作很多恶业,现在听到阿弥陀佛,能够信受奉行,改过自新,这也是这一愿包括的;平常造作恶业没有机会闻到佛法,到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劝导他,他才闻到,立刻就能够相信,就能够发愿求生,一心执持名号,也是悔过为道作善往生的,所以这个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之广,总而言之,一个人要天天都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过失,这叫觉悟,我们佛门叫开悟,今天一天都没有过失,这是愚昧是糊涂啊,怎么会没有过失呢?只有成了佛才没有过失,等觉菩萨每天都还有过失,我们怎么没有过失,知道过失是开悟,把过失改过来是修行是功夫,所以你要想有功夫,你当然知过才改,过失都不知道从那里改起,没得改啦!所以只有凡夫才没有过失,修行一定天天有过失,所以我在早晚课时侯提醒同修,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我们这边晚课念无量寿经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一面念依照经文,随文作观,依照这个经文检点自己的身心有没有犯过,有犯过要改正,希望明天不要再犯了,马上就能改这叫做修行,所以给各位说,念经念佛都不是修行,改过自新才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从内心去做起,形式是其次,华严经上不重视形式,重视在内心,这是大乘法跟小乘法不一样, 小乘重视在形式,不重视内心,所以小乘人不能见性,不能明心见性,大乘人着重在内心,心地真正清净光明,断恶修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四十六卷(二次宣讲) B2…5…46
请掀开经本第廿六页第二行, 我们看第十三章,也就是十三段。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