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恒心、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是不会有成就的。人有长远心,这个人心是定的,没有长远心,他心是浮的,这个理在此地,一定要发长远心。‘积植德行这一句是总说,‘积’是累积,‘植’就是培植,培植什么呢?是德、是行。‘德行’这两个字看起来是很抽象,必须要落实来说,下面这个几句就是落实开示:‘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两句是德行里面的根本法。第一句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如如不动’。第二句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这是释迦牟尼佛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所传的禅宗,这个禅定就这两句话来的。不着相就是禅,不动心就是定。所以真正的禅定,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着相这叫禅定。并不是天天盘腿打坐,盘腿打坐还在那里打妄想,那叫什么禅定?禅有没有,定也没有,着相就没有禅了,动念头就没有定了。样子做上那个定的样子,那个没有用啊!可以骗人,不能骗鬼神,鬼神瞧不起你啊!所以他还是跟妖魔鬼怪做朋友,它不会跟诸佛菩萨做朋友的。那么第一句呢?叫内不乱,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第二句,外面离相,不着相就是离相,不着就是离相,这个不着是心不染着,不是事不染着,事不染着,那佛教就变成消极了,变成逃避现实了。事上虽然在一起,和光同尘,心地不染着,这个叫做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着重在心地的清净。这个心要真正清净,性德有无量光明,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显示的,还有无量的宝香啊!我们凡夫三天不洗澡身上臭味难闻,那个真正修行人,一年不洗澡他身上有清香,不一样啊!那清香是什么?性德之香。你们这个头发几天不洗,气味很难闻,也难过。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他平常也不洗头,你看他的相片,胡须头发都长长的,他一年剃一次头,人家身上清香,我们用些香水香料,都没有他那个香好,他的殊胜从那儿来的呢?就是清净、平等,从这来的。所以这两句要牢牢的记住,无论在顺境、逆境,顺境里面不起贪心,面对着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没有贪心,逆境里头没有嗔恚心,一切境界清楚明了。如果你不清楚,不明白,你就愚痴,你就糊涂,还有些人问我,他有奇怪,觉得好像我有很多事情都知道,是不是有神通?我没有神通,不知道就是愚痴,样样都要晓得,过去的要晓得,现在的要晓得,未来的也要晓得,对自已的要晓得,对别人的也统统都晓得,实在讲,这个事情不难,一个是你心地清净,一个是观察入微,看人看多了,看事看多了。所以那个看相算命的,他天天看人,那么这一接触,一看相貌,一看你那个表情,再看你这个谈吐,甚至于听你的音声,大致情形都知道了,从经验当中得来的。如果再能多念一点书,那就更正确了,读书是学问,从学问、从经验当中得来的啊!所以往往观察判断是很正确的,不会错误的。这个愚人,瞒人只能瞒愚人,世间不要说修道的,世间一个有学问的人,瞒不过啊!没法子瞒他。纵然不常在一起,第一次见面几分钟,他就能够判断这个人一生中的命运,一生的前途,会判断的很正确。那么,这个浅而言之,就是学问、就是经验。所以怎么能瞒人呢?瞒人的人都是把别人当作愚人,我聪明,你们都傻瓜,我瞒你,其实傻瓜是谁?傻瓜是自己,没有瞒到别人。所以说,自欺欺人,这个人才叫愚痴,贪、嗔、痴啊!‘欲’是欲望,人不能有欲望,有欲望于修道是很大的障碍,这个欲望是讲五欲;财、色、名、食、睡五欲。佛法里面常讲的名闻利养,这是欲望。

  底下经文讲:‘少欲知足’,这个欲望要减少,愈少愈好,你的障碍就少,少到什么程度呢?我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遮风雨足够了。不要多求,多欲之人,那苦的不得了,那是个可怜人、愚痴人啊!欲望减到最低限度,才能够‘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也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他才能真能做到,他没有欲望;人与人之间,以真心相待,就很简单,很容易,以感情接触那就麻烦的不得了。都要知道,真心坦诚,真心是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有,你来接触我,我以真的东西告诉你,‘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真的,只有这想话是真话,是真言,真心利益你,其他的都是废话,都是假话,都不是真的。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只有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叫正念,正思惟,换句话说,其他的统统叫妄想,忘想执着不能再搞下去了,再搞下去没有办法了生死,没有办法出三界,还搞它干什么?所以许多人跟我往来写的信件,我都不回,那为什么呢?都是杂心闲话啦!这一次我在温哥华,有陈风子老居士;金石家,他给我刻了十几个图章,以后有人给我写信,我名信片上盖个图章寄给他就行了,那个图章是什么呢?无量寿佛,阿弥陀佛,都是这些,都是经里面的句子,我摘录几句请他给我刻的,‘净念相继’、‘老实念佛’盖一个这个,省事啊!好啊!身心清净,不要再搞这些世俗事情,要远离尘垢。所以找我去,那就去讲经,那我要安排时间,跟我谈别的,我一概不听,不闻,我连报纸、电视都不看,从前回到台湾还看看新闻,现在连新闻也不看。为什么呢?没有新闻!有些什么新闻呢?没有新闻,看看这些人,起的什么念头?干些什么事情?自然得些果报,都清楚了嘛!还要看这报纸干什么?不要看了。所以这个两句千万要记住,‘不起贪嗔痴欲诸想’,这叫真正修行,你平常一面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几十遍无量寿经,还是贪、嗔、痴、慢,完了!是一切都完了。念经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成就,念经、念佛都要把贪、嗔、痴、慢这个东西念掉,这是功夫。为什么叫你天天念经、念阿弥陀佛呢?因为你不念,你心里面就会起贪、嗔、痴、慢,就会一天到晚打妄想。外面不着外头境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境,外面的境界不要去执着。色是一切色相,眼根所见的,我们见这些色相,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个如法啦!那个不如法啦!着了相啊!不着相的人清净、平等。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他不着相。所以他是平等的,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不着相;凡夫看佛菩萨都是凡夫,着了相啦!怎么着相呢?这一尊是释迦牟尼佛,那一尊是药师如来;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是药师如来,着相啦!着相,错啦!要在一切境界里头去锻炼,外面的境界不着相,要求随缘不攀缘,随缘得自在,攀缘很苦。

  ‘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这个底下一直到‘植众得本’,这个几句统统教我们应该要忆念德行,这是诸佛所行、所修的。我们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这个就是所谓一念单提,净业的纲领,净业的宗旨,就在此地,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应该要修的,应该要学的。

  ‘过去诸佛’,实在讲,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前面讲过,佛佛相念,我们要学这个,佛佛相念,我们能念诸佛,那自然就成佛了。佛佛才相念嘛!显示出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我们间天所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里呢?就在这部经上,念这一部经,想这一部经,这个念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处,心念。所以‘念’这个字,中国文字是属于会意,念什么?现前的这一个心,今心,上面今底下心,是现前的心,这个心里面是佛,心头有佛啊!这个叫念,心里没有佛,口里有佛,不叫念啊!要心里真有佛,你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心里要有佛,要想佛、要忆佛。念佛的功德,具体而说,四十八愿,你常常念这个,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世尊在本经上跟我们说的,你常常想这些事情,这就是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他们所修的,所学的,以及所成就的,帮助众生、教化众生,这些无量无边的善行功德,我们去念这个,去想这个。不要想是非人我,想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果报都在三途,都出不了六道。你想阿弥陀佛,想西方世界,你将来决定生净净土,你这一生决定成佛。所以成功与否?就在这一念之间啊!希望同修们在这些地方认真去体会。



  佛说大乘量寿清庄严净平等觉经 第五四卷(二次宣讲) B2…5…54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页,倒数第二行,从第三句看起。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从这段看起。那么这个几句还是接着前面而来的,就是这个一段,我们因为时间关系,只讲了前半段,这是后半段。前面说过‘庄严自心’,是以长远心,要有恒心、有耐心来积功累德。‘功’是讲的功夫,这个功夫是什么呢?完全是指修行。修行是功夫,那么修行这两个字又要搞清楚。‘行’是行为,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依照佛菩萨的教训,或者依照世间圣贤的教训,圣贤人的教训,实在说,并不是他的意思。如果是他的意思,我们何必要遵守他的?实在讲,这些大圣大贤诸佛菩萨的教训,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那么换句话说,这是顺自性,不是随顺别人的。明心见性的人,他的言语、行为都是从自性生的。我们跟他学习,以他作标准,就是以自性作为标准。顺性这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理解,然后我们才能够欢喜的信受,欢喜的接纳,使我们也能够达到明心见性的目标。那么这是讲‘积功’。唯有积功,才能够‘累德’,道德才能够建立。那么经上可以说是很具体的给我们说出了,佛法积功累德的标准,那就是戒、定、慧三学。‘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着色香味触法’,就是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了。尤其是末后一句,‘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那完全是智慧。那么我们晓得,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有戒未必有定,有定一定有戒,有定未必有慧,有慧的人一定有定。好比这个房子,三层楼房,那个第三层一定包括了第二层跟第一层,第一层未必有第二层、第三层。所以,这个三学次第要搞清楚,然后你才知道,这一句里面内容包括多少东西在里面?

  那么今天这后半段,在行门上教我们修学的原则、纲领。‘行寂静行’,一切行为当中是以寂静为最贵,‘寂’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对什么说的呢?对烦恼说的,对妄想说的。有了妄想、有了烦恼,你的心就不寂静了。所以必须要把烦恼、妄想给打掉,恢复到自性本来面目,就是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的?自性是清净寂灭的。那么换句话说,寂静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的行持。那也许我们要问了,这个心地清净寂灭了,还有没有作为呢?如果我们到深山里面去修行,离开这个城市,离开这个人群,是不是这样修就是寂静行了呢?给诸位说,不是的。逃避到深山,躲开人事,那是小乘。那个修寂静行是个很笨的方法,修成功了也未必是真的,为什么呢?他要到都市来逛一逛,心又乱了,又不寂静了。可见得寂静纵然得到,也靠不住,未必是真的。真正的寂静行就在红尘里面修学,怎么个修法呢?前面教给我们的纲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事可以做。这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说得很好啊!‘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意是什么呢?贪、嗔、痴、慢这个是意啊!由此可知,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我们做什么?诸佛菩萨跟着我们一样的做什么?可是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诸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事情做得比我们还要好,比我们做得还圆满。我们比不上他,这叫佛法,这个叫真正的寂静行。所以,心地清净寂灭是在万事万法当中,显示出心地的清净,不是离开一切现象,那心清净了,那个不算的啊!这个要知道,这是真实的禅定。真正的定,像《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说的师子奋迅三昧,统统说的这个境界。

  ‘远离虚妄’,什么是虚妄?这世间一切事是不是虚妄的?一切物相是不是虚妄的?在唯识论里面跟我们讲:所有一切现相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没有自性,这是虚妄的。可是还有比这个更虚妄的,更虚妄的是什么呢?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那是太虚妄了。不相应行法,这个二十四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