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墒腔褂斜日飧龈橥模橥氖鞘裁茨兀慷母霾幌嘤π蟹鞘翘橥恕2幌嘤π蟹ǎ飧龆睦嗟姆ㄓ胄姆ú幌嘤ΑK皇切姆ǎ胄乃ㄒ膊幌嘤Γ膊皇切乃ǎ肷ㄒ膊幌嘤Α;痪浠八担膊皇俏镏剩孟执幕袄唇玻皇粲诰褚膊皇粲谖镏省D鞘鞘裁炊髂兀恐皇且桓龀橄蟮母拍疃选O执私渤橄蟾拍睿鸱ǖ拿式型耄飧鐾肼铮≌舛母觯谝桓鼍褪堑檬В业玫搅耍馔氚。∧隳抢锏玫剑磕闶裁匆驳貌坏桨。∧阆胨的愕玫搅耍蛲氚。∥颐墙彩奔洹⒖占洹⑹狈帧⒖辗帧⒍际峭搿D抢吹氖笨眨克阅阆胂肟矗炔皇粲诰褚膊皇粲谖镏剩蔷穹俏镏剩忻挥姓飧鍪履兀咳肥涤校∧钦飧鍪麓看馐羌俚摹P橥浪鹨丫切橥榧浦词歉橥庑┬橥惩骋独耄浪恼嫦啵独氩皇撬挡灰耍悴灰四蔷托胁煌耍托胁煌恕D闫┤缯飧鑫颐翘ㄍ逖【伲愕枚嗌倨卑。棵挥械茫≌飧霾怀苫奥铮∪肥涤械糜惺В檬鞘裁茨兀课颐乔宄馐浅橄蟾拍睿峭搿J兰淙艘晕钦娴模钤谕胫校颐且斫馑R虼耍颐歉庑┤送矗蛲耄颐且猛肜锤矗裨虻幕埃筒荒芄低恕K淙桓矗醋盼也恢醋牛饨性独搿N颐切睦锩嫒啡肥凳挡坏飧霰榧浦锤飧鲆浪鹨独耄褪切男乃ㄒ膊恢醋牛耸缎耐酢⑽迨恍乃膊恢醋拧5揭磺胁恢醋诺氖焙颍墙谐菩云鹩茫飧龀菩云鹩茫褪欠鹁锩娉=卜鹌腥谑兰溆蜗飞裢ǎ蜗飞裢ň褪浅菩云鹩茫玫梅浅;钇谩⒎浅W栽冢坏阋膊恢醋牛牡厝啡肥凳登寰患琶穑饩偷么笞栽诶玻≌馐俏颐切扪ё罡叩母倭臁N颐茄Х穑裁矗烤脱д飧觥U飧鲅Щ崃耍钦孀栽凇⒄婵炖帧⒄嫘腋0。《穸螅幸磺蟹衬湛喽蚨级系袅恕?br />
‘依真谛门’,真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理,谛是谛实的意思,这是真实。宇宙人生的真实面我们要依这个,自己要依这个,对人处世所用出来的时候,也是从真谛里面起用,随俗就是随缘,表面上看跟一切凡夫完全没有两样、没有差别,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凡夫是迷在妄念之中,诸佛菩萨是把妄想、执着统统扫得干干净净。所以恒顺众生是以真谛恒顺众生,是以真性恒顺众生,不是妄心哪!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植众德本’。所以,这个‘远离虚妄。依真谛门’,这两句合起来讲就是离相,离一切虚妄相。下面是教我们修善,这个善呢?一切善的根本,本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本’生出来的,从这个根本生出来的。那么佛在一般的经论上说,世间一切善法,由三善根而生的,这是同修们要记住的。那三善根呢?无贪、无嗔、无痴。反过来说,世间所有一切罪业是从三毒烦恼而生的,三毒就是贪、嗔、痴。贪、嗔、痴反过来就是三善根。这是一个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注意,你说修行从那里修?就是修这个东西。如果我这个贪、嗔、痴这个念头天天淡泊了,一年比一年淡了,这就是功夫得力了。为什么呢?三毒淡了,那个善根就增长了,他是一体的两面,黑暗少了,光明就多了,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嘛!假如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仔细去想一想,这个贪、嗔、痴的念头,跟从前没有学佛之前还差不多,甚至于学了佛之后,这个贪、嗔、痴还更厉害,那就完了,那就颠倒了。那你学的是什么呢?你也在修道,修什么道呢?修三恶道哇!你将来的果报,你也证果,证地狱、饿鬼、畜生。你到那里去证果去了!这个叫大错特错。所以要知道在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善根就是精进。我们不能精进,我们还在胡思乱想,甚至于学得很杂、很乱、很多,这个在大乘佛法里没有善根,你的道业就没有进步。所以佛法修学,实在讲呢?三个层次,入门要专,专一入门,到一个相当程度之后,在我们教下讲,大开圆解。宗门里面所谓是明心见性,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我修到一心不乱了,然后我就晋升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什么?是博,广学多闻,第二个阶段才博啊!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第一个阶段专,专的目标在那里呢?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断烦恼啊!就是断贪、嗔、痴,那要专才断得了,那个博断不了的,博就是贪心,那增长贪心嘛!所以博断不了的,要专,专到极处才博,博之后再精。所以这是佛法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不能颠倒的。今天许许多多年轻人把这个次序搞乱了,一开头他就搞博,所以一生都不能成就,烦恼也不能断,善根也修不成。生死不能了,来生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个很可惜。所以我们要知道修学的次第,这个第一个阶段一定要专,古人给我们订的期限是五年,实在讲,古德五年的时间是够了,为什么呢?社会单纯,这个六根接触外面的范围不大,五年时间确实能够定得下来。现在不行,现在为什么呢?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比古人不晓得要大多少万倍?打开电视机无线电,全世界的事情你都知道。在从前人家在深山里的修行人,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可能要半个月、一个月才听到,才知道。消息不灵通,没有人从山下上来讲的时候就不晓得,那有像现在,世界上不管那个地方发生鸡毛蒜皮的事情都知道了,这个没好处,对我们修道人来讲,是很大的妨碍,为什么?心不清净。所以这个要晓得,要知道精进,也就是要知道专一。那么就本宗来讲,这个‘德本’就是弥陀名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具足万德,我们常说,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数字,要是数字一万并不算很多,这个万是一个代表的意思,无量无边,确确实实无量无边的德能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所以这一句名号功德真实的德本,那么我们要讲:‘植众德本’。‘植’是培植,‘众’是众多。这个众多的德本要如何来培植呢?老实念就行了,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讲的一句话,老实念就是植众德本,说起来实在讲,太简单了。所以相信的人少,怕这一句佛号不够,还要搞许多经、许多咒,还要搞世间许许多多慈善事业,以为这样修行才能够植众德本。其实搞错了,那个搞法的时候,实在说,他是把德跟福两个混在一起了,那样搞法可以说,植众福本,不是植众德本,搞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嘛!所以福德,福跟德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决定不能混合一谈,那就错了。德里面有福,福里面不见得有德。所以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这是诸位要知道的。那么讲修善,这一句是纲领,下面也有几句非常具体给我们说出来了,虽然讲的具体,还是说的纲要、说的原则。
第一个要‘不计众苦’。‘计’是计较,我们在生活当中物质的短缺,苦!衣食不足这是苦啊!天然的灾害我们要受苦,这个几年全世界这个天灾很频繁,像大陆上这一次非常严重的水灾,有些地区风灾、地震,还有火灾,天然的灾害。第三一类呢?人为的灾害,中东的战争这是人祸,天灾人祸,带给我们精神生活的苦难,修行人要能够看破,换一句话说,要能够忍受不计众苦,不要去计较这些,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都要修清净心,要行寂静行。这个重要,这个才叫真正修道人,修道人没有别的,对自己就是修心地清净,我有妄念心就不清净了。我想过去、想未来,这妄想啊!这心不清净,过去已经过去了,还想它干什么?未来的还没到,你何必去想?这个真的打妄想,还有人这个胡乱作梦,那作了梦还来跟我讲,我们跟他接触之后,也不能不听,统统听的时候,听他在打妄想,那个梦境更是虚妄。所以一切众苦不要去计较,不计众苦心就安了。
‘少欲知足’。‘欲’是欲望,无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统统要减少,愈少愈好。古德庞居士给我们的教训,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好事不如无事,这是庞居士留给我们的教训。古德常给我们讲: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更深入一层,好事不如无事。这个心才真正清净,我们要做好事,做好事还是无事,这就对了。不是无事,我什么也不要做了,那就当自了汉了,那真的是小乘自了汉了。大乘菩萨是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怎么说无做呢?心里没有事,一事无挂、一念不生,这是无事。怎么说做事呢?为大众服务尽心尽力,精进不懈,不懈怠为大众做事,心清净,手脚很勤快,心地清净,无做;手脚勤快在那里做,做跟无做是同时的,不是离开的。不是做的时候就做,不做的时候就不做,不是的。他做跟不做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要这样学法。少欲就是不取于相,知足就是不动心。底下四句是做,前面两句是不做,是无做,无做而做。
‘专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古印度他们在这个术语上有些跟中国人说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不说善恶,叫黑白。恶他叫黑业,用黑来代表。善他用白来代表,善业、善法就是白法。专求善法,这个善法利己利人,这是善法。‘专求白法’,白法在那里呢?到那里去求呢?那么我在此地告诉同修们,这一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第一标准的白法,你就向这个一本经里面去求,你统统都求到了。这个经从头至尾所说的,全是善法,第一善法,我们求这个,要牢牢的记住。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照做,你决定得利益,你所得的利益是你自己想像不到的,真实的利益。
‘惠利群生’。‘惠’是恩惠、布施。我们把自己所修善法的利益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佛教我们这样做法,这是做啊!对自己来讲,要少欲知足,不计众苦。
‘志愿无倦。忍力成就’。这个志是无上的大志,与诸佛如来的宏愿相同,无尽的志愿为利益一切众生。忍力成就就是指上面的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份,对自己可以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两句话道尽了。对社会一般大众,对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惠利群生,志愿无倦。我们看近代的这些大德给我们作的榜样,印光大师是一个好榜样,净土宗的;虚云老和尚是个好榜样,禅宗的;他们在一生当中,不是没有供养,他那个供养太多太多了,享受不尽哪!可是怎样呢?一生当中穿的那个衣服,我都看这个补钉都补很多,难道他买不起一件新衣服吗?其实他不需要,信徒供养那个新衣服,就不晓得有多少?这个新的衣服来了,他就送人了,看到初出家的,没有人供养的,他就转供养了,自己还穿破的,为什么不自己穿新的?把破的、旧的去供养别人呢?我们去想想这个道理。这是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的,他确确实实知足。那么示现居士身份,这个在台湾大家看到李炳南老居士,你们到台中,台中现在台中莲社还单独辟了有个房间,他的那些用过的东西在那里展览,你去看看他穿的衣服,穿的袜子,补了再补,这是现代人,这物质不缺了,还是这样的,有没有人家送的好东西呢?有!我就得到不少,人家送给他的好衣服,他送给我,好的衣料,他送给我,我呢?就穿了,他穿自己穿破的,我穿新的。近代啊!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名闻利养一样都不要,李老师在台中创办不少事业,创办起来之后,大概最初创办他是创办人、董事长,一届完了之后,他马上就交给别人,由别人接着办,绝对没有一个意念,我要掌权、我要抓权、我要做到底,没有!没有这个意念。随创到随就交掉,就交给别人。虚云老和尚一生,你看看年谱,他老人家一生建庙、修庙,看到这个寺庙破旧了,他的声望高,募化很容易,外面一宣扬,大家都送钱来,庙一修好了,请一个有德行有修行的出家人去做住持,他就走了。庙建好了请一个人做住持,他也走了。一生建庙、修庙,自己没有庙,这个对啊!那里还会动脑筋霸占的,没这个事情。那个庙是可以霸占的,将来以后他的果报在地狱,他证果证阿鼻地狱果,他搞这个,这些地方是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的,要认真去学习。忍力成就这叫真实的功夫,真功夫,《金刚经》上有一句话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不但出世间成佛、成菩萨要靠这个功夫,世间建功立业也靠这个字。忍什么呢?就是要忍苦忍难,你要能受得了,要永远甘心情愿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