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淌墙痰迹鸾谈颐恰@硎抢砺郏芯褪且颐侨プ觯褪枪担褪悄憬此玫降暮么Γ玫秸媸档睦妫飧鲆欢问切芯涛颐窃趺醋龇ɡ玻∥颐悄盍恕⑻恕⒀Я俗约翰荒苋プ觯且坏阌么Χ济挥校蔷驼娴慕凶云燮廴四模∽云燮廴艘丫褪呛苤氐淖锒瘢褂惺裁垂Φ履兀靠诶锩婺罹惶炷钍椤⒛疃椋挥媚模〗锤枚榈赜故嵌榈赜帽涠龉砘故潜涠龉怼7鸱ㄖ厥导嬲媸凳档娜プ龅剑馐欠鸱ǎ庋颐遣拍艿玫秸媸档睦妗K哉獠烤廾瞧匠6了械氖焙颍邢溉ヌ寤帷⑷ス鄄臁O劝阉钍欤谝桓鍪且欤炝酥螅嫖淖鞴勰模∷嫖淖鞴凼切扌校褪撬孀耪飧鼍摹⒕涞慕萄担颐且プ觯渚涠家阉龅健;灰痪浠八担丫浔涑晌颐堑乃枷搿⑿形约核枷搿⑿形褪俏蘖渴倬D憔透⒚滞臃鹜摹⑼浮⑼隆⑼校龆ㄍK哉獠烤捅涑赏鞣郊质澜绲谋Vな椋彩俏颐且簧煞鸬谋Vな椋Vぴ谡饫铮皇悄钅罹统煞鹆耍钅罹涂梢猿赏耍遣豢梢缘模龅剑∧罹⒛罘鸲家龅剑罘鹨龅讲拍芡罘鹱霾坏揭膊荒芡庖坏阒钗灰亲 ?br />
所以念佛的人,为什么李老师从前说一万个念佛人,只有三、五个往生?大多数不能往生。因为大多数虽念佛,口善,他不晓得怎么做法?那么我们先教你念经,经念熟了,以后再念这一句佛号,就想到这个全经,想到我处世、待人、接物,我在那一种环境,那一个场所,我应该怎么做法?就对了。一句佛号,提醒自己啊!与弥陀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个重要。这叫真正修净土,心净则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五十五卷(二次宣讲) B2…5…55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页,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小段。在前面一段当中,特别强调的是:‘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一个修道之人,如果有了这样的良好态度,那么他这个道业决定可以成就的,不但是学佛,即使在世间法里面,要讲到建功立业,也不能离开这两句。那么,由此可知,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再把话说回来,就是一个人在世间作人的成功失败,也离不开这两句。由此可知,这两句话的重要性,我们明了了,一定要发心,要认真的去学习。那么怎么做法呢?这个做的细节是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佛在经上,也只能给我们讲一个原则。底下这些开示,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遵守的原则了。
‘于诸有情’。这个一句是讲一切有情众生。‘诸’是指一切。那么‘有情’呢?上到等觉菩萨,都是有情众生,下至地狱众生,统统都是属于有情的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动物,凡是动物都是有情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呢?要用慈悲、要用忍力。要用这样的存心。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爱心,出自于真诚的心,爱护一切众生。如果你不能够爱护一切众生,你怎么能够去度众生?四弘誓愿里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句空话啦!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话。所以你对于众生,一定要有真实的爱心。那么众生,实在说,高级的,我们这个高级不是指这个世间,我们讲九法界,这个高级的是诸天以上,他烦恼轻、智慧长,你对他慈忍,他知道,他会感恩载德,这愚痴的众生,没有智慧的众生,人道以下的,你对他慈悲,他不领情啊!不但不领情,有的时候还要恶意毁谤,甚至于恶意的伤害。那个时候,你还要不要慈悲呢?还要!不但还要,更要加强慈悲,这个就是忍力了,你要能够守得了,你要知道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他愚痴啊!他的烦恼、习气很重。换句话说,你要能够谅解他,决定不可以恶意相向,那就错了啊!那么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你自己修学的功夫,你自己修行的成就。我们常讲功德,功是指你修行。德是你所得到的,你所得到的慈忍。这是处世待人接物,对待你自心,你的内心你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智慧,你所得到的是这个。诸位千万要记住,学佛绝对不是得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得到这个就完了,这个就大错特错了,所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智慧。因此他表现在外面的,就是对于一切有情众生,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圆圆满满的把它做到。所以这个经,不是说我们把它念念就完了,念了做不到,是一点用都没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检点检点,我有没有做到?我对待一切人是不是‘和颜爱语’。这一句话,要把它认识清楚。‘和’是和敬,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一直到利和同均,这个叫和。你内心有和,表现在外面,自然与大众相处是和睦的,和就没有争论了,和就处处忍让,绝对不是社会上所讲的竞争,这竞争就不和了,处处要忍让。‘爱语’,‘爱’是爱护一切众生,真正的爱护,这个爱语绝对不能误会,所说的话都是人喜欢听的,那就变成谄媚巴结了,那有这个道理呢?真正爱护他,打他骂他都是爱语,发脾气教训他都叫和颜,骂他都叫爱语,为什么?是为他好啊!这才能做到,所以这一句千万不要误会,不要误会我们学佛的人,处处去谄媚巴结,搞得这个样子,那就把这个意思错解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这真实义不容易啊!我们是不是有个真正敬重一切众生的心?真正爱护一切众生的心?尊重佛法、爱护佛法,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佛法里面得殊胜的功德利益,所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啊!这是‘和颜爱语’,这一句里面的深义,我们一定要明了。
‘劝谕策进’。‘谕’是晓谕,他不知道,我告诉他,这个叫谕。‘劝’是劝勉,讲经说法就是劝谕,大家在一块共修就是策进。‘策’是鞭策,因为一切众生,说实在话,都有懒惰的毛病,这个六种毛病?悭贪、恶业、嗔恚、懈怠(懈怠就是懒惰)、散乱、愚痴,就是六度所对治的,这个六种毛病是与生俱来的,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的坏习气,所以不容易断。那么这些坏习气,首先要认识它,要理解,我们为什么学佛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都是受这个害,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因此,要痛定思痛,决心把这些恶习气改过来,这叫修行。这个就是正觉,你真正觉悟了,觉悟了,你的一身弊病,我要痛下决心改过自新,不但我自己做,看到有这种志向的人,我们也帮助他做。‘进’是精进,学佛的次第,一定要晓得,世间学佛的人多,自古以来中国、外国这么多人修学,成功的毕竟很少。为什么修学不能成功呢?以我们世间法来说,他没有按照顺序,他躐等了,这是犯下大错,就好像世间接受教育、读书。我们从小,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是个次第、是个顺序啊!世间一般人好高骛远,他要学最上乘法,不错!是很好啊!也就是说他要念研究所,这个小学、中学、大学不屑念,那不究竟哪!行吗!有!有少数的行;天才。天才不是大多数人,是少数人哪!我们不能看到那个少数的例子,他能成功,大概我也没有问题啊!殊不知他是他的天份,他天才,他行,我们就不行。我这个最初学佛,实在我看佛经,第一本经是看的《六祖坛经》,是丁福保的笺注,这是我看佛经的第一本。以后正式学佛了,我曾经亲近过三个老师,三位老师: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三位老师问我修学的经历,我说出来了,他们都摇头,特别是方东美先生,他对我是一点都不客气,他说:‘你要晓得,六祖之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六祖,六祖以后,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六祖’。他说:‘这个不能学啊!他那是属于天才啊’!可是我读《六祖坛经》,读丁福保的注解,读得很有兴趣,好像真正能入他的境界。方先生不承认,一口否定,要我从头学起。那么他是一个哲学家,所以他对于佛法的看法,纯粹是用哲学的眼光来看。那么在那个时候,实在讲,他也很年轻,他才四十多岁。那么他告诉我,他说:‘佛教经典里面,以性、相两宗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那么性宗,禅宗是属于性宗,他说那要真正的天才,才可以入门,这中、下根性没有份啊!于是乎他就介绍我从法相、唯识下手,介绍我去读百法明门论、读五蕴论、读三十颂,介绍我这些。那么那个时候的经书非常不容易得到,台湾印经处,唯识宗出了一个小册子,叫唯识三论,前面就有百法明门论,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我回去翻了一翻,一句也不懂,就像看天书一样。所以我就很怀疑,方先生说这最浅入门,我反而一句看不懂,他说那个太高深了,上上根者,我一看就懂,但是也不敢跟他讲,跟他讲他要骂人的。所以这各人的根性不相同,一定要按部就班。所以,以后我在唯识找了不少的注解,尤其是民国以来的几位大德,注得最浅显的唐大圆居士,的确,他的著作深入浅出,非常便利于初学。那么出家人当中,就是慈航法师,慈航法师全集里面几乎统统都是讲唯识,他讲得也很浅显,也很容易理解。那么以这个基础,再去读古人的注疏就不难了,那么这是老师教我这一条路、劝我走的。由此可知,学佛一定要循序渐进,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例外的。如果说例外,只有这一门净土宗,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是非常非常奇特的法门,你不懂理论没有关系,不懂方法也没有关系,只要这一句阿弥陀佛死心塌地的念下去就成功了,可是那个死心塌地不容易,你一面念佛,一面还有妄想、还有杂念,那就不能成功。必须要离一切分别、执着,那么这一句阿弥陀佛才能有感应,这个感应真正不可思议,功德利益绝对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自古以来称为门余大道,那个门是八万四千法门,余是什么呢?剩下来的,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条成佛的大道,人人能修,人人可以修,只要做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决定成就。这是不可思议,我们应该要知道的。所以要晓得循序渐进,因此佛法过程,简单的讲,最初要专,因为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学常识,这个常识当然是愈丰富愈好,也正是古人所说的,为学日益啊!这个世间学问,你一天知道一天比一天多,这个是对的。为道日损,这佛法是道,它不是学,它是道,为道呢?那就要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什么呢?减少妄想、减少分别、执着,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要一天比一天少,这就对了,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的,如果我们学佛,妄想、杂念、烦恼一天比一天多,这就错了。你说:我佛法知道的很多,我读的很多,我看的很多,我听的很多,我也会说,说的很多。可是这个妄想、分别、执着、也天天在加多,那这个不叫学佛,这是佛学。佛学跟学佛不一样,学佛的人,这个烦恼是一天比一天少,那是学佛,这是我们必须要理解的。因此,佛法所修学的是定,像我们净土宗,所修学的是什么呢?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如果做不到,本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比一心不乱的功夫浅,实在讲,一向专念就是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常讲的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再提升ㄧ级就是理一心不乱,我们求的是这个,不是别的。如果以本经,经题上开示的,那就是我们学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我们现前所读的‘忍力成就。常怀慈忍。劝谕策进’,都是清净、平等、觉,说的是这个。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三宝,清净、平等、觉,说的是这个。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三宝,清净心是自性僧宝,平等心是自性法宝,觉而不迷是自性佛宝。所以是自性三宝啊!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开显自性三宝,这个自性三宝现前了,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要知道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念佛念的是什么?念到功夫成片,念到清净、平等、觉现前,就与西方净土相应了。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那就决定生净土。所以我们同修总要晓得,我们修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这一桩事情搞清楚了,那就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上讲的,向释迦牟尼佛求最初方便,我们从那里下手呢?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