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宰匀蝗涣髀冻隼吹模皇峭饫吹模皇茄Ю吹模灰痪浠八担圆皇欠鹌腥⑹ハ腿硕┝苏饷炊喙婢兀形颐且袷兀阋谜飧鲅酃馊タ矗痛砹耍≈罘鹌腥磺惺ハ停永疵挥懈颐嵌┮惶醴ü妫梦颐亲袷兀挥小K颐墙驳氖切缘拢惚纠淳褪钦庋模衷谠趺囱棵允Я俗孕裕枷肼伊耍悸蚁耄飧鲅杂锘盗耍蛋说溃硖逡膊还婢兀魍。∽肪科湓颍允Я俗孕浴U龇鸱ǖ慕逃挥斜鸬模指葱缘露寻。∷陨怼⒖凇⒁馊凳切缘拢皇欠鹌腥贫┑陌。》鹌腥餍募裕难杂铮魉匀恍缘铝髀叮挥幸凰亢撩闱浚晕颐敲允ё孕缘娜耍醯盟┝撕芏嗪芏喙婢兀涫挡皇堑模罘鹌腥永床辉际桓鋈耍飧鍪欠鸱ǖ奶厣鸱ㄖ档萌司磁澹鸩磺W湃说谋亲幼撸心忝恳桓鋈硕ヌ炝⒌兀龈龆际嵌懒⒌陌。≌馐欠鸱ń驳恼嬲钠降龋颐钦飧鼍辖驳那寰弧⑵降取⒕酰嫫降劝。∷阅阋欢ㄒ鲜督渎桑缓竽悴畔不督渎桑悴爬忠饨邮芙渎桑呕嵴嬲囊澜谭钚校械暮芸炖郑换岣芯醯煤芫惺歉龈芯醯媒渎珊苣殉帧⒑芫惺蝗鲜督渎桑恢澜渎捎胱约旱墓叵担幌茫〕鲈谡飧龅胤健?br />
那么在一切众戒之中,佛给我们列的有几条根本戒,那这是一定要遵守的,那些是根本戒呢?现在一般人讲到根本戒,就会联想到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没错!五戒、十戒是自利的根本戒,除这个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戒,我们人决定不能一个人独立在这个社会生活,这不可能的,一定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我们周边还有人,我们不能不与人接触,我们与人接触,那根本戒是什么呢?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讲我们跟人接触的根本戒啊!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世间人,确实也有高度的觉悟,那么换一句话说,他有与一切凡夫不同的生活目标,追求的对象,他跟世间人不同,这些是什么呢?这些就是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这个是一般凡夫没有的,学佛的人有。那么我们现在讲了生死,脱轮回,成佛道的根本是什么呢?你从这些地方去找找看,根本戒律啊!这个根本戒就是观经讲的三福。佛讲得很清楚,这三种福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那这八个字就是说修行的根本戒了嘛!由此可知,根本戒绝对不局限于五戒、十戒啊!那你就看得太小了,这些统统属于根本戒,这是讲到你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想真正达到圆成佛道,那在这个根本戒上,还要加上两种,这两种是属于菩萨的根本戒,那是什么呢?六度,十大愿王,这个可以说,把整个佛法的大根本统统发掘出来了,我们只要依这个修学,我们心里面所向往的目标,所追求的对象是决定可以得到,这叫持戒,持是保持,决定不会失掉,其余戒行,戒行虽然多,都是根本戒开出来的,根本戒是总纲啊!抓住纲领就具足众戒,这个戒就圆满了。那么这是从佛法上说的,佛法之外,佛经上没讲的,还有两大类:一大类呢?摄善法戒。佛虽然没有说,这个事情是善的,是对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我们要遵守;还有一种佛没有说的,饶益有情戒,对于一切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利益,那这个我们也要做的,譬如现在这个世间,这个国家地区里面所制订的一些法律规章,这些都是利益一方众生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统统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中,我们统统要遵守,到那一个国家,遵守那一个国家的法律,到某一个地区,遵守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跟当地人打成一片,那个地方人才喜欢佛法,才会接受佛法,那佛法布施就不会有障碍了,才能够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那么这些都在持戒范围之内啊!所以戒律是非常非常深广,绝对不是几条条文,不是的,非常深广。
持戒的方式也各各不同,随时随处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精神原则,决定不变,作法上有种种不同,精神上没有两样,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六度第三是忍辱,忍辱里面所讲的就是一个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要说学佛了,世间法他也不能成就,譬如你读大学,大学要四年才能毕业,你要有耐心去念四年,你没有耐心,我四个月都受不了了,你大学能毕得了业吗?那不成啊!所以忍耐是我们成败的关键,愈是大事业,就愈要大的耐心,大耐心成就大事业,小耐心就成就小事业,不能躐等,俗语常说:欲速则不达。你想快,快达不到目的,一定要按照顺序、按照步骤去努力,要有很大的耐心。那么,在佛法把这个忍耐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天然的灾害。这不是人为的,譬如我们今天讲的寒暑,这是略举一个例子,我们要能够忍受。
第二一类呢?是人为的加害。要忍难,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诽谤我们,我们要能够忍受,这个叫修行,他为什么不害别人?他害我呢?世间法统统有因果,我们虽然没有道行,没有宿命通,没有天眼通,不知道过去世的情形,但是佛经念多了,总要觉悟,这个人对我过不去,看到我就有怨恨,过去生中,我跟他有怨啊!他对我发泄,很好啊!我统统接纳,我不报复,我接受这个果报,这个结就解开了,冤家宜解不宜结,结就解开了,决定不可以报复,不可以说是以牙还牙,不可以,决定不可以,一定要学忍让,不要认为旁边人看到:‘唉呀!你这个人没有用,受人欺侮,不敢啊’!随他说去,他在鼓励我们造业啊!我们不能上当,我们要有智慧,我们要消业,不可以再造业啊!再造业,愚痴!你要晓得,造业这个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非常非常可怕!
我们读安士全书,你看文昌帝君,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那个十七世,那个冤冤相报之惨烈,太可怕了,千万不能干这个事情。所以学佛的人,人家骂我,我绝对不回人家一句,不起嗔恨心,知道什么呢?他替我消业障,这业就消掉了,我感激都来不及,怎么能报复呢?他在造恶业啊!我在消业障,他没有这个恶业的话,我的业障消不了啊!这就是有智慧,这叫真正修行。所以对人为的加害,不要计较,不要认为那我就吃亏上当了,没有亏吃的,也没有当上的。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念了凡四训,为什么我叫大家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你才真正明了啊!你能够忍让,你这个福德愈积愈厚,你怎么会吃亏?实在讲是占了大便宜,你不要看眼前,好像吃亏上当,财富名誉都受损失了,不晓得一转眼的时候,你的财富、荣誉,不晓得又提升多少了?会提高啊!绝对不会吃亏上当,诸佛护念啊!龙天善神保佑,那里会吃亏上当呢?这是第二类。
第三类呢?修法。这就讲到求学了,法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你的学业不能完成,尤其是佛法,佛法我们今天采取古大德、祖师大德传统教学的方法。那么第一个就是要背诵,你要没有耐心,这本经就背不下来,你要有耐心,研究讨论也要有耐心,为人宣讲,还是要有耐心,依教奉行,那更要有耐心。
前面我跟诸位说明修学的三个层次,依照四弘誓愿,分这三个阶段:专、博、精,这大方向。最初方便,就是下手的功夫,从那里下手呢?这个大方向知道了,专,我知道要专,然后博,专破烦恼障,博破所知障,精圆成佛道,我晓得了,我从那里下手呢?这个从下手,又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呢?我们今天选的《无量寿经》,第一个阶段背诵,一定要背得很熟,随时随地这个经文能够提得起来,这第一个阶段,背诵啊!这个要有耐心。第二个阶段,要求圆解,经里面讲的意思,要明了、要懂得,同样这一句经文,你比如我们讲布施,讲持戒,这同样一句,运用起来是无量无边,在这里跟你讲,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这里讲纲领,财布施里面那又不晓得分多少种?像我们刚才举例,布施经书,布施录音带,布施录影带,这是一种方式;如果更有力量,我们布施一个道场,建立一个道场,也是布施,请法师在那里常年讲经说法,那是布施,这个布施是什么呢?就好像这个生意做大了,要开工厂了,原先布施经书、录音带,那是小买卖,是些贩卖,我在这里贩,到那里去卖啊!你有一个这个道场在那里,法师天天讲经说法,讲的时候,统统把他录下来,这是工厂,是开工厂啊!这个布施比前面那就更大得多了,最殊胜的布施是什么呢?是建立广播电台,因为你有广播电台,你这个做超短波的时候,全世界都收得到了,都听得到,那个电视广播电台就更不得了。所以不要盖大庙,盖大庙没有意思,建广播电台,盖小的讲堂可以,小讲堂做什么呢?制作录音带嘛!工厂是出品这个东西嘛!广播电台那是向四面八方去播送,传送的,这个统统在布施里头,这个运用无方啊!所以你对这经文要圆解,不是执着一个解释,是圆的,这是修学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呢?行,就是把经义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我们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完全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去做。所以你要记不得没用处啊!你做不到,你不解义,也做不到。所以修学是三个过程,先背诵,然后求解,最后要把它做到,完完全全做到,到你能够做到了,给诸位说,这个人决定往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一定往生,完全做到了,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真正努力依教修行,才是真正的弥陀弟子,你今天在读诵,在研究求解,还没有去做,只是阿弥陀佛的预备弟子,不是正式学生啊!是旁听的,在预备的,没有入门啊!真正照做,这个人就入门了,入门是阿弥陀佛正式的弟子,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你会背,你会讲,你做不到,往生靠不住,一定要把它做到。
那么忍耐,为什么翻成忍辱呢?这个要知道,这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耻辱,看得很重,古圣先贤,甚至都教给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士是什么呢?今天讲的知识份子,读圣贤书的人啊!这样的人可以杀,没有关系,不可以侮辱。所以把这个辱看得这么重,这个翻经的大德们,中国人把这个字看得么重,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所以这是对人、对事、对物,要培养忍辱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圆满没有缺陷,这一条真正做到完美无缺,这是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炼,认真去做。
第四是精进。进是进步,无论是在德行上,在学说上,乃至于在生活上,都要天天求进步,现在我们知道,全世界的人都要知道,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拼命都在求进步,那个进里面,它不精,佛法讲求的是精,精是什么?纯而不杂,不是乱进,是精进,现在一般学佛的同修,实在讲,他并不是不求进步,他错了,他学杂了,学乱了。所以他的进步是杂进,是乱进,他不是精进。所以学得很苦,没有收获,原因就在此地。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都是专精,纵然涉猎到其他的法门,他还是专,没有不专一的,他是以其他经论法门来辅助自己,换一句话说,他一定有个主修,有若干助修,正助双修。主就是正修的啊!这样才能够达到精进的目标,佛法永远是往前推进的,不进则退,不进步,一定就退转。所以要求进步,天天都要求进步,进步从那里求呢?不是说我每天念的东西念得多,我每天记得很多,不是指这个,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是学道,古人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讲的。求学跟求道不一样,求学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学得多,记得多,这求学是对的。求道呢?道是要把你的烦恼、执着、妄想要舍掉,一天比一天减少,那就是进步,这个要知道,道跟学是两桩事情。学里面能成就的是世智辩聪,道里面所成就的是禅定、智慧,不一样,禅定、智慧从道里面生的,学里头没有禅定、智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本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这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作用就是觉而不迷。所以这一部经的好处,我们修学的目标、方向、方法,统统在经题上,非常的明显,绝对不谈玄说妙,字字句句都落实,这是这一部经最大的特色。所以要求进步,进步是烦恼一天比一天少,妄念一天比一天少,忆佛念佛,一天比一天多,这就是进步。由精进才能得禅定,妄念少啦!分别少啦!执着少啦!渐渐就得定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