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浞鹉罘穑惶毂纫惶於啵饩褪墙健S删拍艿渺ǎ钌倮玻》直鹕倮玻≈醋派倮玻〗ソゾ偷枚恕6ㄊ鞘裁茨兀啃牟宦伊耍颐欠卜虻男囊惶斓酵恚悸蚁耄⒙野。∩⒙倚乃械玫木褪橇缆只兀蹦懔倜帐保恢老胧裁匆蛔虑椋磕歉鲎詈笠荒詈苤匾詈笠荒钕胧裁矗烤捅涫裁矗考偃缱詈笠荒钕肽歉龈夜蝗ィ课液尥杆耍昧耍≌庖缓蘧腿氲赜耍梁薅榈赜涣僦找荒钍歉鎏靶模还苣闾笆裁矗刻澳钜黄鹄淳投槎龉淼溃蕹毡湫笊?br />
  佛为什么在一切经论里面教给我们,贪、嗔、痴、慢要认真把它断掉?为什么呢?有这一念,临终这一念现前,决定堕三途,太可怕!所以在平常就要练习,无论是顺境、逆境,顺境决定不起贪心,逆境里头决定不起嗔恚心,平常是训练,训练的目的就是临命终时,希望这些念头都不会起来,叫你天天念佛,佛念得很熟,临终的一句阿弥陀佛现前,这就决定往生。第十八愿,临终十念,一念决定往生。所以平常功夫太要紧了,一定要把心定下来,既然抉择这个法门了,决定选择这个法门了,我一生决定不改,我就一句弥陀念到底,我天天想阿弥陀佛,想弥陀本愿功德,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想久了,印象深刻了,临终一念,还是想着,那就成功了,往生的道理就在此地。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勉强能够学得来的,是从禅定里头得来的,换一句话说,清净心的起用,忆佛念佛就是第一等智慧,般若智慧啊!这个不是世智辩聪啊!你能够为你的前途做一个最好的选择,没有智慧怎么会选择成佛呢?没有智慧怎么选择净土呢?这个净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称赞的,一切诸佛度生的第一法门,你怎么会选择呢?在《华严经》上,文殊选择这个法门,普贤也选择这个法门,你居然选择的跟他都相同,这真智慧啊!那么这是略说。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也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你自己修学,真正得到利益了,我们才会介绍给别人,我得到利益,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这才敢介绍给别人,绝对不会误人。

  ‘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在本经来讲,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不退成佛。这个确确实实是无上真正之道,这是讲真实究竟的圆满,很不容易啊!我们劝勉一个人,把心安住在六度上,安住在三学上,这是真正之道,但不是无上,唯独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才是真正无上之道,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五十七卷(二次宣讲) B2…5…57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诸功德。说不能尽。”

  那么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小段。由于前面自行化他的功德,那么这一段文,我们可以说讲得相当详细,自行化他都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明。那么修因呢?一定有果报,果报不问你求与不求,不求也现前,求当然可现前,不求还是会现前的,但是不求,那个果报就更殊胜。譬如说,依照前面所说的这些经教,认真的去些学,我们求人天富贵,那就是经上讲的了,一定可以得到这个世间的福报,世间包括诸天,诸天还在世间,没有超越世间,一直到大梵天王,还是世间。六道里面福报最大的,就是梵天王。那么如果不求呢?果报就更殊胜,更自在。因此学佛的人,最好是求生净土,那个方向目标纯正,绝顶的智慧。为什么呢?永脱轮回,成佛作祖,智慧、福德,决定不是大梵天王所能够比的。因为照前面的这个方法来修学,要是发心求愿往生,这个资格足足具备了,决定往生,这个是要知道的。

  所以一开头说:‘由成如是诸善根故’。这个就是指前面的二段经文所说的,‘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是事实,这一个事实,理很深,真相很不容易理解。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无量宝藏’是属于依报,实实在在讲,这是从人心变现出来的。这一个地区,众生心善,都造善业,那个果报也就善了,的的确确风调雨顺,一切珍宝自然现前。如果这个地区的众生,心行不善,这一些珍宝就没有了,地上怎么挖?也挖不出来。这个人有福报,一挖就挖出来,不挖也出来了,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不知道所有环境跟我们心念有关系,他不晓得,这个要在佛法深入的去研究,特别是视唯识的经论,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心物是同源的,我们今天哲学,还没有能够发现,这个事实真相,总认为心跟物是对立的,不是同一个根源,同一个根源,那么它就息息相关了,在唯识里面讲,这个心就是阿赖耶的见分,物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都是从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同一个本体,自证分是什么呢?就是大经上常讲的自性,真如本性。心跟物,精神跟物质,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物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有是假的,不要认为心是真的,从最初浅的唯识入门,八识规矩,或者是百法明门,你就能看出来,心法,心所法,这个都是属于精神,是属于心的部份,列在有为法里面,色法是物质,色法跟心法统统列在有为法。有为法是什么呢?金刚经上说的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你就晓得物质是假的,这个物质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法也是虚妄,也不是真的,真实的只有一个本性,本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到底是什么呢?没有名词,也说不出来,那个是真的?不得已叫它做本性,叫它做真如,叫它做真心,叫它做本体,这是不得已的。说了许许多多的名词,那也许有人问,说一个名词就好了,说那么多干什么?这是佛说法的善巧,叫你不要执着,知道这么回事就行了,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他本来没有名字。所以你只要识这一桩事情,你叫他什么名字都可以,离名字相,体会真性,这个东西是真的,它起作用就变成心心所。所以心心所是同一个根源,因此心影响物,物也影响心,二个互相影响,那个修道的人,心影响物,物不能影响他的心,这就是我们讲的他有定,他有慧,他不会为外境所转,他心有主宰,这个就是心能转境,境不能转心,这是圣人。凡夫的心是乱的,乱心没有定,随外面境界转。所以在这个世间有阴阳五行、风水之说,这个话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是有。你心里没有主宰,会被外境所转,就有风水,换句话说,人家赞叹你,你还会欢喜,骂你,你还会生气,这就是被外境转,被外境转是凡夫。那么外面境界能影响你的心,心又影响境界。因此一念善心,就感得善的境界。上面所讲,不仅仅是善,是大善,大的善心善行。所以他感得的物相上的果报,那就殊胜了。

  ‘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这个无量宝藏里面,包括范围非常广大,不仅仅是地底下埋藏的,那些珍宝,像金、银、铜、铁,这些都是属于宝藏,我们今天讲的丰富的矿产,无尽的资源,能感得这个,同时这个生物、植物,五谷茂盛,这也是属于宝藏,山川的秀丽,那你居住环境之美,也是宝藏,我们俗话常讲,风水轮流转哪!古人又常讲,沧海桑田哪!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地面,地表面会起变化,随众生的业力在变,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哪!今天世界上这些科学家们、哲学家们,不明了这个道理,去探究物理的现象,他不知道去探究心理的现象,物理现象,只能知其表面,知道它的表层,不知道它的内在。换一句话说,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要找到它所以然的因素、原因呢?那你要懂得心理,境确确实实是为心所转。所以大家一味向善呢?这个地方就好了,确确实实无量的宝藏,自自然然就发应。应是感应,发是发生,那么这也是俗话里常说:‘福地福人居’。这个话说回来呢?福人居福地,不是有福的人这个地,你住在那里地也变了,所有宝藏都隐藏了,甚至五谷也不生了,这个人没有福嘛!或者遇到天灾人祸,所有一切都摧残了,人没有福,这个是实实在在的话,绝对不是骗人,不是用这种话来吓唬大家,喔!你们要断恶修善,不是的,佛说的话绝对没有一句话是妄语,句句真实,我们应当要相信,那么这一句是讲的依报的环境,随着你的修德它在转变,你不必恐惧,不要害怕,真正体会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努力的去修善,不要问果报,那个果报是无比的殊胜,你还怕什么呢?不肯修福,念念都为自己打算的,他是对事实真相完全的迷惑,不了解自己现前这点福报,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当中好不容易累积下来,怎样珍惜?能保得住吗?未必能保得住,确保唯有继续不断的断恶修善,真能保得住,不肯修善,决定保不住哇!这个要知道。

  下面就讲正报了,前面讲的生活还境,说得很简单,但是这一句话,包含无量无边的境界。‘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这个我们俗话讲,世间福德之人,也就是有大福德的人。‘长者’佛经上所称的长者,一定要以古印度的标准来衡量,佛经上讲长者,具备十个条件,这才能称得起长者。十个条件里面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大富。第二个是大智。单单有福报,没有智慧,还不能算长者。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肯帮助一些苦难之人,这是里面最重要的条件,绝对不是自私自利,自己享福的人,有福让大众共享,这社会才会尊称你为长者。‘居士’是居家学道的人,那么在古印度呢?他的意思跟我们现在讲居士,这个意思还不完全相同,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古时候的隐士,隐居的,有学问、有道德,不肯出来做官,这一类的人,有学问、有道德,但是他不见得有财富这一类。可是诸位要晓得,这种种果报,都有种种的因缘,因缘这才能结果。譬如我们讲这个富有,这佛跟我们讲的,财富从那里来的?财布施得来的。你不肯修财布施,你就得不到财富。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报,修因才能够得果,这个是一定道理。法布施,得智慧,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那么这个里面财布施,大家容易懂,法布施也容易懂。什么叫无畏布施?‘畏’就是恐惧,别人在精神、身体受到迫害的时候,感到威胁的时候,身心不安,你能够保护他,他不恐惧了,不害怕了,这叫做无畏布施。所以放生,是属于无畏布施,你看那个动物,马上人家就要杀它吃它了,你把它买下来,再把它放到山林,或者放到水里面,它不害怕了,离开了一切恐怖,这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那么由此可知,你要做相反的,那你得到的果报也相反。有财不肯布施,得到的是贫穷的果报,为什么?你那个财会用得尽的,用尽了就没有了,那个时候你就得贫穷果报。吝法,自己懂得世法或佛法,你懂得不肯传授给别人,不肯修法布施,得愚痴的果报。无畏的布施,反过来就是威胁别人,使别人身心不安,这样的果报,就是多病短命;杀害众生,佛法里常讲‘恼害众生’,‘恼’什么?令众生生烦恼,这个果报就是多病,杀害众生呢?果报就是短命,得这样的果报。所以我们看这个果报里面,像长者就大富,居士未必富有。那么由此可知,这两种人,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差不多,财布施就有差别了,长者的财布施多,居士财布施少,生活能过得去,不甚富裕,长者非常富有。那么这是讲一般的果报,如果比这个福报更大的;‘豪姓尊贵’啊!这就是我们古时候讲的豪门贵族,生到这样的家庭,那从小就享福,或者更大的就是国王;‘刹利’在印度四姓里面,是属于皇族。那么由此可知,这个世间做帝王的,做诸侯的,做地方首长的,都是过去生中修的大福报,有这个大福报。所以一般老百姓能够拥护他,能够听命于他,这就是福报。像我们没有福报,我们讲的话,老百姓不相信,我们下达命令,他不服从,这没有福报。所以要晓得,统统是前生所修的福德。你修的大小,那么同样是国王、是皇帝,福报大小也不相同。我们看看前清的皇帝,清朝这一个朝代,十个皇帝,你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