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竺嫔撇仆游迨蔚谄呋叵颍凼酪羝腥淼谄呋叵蛭坏钠腥撇仆尤ゲ畏盟谡庖徊烤锩娓颐墙樯芰斯凼酪羝腥孕谢蘖课薇叩墓Φ隆5诙烤抢阊暇牡诹砬懊娴陌刖恚垡羝腥餐ㄕ拢庖徊烤锩嬷饕氖歉颐墙樯芄凼酪羝腥窃趺囱扌谐删偷模胖卦谒孕校男扌兴谰莸睦砺邸⒎椒ǎ档梦颐亲鹘杈怠⒅档梦颐切Хǖ摹5谌烤褪欠ɑ系钠彰牌罚沤补垡羝腥蟠却蟊瓤嗑饶眩镏恍┛嗄训闹谏仄腥然谏墓Φ隆9垡羧牧永暇邮拷飧鋈嫌≡谝黄穑撬嫌〉挠行┲馗吹牡胤剿÷缘袅恕U飧霰咀游颐钦獗哂辛魍ǎ亲詈冒颜馊就晖耆挠〕隼矗馐俏颐窃诨姑挥锌吹较牧系谋咀又埃颐峭际楣菰」酱危酱味疾扇」糯蟮碌淖⑹瑁垡羧峡颐怯」眉复危馐翘乇鸾樯芄凼酪羝腥9垡羝腥谥泄胫泄说脑捣痔乇鹕睿壹夜凼酪簦莨凼酪舻娜撕芏啵鲜豆垡羝腥娜瞬欢啵压垡羝腥创淼娜撕芏啵垡羝腥纠疵婺咳锨宄娜苏娴氖遣欢啵阋鲜肚宄匦肷钊肴勒照飧鼍洹⒗砺邸⒎椒ㄈバ扪В飧霾攀钦返摹?br />
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的知名度,比观音菩萨要差很多了,台湾这个地方比较小,大陆到台湾这些法师,差不多讲经讲经说法的法师;沿海一带的法师都到台湾来了,这个地方小、人口不多、法师很多,到处宣扬,所以台湾同胞有福,对于大势至菩萨也知道的很多,比起大陆要胜过太多了,大陆上许许多多人,你问大势至菩萨,他不知道,说观音菩萨他知道,跟他讲大势至菩萨知道的人就太少、太少了!没有台湾这么普遍。大势至菩萨的经典很短,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里面的一段,经文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过去我们讲楞严经,楞严经讲过不少遍,单独这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也讲了很多遍,虽然讲都依照古人的注解来讲,对这一位菩萨也是认识得不太清楚,反正就是含糊笼统的讲嘛!真的认识不清楚,可见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是一直到读到净土五经,知道五经的来源,对于大势至菩萨真正有了少许的认识,五经它的来源;净土三经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们称为净土三经,一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魏源老居士,魏默深老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最后那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把这一卷附在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个四经是这么来的,他附在这个后面,称净土四经有没有道理呢?太有道理了,怎么知道呢?读无量寿经就知道了,无量寿经一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而经上一再讲,就是四十八愿里面都说:普贤行、普贤道,在无量寿经出现过不少次,可见得华严经末后这一章与无量寿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换句话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你要想成就圆教佛果,一定要修普贤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位菩萨都是修普贤行的。
西方世界我们这才看清楚,原来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下下品往生的也是普贤菩萨;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这个十信位的初信,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觉、妙觉,统统是普贤菩萨。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才又认识清楚了,又搞明白了;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这一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那就非常有道理了,这个真正是慧眼啊!不容易。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从楞严经里面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这个是这么来的,印光大师附进去的。印光大师是何等人物呢?我们在永思集里面看到,它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实在不简单,他把这一章经提出来,附在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这个提醒我的注意了,他不这样做,我对于楞严经,楞严经我讲过很多遍,讲得也算相当熟,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情,他这么一提示,我就注意到了,再仔细一观察,这一章经了不起,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四十四个字,它是净土宗的心经,这是印老把它列在四经后面成为净宗五经,是净土宗的心经。当然它在楞严会上是楞严会上的心经,超过般若心经太多了,般若心经只是般若部的心经啊!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经,不能代表全体,念佛圆通章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经。换句话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中心,不仅是世尊一代弘法利生的中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中心,印祖这样一提示,我这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一点都没有错!我们得感激祖师大德,不是他这样子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没有办法看出来啊!夏莲公很了不起,他给我的启示也很大,就是净修捷要;他在净修捷要里面明白地告诉我们,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是第一次听到的,以前没听人家这么说过,我讲楞严经讲那么多年也没发现过,他这样一提,我也想有道理,一点都不错,确确实实是净宗初祖,我从前讲华严,我只是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定中第一次讲的大经,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的经是华严经,华严会上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知道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我不知道大势至菩萨是,我晓得普贤菩萨是;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的初祖,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初祖;那个范围更大了,虚空法界里面第一个提倡念佛成佛的是大势至菩萨。我们娑婆世界第一个提倡的是普贤菩萨,在我们中国第一个提倡的是庐山慧远大师,所以慧远是中国的初祖。这我们讲到净宗初祖,那要问啦!是法界初祖还是娑婆初祖?还是中国的初祖呢?这才搞清楚啊!连这个念佛圆通章我就特别重视了。所以那一部经不要看到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确确实实含藏了无尽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法门,都出不了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真正不可思议啊!这是两位菩萨,其余的我不需要讲,诸位如果根性利一点的人都能体会到,我底下不讲意思你也能够晓得,晓得什么呢?为什么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为什么这两位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这个我今天在此地不说明,你们明白了、体会了,很好,体会不了存疑也行,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等到将来有机会,我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我就会把它讲清楚了。我们再往下看经文。
“此二菩萨于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这一段经文含著有无尽的情意啊!娑婆世界的人很重感情,原来这两位菩萨是我们同乡、乡亲,他们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成就去往生的,所以娑婆世界是这两位菩萨的故乡。因此娑婆的世界的人对这两位菩萨的感情特别深重,感情重;他来度化众生就很容易接受,就过去生中没有这个缘分;菩萨智慧、神通、能力,再殊胜,奈何众生不愿意亲近你、不愿意接受你,那就没有法子了。这真是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就不能度了,正因为如此,学佛的同修,要时时刻刻念念之中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的法缘结得愈深、愈广、愈多,将来你成佛度众生就度得多了。你要不肯与众生结法缘,将来成佛,没有众生相信你,你也度不了几个人。成佛了你那个三千大千世界很小,不大啊!没几个人嘛!你在因地当中不肯给人结法缘嘛!很要紧啊!想到将来成佛广度众生。眼前你要想讲经说法,有许许多多的听众,这还是要结法缘,你没有法缘就没有听众。可是现在在台湾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形,什么情形呢?制造群众,像作秀一样,表演,制造群众,这个不是真实的听众,这是什么?一时像来看戏一样、看表演一样的,人虽然多,绝对不是常随众,常随众;你一部经讲几十天、讲几个月、讲多少年,听众天天都来,这是听众,这是法缘。所以一定要知道结法缘啊!过去台中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跟他学,他就常常交代我们,叫我们这些学生要跟听众结法缘,他说:你要不结法缘,将来你讲经没人听。那个听众,说实在话不是讲经的人说得好不好,是在缘分,有些人真正讲得好的没有听众,没有法缘,有些人讲得实在不好,听的人就多,为什么?这是缘分,各人缘分不一样嘛!我们台中在当时那些同学,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居士,林看治居士讲得好不好呢?不见得比我们好,这是真的,我们懂得比她多、学得也比她好、讲得也比她好,但是听众却必不上她,她的缘胜啊!我们的法缘不如她呀!可见得与大众结法缘这个关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到外面其他寺院、佛堂,我们去参访;当然到他那边去一定先到大殿去拜佛,拜佛都拜三拜啊!你们拜三拜我也拜三拜,我跟你们拜的就不一样了,不一样在那里呢?我第一拜是发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将来我有机会到这个地方来讲经嘛!第二拜是与这个道场常住结法缘,这里面住众跟他们结法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信徒结法缘。我统统都拜啦!将来他请我讲经,我在这听众就多了。所以我那个三拜跟你们不一样,我是这个意思去拜啊!念念之中都要与一切大众结法缘,这个很重要。
这两位菩萨虽然是娑婆世界修行往生的,但是菩萨的心量广大无边,不仅仅是与娑婆世界有缘,而且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都结法缘,将来这个缘才广大啊!我这个升座讲经,在升座之前礼佛三拜,我这三拜给你们拜的又不一样了,我从前拜这个三拜:第一拜一定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拜我是拜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佛对我的恩德很大,为什么呢?我是从华严入净土的,这是我感激毗卢遮那佛的恩典,第三拜是拜阿弥陀佛,我三拜是这么拜的。但是自从讲无量寿经,我这个拜法就改变了:第一拜还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能忘本,第二拜就改了,改了什么呢?我第二拜是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我这个缘就结得大了,不是毗卢遮那佛一尊佛啦!我也像观音、势至一样啊!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统统都拜到了,统统都结法缘,这与无量寿经就相应了,第三拜就是拜本师阿弥陀佛。要把心量层层拓开,与法它才能相应,这个我们才知道阿弥陀佛把他们俩个人选拔出来做为助手,主要就是心量广大,普度法界众生。如果观音、势至是只度娑婆世界众生,阿弥陀佛决定不能选他们出来当助手,无量无边的世界他只偏在一边啊!正因为这两位菩萨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一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才选出来当助手啊!我们看底下经文,这个事情就更清楚、更明显了。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所以观音、势至是尽虚空,遍法界,不仅仅是在我们娑婆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无论什么时间、无论是什么众生?心里头有感,菩萨就有应。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啊!这个众生是指十方法界的众生,不是专指娑婆世界啊!观音、势至就是我们净宗修学的榜样。我们这一句佛号要能念好、功夫要得力、我们要真正能往生、决定有把握往生、我们要与法界众生真正结了善缘,结了善缘,你就学这两位菩萨的行持就行了,两位菩萨所表从总体上来说:观音表慈悲;势至表智慧,这是从总表上来说的,大前提、大原则上来说的,不能没有慈悲、不能没有智慧。如果从修持落实来讲:观音菩萨教给们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用他这方法来念佛,得一心就快了,功夫就得力了。什么叫返闻呢?返闻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返闻那个闻是一个代表字,代表六根起作用,我们眼往外看,现在叫你回过头来不要往外看,往里面看;耳朵往外听外面的音声,不要听外面音声,听里面的,里面是什么?里面是自性啊!回过头来闻自性、回过头来见自性,六根统统回过头来,这叫明心见性。禅宗上用的功夫、原理原则,完全取观世音菩萨。所以就是都摄六根的意思,可是怎么个回头法呢?这张开眼睛明明看到外头,怎么回过头去看里面呢?竖起耳朵一定听到外面,怎么会听里面呢?这桩事情详详细细的在楞严经第六卷,楞严经我总会找一个时间,我还要重新来讲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