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衬招钥眨挥凶孕园。≈峭氚。∶挥腥讼蹈磕悖热幻挥腥讼蹈坷玻“⒙藓骸⒈僦Х鸬玫浇馔蚜艘彩羌俚模蝗讼蹈磕悖抢吹慕馔涯兀恳裁挥薪馔寻。∧俏颐窍胂耄颐堑姆衬帐钦嬗校坏校惶嗬玻⊥胍舱嬗校陨栽谀抢锵刖惨痪玻畈恢烙卸嗌伲糠鹪趺此滴弈兀空娴氖俏蓿飧鱿窒蟆⒆魑⑾蹈俊⒔馔眩际切┦掳。≌庑┦麓幽抢锷哪兀看臃直鹕摹?br />
  佛教给我们‘无诸分别’,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佛教给须菩提的两句话,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对了!此地的四句就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如果你有分别,你真的有相有为,你就颠倒啦!自性里头没有,你以为是有,这叫颠倒。你把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了、真正明了了,于一切现象、作为都不执着、也不要除妄想、也不要求真如。

  ‘无缚’,缚就是妄想啊!断烦恼、去妄想,‘脱’就是解脱,这就是证果,修行证果啊!都假的,全是空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不断妄想,不求真啊!就是这两句的意思。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五个‘无’,绝对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你现在要这样学,学这五个无,那就坏了呀!那你是永远堕落三涂地狱,你没有办法出离。这是什么人呢?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啊!这一种境界,佛在一般经典里面讲:八地以上的境界,八地是不动地,这个地方我们读了之后,心里就明了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都契入这个境界,换一句话说,他所证得的跟八地菩萨没有两样啊!这是不思议的境界,这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真正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量,这样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求呢?而且,一切诸佛菩萨都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只怕你不肯修,你要肯修,没有一个人不成就的,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能够得到这个境界。如果不学这个法门,这几句话是念念而已呀!没有方法达到,这个事就是理。下面是讲事,‘事’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于所受用。”

  ‘受用’就是有相有为,若没有相,那来受用呢?没有为也没有受用啊!他有受用,衣、食、住、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都是他的作为。

  “皆无摄取。”

  这个‘摄取’就是执着,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占有,极乐世界菩萨没有,没有这个念头,念尚且没有;那有这种行为呢?只是自在的受用,绝对不会将一物据为己有,没有这种意念,也没有这种行为,所以,他很自在啊!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为什么无爱无厌呢?因为他无诸分别。你有喜欢的、有讨厌的,你对境界起了分别心,不但起分别,还有严重的执着;你执着好恶、你执着这个,那是病啊!绝对不是正常,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对极乐世界有没有贪爱呢?没有。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到三恶道去度众生,到三恶道是应以恶道身度他,你自己也要现恶道之身啊!你讨不讨厌呢?不讨厌,为什么没有爱厌呢?晓得一切法皆是幻化啊!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表演一个角色;表演一个忠臣孝子,也是在唱戏;表演一个大奸巨猾,也是在唱戏,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在舞台上表演,所以,绝对不生爱厌。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萨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有愿、无心。这个我在讲席上讲过很多次。有愿无心,自在啊!有愿,愿后头还有一个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负担,也很苦恼,什么苦呢?求不得苦;求到之后,又患得患失,又怕丢掉了,那个苦就来了。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那就得大自在了。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缘我们就好好的做,没有缘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缘你要尽心尽力地去做,才圆满。没有缘,我的心一发就圆满了,不要做,这个是像佛给阿难所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心一发就圆满功德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机会做到,有机会一定要做了才圆满,没有机会不做就圆满了。所以,佛菩萨在世间,那有不自在的道理呢?随缘绝对不攀缘。攀缘是什么呢?我们心里有计划、有安排、有步骤去做,就是攀缘了;攀缘是说本来没有事的,你已经多事了。

  这一段是讲菩萨在十方世界参学,他们所持的态度。菩萨游化十方世界,我们今天是游行六道受报啊!他们是游十方法界啊!我们是游六道啊!想不游也不行,这个真叫苦不堪言啊!能把这个念头一转,在六道里的也抱这样的心态,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给诸位说,你也能减少痛苦,对于你修学出离法,这个出离法实在讲在今天只有一条,念佛求生净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不但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也是假的,连身都不可得了,那里还有我所有呢?你真能把这个放下了,你的信心才真叫清净、你的愿心才真叫恳切,这个对于求生净土,就有决定性的帮助,有真实的利益。

  古德常叫常我们放下身心世界,真放下了,真放下没有这个意念了,我,我所,这个念头没有了。譬如钱财,这个世间人看得重的,丢了!丢了就没事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若无其事啊!你也就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了。

  我去年在明尼尔波斯讲经的时候,我们这里遭了小偷,我的一些连存折、私章都被小偷偷去了,这边打电话给我,偷了就算了!没事了!那边的同修给我说:法师,你真看得开啊!假的不是真的嘛!何必为这些东西计较呢?人有得失心就苦了,没有得失心,多自在啊!要把自己真正找到,这些东西是假的,这不是真正的自己,绝对不要受他累赘啊!再看底下两句。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前面所说都是对事,这一句是对人。做事难,做人更难。事也是不断在那边变化,可是,人心的变化比事还要快速、还要难于捉摸。我们用什么心态来处理人事呢?一样,要保持清净的觉心,第一,绝对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他给我结冤仇是他的事情,他那一边的事情,我不接受啊!我不给他结冤仇,你抱着这个态度,这就对了!就正确了!这个违怨里面包括着爱憎,这都是错误的分别、执着。以真诚的心待人、以清净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这就是佛菩萨,决定不沾染。下面给我们解释,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佛在此地告诉我们。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这一句是总说。实在说,他们是即相离相啊!离即同时,这真正是自利利他,对自己的利益是历事练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时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实的慈悲,慈悲上加一个大,就是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慈悲就大了。世间人慈悲,喜欢的人就很慈悲,讨厌的人是一点都不慈悲,那个慈悲不是真实的,当然称不上大慈悲了,大慈悲是清净、平等、心里面所生的。

  “舍离一切执着。成就无量功德。”

  那个‘无量’,我们暂时把它放在一边。单讲功德,什么叫做功?什么叫做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你修学的收获,这叫功德。所以,功德要靠自己修行啊!别人不能帮助你,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的。我们再把这一个名词具体的说出来,用佛法的名词来讲:戒、定、慧,这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因戒得定,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你得大自在啦!这叫功德。要用我们无量寿经经题,清净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觉是德;觉是功,无量寿庄严是德;你得到这个果报啊!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无量的功德,就是我们经题上无量寿庄严。无量寿、无量庄严,是舍离一切执着才得到的,你要是在一切法里面,稍稍生一丝丝的执着,你就得不到了。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这个是利他的功德。前面讲自利,一定是自利之后才能利他,自己没有入这个境界,要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说实在话,自己没有入这个境界,往往把经看错了、把经讲错了,讲错有没有责任呢?有责任,讲错你就误导别人,自己走错路不能怪别人,你指别人一条错路,这要负因果责任啊!所以,古人常说: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是把人的方向误导啦!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公案是禅宗百丈大师的公案,这是讲经讲错了一个字啊!那一个字是关键的字,不是普通的字,普通的字没有大妨碍,不要说错一字,错十个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关键的字样错一个可不得了!你把人家修行的方向指错了,这个重要。

  所以,一定是自己先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而后知见才是真正的正知见;‘以无碍慧。解法如如。’真正理解,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所以,佛经一打开,第一句如是我闻,那个如不好懂啊!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必定把这个意思讲错了。什么时候你能够解法如如呢?前面给你讲了,舍离一切执着,你才能解法如如。为什么阿罗汉没这个本事?阿罗汉有法执,所以不能解法如如。

  这两个如字,第一个如是讲真如本性,第二个如是讲一切万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啊!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啊!我这个讲法大家还是很难懂,古人用金跟器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前面一个如字是金,后面一个如字是器,我们到金铺里面去参观,看那黄金做多少种不同的东西?那一样不是金呢?唉!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那我们今天问了,真如本性在那里呢?这是不是真如本性?是呀!没错!相就是性,性就是相。随便捻一法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他的自性,法性,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在物质上我们叫它作法性,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我们叫他作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它怎么会同圆种智呢?因为它是一个性,不是二性啊!你真正能够解一切万法,原来就是真如,你叫明心见性,是什么自性呢?是自己的自性。能够见到这一个境界,心清净了、平等了,自己还会跟自己打架吗?自己还会跟自己过不去吗?没有这回事情吧!二才会有对立,一法那有对立呢?没有对立的了。

  所以,一切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他没有对立的。原因是他知道这个真相,而众生不了解这个事实,处处跟自己对立、处处跟自己过不去,这叫颠倒啊!这叫可怜悯者啊!我们没有办法契入这个真相,虽然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好像也听懂了,其实还是分别、执着,那就是说没懂,真的不懂啊!真的听懂了,那恭喜你,你证果啦!

  你看,佛常常在经上说:有个人在听经,听了一半,他证果了,他开悟了,见性了,那就是入这个境界了。我们听了一样,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嗔痴慢,没听懂啊!这是真的。为什么听不懂呢?那就是没有办法舍离一切执着,一切执着还是照执着不误,这就没有法子了,听也听不懂,听不懂最好,怎么办呢?最好不讲啦!为什么还样讲呢?叫你阿赖耶识里头落个印象,印象要是久了,有力量了,产生作用了,会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契入这境界。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薰习啊!你的烦恼、执着为什么放不下呢?因为烦恼、执着天天在薰习,这个薰习的力量太久了、太大了,所以,习惯成自然,放不下啦!薰习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今天把薰习换过来,用佛法来薰习。所以,读经是薰习、听经也是薰习、念佛也是薰习,知道薰习对我们这一生当中,有这样严重、深远的影响,我们对于这薰习就应当选择,这个就是智慧啊!

  前面念过肉眼简择,天眼才会通达。所以,他对于解法如如,就是对于宇宙的人生真相,他真的明了了!他真的理解了。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善’是善巧,没有智慧就没有善巧。善巧是什么?是后得智、是权智;就是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世、待人、接物,这样的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善知。

  ‘集灭’是什么?集灭是讲心啊!我们现在讲是心理的现象。

  ‘音声’是讲的物理现象。集起唯心啊!这在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心是什么?心是集起的意思,念头的生灭。一个是心理,一个是物理,所以,这四个字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