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耍乇鹗窍不渡裢ā⑾不陡杏Γ姓庑┩睿苋菀鬃拍АU飧鍪俏颐遣豢梢圆恢赖模坏貌惶岱赖摹?br />
  ‘尊重奉事诸佛’,这一句话在极乐菩萨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每天去参访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承事供养。我们现在还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读无量寿经,对于极乐菩萨的生活状况,也无限地向往,我们看了要怎么做呢?我们只要真正能够尊重、奉事阿弥陀佛就行了。阿弥陀佛又不在我们面前,我们怎样尊重、奉事他呢?这一本经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转告我们,世尊的转告,就跟弥陀亲自教导没有两样,我们要果然能够依教奉行,就是尊重、奉事诸佛,因为一切诸佛没有不赞叹阿弥陀佛的、没有不尊重阿弥陀佛的。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这‘世’是世间。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平常生活的空间非常广大,并不限于极乐世界,我想这是我们同修们都知道的。他们每一天都往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天天往来,你就晓得他们活动的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居无定所,没有一定的住处,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们无所住处,住无所处,生什么心呢?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所以说‘为世明灯。最胜福田’。灯是破暗的,暗是代表众生愚痴,对于宇宙的真相不明白,真假、是非、善恶,往往颠而倒之,这就是无明。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苦口婆心地为我们讲解,指引,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搞清楚什么叫是非?什么叫善恶?什么叫利害?就好比是明灯破暗。

  ‘福田’怎么讲法呢?众生要种福,众生不能没有福,没福就很苦。我们台湾在这一个时代,只能说这个时代,不能说过去,过去很苦,也不能讲未来,未来不一定。眼前,眼前算不错啦!这个不错是表面上的不错,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祸福是循环的’,一定要认识清楚。今天我们在表面上看,是有财富,是不错!仔细去观察,财富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那个财富是真实的。所以,福底下有个德,我们今天有福,下头没有德,这个不得了啊!这个福报不能长久。福报要长久,一定要积德,德要厚啊!所以佛法,福跟德是连到讲的,‘福德’,不可以只求福,没有德。因此,种福就非常重要了。真正的福田是佛法,佛法给诸位说:不是形式的佛法,台湾到处寺庙林立,那是形式,真实的佛法是觉悟人心、觉悟人性,这是真实的佛法。如何能叫广大的群众真正觉悟呢?福田要从这个地方去种,然后你才晓得最胜的福田是宣扬佛法、是传播佛法,是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要参与这一个工作。今天科技发达,对于佛法弘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像录影带跟录音带大量地传播,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是最殊胜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可以种。

  ‘殊胜吉祥’,吉祥是消灾免难啊!

  ‘堪受供养’,这些菩萨们应当接受十法界一切众生的供养,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福田,是真正从事于觉悟大众的工作。真实功德里面最真实的就是这几句。下面说: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这是菩萨在教化众生的态度,欢喜,‘赫奕’是形容词,形容火烧得非常猛、非常炽盛,这是形容他的法喜充满。喜从何来呢?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看到许许多多众生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佛菩萨欢喜啦!喜的是这个事情,喜的是一切众生真正肯接受佛菩萨善意的劝导、教诲。‘雄猛无畏’这一句里面含著有无限的善巧方便,不是一昧这种雄猛、威猛的态度,那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的,摄受一切众生千变万化,这个样子才能够契机契理。这个雄猛无畏就是说:无论是那一类的众生?善良、凶恶的、残忍的,他都有方法教导、都有善巧去接引,这是形容他的无畏。

  ‘身色相好’,‘色相’也是摄受众生的方便,不但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喜爱相好,十方世界大致都相同的。因此,诸佛菩萨有些时候刻意地去求福报,为什么呢?相好是福报,是修来的,修来的佛菩萨不是自受用,而是他受用。希望以相好来接引众生、来摄受众生,所以,虽然是百劫修福,目的还是为度众生,不是为自己,这是跟我们凡夫心态完全不相同;凡夫是为自己,菩萨是为别人。

  ‘功德辩才’,此地的‘功’是讲他修行的功夫。功夫简单的讲就是三学六度,这是功夫。你修行有功夫,当然你就有收获,收获就是德。所以功德底下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所以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修戒,你就得定;你修定,你就得慧;你修慧,你就得方便、得辩才。它这个是你有功,后面就有德,这个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得辩才,是功德圆满成就之相,圆满成就之相是戒、定、慧,从慧里面产生的四无碍辩才。

  ‘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这两句是总赞叹。他的美好没有一丝毫的缺陷,我们中国人称为完人。诸佛菩萨确确实实称得上一个非常完美之人,找不到有缺陷。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已经很难得了,世尊为我们说出西方世界菩萨们的真实功德。下面是诸佛来赞叹作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前面讲的话完全正确。你看,这样的经典到那里去找去?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

  ‘常’是时常,几乎是每天。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对于西方世界的菩萨是特别地赞叹,诸位要晓得,赞叹西方世界的菩萨就是赞叹阿弥陀佛,为什么呢?这些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赞叹学生就是赞叹老师,老师功德成就的,老师教学有方啊!这一点我们要多想想,不能够轻易看过去。

  诸佛的赞叹,话虽然不多,意思圆满到极处了,称他是究竟菩萨诸波罗密。究竟是圆满,菩萨行之中,他们没有一样不达到究竟圆满,这是真正难得。诸波罗密,大乘经里面常说的;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行是行门,万是形容词,不是数字,就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万就是无量的法门。菩萨所修无量法门把它归纳起来,不出六大类,就是我们讲的六波罗密,六大类,每一类里面所包括的都是无量无边。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换句话说,他门门都修到究竟圆满。这一句话,诸位听了我不晓得你们作何感想?如果你真正懂得这一句话的意思,你一定下定决心,极乐世界我非去不可。你要晓得,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这是什么人才能做得到的啊!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所说的法云地菩萨、等觉菩萨才能做得到啊!恶道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这个境界。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许多菩萨听到摇头不相信,菩萨要修到法云地、修到等觉,三个阿僧祇劫,那是佛的方便语。华严经上讲的真实语,要修无量劫啊!才能到这个地步,你怎么只念几天佛往生就得到了呢?这菩萨怎么能服气呢?人家修无量劫才修到,你念几年佛往生就得到了,这话是佛说的,还有十方诸佛证明的,这没有办法啊!

  难怪夏莲居老居士在他这本会集完成之后,他的一首偈子,会校无量寿经粗竣敬题三偈。你看他第三首末后;‘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啊!确确实实万亿人中一二知啊!

  李老师当年讲经,劝人,就是不依带业往生的是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狂妄就是神精都不正常!正常的人那有不求往生的道理?实在是太难得了。所以这一句话的意义非常之深、非常之真实、非常之难得。

  “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这一句话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生灭是两边,不生不灭也是两边,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菩萨到底在那里呢?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众生有感,菩萨就现身,菩萨长得什么样子呢?菩萨没有一定的样子,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喜欢他是什么样子?他就现什么样子,随众生心现相,他自己没有一念,自己有念头,那就有一定的相,就不能千变万化了,他自己没有念头了,所以他的相能随众生心转变。

  “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行遍道场’,道场是指一切诸佛刹土,菩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行遍道场。远二乘境’,永远不会堕落在二乘,二乘人是自利而不利他的。菩萨是完全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够舍己为人。上面这几句是诸佛赞叹证明,给释迦牟尼佛做个证明。下面是总结:

  “阿难。我今略说。”

  本经前一半阿难尊者是当机,我们在前面看到这个经是阿难代我们启请的。教给阿难也就是教给我们大家,阿难是我们大家的一个代表人,佛说:‘我今略说’,这是简简单单地介绍一点。

  “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这一句话非常非常的重要,证明我刚才所说的没错。从下下品往生到上上品悉皆如是。所以这一句话要紧得很啊!所生菩萨是指十方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这些人。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纯一菩萨法界,他那里面没有人天,也没有声闻,经上有的时候说人天、有的时候说声闻,那是比喻说,这个经都讲得很清楚、交代得很清楚。不但那个世界是纯一菩萨,而且是纯一普贤菩萨,这个是无比的殊胜。因为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是修普贤行的,所以那是普贤菩萨的法界。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如果要细说,说不尽,这是给我们略说而已。略说了几句就值得我们非常地向往,就下定决心是非去不可。这个真实的利益,对我们讲是真实的利益、真正的好处,这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其他法门里面也找不到的。纵然其他法门里有说,难修!我们一生当中未必能够修得成功,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只怕你不肯学,你肯学决定成就。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这一章,世尊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人的寿量、快乐,都不是我们能够想像的,更非言语能够形容得出来。经文首先显示极乐世界大众的殊胜,佛说这个意思就是劝勉我们要发心、要求生净土,亲近这些诸上善人。后半段讲依报的环境,生活环境的庄严。

  从这一章起是弥勒菩萨当机,所以一开头是佛告弥勒菩萨,这个用意也非常之深,因为弥勒菩萨与我们这个世间缘分很深,我们中国人可以说,从小孩到老人没有不喜欢弥勒菩萨的,许许多多人家不相信佛教的,他家里也供一个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笑咪咪的,一堆小孩围绕他身上,世间人不知道,称他做欢喜佛,很多小朋友欢欢喜喜地叫他做欢喜佛,也可以啦!他这是有表法的,弥勒菩萨在中国从南宋以后,造形都是造的是布袋和尚的相,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的南宋,跟岳飞同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我听说我们老总统的家谱里头有记载:他们祖先曾经迎请布袋和尚在家住了两个月,供养两个月,所以以后他们家出了两个总统。他老人家圆寂的时候宣布的,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之后,他就走了。我们塑造他的相,特征是欢喜,满面笑容,肚皮很大,表示能够包容,肚量很大,表这个意思。塑造小孩;小孩有五个、有六个,五个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是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天天围绕着他,包围着他,他如如不动,他也能够容纳得下,他也不排斥,取这个意思,取在五欲六尘里面清净不染,笑咪咪迎人。

  我们中国寺院都把他塑造在山门口,山门天王殿的正当中,这个含著有很深教学的意义,什么人有资格入佛门?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学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肚量要大,要能够包容。第二个,要能够笑脸迎人,无论对冤亲债主都一团和睦,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才有资格入佛门。他摆在山门代表这个意义,所以这个含义很深。因为跟中国人关系很深,而且弥勒又是当来下生佛,现在还没有出现在世间,根据佛经上说:他现在在兜率内院,在兜率天。兜率天人的寿命,用我们人间计算的方法,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弥勒菩萨现在住的地方,他们那里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现在讲时差,这个时差很大,也假定一年是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