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定在这上面,一部经就够了,你一生受用不尽啊!自己依照这个法门,劝别人也就是这一个法门,自行化他,统统都够了、都具足了,实在忍不过,还想多念一点,我就介绍净土五经了,那就是中等根性的人,还嫌不够,可以再加上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这些古大德净宗的著作,那就是下等人了,还要再添一些,恐怕往生没指望了,为什么呢?心力分散了,这个要紧哪!

  古人常说:贪多嚼不烂啊!不如专精一门,你如果说是在这一部经上用上十年的功夫,锲而不舍,十年之后,大家都会称你无量寿佛,你就是活的无量寿佛啦!而且告诉你这一门东西真正贯通啦!不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通了,世间法也都通了,就怕你一部经不通啊!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到一切经通的时候,你大慈大悲还是示现一门深入,那叫示现啊!做给初学的人看,做个榜样给人看,告诉人这个方法有效果,这个方法快速,特别是在这一个时代,所以这是我们修行成功成败关键的两句话。你的志愿能不能安?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换句话说,用功不能够急躁,着急往往会失败的,也不能够迟缓,迟缓就懈怠了,功夫不能得力,要懂得和正,不误倾邪。世法岔路很多,说老实话,现在正道已经失掉了,都是些岔路,这岔路是邪道啊!所以今天世界大乱,人心没有依归,没有归宿,没有依靠啊!换一句话说,善恶利害没有标准,这怎么得了!这就是天下大乱之相。如果你冷静的去观察、观察现在的社会,危机重重,非常可怕。回过头来看佛门,也不例外,佛法今天也倾邪了,邪得不像样子,好在这个经上把邪正的标准给我们订得清清楚楚,什么是正呢?清净是正,平等是正,觉是正。换句话说,不清净就是邪、不平等就是邪、不觉就是邪,这个标准就在经题上。我们修道要尽心尽力,就像前面菩萨的态度一样—‘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这个就是和正之相,怎样做到和正?怎样不会有偏差?下面这是非常具体落实地教导我们。

  “随经约令。”

  ‘经’就是指的这一部经,‘约’是约束,‘令’就是教诫,就是教诲。世尊、弥陀在这一部经里面怎么样教给?我们怎样约束我们的?我们要依教奉行。

  “不敢蹉跌。”

  ‘蹉跌’就是违背教训,就是跌倒啦!摔跟斗啦!你为什么会跌倒?会摔跟斗呢?你不依教奉行,你不遵守教诲,你就会做错啊!会走错路。底下说:

  “若于绳墨。”

  ‘若于绳墨’完全对前面和正来讲的,这就是绝对要遵从,不能有一丝毫违背,‘绳墨’是古时候(现在没有了)作木匠用的墨斗,用一条绳子,拉线拉得很直,打一条线下去,用锯子按照这一条线锯,这个木头就锯得很平了,现在用电锯,不要用这个东西了。这是比喻,所以说规矩方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说是经典就是绳墨,绳墨就是标准,一定要遵守这个标准。

  什么心才是正?什么样的行才是正?经典是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不违背经典的教训,这就是和正,违背教训那就是倾邪了,倾邪就是磋跌。所以,经的好处,它不是给你空谈的、不是给你谈玄说妙的,句句话落实在生活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菩萨,在极乐世界修行,在十方世界修行,也都遵守这个原则,这一部经是不思议经,古德赞叹它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换一句话说,一乘圆教的精华统统在这一部经里头,虽然是诸大菩萨修学的标准,我们初学人,也能够用得上,这是非常之难得,也显示这个法门为什么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它的这些原理原则,从下下根到上上根,统统都用得上。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个三句是讲一个真正念佛人的心态,我们今天讲的意识心态,真正念佛人,他就是慕道,仰慕佛陀、仰慕阿弥陀佛,他心里没有其他的念头。‘旷无他念’,旷是心里面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第二个念头,只知道念佛,只知道想佛,忆佛念佛之外,别无二念 。

  ‘无有忧思’,这就是他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我们今天有不少同修,常常来找我,讲的话都是一大堆废话,来诉苦啊!诉什么苦呢?妄想太多,丢都丢不掉,他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丢不掉呢?喜欢想嘛!愈想愈多,那怎么能丢得掉呢?我们想想前年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念三天佛,就把西方三圣念来了,接引他往生,人家为什么会丢掉呢?三天就要死了,不丢也不行啊!你为什么丢不掉啊!你还没死,你的日子还长远得很,所以你丢不掉。

  印光大师常讲:念佛人应当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马上就要死啦!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也常常教人,每天晚上睡觉躺在床上,就做我就要死了,想佛、念佛,这样想有个好处,到临命终时没有恐怖,为什么呢?我天天想佛来接引,这总给我想到了,佛来了,没有恐怖。有多少念佛人,平常要求生净土,真到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来害怕了,这不得了!这要死了!还得了啊!吓死了!这一吓就到六道轮回去了,西方世界没份了,贪生怕死啊!所以你的妄想不能断。这个世间事要看淡,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要觉悟啊!这个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是想到自己还有明天、还有明年、哦!还有后来多少多少年,这事情麻烦大了,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你真正放下了,功夫得力,念佛念到自在了,生死自在了,那个时候想住世间多少年?就住多少年,不碍事,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你说这个多自在!这才叫聪明人啊!别人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呢?人家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啊!只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没有做不到的,所以这个意识心态必须要培养。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不要说是这个家亲眷属、亲戚朋友的这些牵挂不要有,自己的事情也不牵挂,也没有,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忧虑、牵挂解决不了问题,真能解决问题,这个忧虑、牵挂还值得,忧虑、牵挂解决不了问题,那不叫冤枉吗?什么能解决问题呢?你心地清净,智慧现前,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下面经文有很深的意思,连着给我们讲了八个自然。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这一段虽然是形容西方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心情给我们凡夫迥然不同,我们想到那个世界去,我们也要把我们的心情,真正彻底把它改变改变、改换改换,一定要给他们相应、给他们相仿佛,这样往生就方便了,才真正有把握。所以说:‘感应道交’。
  ‘自然无为’,‘自’是自性,‘然’就像楞严经上所讲的清净本然,自性清净本然。心是这个心,换句话说,完全是真性的显露。‘无为’,‘为’是作为,‘为’是造作,没有一丝毫的造作,我们心里动个念头都是造作,心在造作,念头有生有灭,‘无为’是什么呢?这个生灭的妄念没有了,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真常显露,真心,常住真心自然的显露。

  ‘虚空无立’,这一句话是比喻,心像太虚空一样,虚空当中一法不立,心像这样,心里面真是一念不生,既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纯真,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里面很深的功夫,这不是浅功夫,我们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心态跟他们的完全相反,我们是妄念拉杂东西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啊!

  ‘淡安无欲’淡薄、安然,没有欲望,那么我们要问了;佛菩萨发愿要度众生,算不算是欲望呢?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要度无尽的众生,这是不是欲望呢?给诸为说,不是的,不是欲望,那是愿望不是欲望,欲望是什么呢?是你有心去求,这个不一样,愿望没有心。所以我们现在很苦啊!佛为什么不很着急来度我们呢?因为佛没有欲忘,佛在那里冷眼旁观;你现在还并不想得度,嘴巴里想,心里不想,是不是?如果说,佛马上来接你往生,你吓倒了!赶紧跑掉了!来也不来了,可见得是口是心非。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不来,如果你是真的,佛菩萨就来了,你是假的他不来,这个我们要分清楚、要辨别清楚。

  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的欲望愈低,你的日子就过得愈快乐、愈幸福、愈充实,特别是物质上的欲望,我们在这个世间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房子遮风避雨就够了,不要去给一些人去争排场,争物欲上的享受,那你就苦了,你就太苦太苦了。你能够不追求物质欲望,台湾的日子是非常好过,以你充分的时间去念佛,忆佛念佛真正的用功,功夫会得力的。下面说: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这是每一个人,在学佛因地上所发的愿,这个愿是真实的,愿不是假的,不会落空的。愿要有机缘,缘成熟了我的愿一定要兑现,缘不成熟,我绝对不勉强,勉强就有业障,什么愿呢?当然是度众生的大愿。此地讲‘作得善愿’,是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怎样帮助呢?将这一个法门普遍地广泛地随时随地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就是‘作得善愿’。

  ‘尽心求索’,这是要你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就圆满,不要勉强,尽心尽力就是善巧方便。有些人,没有这个力量,勉强去做,这是错误的。在中国古代,我过去是在经上看到的,但是那一部经我忘掉了,很久很久以前,是在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的,可惜我没有把它记下来。经上讲:佛弟子不化缘,这个化缘是很晚的事情。所以从前寺院丛林的建造,都是国王大臣护持的,还有大富长者,都是自己一个人捐助的,没有说是到外边去化小缘来盖道场的。所以我觉得佛这个开示,对我们修道的人,是很有帮助的,这是正确的,凡是化缘去募捐做的事情就已经很勉强了,就不如法了,虽然好事情是建立了,你心里头很烦,你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你道心没有了,你得不偿失。

  所以这个经里面告诉我们‘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看讲得多好?多明白?再好的事情,我们也不应该用这种手段去做,这种手段里头弊病很多,流弊很多,造业的机会很多,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忍心看到众生造罪业、不忍心看到众生从这个地方去堕落,这个不是一个好方法。古时候,虽然经上也讲的,自己一个人有的时候力量不足,由大家来助缘成就的,那是大家自动发心欢喜来助缘,不是去劝募的,是自动发心,这个可以,那种方法行。勉强或者是固定一个月要派多少的,人家心理上就有负担,他乐意,他家人未必乐意!好像是好事,但是惹得他家人有的时候起反感,来毁谤佛法,谤法就是毁谤三宝,造的恶业就重了。所以这些事情,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

  我们这几个道场,说实在话,建立都相当如法,我们没有去化缘、没有去募捐,大家自动自发,三宝护持啊!你只要有善心、有善愿,必定有三宝护持,这个实在讲是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那个时候教我:‘不要去求别人,你求人,人家要不答应你的时候,你会生烦恼。’他说:‘你求佛菩萨,求佛菩萨没有感应,那是机缘不成熟,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定感应道交。’这个实在是得力于老师的教导。

  ‘含哀慈愍’,这个‘含哀’就是大悲,悲心、怜悯苦难众生的心。慈愍是大慈,这一句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个大,这个心是清净平等的,就叫做大慈悲。如果心不清净,有好恶之分;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对他很慈悲;那个人我讨厌他,我对他就不慈悲,这个慈悲心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了。这个慈悲通常在佛门讲叫‘爱缘慈悲’,因为你爱他,你才慈悲他,你不爱他就不慈悲了,叫‘爱缘慈悲’。那个不能叫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实在说法身大士才称得上,人家心真正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好恶之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礼义都合’,‘礼义’是随着时代有不同的标准,随着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中国三代之礼就不一样了,古礼跟今礼不相同、中国人的礼跟外国人的礼也不相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