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摹餍募浴U飧鍪焙颍幸磺惺莱鍪兰涞姆直稹⒅醋拧⒁陕牵惩趁挥辛恕A婊菽艽笫驳模骸纠次抟晃铮未θ浅景!!娴秸飧鼍辰纭U飧鍪焙颍磺蟹啪褪且桓龇牛且桓龇牛咳魏我桓龇拧R痪褪且磺校磺芯褪且弧2灰欢ㄋ担庖桓龃蟾攀悄罘鸱牛遣戊桑∧悄阌执砹耍悴戊罘鹁褪嵌筒皇且涣恕N蘖课薇叻牛姹隳钜桓龇牛褪且磺蟹牛褂惺裁捶直鹬醋拍兀炕褂惺裁锤呦履兀炕褂惺裁凑飧龊媚歉霾缓媚兀客惩趁挥校蝗胝飧鼍辰绮庞蟹直鹬醋牛蟹直鹬醋鸥挥蟹直鹬醋牛陀泻艽蟮牟畋稹D敲次颐且剩庑┠罘鹜模ぶ敝粒簧〉模咀抛摺⒆抛叩模堑降资鞘裁淳辰纾克腔褂忻挥蟹直鹬醋牛慷杂谝磺蟹ɑ褂忻挥屑猓空庑┦峭惩扯济挥校蝗绻校筒豢赡苡姓飧鋈鹣唷K裕颐乔虿灰撇黄鹫庑├习⒐⒗咸豢梢郧撇黄稹N裁茨兀客切蕹值墓Ψ虮任颐堑昧Γ任颐鞘馐ぁK侨胝飧鼍辰纾颐侨氩涣苏飧鼍辰纾蛟谀睦锬兀克裁炊疾还埽惩扯挤畔铝耍那寰涣恕:敕ɡ共蝗缢牵敕ɡ鞘裁茨兀磕闾焯煲辆洌闾焯煲哟ゴ笾冢焯煊行硇矶喽嗬游侍饫次誓悖阋沤狻D愕男牟蝗缢寰话。∧俏颐前颜飧鍪虑榉畔虏桓桑颐侨ツ罘鹑ィ貌缓媚兀渴呛茫浜茫亲运阶岳圆黄鸱鹌腥M耆约毫寺铮∶挥形谏D歉隼习⒐⒗习⑵抛约耗睿芄怀晒Γ裁欢戎谏空饨苍捣郑挥姓飧鲈捣郑约撼删汀D阌性捣郑蔷偷靡展吮鹑耍徊徽展吮鹑耍パЮ习⒐⑵牛墙凶运阶岳R虼耍磺惺薄⒁磺写Γ蘼鄞邮履囊恢中幸担亢敕ɡ彩且恢中幸担矫娑脊说健6宰约阂寺堑叫牡厍寰唬源笾冢颐且缺降龋憷谏庋鼍投粤耍环涟约呵寰恍摹F腥扌懈话闳诵扌胁灰谎窃诩磺寰坏木辰绲敝校ツチ纷约旱那寰恍模饩投粤恕H绻娌ㄖ鹆鳎蔷痛砹恕K裕飧鍪罾锿罚辛礁鲆馑肌R虼耍谙智罢飧鍪贝蘼凼亲孕谢庖徊课蘖渴倬涣耍芄挥昧恕U嬲Ψ虻昧α耍偕媪云渌木郏环涟6宰约河泻么Γ挥泻ΥΑH绻媪缘亩嗔耍约悍直鹬醋牛蔷痛砹恕K裕欢ㄒ肟磺蟹直鹬醋牛趴梢陨媪云渌木邸⑵渌姆牛鞘怯欣藓ΑH绻褂蟹直鹬醋牛蔷褪怯泻ξ抟妗U飧龅览恚蚁氪蠹也荒讯感娜ヌ寤帷?br />
‘徙倚懈怠。不肯作善。’这个不肯作善,用一句粗俗的话来说,就是不务正业,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很悲惨,悲惨在那理?什么叫邪?什么叫正?搞不清楚。往往把邪当作正,把正法当作邪,颠倒了,这个问题严重了。从前对于邪正确实有一个标准,标准是什么呢?世法里头,儒家是个标准,儒家是以孔孟教学,做为我们邪正是非善恶的标准。以后佛法流传到中国来,又以大乘佛法做为标准。佛法跟儒家的标准,恰好是相同的,没有抵触。儒家讲纲领,佛法说细节,佛法比儒家讲的多,所以儒佛相辅相成,在中国教化将近二千年。这是过去有这样好的标准,现在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这标准就没有了。纵然,我们展开佛经,有时候还把经典的意思曲解了,想错了,这个往往可见。儒家教我们正业,正业两个字是八正道里面,用儒家来解释是五伦十义。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说明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在什么身份,我们要尽什么义务,那就是正业。夫子在论语里说得好:‘居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就是道理,道理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上面,这个根本就是五伦十义。你在家庭是什么身份?你在社会是什么职位?你能够尽职、尽份,这就是正业。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正业是什么呢?弘护正法。弘护都是双关的,对自己、对别人、对众生,要护持自己,要护持佛法,要护持一切众生。弘法不尽然是言语,言语弘法,只是弘法手段里面的一种。像我们刚才讲的,极乐寺往生的修无师,一生没有讲经说法过,人家最后往生一表演,你说多少人赞叹,多少人受感动,多少人从这里建立了信心,这就是弘法。谛闲老法师那个学生,往生站了三天之后,老和尚才替他办后事。这个人不认识字,也没有讲经说法过。他有没有弘法呢?这就是他的弘法。现身说法,这是临终的一招。没走之前,我所有一切的行持,都是弘法,做个样子给别人看。别人看到我这个样子,照这个样子学习,这就行了,不用口头。谛老这弟子往生之后,给我们很大一个教训。原来这个念佛这么容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这就是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能把这一点学会了,给诸位说,比你读一大藏经那个效果还要殊胜还要大。你读一大藏经未必能往生,你用他这个方法,还真有效。读一大藏经,也许里头我还有很多字不认识的,我没有那么高的程度。学谛老法师这个学生的这个样子,我不认识字也可以,我什么都不会也可以,都能成就。这叫作善。如果自己还有缘分,还有力量,我们要帮助别人学佛,这是我们的责任。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这次到大陆十二天,亲眼所看见,亲耳所听,才真正相信了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所说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许多同修跟我说,这个印经,经虽然很多,不如录音带。看的人少,听的人多;所以,录音带在大陆上流通非常广泛,几乎流通到全国。前天晚上,我在北京,来了五十多个人,夜晚差不多到十一点钟,还有几个人到十二点钟才离开的。从哪里来的呢?从新疆来的,从宁夏来的,从单东来的,单东就是吉林,从山东来的,从上海来的。我在广州讲经的时候,从湖南,从厦门,许许多多地方来的。这些人,都是听录音带的,听了三年没见过,想来跟法师见一面,见了面舍不得走。有一个老居士告诉我,他所知道的,确确实实是有数字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在大陆上拷贝的,已经有一千套以上。他们天天听,每天放出来听,天天念佛。所以,他们需要录音带远胜过需要经书;当然,经书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力量帮助他们,印送经书。我们现在采取的方法,印送经书,在内地印,免了运费,免了这些麻烦。在大陆印,他们那边印刷,虽然精美上不如我们这边,但是价格便宜。所以,我们现在是委托内地,金陵刻经处,跟上海佛学书店,请他们帮助我们印。无量寿经要普遍的去流通,大陆十二亿人,我们送去的经书太少了。这次我们这个旅行团人数也不少,带的也不多,到那里不够用,差太远了。所以,大陆同胞渴望佛法。我们有力量能帮助他们,这是作善,真正的善。治身修业,这是连到的。这不肯作善,不肯治身,不肯修业,这一句是连到下面三桩事情的。治身就是我们从前讲的修身,佛门的俗话讲修行,这是行为,身体的造作,用什么来对治呢?用戒律。换句话说,不肯治身,简单的讲就是不肯守法,戒律,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大家都要享受特权,不肯守规矩,这就错了。修业是什么呢?业是两种,一种是学业,一种是事业。年轻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是学业,要把你所学的功课,要修好。离开学校,踏进社会了。无论从事于哪一个行业?一定要认真,要尽心尽力把你的事业做好。所以,这一句里头是讲三桩事情。我们对这个三桩事情都不肯认真。佛门弟子,比较好一点,但是有没有尽心尽力的做呢?那就是个问题了。所以,读这些经文,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把这三桩事情认真好好的去做。这是第一个小节,第二节里面讲父母教诲不肯听,不肯接受。违背父母的教训,不但不听,还要反叛,这就‘譬如怨家。’,当然佛在经论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父子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现在报恩的子女少了,为什么少了呢?想想我们这一生对几个人真正施予恩惠。我们今天不种因,哪来的果报?常常布施恩惠于人,这个报恩的子孙就多了。对人没有恩惠可言,念念都想到自私自利,那来的报恩?所来的都是来报怨的,都是来讨债的,这当然是冤家,所以做父母的很痛心,‘不如无子’,费了多少心血,去培养他,对他有期望,到最后偏偏失望了。‘负恩违义。无有报偿。’前面这一句‘违戾反逆,譬如怨家。’这是过去的因果。报怨的、讨债的儿女来了。后面这两句,‘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是现在又造恶业。来生的果报就更差了。来生不如今生,因果在循环。佛对我们教导,就在这些地方修正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的观念。我们跟父母没有恩,但是要晓得,父母养育也费了不少苦心,也费了不少精神。这在这一生来讲,过去生是过去生,这一生真正是有恩德。那么能想到这一生的恩德,也能抵消掉了。应该要照顾父母,要孝顺父母,这样才对,这是从这一生来讲。如果,把这一桩事情给忘掉了,那么不必到来生,他自己这一生就不好了,他不孝顺他的父母,想到将来子孙孝顺他,不可能,这现世报,那么他将来的子孙,也是报怨的,也是来讨债的。所以,想起这些事情,你就觉得可怕了,就恐怖了。回过头来要想不再受恶报,唯一的方法,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要从这里去修。说到父母的教诲,古时候作父母,对于儿女的期望,跟现在人不相同。古人对于儿女的期望,是期望他有德行、有学问,能够为社会造福,光耀门楣,是抱这样的期望。纵然出去做官了,作父母是千叮咛、万叮咛,要廉洁不要贪财,要公正不要冤枉人,真是积德了。现在有少数作父母的人,他不是这样想法,教给儿女的是赚钱第一,利己损人不要紧。这个教诲能不能接受呢?这不能接受。所以,父母的教诲要知道是善,还是不善;善的应当接受,不善的也不要得罪父母,阳奉阴违就可以了。表面上顺从,实际上决定不干,这样就好。所以,菩萨决定是有智慧的。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
这是贪的行为,普遍的存在这个社会,不论在中国、在外国,现在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不同。不但是普通社会普遍存在,甚至在佛门里面,出家人里面也有存在的。我们是个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愚痴,心里一定要明白,然后自己才晓得我应该怎么做,不违背佛的教诲。‘放恣’就是我们常讲的放逸。游散,散是散慢,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这是病。六度里面禅定度散乱,换句话说,放恣、游散,‘定’就没有了,三学的中心就失掉了。如果有这个毛病,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这是障碍,也就是业障。因为放恣游散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好吃懒做。耽酒、嗜美,这个美是美食,不是指别的,这是在饮食上的贪图,前面放恣游散是讲生活上的贪图享受。鲁扈、抵突,鲁是鲁莽,扈是拔扈,抵突就是不能够随顺。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不行,他决定做不到。不合自己意思的,他就生嗔恚心,对人、对事就有冲突。不识人情,识是认识,这一句话是讲学问,不识人情就是没有学问。学问是通达人情世故,这里面包括道德、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他不了解,当然他就不愿意遵守;他认为这些东西是约束他的,这些东西是带给他很多不方便。他是要为所欲为,这还得了。无义无礼,无礼是不守法,无义是不讲道理,不讲礼,不守法;而且你劝他,他也不接受。不可谏晓是不听劝告,换句话说,这样的人,佛都没法子教,在佛经里面讲,这叫‘一阐提’,没有善根。这些人在现前社会里面,确实有的。仔细留意,随时随地都能见得到。可是,我们真正念佛人,遇到这些事情,要常常反过来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犯。社会是一面镜子,有善有恶。见到善,想想我自己有没有?没有,赶快向他学习;见到恶,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立刻就改过自新。所以,这个大社会,善人、恶人,对修行人来讲,统统是善知识,都是善友。儒家也这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哪三人?一个恶人,一个善人,一个自己。善人、恶人都是老师,我们在他身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六亲眷属。资用有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