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锩妫嫘乃K飧霾恍校饩褪撬姓习墓钏淙幌疋崂煺饷疵溃氪笠坏阋膊恍校胄∫坏阋膊恍校敕梢卜刹黄鹄矗馐撬目啻Α?br />
  “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这就是他真正苦处,他要在那个里面住五百年。这个五百年,古大德在注解里面提出来的,也可以值得我们作参考,这个五百年是指我们人间的五百年,不是指极乐世界的五百年。我们人间感受五百年就很长了,五百年在忉利天就是五天,如果在夜摩天是两天半,实在不长。由此可知,到西方极乐世界,他这个疑惑很快就会消除,五百年是极限,换句话说,很少会超过五百年。他不到五百年就已经觉悟了,他已经忏悔了,知道他自己错了,只要知道错,一认错,他就得自在了,认错就是忏除业障,他的业障就忏除了。我们这个凡夫业障为什么忏除不了呢?不肯认错,尤其是现在,‘错’总是希望推给别人,‘功’总是希望归给自己,现在是这么个社会。

  今天下午,南部有个同修来看我,他在一个机构里面,担任一份相当重要的工作,作了十年了,也是看到同事们当中互相推过、争功,他是个学佛的人,学佛的人都比较老实,看不惯,他想不做了,提前退休不做,好好去念佛,今天来问我好不好。我说:‘可以啊!你不能跟别人同流合污,这个团体你就没有办法存在,你想做个好人,不行啊!环境不许可你啊!’那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环境统统都是上善之人,你心里头还有一念不善,换句话说,你也不能够跟他们共住。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心不清净,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你,阿弥陀佛把你接去了,你再把西方极乐界搞得一塌糊涂,搞得人人不安,那怎么办呢?那你这个罪业造重了,阿弥陀佛还是不来接你好啊!让你在这个地方,得个心真正清净,只要心清净,马上就接你去。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的罪障要认真去忏除,这个东西不能留,功德要留,罪障不要留。功德不要到处去宣扬,不要去表功,这一宣扬功德就没有了,都报掉了。罪障要把它报掉,到处能跟别人说出自己的罪业,说出自己的过失,这个业障就报掉了。人家责备你几句,骂你几声,报掉了。所以,善要藏起来,恶要把它表扬出去,这个对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别人的善恶不要去理会,这个世界,愈是众生有苦难,佛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愈多,佛菩萨示现在众生里面龙蛇混杂,他要度众生,他必须跟众生一样,四摄法里的‘同事’,同事摄,你晓得那个作恶的人,他是真的恶人,还是佛菩萨应化的呢?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啊!因此,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统统遵守佛的教训,平等恭敬,这就对了。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是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这一生当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胎生’是比喻,这边就说出来了,这个人智慧少,读的经也少。智慧少,能够多多读诵大乘经论,可以帮助你开智慧。智慧开了,信心就坚定了,这是刚才讲的这个必须要读经研教的两种人;另外一种是负有弘法责任的人,他要广学多闻。那么这个是智慧少,读的经也少。‘心不开解’,对于佛所说的真实义不能领悟,也不能完全相信。‘意不欢乐’,他这个心里有烦恼、有障碍,法喜生不出来,这个欢乐是讲法喜。‘是故于彼’,这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种人叫胎生,其实他并不是真正胎生的。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那么,这是讲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两大类。一类是专修净土,就是我们经前面所讲的三辈往生里面上、中、下三辈往生的,就是专修净土的;另外一类,不是专修的,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临终时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这个就是慈舟大师所判的‘一心三辈’。那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如何呢?完全看他修学的功夫。因此,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为三等,上、中、下三等。我们本宗里面,上等的理一心不乱,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成片。禅宗里面也分三等,上等的照见,你看《心经》里面;中等的照住,下等的观照,这是禅宗的功夫。所以,无论宗门教下,用功功夫都可以分三等。不管修那个法门,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专精,不能掺杂。研教就是求解,可以涉猎其他宗,没有关系。但是行门决定是专一,行门一掺杂,掺杂其他法门,你就破掉了。我们看自古至今,修学大乘回向往生的人很多。清末明初许多学华严的,杨仁山居士就是教宗华严,行在弥陀。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大家都曾经看过的,他是一生四十年在金刚经上下功夫,般若经典,他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就是说明了净宗法门实在是非常广大,阿弥陀佛并不限定你非学我这个法门不可,不学我这个法门就不能来,他不是这样的。随便修学那个法门回向求生净土统统得生,他还是来接你。因此,我们对于修学其他法门的人,遇到的时候要赞叹,要劝他专修,回向求生净土,就好了。他已经用了那么多年功夫了,不要去改,改的时候,他还不习惯。所以他念观音菩萨,就劝他老实一直念下去,求生净土。念地藏菩萨也很好,就一直念下去,受持地藏经,念地藏王菩萨,回向求生净土。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那就是回向净土。只要真正发心希望往生之后见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统统行,这个要记住。不可以,我们修学这一宗就毁谤别的宗,看轻其他的法门,这就错了。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对佛的智慧,乃至前面佛所讲的五种不可思议的智慧,你都能够诚信。‘断除疑惑’,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为我们做增上缘,同时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这个法门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那就证明你善根深厚。如果善根不深厚,你对这个法门就怀疑,你不会接受。只要你不怀疑,肯接受,欢喜接受,证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那么,现在起努力修诸功德,至心回向,这个功德是正助双修。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个方向专念,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把这个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也就是说我修积的功德福报,我统统不要享受,做为往生的资粮,你临命终时才心不颠倒啊!才没有病苦,人走为什么没有病苦?福报大,福报怎么大呢?平常不享福,福报留在最后那一刹那来享。一生修积的福报在那个时候享,所以他什么病都没有,大福报现前,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走的时候自在潇洒,这决定往生。人有福报,现在就把福报享掉了,临终时福报剩下一点点,没有办法抗拒病魔,没有办法抵住业障,那么,换句话说,你临命终时,一定还有病苦,这个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看看自古以来,这是很多人向我提起;我这次到大陆访问,就有很多居士给我提起。提起什么呢?黄念祖老居士往生,没有站着走,没有坐着走,他还是有病走的,所以大家起了疑惑来问我。连民国初年,极乐寺的修无师都比不上。极乐寺的修无师往生,你看多自在啊!那出家人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也不认识字,他也不会念经,人家走得那么自在,为什么黄老居士还不如这些人。这个诸位要知道,讲求专修的功德,黄老居士他比不上修无师。要讲到弘法利生的功德,修无师比不上黄老居士,黄老居士度多少人啊!帮助多少人学佛,修无师没做到,各偏一面。但是黄老有没有往生呢?决定往生。这个是我们没有疑惑的,为什么呢?他在往生之前,两个月就完全精进念佛,他就放下万缘,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换句话说,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是预知时至。换句话说,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信受这个法门,耽误了自己专修的功夫。这是舍己为人,这叫菩萨,菩萨肯这么做,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但是他牺牲自己,他也有个底限,这个底限就是他绝对会往生,这是他的底限。品位差一点,瑞相差一点,没有关系,这是他牺牲掉的,他不是不知道,他知道。所以这些我们统统要晓得。无论是专修净业,或者是修学大乘回向往生的,他统统都是莲华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一样,身相、光明、智慧、德能几几乎乎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与诸上善人完全等同,这是一个平等世界,不思议的事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一0二卷 (二次宣讲)档名:B2…5…102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一段是对前面所说的真信往生,前面往生是带著有疑情,虽然信,不能算是纯真。这一段是讲纯真,纯真往生,这就是通常讲的九品往生,九品都是纯真。那么,为什么有品位差别不同呢?这是念佛功夫不一样,心都是纯真,没有两样,这个功夫差别,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浅的,是念到成片。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个大意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有真信切愿呢?这是往生的条件。那么,信,我们从这一段经文里面才真正体会到蕅益大师讲的真信,不是我们普通说,我们信,我们发愿就能往生,这个差距就很大了,信愿都要以本经所讲的标准,品位高下是在持名功夫的浅深。这一句话我们也要细心去体会它,并没有说,念佛号的多少,没有说多少,是说功夫的浅深。换句话说,如果功夫真正得力,每天念十念也不算少。假如功夫不得力,你一天念十万声也枉然。所以,要紧的是功夫得力不得力。那么,什么叫功夫得力?念到心地清净,能把妄想、烦恼伏住,这个就得力了。假如我们念的伏不住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功夫就不得力了。这样说,大家有没有理解?要用佛法术语上来讲,就是与三昧相应不相应。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与一心、与清净心相应不相应。这是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的了,跟禅家明心见性是同等的,与教下大开圆解是同样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般人,人人能够做得到的,不是说做不到,是很不容易做到,很不容易做到,实在讲问题是你有没有心去做。有心的时候,没有一个做不到的,怎么个做法呢?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了,要把无始业障真正忏除干净,没有业习烦恼了,就很容易达到这个境界,一般人说这个达不到境界,是业习烦恼在里头作祟,起了障碍,达不到。那么功夫浅一点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虽然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性,可是,见思烦恼伏住了。那么他的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罗汉,等于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实在讲也了不起了,这样的功夫,往生都自在了。实在说,对我们来讲也有相当的困难。那么再次一等,这就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之前者,这种功夫,如果我们努力一点,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做不到,还是业障在障碍。所以,忏除业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对修行人来讲,是一桩大事,要把自己的业障真正忏除,使它不障碍我们的清净心,这样才能够成功。就功夫成片来说,古大德说之为万修万人去,这是人人能做得到的。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于净土的赞叹,也就是这个功夫成片带业往生。那么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也有九品。上品功夫不但预知时至,可以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都可以。就是往生的时间可以自己来决定,这就是真正了生死了。所以讲生死自在了,喜欢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喜欢在世界上多住几年都不碍事。所以这样的功夫是功夫成片里面,上三品的差不多都可以做到,这是给我们非常大的鼓励,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如果讲事一心,要断见思烦恼,想想我们自己还真没有这个能力呢?没有把握,那理一心更不用说了。这个功夫成片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我这个佛号功夫得力了,能够把烦恼伏住,烦恼虽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