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滞酢U飧鍪虑槲颐枪ナ贾斩运加幸桓龌骋桑蛭险庋担永疵患墒墙┠昀矗颐强吹秸飧龇傻刮揖拖胂裾夥傻歉鲈残蔚模遣皇锹滞醯轿颐钦舛囱彩樱苡锌赡堋K乃俣确浅V螅傻也恢滥忝怯忻挥锌醇沂乔籽劭醇淮危窃诿窆蟾攀撬氖辍⒒故撬氖荒甑氖焙颍歉鍪焙蛭易≡谑疲褪窍衷诘娜倜褚皆海歉鍪焙蛉倜褚皆夯姑挥凶觯颐窃谀抢镒×撕眉改辏潜卟趴そㄈ倜褚皆海壹降男巫矗窍衲歉鼍械男藕诺谎锹躺墓猓苍驳模艽螅T诳罩胁欢铱吹搅朔浅:闷妫员呋褂泻枚喔鐾拢揖椭父强矗蠹叶伎戳撕芫茫飧龃蟾攀切藕诺桑】戳舜蟾庞辛健⑷种樱涂家贫崭找贫俣群苈嚼丛娇欤峁筒患耍胖滥歉霾皇切藕诺5降诙欤ㄖ缴系浅隼戳耍芏嗳丝吹剑馐歉霾幻鞯姆尚形锾澹心芰νT诳罩胁欢A舜蟾庞兴姆种拥轿宸种樱奔湎嗟背ぃ峁叩氖焙蛩俣群芸欤拖У袅恕N壹饷匆淮危俏仪籽劭吹降摹D憧吹胶孟裾飧鼍嗬牒芙凰闾叮赡苁导噬嫌邢嗟痹兜木嗬搿D敲锤荼ㄖ缴纤窃氐模ǖ嫉挠腥吮任铱吹降恼飧龌挂馐ぃ踔劣诳吹铰湓诘孛嫔稀C拦站乖分鸸牵哉飧鋈酚衅涫拢赡芫褪欠鹁辖驳恼飧雎直Γ灰欢ㄊ锹滞酰残砺滞跖汕踩死囱膊欤纯纯础U飧鍪澜缰螅奁娌挥小D敲凑饩褪侵っ魍馓眨晃颐墙裉旖餐馓眨庑侨怂堑闹腔邸⒖萍嫉哪芰υ对冻颐牵颐腔姑挥邪旆ǎ霾坏剑颐墙裉熳龅恼飧鎏账螅丛虑颍瞧浔课薇龋怯腥思夷敲醋栽谀兀渴遣皇牵颐堑目萍几啾龋馐窍嗖钐蟆⑻罅耍馐墙驳铰滞酰幸磺姓浔Φ敝校哉飧鲎钍馐ぃ肜吹氖焙螅啡肥凳邓俏淦鳎彩墙煌üぞ摺U夥鹪谌昵埃鹁徒驳谜饷辞宄D敲凑馐潜扔鳎凳锹滞跤幸桓銎弑τ嘤飧黾嘤瞧弑υ斓模踝拥米铩踝臃缸锪耍阉艚鹄矗卦谡飧銎弑τ铩U飧銎弑τ锩嫠幸磺形镏噬枋硎芨滞醪畈欢唷U馐前哑弑τ扔魑鞣郊质澜绲谋叩兀颜飧龇缸锏耐踝颖茸鲇写乓苫笮娜ネ质澜绲娜耍谜飧霰扔鳎撬蛔栽冢媒鹚灯淞阶悖痛鸾帕褪诸恚帕褪诸聿皇翘模墙鹱龅模平鸬模平鹨膊蛔栽冢膊皇娣钚⊥踝樱执瞬弧膊幌不豆飧錾钅兀康比徊幌不叮馐潜扔髡飧鲆苫笮耐煌恋娜恕?br />
“慈氏白言。”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
“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这就是他犯了罪,被关在监牢狱里面,监牢狱里面享受再好,他心里总是不自在。为什么?失去自由了嘛!总是不自在。
“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
他总是想求出来,恢复他的自由。
求诸近臣。终不从心。”
这个近臣没有权力,无权开释他,你找他们没有用,必须:
“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那么此地‘近臣’比喻什么?‘轮王’比喻什么?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轮王是比喻自己的心,心要真正忏悔,你就出来了嘛!近臣是你求外面,求佛求菩萨都不行。前面世尊给我们讲了,这不是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没有这个意思,教你不见三宝,不得自在,没有这个意思,完全是自己的业障,必须自己真正忏悔,这样才能够解脱。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
这就是生到边地这些人,就像这个比喻所说的一样。
“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这就好像他犯过,他犯的什么过呢?疑悔,就是犯了这个过失,虽然疑,经文前面都讲得很详细。他还信罪福,他还相信西方净土,还能够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他也能往生。实在讲的时候,这种人也相当难得了,也非常可贵。到那里去不过就是耽误五百年而已,过了五百年,他一样见佛闻法,不退成佛。所以,依然是非常非常的殊胜。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
他在莲华里面,生活的状况,就像那个轮王的七宝狱一样。忉利天、夜魔天王的宫殿一样。
“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
他所居住的环境,的确是净土,跟西方极乐世界毫无差别,就跟九品往生的人,生活环境完全相同,只是不见佛,不闻法而已,受用没什么两样的。
“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这是说明他们苦就苦在这个地方,这就他们感觉到非常苦。这个不生欣乐,就是法喜生不起来,不像九品往生的人,都能够见到佛,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土,见阿弥陀佛的报身;事一心不乱,生方便土的,见阿弥陀佛的应身;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见阿弥陀佛的化身,他都能见佛闻法,唯独这个地方连佛的化身也见不到,要中止在这里一段时间,真正忏悔,这才能见到三宝,才能见到无量寿佛。
“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这好像就是‘轮王欢喜。方得解脱’,这个轮王是自性,几时真正觉悟了,知道自己错了,改过自新就见到三宝了。可见得,西方这些佛菩萨,不是他不加持你,是真的是自己有障碍,业障轻的人,现在也有机会见佛,经上不是给我们说吗?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能见到佛,或是在定中,或是在梦中,见佛都是好事情,但是诸位要记住,即使见佛,见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了,不能生欢喜心,不能着相,一生欢喜心,一执着,就堕在魔境里面去了,就又变成了障碍。虽然见到,想着佛在经上给我们的教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到了,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信心,除此之外,不执着,也不要去告诉别人,为什么呢?避免魔障,这个要知道,而且佛菩萨这个感应让你见到,不可能是常常让你见到,常常让你见到这就有问题。因为佛示现这些瑞相让你见到的时候,是两种原因;一种是增长你的信心,这个大概是初学佛的人,所以初学佛的人,常常有感应,为什么呢?这是善根现前,增长你的信心,使你不能不信,信了之后,就没有了。你不要以为,‘我这退心了,从前我常常有瑞相,现在都没有了,大概我功夫退了’,不是的,而是非常正常,常常现相的时候,那是魔,不是佛。再要是遇到的时候,必定是你功夫提升了一层,是来给你作证明的,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无缘无故常见就不是好事情,假如无缘无故的常常见,那怎么办呢?不理会它就好了,就没事情。你要是会是执着,愈是欢喜,愈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就会天天见到,这时候你的正念被破坏了,正念被破坏了,烦恼现前,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增长了,决定障碍你往生,所以那就不是好现象。这是忏除业障之重要,这个经里面在此地,虽然说的是往生在边地的众生,其实他真正的用意,是教诫我们,教我们念佛人,求生净土之人,决定不能有一丝毫的疑惑。所以佛说这一段真正的意思在此,我们应当要能体会。那么我们有疑惑,有罪障,一定要忏除,忏除不拘形式,我们去拜个梁皇忏、拜个水忏、拜个大悲忏,能不能忏得了呢?那是仪式,不一定能忏除得了。要怎样忏除呢?,罪从心起将心忏,这真正能忏悔得了,我得罪三宝,向三宝处忏悔,我得罪某一个人,我向某一个人忏悔。这是真正忏悔,为什么呢?把这个冤结解开了。解开了,诸位要知道,如果我得罪了很多人,我在佛菩萨前求忏悔,那些人不知道,那些人对你报复怨恨的心理永远存在,将来还是你的障碍,我必须要找他来,在他面前认错,求他原谅或改过自新,永远不犯同样的过失,已得到他的谅解,心开意解,这个冤结化解了,他以后再不会找你麻烦了,再不会障碍你了,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所以,要有勇气,要有胆识,真正敢在大众面前,三宝面前的时候,说出自己所做的这些过失,这是佛法里面讲,发露忏悔,解除外面的纠缠,解除外面的冤结。那么第二种就是内心真正改过自新,这叫从根本忏,本末兼修,这个忏除业障的力量非常之大。下面说明疑、信的利害。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这是讲他忏悔之后,就能够见到佛,就能够闻法,也能够开悟了,开解就是我们讲开悟。得真正的法喜,也能跟九品往生的那些菩萨们一样,每天都可以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修习功德。
“汝阿逸多。”
这凡是经上佛叫着菩萨的名字,底下的开示都非常的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
“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一句话,的确在本经里面非常非常重要,因为这部经典,这个喇门是诸佛如来所称的难信之法,什么人难信呢?菩萨难信,二乘难信,反而我们普普通通的六道凡夫很容易相信。那些人很难相信,为什么说这些人难相信呢?这些人是高级知识份子,有所知障,这是真的。他知道的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他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乍听之下他不能接受,十方世界没有这种事情,没有这种情形,为什么极乐世界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奇怪就是平等法界,这是奇怪啊!等觉菩萨跟恶道众生,依信、愿、行一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受同等待遇,你说怎么能教人相信?这不能相信的。因此菩萨、二乘不相信,他就不会修这个法门,这样一生成佛的机会,他就错过了,这才知道,这个疑惑于诸菩萨真正造成非常非常大的损害。大利益是圆证三不退,这是大利益,一生圆满成佛,菩萨们念念希求的,而把机会当面失掉,你说这个损失有多大。所以佛在此地劝告我们,是故前面所讲这个缘故,我们应当要明信,明信不是迷信,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都明白了,我们才生起清净坚定的信心。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来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在这个法会里面现身给我们作证,这个我们在前面经文里面看到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菩萨,赞叹劝勉我们,共同劝勉我们,要信受这个法门。这在世尊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中,一切法会里面没有见到过的,那有这么殊胜,这才显示,真正显示这个法门,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法门,这是诸佛无上智慧。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丰富。具体而言,就是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诸佛无上智慧,极乐世界就是诸佛无上智慧。信愿持名,就是诸佛无上智慧,往生不退成佛就是诸佛无上智慧。我们对于这许许多多,要有一丝毫怀疑,那么,如果你往生了也是在边地。决定不怀疑啊!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
弥勒菩萨说这个话,我们想想我们所接触周边学佛的许许多多同修,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还有很多人不相信,有些人虽然相信了,相信还要杂修,不能专修。听说无量寿经好,也有同修说,有不少道场也念无量寿经了,但是还念法华经,又念金刚经,又念药师经,又念地藏经,念了很多经,一个月有好多法会,他不专修,这个就讲的是杂修。也有人来问我,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我就想可能是现实环境吧!什么叫现实环境呢?这个法会名堂不多,来拜的人就不多,道场就不兴盛,信徒就少,大概总是为了这个原因。诸位要知道,道场的兴盛,信徒多,供养多,香火盛,这是形式,对于往生是有障碍的,这不是个好事情。真正好事情,诸位要记住,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对无朽那一段的开示,非常非常的重要,他那一段的开示跟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教诫学徒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纯粹教我们要专修,不能杂修。所以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换句话说,世间法的夹杂当然更严重,佛法的夹杂都不许可,不但佛法的夹杂都不许可,你们看看这段经文上,这个夹杂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只夹杂对自己善根,跟对佛的圆满智能,这加上一点点疑惑都堕落到边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