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智慧勇猛。”

  如果没有真实勇猛的智慧,说实在的话,就不会选择这个法门,本经里面讲的智慧,是特别你会不会选择这个法门。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一生当中决定得度的,你一下选中了,你智慧第一了。文殊菩萨选这个法门,大势至菩萨选这个法门,普贤菩萨也选这个法门,你也选这个法门,你的智慧跟他们没有两样啊!这叫智慧勇猛。智是抉择,不但有智,而且要有福,没有福也不行。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智慧,要有善根,要有福德,还得有因缘。‘因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机会,你有机会遇到。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这是说他有福德,供佛是修福,有智慧又有福德。

  “具大精进。”

  具是具足,这些人修行,真正用功,决不懈怠。我们说实在话,修行要费很长的时间,要吃很多的苦头,说老实话,都很冤枉啊!我们把光阴都浪费掉了,不知道运用时间,做事、工盲作无头绪,没有适当的安排,如果有适当的安排,功夫确确实实是可以不间断的。不会用功,人家真精进。

  “发趣一乘。”

  趣是趣向,发是发心,发心趣向一乘法,这个法门是一乘当中的一乘,一乘是成佛的法门,在大经里面,华严、法华是一乘法。我们本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一乘当中的一乘。

  “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

  诸位要知道,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不退菩萨,他有这种神通能力。华严里面所讲的,‘念劫圆融’。他七天当中就能够摄取百千亿劫的功德,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世间能不能找到类似的证据呢?有!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入定,二七日中讲华严经,就是这个样子。他讲的华严经数量有多少呢?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全部的经文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岂不是七天当中就能摄取百千亿劫,那个华严经要在我们这个世间,用我们的言语速度,百千亿劫恐怕都讲不完呢!这是真的。这个境界我们听了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很冷静去体会,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处处有障碍,处处有界限,不像这些大菩萨们,圆教初住以上,界限就没有了,何况八地菩萨,他们四十一品无明,只剩几品而已,往上去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就成佛了,不过是四、五品无明而已。已经接近圆满了,他们这种神通道力不可思议。所以就像华严所讲的‘念劫圆融’,他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我们无量劫的时间,他可以把它浓缩在一念之中,这些是事实,这才是我们自性真实的德能。

  “大士所修坚固之法。”

  这个‘大士’是指大菩萨,佛经里面称大士都是称地上菩萨,通常称摩诃萨才有资格称大士。这些地上菩萨所修的这些功德之法,他在七日之中统统成就了。把别人所修的都变成自己的,所以他成就得快速,这样菩萨怎么样呢?

  “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他们还是发愿求生净土。世尊在这一段里面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华严境界,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几乎是无二无别。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们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统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个跟华藏世界是没有两样的。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

  这是第十三个佛刹。佛也给我们介绍,往生菩萨的数目:

  “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

  ‘大菩萨众’就是前面讲的,不退菩萨,有七百九十亿。

  “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这是第十三佛刹。末后佛给我们做个总结,因为一样一样说不尽,十方世界太多了,也用不着耽误那么多时间。我们知道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劝这些菩萨们生到净土,可见得净土的殊胜,弥陀经上六方佛的赞叹不是假的,是真实的。“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这个话也是老实话,单单说佛刹名称,佛的名称,菩萨往生的数量,说一劫也说不完。佛在我们这个世界跟我们介绍十方诸佛的名号,在大藏经上有一本‘诸佛名经’,那是专讲十方诸佛名号的,诸佛名经。一共讲了多少呢?一万两千多尊佛,现在在台湾过年的时候,寺庙里头非常盛行叫拜万佛,万佛忏就是用诸佛名经,一尊佛拜一拜,要拜一万两千多拜,通常寺庙里拜万佛大概都拜半个月。一天拜个六百拜,差不多半个月拜完。那个一万二千多尊佛号是挂一漏万,说得太少太少了。十方世界那个佛名字真是恒河沙数也不止啊!确确实实数不尽。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认识到世尊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劝导。这个说法,在世尊四十九年所有法会里面,所有经论里面,我们没有看到。佛说一切经论都劝我们修学,但是没有听到一切诸佛统统都来劝请的,十方无量菩萨都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成就的,没见到过。你这才真正明白这个法门是独一无二的成佛法门,我们才把这部经真正认识清楚。晓得它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占的份量,它的地位才真正能体会到一些。

  本经到此地三分正宗分讲完了,你看正宗分的最后,三转法轮是以诸佛刹土无量菩萨来给我们做证明。这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这是做证转。四十三品之后,是本经的流通分。所以这个经的份量虽然不大,但是这个架势很大。你看一般经这个序分都是几行经文,流通分也是几行,我们这里序分是前面三品,后面流通分有六品,这个都是大经的架势,你们看华严,看法华,都是这样的架势,这是体会这个经典不平凡,不同凡响。流通分里面,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劝信流通,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第二段是留经流通,这个劝信流通是四十三、四十四,你看这两品经文。第四十五独留此经是留经的流通,第四十六是咐嘱流通,第四十七是叹德流通,最后一品是说明真实的利益,说明利益来流通。所以这个流通分的经文跟其他一般经典确确实实不相同,序正流通三分都不可思议。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一0四卷 (二次宣讲) 档名:B2…5…104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经的三分,就是序、正、流通三分。今天这一章的经文是流通分里面的第一大段,这一段是劝信流通。净宗修学的纲领,也就是常说的三资粮,三大纲领,这就是信、愿、行。这三条是同等的重要,缺一都不能成就。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判设的三分,蕅益大师跟古来的大德们判法都不相同。大家看要解就晓得了,他将六方佛以下的统统判作流通分,这是跟莲池大师都不一样。他确实是有他的见解那就是序、正、流通三分,每一分里面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都具备这三大纲领。无量寿经自然不例外,这是我们从前面一直读下来,我们看得很清楚。真正修学的人,一定要掌握到修学的重点,我们的修学才容易成就。净宗修学的重点是什么呢?还是这三桩事情。不仅在经典里面要建立信心,建立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绝对不会被外境所动的信心。净土五经一论帮助我们这些,除此之外,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无论是顺逆境界,统统都要从这上面来着眼;换句话说,不但读经是修行,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全部都是在增长自己的信、愿、行。这样的修学,我们的生活就相当充实了。这是一般人讲,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所以,信、愿、行绝对不仅仅是在经典上来建立,你要把它扩大到生活上去,这样才行。所以读经应当要知道,这部经里面那些经文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的?那些经文是劝我们发愿的?那些经文是教我们修行的?行门则有正、助双修;正修,经典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执持名号,这个是净宗的正修。发菩提心,这一句里面含义非常非常的深广。‘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换句话说,唯有真正觉悟的人,他才会发愿求生净土,没有觉悟的人,他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有贪着。换句话说,只要有贪着留恋,这个人就没有菩提心。因此,一定要像佛七当中主七师常常提示的一句老话:‘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万缘’。你真能放下了,这是菩提心发了,没放下,菩提心没发。菩提心没发,一向专念能不能往生呢?不能往生。那就是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你对这个世间还有所贪恋,这个一念的贪心,就障碍的往生。所以真正发愿求生,对世出世间法,不要说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没有执着,对于佛法也不贪恋,也不执着,无量无边佛法,我只修一样。千经万论,我只求一本,我一生就依照无量寿经,或者是依照阿弥陀经就行了。这叫舍得干净啊!菩提心才能现前。我们看眼前的环境,触目惊心,都能增长我们的信心、愿心。

  今天下午,我有几个老同学来看我,告诉我,我们同学当中,有一个人,年岁也不大,大概小我五岁,昨天死了,怎么死了呢?听说喝酒,他菸抽得很厉害,大概酒喝多了,喝多就睡了,睡了三天没起来,昨天死了,糊里糊涂的死了。他来跟我说,我非常惊奇,我说这个人很正常,看不出,没生病,喝酒醉死的,糊里糊涂死了。人命无常啊!然后,他们告诉我,他高血压,平常酒喝得多,菸抽得多,看看这些样子,他死了到那里去呢?当然到三涂,这一定的。这一生是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人间,糊里糊涂就走了,都是给我们很大的警惕,这些事让我们听到,让我们看到,都能激发道心,这个道心就是信、愿、行,信、愿、行三纲领,就是修净宗的道心。这个法门,常说的叫难信之法。世间有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个法门没有认真的去探讨,去了解它,于是任意的猜测、毁谤,往往有之。我们常听到的,说念佛人很自私,念佛人很消极,念佛人逃避现实,要到西方世界去享受,逃避现实。这个我们都常常听到,这都是学佛人讲的,不学佛的人他不知道,他不会造这些口业,都是学佛人说的。还有,甚至于有一些学佛的同修,甚至于出家的大德,一部经不行,一部经怎么能成就?太少啦!我们听了这些话,心里动摇不动摇呢?人家是广学多闻,我们修这个法门,孤陋寡闻,就一部经,一部经之外,什么也不晓得,甚至于连一部经也不知道,这一生就念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也行,他也能往生,这个就很奇怪啦!大概世尊当年对于末世的情况,看得非常清楚,唯恐怕我们听了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起了疑心,信心动摇了。所以在本宗流通分里面,第一品就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这个法门不是小乘,它确确实实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还是一乘之中的一乘。无上的法宝,第一法门,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凡是对这个法门有意见、有批评,都是浅见。没有把事实真相看清楚,而是胡造谣言。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这一小段,是总结正宗分末后一品,就是讲菩萨往生,这一段的经文,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这部经,都劝菩萨们,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不劝别人呢?别人没有觉悟啊!没有智慧,劝他他不相信。他求生的意愿发不起来,一定要跟菩萨说,这菩萨的标准,诸位就知道了,你一听了欢喜,不怀疑,还要发愿求生西方,那么你就是菩萨了。菩萨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可是自己要晓得自己到底是什么菩萨呢?前面讲的小行菩萨,不是大菩萨。小行菩萨也了不起啊!也是过去生中,曾经种植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所以,在净宗法门里面,你才是个小行菩萨。这一生真正把这个机会抓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你啦!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就是最后身了,下次如果再来,乘愿再来,那是大菩萨不是小行菩萨了。小行菩萨到极乐世界去一次就变成大菩萨了,所以,那就是菩萨乘愿再来。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无量劫的善根福德,今天遇到这一会,这是因缘,这个因缘是无比的殊胜,同修们一定要知道。讲堂亲自来听讲,跟看录影带、听录音带,受用完全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