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个圆满的意思。所以佛说的一切法,是一切说法里面第一圆满,就好像器皿里圆一样,所以用它来代表,佛菩萨说法叫转法轮。所以这个转的意思诸位要记住,是推动、推广,这是表这个意思,辗转流通的意思,轮的作用就是辗转流通,普及到十方三世。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一句是法说,转法轮是比喻说,常是不断,永远不断,佛说法的时候不断,不说法的时候也不断。像前面讲种种示现都是说法,那个智慧高的人、聪明人,佛不说法一看到佛的动作就开悟了。所以说与不说统统是转法轮,从来没有间断过。因为佛说的法不仅是语业、身业、意业,三业都说法。

  ‘觉诸世间’,诸世间这是讲的十法界,不仅仅是六道,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甚至于佛界也包括在其中,因为佛里面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别教佛、有圆教佛,圆佛说法那个其他的三种佛也都来听,也要来接受教化,这个诸世间就是指的十法界。‘破烦恼城。坏诸欲堑’,这个就是前面讲帮助一切众生降伏魔怨,烦恼是魔啊!欲是怨哪!怨家。‘洗浊垢污’,这个话用现在的名词来讲,大家很容易懂得,染污啊!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这些染污是什么东西呢?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所知,一个是烦恼,二障,烦恼是属于感情,贪、嗔、痴、慢,所知是知见,就是邪知邪见,就是你所有的见解,清净心中无有一物,那里有什么见解啊!那里有什么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完了!统统是邪知邪见哪!这个东西要把它洗刷得干干净净,恢复到自性清净。那底下就是‘显明清白’,真心本性显露出来了,这是佛教学的目的。人家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些什么东西?你把这几句话告诉他,一点都没错,我们佛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浊垢污。显明清白’。这那有迷信呢?他也接受啊!佛教给我就是这个东西。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净平等觉经  第三十卷(二次宣讲) B2…5…30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页,第十三页第六行,第六行的最后面两句开始。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前面所说的是总相,也就是这一些菩萨们示现在人间作佛。这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举这一个例子。那么在前面一段,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换一句话说,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这个底下很具体的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就是因为有烦恼,有妄想。因此佛的教学首先是教我们断烦恼,把妄念舍掉。所以说是破烦恼城坏诸欲堑,这个是最大的障碍。必须要觉悟,要把他断除,恢复到身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一心不乱,都是这个意思。

  那么今天给我们说,佛教化众生的别相。也就是细说,他怎样教学,怎样帮助我们开悟,首先说“调众生”。调是调顺的意思,也就是调和的意思。众生,它的意思很广,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而生起的这个现象都叫做众生。从这个定义来观察,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我们的人这身体,身体是许许多多的缘聚会起来而生。这个是佛把他归纳起来称为四大五蕴,四大是讲物质,这个身体物质,五蕴除了色,这个色就是指着四大,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一部份。所以一个人,我们今天讲动物,都是物质跟精神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它是众缘和合而生。那么四大要不调,人就要生病了。经上讲病苦是什么?四大不调,不调就是不调和。那一部份少了一点,那一部份多了一点,麻烦就来了,病苦就来了。如果五蕴要不调,那心就是长了病了。精神就不正常了,心理就不正常了。由此可知,众缘和合最着重还是在‘调和’。我们凡夫不晓得调和身心,不知道调和,所以一切毛病都生了。毛病生了之后,也不晓得怎么样去医治。现在虽然说是医疗的科技很发达,实在讲不如佛经里面说得那么透彻,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能够调和身心,身体就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疾病就少了。真正懂得调和的人,可以不生病。用什么方法来调呢?用戒、定、慧这三个方法。戒律调身的,定是调心的,慧是身心俱调,那么这是佛首先要教给我们的。换一句话说,你的一身都是毛病,要想学佛这没法子,不能入门啊。首先要调众生,把你调和成为一个法器。调众生实在就是具体实行前面所讲的断烦恼,破除欲望,身心洁净。这是前面跟我们讲的理,此地讲的是事。用戒、定、慧三学来调伏。也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烦恼无尽誓愿断’,调众生就是帮助众生断烦恼。那么我们净宗所用的方法,我常常教给同学,就是读经。读经的目的是在调伏身心,读经是这个意思,不是在求解。所以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在念经的时候,心里面一个妄念都不生,这诸恶就不作了。不但身不作恶,口不作恶,心都不作恶。心没有坏念头,这心也不作恶。身口意三业都不作恶,诸恶莫作。

  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读经是众善奉行。你看戒律具足了,念经的时候专心,一心专注去读经,绝不想经里面什么意思,不要去想。这个一心读诵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把它念漏掉,没有念颠倒,这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读经,我每天念一个小时,我就修一个小时的戒、定、慧;我读两个小时,就修两个小时的戒、定、慧,这个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所以读经决定不能求解,一面读,一面想这什么意思。那就是世间的读书了,戒、定、慧三学统统没有了,全都破掉了。你一面在念,一面在想,这一想就打妄想了。戒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读经老老实实去读,千万不要去想意思。当你读的时候,忽然有意思现前了,不是想的,这没有关系。这什么呢?这叫相应哪!有悟处,虽然有悟处,不要理它,还是老实念下去,千万不要‘这个意思很好,赶紧写下来。’那又打妄想了,那又错了。所以根本不用去理会,就是老老实实一直去念。

  当然这个经愈长愈好,好在那里呢?你修戒、定、慧的时间长。但是现代人生活非常的忙碌,经典太长了,一天要用许多时间去念,他找不到这么多时间。经典太短,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时间太短了,不管用。力量太薄弱了,一天只修个几分钟的戒、定、慧,这个很困难,不容易成就。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这个经典很适中。你要是念得很熟的话,从头到尾念一遍,半个小时,千万不要看半个小时不长。每一天认真修半个小时的戒、定、慧,叫头脑里头不打妄想的话,就很有受用。这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非常非常的适当。如果你是退休的了,你不需要再去工作了,那么最好这个修行的时间要长,愈长愈好。所以这个经每天可以念个十遍,甚至于念十几遍。念上个三年五载人心就定了,定了以后就会开悟。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开悟,到开悟的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一切都通达,一切都明了了。这个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从读诵下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下手的方法很多,比如禅宗,他用参究下手,他不念经。或者是参话头,或者是观心,他用这个方法。教下多半是用读诵。净土宗除读诵之外,也有不读经的人,念佛,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行。密宗里面用持咒。可见得方法虽然不一样,很多种,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把妄想执着舍掉,恢复到心地清净,就是调众生。

  此地这个众生,记住,不是很多很多人,是自己。自己这个身体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调众生是调我们的心,心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调身,身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心地不清净,不能接受佛法。这个身体不清净,常常生病也不能修行。所以一个修行人,心地要清净,身体要健康,这个是我们修行基本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什么都谈不到。所以身心健康,在佛法里面看得很重要,这一句就是说这个道理。身心恢复健康了,恢复到正常了。要知道我们凡夫的身心很不正常,佛开头用这个方法,我们今天教给诸位的方法,也就是着重在此地。然后才‘宣妙理’,这个才有资格。我们身心调伏了,这才有资格接受佛法。所以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身心没有调伏啊!就要来学大乘经典。经典学了不少,他得什么样的利益呢?经典学了不少,他所得的利益是增长邪见,这个麻烦就大了。他不是增长智慧,他是增长邪知邪见。必须要身心恢复健康,接受佛法才增长智慧,这是学佛必须要知道的。

  如果我们亲近一个老师,老师一开头不是在德学上教给我们下功夫。天天来给我们讲经说法,这不是善知识,这个老师是个糊涂老师,没搞清楚。譬如我这个茶碗,这个茶碗是个肮脏的茶碗,脏得不得了。我现在去向他要一杯水喝,我这个杯子拿去了,他一看到这么脏,他就盛了水给我喝,我这一喝就长病了。明白人一看这个杯子脏,赶快去洗,洗干净来,我再给你。调众生就是把那个碗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来接受佛法。宣妙理,他才能接受啊!

  所以先要成就法器,然后才能够是盛诸妙法。古人有比喻,譬如这个碗,原先装毒药的。佛法是甘露法,醍醐甘露要装在盛毒药的碗里面,也变成毒药了。为什么呢?掺著有毒素在里头。所以必须先要把那个盛过毒药的碗洗干净。什么叫毒药呢?实在讲比毒药还要毒。贪、嗔、痴三毒啊!没有比这个更毒的。贪嗔痴慢疑这是毒药啊!必须从心里面把毒药洗干净,然后才来接受如来醍醐甘露大法,这叫宣妙理。

  到这个时候,佛才给你讲经说法。所以你们有一些学讲经的同学,你听到我这个话,作何感想呢?现在是不是你学讲经的时候呢?不是啊!那么为什么又叫你来学讲经呢?这来诱惑你啊!不用这个东西来诱惑你,你就跑掉了,你不学啦!所以用这个东西来诱惑你。像钓鱼一样,这鱼饵钓上来,然后再告诉你真实法。所以真实法我是一再跟诸位说,你们每天研究讲经,一天可以用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去研究。读诵一天至少要六个小时,十个小时。以读诵为主,研究为辅助。研究什么呢?调剂、调剂,免得觉得去念这个东西念得枯燥无味。实在讲你没有念出味道出来,念出味道,法喜充满。你现在没有尝到法味,用这个东西来调剂调剂而已,不是真的要你学。你学不成就,你学不到啊!几时身心清净,一心不乱,就学到了。

  所以在第二个阶段,这就是学法门了,‘宣妙理’这是学法门。前面这一句‘调众生’是断烦恼,宣妙理这个是在学法门。所以这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同时的。唯独上根利智可以同时,上根人他身心清净,一闻千悟,这个才行。自己想一想,不是这个根性。我们分别执着,贪嗔痴慢疑还很重,那这个不是上根的人。一定要循序,按照顺序来修学。

  ‘贮功德’。贮是储蓄,功德要储蓄,功德很难储蓄,很容易被破坏。佛家常讲:火烧功德林。功德就像森林一样。诸位想想,一个森林的成就,绝对不是短时间。虽然说十年树木,十年长的树没多粗,不是大树。真正的大树,总是百年以上,那个树才像个样子,可是一把火都烧干净了,你说那多可惜。

  功德是什么呢?是清净心,这是功德。所以定是功德,慧是功德,戒就不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福德,不是功德。戒学能够帮助你得定,在念佛人讲,没有得到功夫成片,你所持的那个戒都是福德,不是功德,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一心不乱,你持的戒算功德。那个清净心,这一发脾气就完了,脾气是火啊!这里面的嗔恚,嗔火啊!一发脾气,你的功德就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