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个圆满的意思。所以佛说的一切法,是一切说法里面第一圆满,就好像器皿里圆一样,所以用它来代表,佛菩萨说法叫转法轮。所以这个转的意思诸位要记住,是推动、推广,这是表这个意思,辗转流通的意思,轮的作用就是辗转流通,普及到十方三世。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一句是法说,转法轮是比喻说,常是不断,永远不断,佛说法的时候不断,不说法的时候也不断。像前面讲种种示现都是说法,那个智慧高的人、聪明人,佛不说法一看到佛的动作就开悟了。所以说与不说统统是转法轮,从来没有间断过。因为佛说的法不仅是语业、身业、意业,三业都说法。
‘觉诸世间’,诸世间这是讲的十法界,不仅仅是六道,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甚至于佛界也包括在其中,因为佛里面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别教佛、有圆教佛,圆佛说法那个其他的三种佛也都来听,也要来接受教化,这个诸世间就是指的十法界。‘破烦恼城。坏诸欲堑’,这个就是前面讲帮助一切众生降伏魔怨,烦恼是魔啊!欲是怨哪!怨家。‘洗浊垢污’,这个话用现在的名词来讲,大家很容易懂得,染污啊!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这些染污是什么东西呢?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所知,一个是烦恼,二障,烦恼是属于感情,贪、嗔、痴、慢,所知是知见,就是邪知邪见,就是你所有的见解,清净心中无有一物,那里有什么见解啊!那里有什么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完了!统统是邪知邪见哪!这个东西要把它洗刷得干干净净,恢复到自性清净。那底下就是‘显明清白’,真心本性显露出来了,这是佛教学的目的。人家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些什么东西?你把这几句话告诉他,一点都没错,我们佛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浊垢污。显明清白’。这那有迷信呢?他也接受啊!佛教给我就是这个东西。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净平等觉经 第三十卷(二次宣讲) B2…5…30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页,第十三页第六行,第六行的最后面两句开始。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前面所说的是总相,也就是这一些菩萨们示现在人间作佛。这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举这一个例子。那么在前面一段,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换一句话说,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这个底下很具体的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就是因为有烦恼,有妄想。因此佛的教学首先是教我们断烦恼,把妄念舍掉。所以说是破烦恼城坏诸欲堑,这个是最大的障碍。必须要觉悟,要把他断除,恢复到身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一心不乱,都是这个意思。
那么今天给我们说,佛教化众生的别相。也就是细说,他怎样教学,怎样帮助我们开悟,首先说“调众生”。调是调顺的意思,也就是调和的意思。众生,它的意思很广,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而生起的这个现象都叫做众生。从这个定义来观察,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我们的人这身体,身体是许许多多的缘聚会起来而生。这个是佛把他归纳起来称为四大五蕴,四大是讲物质,这个身体物质,五蕴除了色,这个色就是指着四大,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一部份。所以一个人,我们今天讲动物,都是物质跟精神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它是众缘和合而生。那么四大要不调,人就要生病了。经上讲病苦是什么?四大不调,不调就是不调和。那一部份少了一点,那一部份多了一点,麻烦就来了,病苦就来了。如果五蕴要不调,那心就是长了病了。精神就不正常了,心理就不正常了。由此可知,众缘和合最着重还是在‘调和’。我们凡夫不晓得调和身心,不知道调和,所以一切毛病都生了。毛病生了之后,也不晓得怎么样去医治。现在虽然说是医疗的科技很发达,实在讲不如佛经里面说得那么透彻,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能够调和身心,身体就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疾病就少了。真正懂得调和的人,可以不生病。用什么方法来调呢?用戒、定、慧这三个方法。戒律调身的,定是调心的,慧是身心俱调,那么这是佛首先要教给我们的。换一句话说,你的一身都是毛病,要想学佛这没法子,不能入门啊。首先要调众生,把你调和成为一个法器。调众生实在就是具体实行前面所讲的断烦恼,破除欲望,身心洁净。这是前面跟我们讲的理,此地讲的是事。用戒、定、慧三学来调伏。也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烦恼无尽誓愿断’,调众生就是帮助众生断烦恼。那么我们净宗所用的方法,我常常教给同学,就是读经。读经的目的是在调伏身心,读经是这个意思,不是在求解。所以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在念经的时候,心里面一个妄念都不生,这诸恶就不作了。不但身不作恶,口不作恶,心都不作恶。心没有坏念头,这心也不作恶。身口意三业都不作恶,诸恶莫作。
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读经是众善奉行。你看戒律具足了,念经的时候专心,一心专注去读经,绝不想经里面什么意思,不要去想。这个一心读诵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把它念漏掉,没有念颠倒,这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读经,我每天念一个小时,我就修一个小时的戒、定、慧;我读两个小时,就修两个小时的戒、定、慧,这个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所以读经决定不能求解,一面读,一面想这什么意思。那就是世间的读书了,戒、定、慧三学统统没有了,全都破掉了。你一面在念,一面在想,这一想就打妄想了。戒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读经老老实实去读,千万不要去想意思。当你读的时候,忽然有意思现前了,不是想的,这没有关系。这什么呢?这叫相应哪!有悟处,虽然有悟处,不要理它,还是老实念下去,千万不要‘这个意思很好,赶紧写下来。’那又打妄想了,那又错了。所以根本不用去理会,就是老老实实一直去念。
当然这个经愈长愈好,好在那里呢?你修戒、定、慧的时间长。但是现代人生活非常的忙碌,经典太长了,一天要用许多时间去念,他找不到这么多时间。经典太短,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时间太短了,不管用。力量太薄弱了,一天只修个几分钟的戒、定、慧,这个很困难,不容易成就。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这个经典很适中。你要是念得很熟的话,从头到尾念一遍,半个小时,千万不要看半个小时不长。每一天认真修半个小时的戒、定、慧,叫头脑里头不打妄想的话,就很有受用。这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非常非常的适当。如果你是退休的了,你不需要再去工作了,那么最好这个修行的时间要长,愈长愈好。所以这个经每天可以念个十遍,甚至于念十几遍。念上个三年五载人心就定了,定了以后就会开悟。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开悟,到开悟的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一切都通达,一切都明了了。这个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从读诵下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下手的方法很多,比如禅宗,他用参究下手,他不念经。或者是参话头,或者是观心,他用这个方法。教下多半是用读诵。净土宗除读诵之外,也有不读经的人,念佛,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行。密宗里面用持咒。可见得方法虽然不一样,很多种,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把妄想执着舍掉,恢复到心地清净,就是调众生。
此地这个众生,记住,不是很多很多人,是自己。自己这个身体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调众生是调我们的心,心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调身,身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心地不清净,不能接受佛法。这个身体不清净,常常生病也不能修行。所以一个修行人,心地要清净,身体要健康,这个是我们修行基本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什么都谈不到。所以身心健康,在佛法里面看得很重要,这一句就是说这个道理。身心恢复健康了,恢复到正常了。要知道我们凡夫的身心很不正常,佛开头用这个方法,我们今天教给诸位的方法,也就是着重在此地。然后才‘宣妙理’,这个才有资格。我们身心调伏了,这才有资格接受佛法。所以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身心没有调伏啊!就要来学大乘经典。经典学了不少,他得什么样的利益呢?经典学了不少,他所得的利益是增长邪见,这个麻烦就大了。他不是增长智慧,他是增长邪知邪见。必须要身心恢复健康,接受佛法才增长智慧,这是学佛必须要知道的。
如果我们亲近一个老师,老师一开头不是在德学上教给我们下功夫。天天来给我们讲经说法,这不是善知识,这个老师是个糊涂老师,没搞清楚。譬如我这个茶碗,这个茶碗是个肮脏的茶碗,脏得不得了。我现在去向他要一杯水喝,我这个杯子拿去了,他一看到这么脏,他就盛了水给我喝,我这一喝就长病了。明白人一看这个杯子脏,赶快去洗,洗干净来,我再给你。调众生就是把那个碗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来接受佛法。宣妙理,他才能接受啊!
所以先要成就法器,然后才能够是盛诸妙法。古人有比喻,譬如这个碗,原先装毒药的。佛法是甘露法,醍醐甘露要装在盛毒药的碗里面,也变成毒药了。为什么呢?掺著有毒素在里头。所以必须先要把那个盛过毒药的碗洗干净。什么叫毒药呢?实在讲比毒药还要毒。贪、嗔、痴三毒啊!没有比这个更毒的。贪嗔痴慢疑这是毒药啊!必须从心里面把毒药洗干净,然后才来接受如来醍醐甘露大法,这叫宣妙理。
到这个时候,佛才给你讲经说法。所以你们有一些学讲经的同学,你听到我这个话,作何感想呢?现在是不是你学讲经的时候呢?不是啊!那么为什么又叫你来学讲经呢?这来诱惑你啊!不用这个东西来诱惑你,你就跑掉了,你不学啦!所以用这个东西来诱惑你。像钓鱼一样,这鱼饵钓上来,然后再告诉你真实法。所以真实法我是一再跟诸位说,你们每天研究讲经,一天可以用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去研究。读诵一天至少要六个小时,十个小时。以读诵为主,研究为辅助。研究什么呢?调剂、调剂,免得觉得去念这个东西念得枯燥无味。实在讲你没有念出味道出来,念出味道,法喜充满。你现在没有尝到法味,用这个东西来调剂调剂而已,不是真的要你学。你学不成就,你学不到啊!几时身心清净,一心不乱,就学到了。
所以在第二个阶段,这就是学法门了,‘宣妙理’这是学法门。前面这一句‘调众生’是断烦恼,宣妙理这个是在学法门。所以这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同时的。唯独上根利智可以同时,上根人他身心清净,一闻千悟,这个才行。自己想一想,不是这个根性。我们分别执着,贪嗔痴慢疑还很重,那这个不是上根的人。一定要循序,按照顺序来修学。
‘贮功德’。贮是储蓄,功德要储蓄,功德很难储蓄,很容易被破坏。佛家常讲:火烧功德林。功德就像森林一样。诸位想想,一个森林的成就,绝对不是短时间。虽然说十年树木,十年长的树没多粗,不是大树。真正的大树,总是百年以上,那个树才像个样子,可是一把火都烧干净了,你说那多可惜。
功德是什么呢?是清净心,这是功德。所以定是功德,慧是功德,戒就不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福德,不是功德。戒学能够帮助你得定,在念佛人讲,没有得到功夫成片,你所持的那个戒都是福德,不是功德,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一心不乱,你持的戒算功德。那个清净心,这一发脾气就完了,脾气是火啊!这里面的嗔恚,嗔火啊!一发脾气,你的功德就烧?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