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值慕渌愎Φ隆D歉銮寰恍模庖环⑵⑵屯炅耍⑵腔鸢。≌饫锩娴泥另#粱鸢。∫环⑵⑵愕墓Φ戮蜕展饬耍兔挥辛耍忠油防丛傩蕖K砸饰誓慊挠卸嗌俟Φ拢梦誓阕约海闶裁词焙蚍⒘似⑵院蟮较衷诿环⑵⑵U飧龊苣眩另V鸱浅5目膳隆S纱丝芍庖痪湔媸档囊馑迹褪墙形颐嵌铣另!D隳芄欢咸埃香ヌ埃谛薏际⒊纸洌馐腔Φ隆D苄奕倘琛⒕㈧ǎ饽芄槐3止Φ拢夤Φ掠涝侗3郑换崾ァ?br />
  ‘贮功德。示福田’。这个两句就是讲的菩萨修学纲领当中的六波罗密。忍辱、禅定能贮,戒定慧三学是所贮的功德,戒定慧三学是功德。福田是什么呢?福田是布施、持戒,这是福田。观察世间什么人有福?一个肯布施的人有福,守法的人有福。持戒就是守法。所以能舍,能守法的人,这个人有福了。你看看这两句是不是菩萨行的六波罗密?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这个地方讲的诸法,就是万行。前面讲六度,此地是万行。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他的作用是对治我们在三界里面所受轮回的苦报。三苦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把我们所受的一切苦难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在欲界这三大类的苦统统要受。到色界天,他欲断掉了,色界天人离开了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个他不要了,他没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饮食,也不要睡眠。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他们是禅悦为食,他不需要饮食。我们这个世间人,衣食很苦,都是在为衣食奔波。色界天人没有这个苦恼,所以他不要为衣食奔波,他自在了。他没有苦苦,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行苦。因为他还有色身,他身体存在。到最高级的凡夫,无色界的天人,他连这个身体都不要了。我们对这个身体爱护得不得了。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道家也觉悟了。你看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忧患什么呢?我有身体。那没有身体多好呢,所以无色界天人,是三界里面最聪明的,他不要身体,不要身体,坏苦也没有了。苦苦他没有,坏苦他也没有了,但是他还有行苦。换一句话说,还是出不了三界,三苦就是指的三界。佛给我们说一切法,就是度三界一切众生。从三界里面来说,上面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廿八层天最高的;下面到阿鼻地狱,都是佛菩萨度化的对象。这一句意思说明教化范围广大,教学的内容殊胜。因为三苦是指教学的对象,法药救疗是指法门的殊胜。他确确实实有这个能力帮助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学净土,这个法门太多了,我们也不晓得从那里下手。说了也是枉然,说了做不到。因此我们才本着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的教训,祖师大德给我们的指导,我们归纳其纲领。在解门,解门就是理论,一定要有理论的依据,我们遵从净土五经一论。五经一论还嫌多,有六门。选择这六门当中最精要的,我们选三种,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行愿品的重要性,前面讲过了。这一部经上屡次地说到普贤大士之德,行愿品不熟,普贤大士之德怎么能理解?怎么能够修学?可见得普贤行愿品是无量寿经的注脚,是无量寿经的助行;正助双修,这是显示它的重要性。最低限度,我们要熟读这三部经。弥陀经经文不长,含义甚深。初学的人,在经文里面不容易体会到甚深的意趣,所以一定要念注解。注解当中,疏钞份量太大,现在人受持有困难,所以我们取要解。蕅益大师的要解,份量不多。我们有能力受持,所以读弥陀经应当要读要解。连注解统统都读,这个利益就很大了。所以解门,我们最低限度要读这三种。

  在行门,就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怎样过日子?怎样面对着现实的社会?处世待人接物,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我们在经论里面,选择了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观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你说我们修净土,学佛,从那里学起?从三福学起。‘示福田’是指示这福田,慧还没有修,先要修福,学佛的人不能没有福。三福第一条,人天福报,一共有四句,要做到。这个不是叫你念熟,念熟了没用处,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我念念就行了,不要再讲了,前面详细说过。第二福是二乘的福报。就是阿罗汉、辟支佛的福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是菩萨所学的福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从这里修起。

  此地所讲的深信因果,我在讲席当中特别跟诸位同修们说明,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是造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这个我们也晓得,菩萨焉能不知?这个因果是说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要成佛你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决定成佛。这个因果许许多多菩萨都不知道,所以这个经上讲的‘深信因果’是指这一桩事情,不是指别的。三福是入门,下手之处。学佛从那里学起呢?从这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从尊敬老师学起;在这学起,然后再修六和。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能离开人群独立,这不可能的,一定要跟大众相处。怎样与大众相处呢?佛教给我们六条守则,一定要遵守,就是六和敬。由此可知,三福六和是福田。下面三科: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是功德,贮功德,示福田。我们解门有了依据,行门有了下手之处,现在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努力了。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这是讲成就了,这个两句是讲佛菩萨教学的成绩。如果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育后来得不到结果,这会落空,要有成绩。‘升’就像读书一样,年年升级,由小学升到中学,由中学升到大学,由大学升到研究所。升灌顶阶,等升到灌顶阶那就是佛教里面的研究所了。这是菩萨很高的地位,这种地位在通常讲是八地以上,灌顶位严格的来讲是十地菩萨。菩萨位子当圆满了,灌顶就是毕业了,佛给他来授记。预先告诉他,他将来在那一个世界去作佛。他的名号叫什么,他度多少众生,预先告诉他。这叫授记。

  灌顶是密宗的,所以学密先要受灌顶。显宗里面先受三皈依,这个道理是一样的。现在显宗里面受三皈依,在佛菩萨面前举行一个形式,把那个皈依的条文念个三遍,这皈是不是就得到了?靠不住啊!同样地,灌顶也是如此。这密宗金刚上师给你头上洒几滴水,你就开悟了吗?照样的迷糊颠倒,没用啊!一定要晓得他真正的意思。所以这个事相上是形式,形式里面含的有真实义,你要了解真实义,你才真正得受用。你比如说皈依,皈是回头,你是不是真的回头了呢?依是依靠。真正回头,真正依靠自性,这就是真受三皈依。所以经上讲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当然。为什么?天人恭敬,你是真正佛弟子,真正有道德之人,鬼神都尊敬你。如果你的皈依是假的,鬼神看你,瞧不起你,你是冒牌的,不是真的。虽然说皈依佛了,也没有皈,也没有依。归依法了,也没有皈,也没有依。那有什么用处呢?佛是自性觉。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个叫皈依佛。皈依佛的人还迷惑颠倒,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哪有皈依呢?没有皈依啊!法是正知正见,僧是六根清净。所以你要真正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从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依正知正见,从种种染污回过头依自性清净,这叫真正三皈依。不但护法神保护你,一切诸佛都护持你,这人多难得。所以绝对不是形式,灌顶也是这个意思,灌是大慈悲心,护念众生的意思。顶是把最殊胜的佛法(所以叫顶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所以灌顶是大慈悲授予你最殊胜最高的佛法。

  如果诸位明了灌顶的意义,那么最殊胜、最高的第一法门是什么呢?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面,第一顶法。我们今天得到了,这就蒙诸佛如来大慈悲护念。我们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们灌顶一次。你念两遍,就给你灌顶两次。你一天念十遍,一天诸佛菩萨就给你灌顶十次,这还得了啊!这不得了。这个世间什么活佛,金刚上师仁波切比不上啊!那都搞形式的,那不是真的。这个十方如来给你灌顶是真的,决定真实。所以这一部经典不但是显宗里面第一经,也是密宗里面的第一经。认识的人真的很少,不多啊!稀有难逢啊!我们今天能遇到,怎么能不庆幸呢?所以‘升灌顶阶,授菩提记。’就是指的这个众生有善根、有福德。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能遇到这一部经,就证明你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接受这个法门,信解奉行就是‘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了。你这一生往生不退决定成佛。这授记啊!本经第六章,四十八愿是普遍为我们大众授记的。念了自然就晓得,所以这两句是教学的成果。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自己成就之后,这才要发愿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代佛宣扬究竟圆满殊胜的第一法门。‘教菩萨’,菩萨是根熟的众生,不是菩萨,不能接受这个经典。菩萨当中根性要不熟,没成熟,也不能接受这个经典。所以接受这一个经典,依教奉行,老实念佛,这个人就是菩萨。你把这个经多念几遍,我讲的这个话,你就不怀疑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菩萨的法界,那个里面不但没有六道,连声闻、缘觉都没有。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纯一普贤菩萨法界,这就无比殊胜了。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我们这个法门,一开端下手就修普贤行。现在虽然没往生,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是修圆满的普贤行。换一句话说,现在你虽然还不是正式的普贤菩萨,你可以称得上准普贤菩萨。预备的普贤菩萨,还没有到初信位,还没有证果。但是你是预备生,再往上升一级,就升到一年级去了。现在念幼稚园,准菩萨,非常非常之难得。不要以为这准菩萨没什么了不起,这准菩萨是根熟的菩萨,那就非常非常的稀有、可贵了。所以这一些菩萨们来给我们作老师,阿阇黎就是老师。阿阇黎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我们常常讲的老师,也有翻做轨范师。就是他的言行可以作我们的榜样,作我们的模范,就是我们中国人称老师的意思。这一句说明了佛家常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自己真正发心,想求无上法门,不要认为我遇不到真正善知识,遇不到好老师。不会的,就怕你不发心,你遇不到,只要你真正一发心,你一定会遇到。为什么呢?我们发心是能感,诸佛菩萨就会应。感应道交,那有遇不到的道理呢?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真心,没有真实心,遇到了也是枉然,也是空过。所以一定要发真诚之心。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常是不断,在一般经典里面讲:尽形寿。就是我有一口气在,我这一天都不中断。习是指我们生活习惯,也是修行。我们学,学了之后要把它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做,做就是习,学习。要把佛在经上讲的这些教训统统做到。譬如刚才我们举的这个例子,我们行门里面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要做到才行。每一条都很认真地去做,在日常生活当中,使这一些教训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我们从早晨起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就是三福,就是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才相应哪!与诸佛菩萨的生活行持相应,跟他们一样。西方极乐世界上从阿弥陀佛,下至下下品往生的菩萨,统统都是修学这些。我们今天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的想法、看法、生活、行为已经跟他一样了,这叫相应,无边诸行统统都相应。这个两句话如果要细说,就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在八十华严讲‘入法界品’,在四十华严里面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给我们说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就是诸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本人以及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这八个字讲清楚就是四十华严。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成熟下面就是要作佛了,功德圆满才叫成熟。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圆满,这是说明佛菩萨度众生的极限。度众生度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要度到他成佛。他没有成佛,还在等觉菩萨,那还要帮助他,还要护念他,一定要到他成佛。这才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