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髌腥诹锩婵吹降哪歉觯歉鲈苍猜拇蟛鼐卸嗌侔。克涤惺鋈Т笄澜缥⒊举剩凰奶煜挛⒊酒贰1任颐谴蟛鼐嗟锰嗔耍歉鼍浒嵩谖颐钦飧鍪澜绶挪幌掳。∥颐钦飧龅厍蜃安幌掳。∷运绞兰淅吹恼飧龃蠓焦惴鸹暇翟诮材柯继嵋。〔皇窃模柯继嵋K苑鹁凶苊疲谡飧龌鲜亲苊疲旅婢退得髁耍骸媸蔽蛉牖先痢>咦阕艹职偾痢R蛭卸ǎ谢郏媸本褪遣欢希挥欣肟。∷肓嘶先粒先潦鞘裁矗渴且磺型蚍ǖ娜濉H潦钦埽灰痪浠八担纳硇母鲇钪娣ń缛诔梢惶辶耍飧鼋谢戏ń纾谢先痢H绻勒站纤驳模先潦且砸徽娣ń纾蘧〉脑灯鹞砺鄣囊谰荨Mù镎庖桓龅览恚斫馐率档恼嫦啵棺约盒男杏胝庖桓鍪率嫡嫦嗄芄幌嘤Γ饨谢稀R恍男扪В飧鼋腥痢;先磷戏ㄉ恚ㄉ砭褪亲约旱恼嫘模褪钦嫒绫拘浴K砸磺型蚍ㄎ薏淮臃ń缟薏换毓榉ń纾ń缇褪亲约旱恼嫘模灰痪浠八担磺蟹ǘ际亲约赫嫘谋湎殖隼吹模磺蟹ɑ构樽孕裕耐馕薹ǎㄍ馕扌哪模≌馐腔先痢K宰宰匀蝗痪咦阕艹职偾痢U庖痪浠熬褪橇娲笫λ档模骸纹渥孕员纠淳咦恪飧龅览碇懒耍率嫡嫦嘞昧耍颐乔蠓ǖ侥抢锶デ竽兀空饣共痪颓宄寺穑孔孕岳锩媲蟀。⊥馔访挥校焯彀莘穑鹂耐罚房钠屏耍源碱У袅耍鹨膊涣榘。∥裁茨兀啃耐馇蠓ǎ鞘敲孕虐。》鸾探形颐谴幼孕缘敝星螅诱嫘睦锩媲蟆K晕裁唇心愣戏衬眨糠衬照习俗孕裕心惆烟啊⑧痢⒊铡⒙サ簦前炎孕郧懊婺歉稣习サ簦疚廴サ簦歉鍪侨疚邸C滞泳驳煤芮宄遄嵌袷溃蔷褪侨疚郏牵颐堑募獗蝗疚哿耍环衬兆牵颐堑南敕ā⑺枷氡蝗疚哿耍孟衷诘幕袄唇玻颐堑恼嫘模颐堑木瘢颐巧硗惩扯急蝗疚郯。“颜庑┤疚鄣亩鳎惩橙ジ删唬指吹角寰唬俏蘖康墓Φ戮拖智傲恕7鸩皇枪室獾模闱康亟形颐嵌戏衬铡=心愣希购懿辉敢猓懿桓咝耍恢勒飧龆鞯暮ΥΓ嵌喜?br />
可啊!诸佛菩萨不断,他也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萨,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他把这一些染污去掉,我们这些染污完全存在,一分一毫都没有把它舍掉。除此之外,我们跟诸佛菩萨,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住深禅定’。这个禅定是性定,自性本定,是理定,拣别不是事上修的,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叫修定啊!六祖大师教人坐禅不是蒲团面壁坐禅,你看那个坛经上,六祖怎么样教给我们坐禅的?他讲得很好啊!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人家这个禅定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叫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天天逛市场也是在坐禅。所以他那个禅是行、住、坐、卧都是叫坐禅。‘坐’是比喻什么呢?比喻不动,我们坐在这里不动嘛!他是比喻,什么不动?要心不动啊!不是身不动,身不动没用处,诸佛菩萨要替众生服务,身要动,他不动怎么能做事呢?身要动,心不能动。所以这个坐禅是心坐,不是身坐,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现在人都搞错了,颠倒了。身坐在那里不动,心呢?在打妄想,完全错了嘛!也就是我们在讲席里常常提醒同修们,内要把贪、嗔、痴、慢这个烦恼消除,外面不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这就是禅定,不受诱惑就是禅定,内里面不生烦恼就是定,此地讲的这个定,刚才讲是性定,是理定,也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他们住这这里,换一句话说,就是清净心哪!他这个心永远不被染污,真正清净。
‘悉睹无量诸佛’。我们一尊佛也见不到,不是佛不在我们面前,佛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认识啊!我们把他看走眼啦!到这个时候,他就看到诸佛啦!诸佛在那里呢?这个大地众生本来成佛嘛!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的众生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佛,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发现所有一切众生统统是佛。‘悉睹无量诸佛’,这个见佛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所见的是相,着相啊!人家这个境界里面他离了相,不着相。不着相他所见的是性,真如本性,就是清净法身,就是圆满的佛果。他见一切有情众生,看到是佛性,见一切无情的众生,他见到的时候,法性。见性不着相啦!我们今天是着相不见性,我们眼睛里看到的是十法界,人家眼睛里面看到的叫一真法界。‘真’就是真如,这是他能见佛,我们见不到佛。所以你见佛,你就成佛了,这个道理也是一个事实。我们在讲席里也常常提醒同修,好好反省今天自己;如果我们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那么换一句话说,鬼看一切都是鬼,恶人看一切人,没有一个人不恶,都可恶。善人看一切人都和善。所以境界真的没有好丑啊!没有善恶,善恶、好丑都在自心。你才真正明了佛在经上所说的‘境随心转’。我们今天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是自己烦恼起现行啊!与外头境界不相干哪!真正修行人,就要在这儿下功夫。一有这个现象,立刻回光返照,过在那一边?过在自己。不在外境哪!这样的人叫真正修行人,常常说,过失都在外面,责备别人,不知道自己,这就迷惑颠倒啊!这不是一个修行人哪!六祖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见到别人过,马上要反省,过失在自己,绝对不在别人。断恶修善,这才叫真正修行人,老实念佛的人,就是如此,必须要念到不见他人过,才算老实。还有这个人不对,那个人有缺陷,这个念佛不老实,因为老实心清净,心里头没有妄念,还看到有是非人我,那里会算老实呢?这叫见佛。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显示他能力广大缘满,一念即是时间短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没有一个漏掉的,一念之间统统都到了。说老实话,不念也到了,为什么呢?一切诸佛刹土是自己心变现的嘛!那有来去呢?不来不去啊!不生不灭啊!这个就是已经证得法身的人啦!自德圆满。可是还有不少众生还在迷惑颠倒,所以菩萨要发大慈悲心,帮助别人。底下讲的是利生的,利益众生。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无量寿经里处处都提到普贤之德,普贤行。所以确确实实是华藏奥藏,法华秘髓,没错啊!值得我们注意,佛的辩才,四无碍辩才,经上给我们讲,四种无碍辩才,这才能够利益众生啊!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耳根最利,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得很清楚啊!说此方真教体,亲近在音闻。要以音声来教导,音声这就是辩才了,我们现在有一些同修发心,将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那要得佛辩才,得佛辩才在我们很难啊!只有一个方法,求感应;求佛加持。用什么方法求呢?住普贤行,普贤行是能感应啊!佛辩才是能应,感应道交,没有普贤行,光求佛辩才,求不到啊!普贤行就是前面所讲的十大愿王。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这里我们看到一句真实,对于一切众生的言语,他能够理解,能够分别,才能普度一切众生,用什么来度他呢?这个度众生的标准就是下面这一句,‘开’是开导,开示,这个就是教学,‘化’是讲成绩。你教了学生,学生接受之后他要起变化,从前儒家的教育,教学的标准是变化气质,把一个凡俗的气质,变化为圣贤。所以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提高自己的德行哪!读书目的在此地啊!这化里面有上、中、下三等。我们佛门讲三品,上品的圣人,中品的贤人,下品的君子。这是从前儒家教学的标准,佛门教学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讲的上品,上品成佛啦!中品成菩萨,下品的则成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也有三品;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成就,理一心不乱,中品成就,事一心不乱,下品的成就,功夫成片。所以‘教’底下要有化啦!教了不化,没有用处,那白教啦!这个开就是开示,开导就是教,教底下一定要化。这学生一定要变化气质,超凡入圣哪!他的教学的内容,是‘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实之际。‘显’,明显,‘示’,指示,我们原来迷了,看不清楚,佛给我们显示真实出来,让我们明了,让我们契入这个境界。所以佛法的教学: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世间所有的教育,不能跟佛相比,唯有佛教育真实,使我们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环境,换句话说,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佛法教的就是这个。诸位想想,这能不学吗?如果不学,永远是个迷惑颠倒的人,佛法不是教我们长命百岁,长生不老,佛法不是教我们生天,将来去当天神,不是的。佛法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的真相啊!这个里头没有迷信。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菩萨的心,‘常’是经常不断,‘谛’是实实在在,他实实在在是住在度世之道,换一句话说,你问佛菩萨什么心?佛菩萨那个心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知道一切事实真相,他存的是这个心。他做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为什么呢?世间其他的事情,别人可以办得到,都让给别人去办,这一桩事情,世间人办不到,办不到的我来办,你能办得到的,统统让你去办。所以佛菩萨在世间,就是教学,教的这个科目与世间教学完全是两样的。因为他教学的目的不相同,所以他的内容方式都不一样。拿世间教学的方法来学佛法,不行啊!学不到。所以这个世间佛学院,不能培养出佛门里面讲经说法的大德,培养不出来,一定要用佛门的方法,佛门的方法不一样的在那里呢?不一样的他从戒、定、慧下手。他教你这个东西,不管宗门教下,那一宗、那一派?你要想学,都从戒、定、慧下手,你才真正能成就。戒、定、慧,不管你将来发不发愿弘法,都是根本的学问,你没有这个学问,自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了这个能力,再发心度众生,行菩萨道,这才可以学讲经说法。学讲经从那里学呢?要把自性里面的经典引发出来,讲的什么经呢?讲自性里面的真经,不是讲外面的佛经,外面我们打开释迦牟尼佛的经,拿到释迦牟尼佛的经,把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经引出来,我们自性无量寿经跟释迦牟尼佛无量寿经,经文一样,这才行。所以自性智慧不能现前,你所说讲的,别人的东西,这个不可以啊!这连儒家都不赞成,别人的东西叫记问之学,你读了,记得很多,你到处问,听的很多,记的很多、听的很多,没有一样是自己的,这叫记问之学。儒家讲,不足以为人师啊!不够资格教人哪!儒家尚且如此,何况佛门出世间的大法?那么现在这个问题是怎么样把自性的真经诱导出来呢?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关键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自性。所以种种的方法,种种的手段,第一个要知足;第二个要无求,知足、无求心就定了,我给你一本经知足了,不求了,他心就定了,我给你这一本,不知足,唉呀!金刚经也不错,楞严经也不错,法华经也不错,这一种人没指望,不能成就啊!必须知足,无求,得到三昧之后;就是悟入三昧之后,然后你的六根就放光了,所谓放光,放般若之光,眼一见,就明了,耳一听,就通达。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就明了、通达。道理在那里呢?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已经明心见性了,那有一法不通达呢?这就叫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啊!千经万论,千言万语,把本性里头的染污,洗刷干净,就这么一句话。初学的人,在理论上讲,事事无碍,读一部经跟读一百部经没有障碍,都能清净心的。可是在事实上讲呢?我们的业障深重,读两部经,不如读一部经,他心专,死心塌地,容易得清净心。两部经、三部经,不太容易。所以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今天把这个圈圈缩得很小,缩到净土五经一论,只六种东西,为什么不缩一种呢?你不甘心嘛!你不情愿嘛!你有什么法子呢?一部经,那是上上根性,五部经是中等根性,再看看你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