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肪场⒂肴松⒂胗钪娑寄芄痪醵幻裕獠沤衅腥;灰痪浠八担奁腥谰褪且蘧跷虻男模绾握嬲芄蛔龅骄醪幻裕烤醪幻缘比痪驼恍啊⒕徊蝗荆飧鍪且欢唬灰玫揭桓觯鐾倍嫉玫健K阅阈蘧跣氖瞧腥拚模ň褪钦┦瞧腥耷寰恍囊彩瞧腥腥男氖蔷酢⑹钦⑹蔷唬酢⒄⒕磺成畹牟畋穑疟涑善腥淮紊系牟灰谎O窕暇辖驳氖盼弧⑹∥弧⑹小⑹叵颉⑹兀鞘鞘裁茨兀烤酢⒄⒕怀潭炔幌嗤颐蔷蛔谄卦谇寰恍模牡厍寰坏某潭炔幌嗤罴寰坏木褪鞘仄腥染跗腥换姑挥械酵耆寰坏模饩褪鞘盼坏钠腥∥坏钠腥绕鹞颐堑男模鞘乔寰惶嗔恕K云腥淮问钦饷蠢吹模⒉皇钦嬲挠形淮危馐俏颐且玫摹?br />
  这一句就是告诉我们他发心之后,他真修啊!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发心之后,是不是在真修?现在有不少同修,每天无量寿经念很多遍,佛号念好多万声,再加上拜佛,这算不算真修呢?形式上有一点像,样子有一点像,实质是要看你那个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换一句话说,你的妄想、你的烦恼是不是天天在减少?果然妄想、烦恼天天少了,天天少不容易啊!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这就行了,这才叫修菩萨道。我们念佛、诵经、拜佛那是手段。妄想、烦恼少了、心地清净了、智慧增长了,这是结果,这是成绩。天天在念、天天在拜佛、念佛、念经,这个心里面烦恼不但没少,还增加了,这就是天天在念书,是考试都不及格,这个没有用啊!没有成绩嘛!功夫用下去一定要有成绩,那才是真正的菩萨道。如果没有成绩拿出来就不叫菩萨道,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家是修菩萨道,真正去作菩萨。

  这个地方还得跟诸位同修说明,怕的是大家看到这些经文产生了误会,认为菩萨大概一定要像地藏菩萨那个样子,或者像观音菩萨那个样子,那才叫菩萨,这样想法就错了,完全错了。实在讲菩萨就是我们自己,菩萨就是一切众生,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环境与我们没有两样,所不一样的就是他在生活当中没有烦恼,菩萨在各行各业;在这个世间有做国王的菩萨、有做大臣的菩萨、有作工商界的菩萨,换一句话,你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菩萨分布在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菩萨,不但佛门里面有菩萨,外道里头还有菩萨,菩萨在外道里示现外道身。所以基督教里面的牧师、天主教里面的神父,也有一些是菩萨化身在里头,我们不认识啊!他所说的正法;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我们做菩萨应该怎么个做法?家庭主妇有家庭主妇的菩萨、学生有学生里面的菩萨、教员有教员里面的菩萨、可见得你要作菩萨不一定要出家啦!菩萨都出家了,这世界上的行业还有谁去做呢?所以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那些出家的菩萨只有五个人,五十三位菩萨以出家身分出现的只有五个,其余统统是在家的。在我们中国,我们讲四大名山,这四大菩萨,四大菩萨里面只有地藏菩萨一个人示现的是出家身,你看观音、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的身分,说明了在家菩萨多啊!出家的菩萨少,这个要知道,然后你才知道怎样去学菩萨道?怎样去修菩萨行?你能够把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用在你的生活当中,那你就是菩萨了,不必要去改行,改换业,就是你本来的行业,你把他应用上;你是做生意的你是商主,菩萨商主,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德用真正是广大无边。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一句是讲他的天赋,实在是一般人没有办法强学的,我们常讲禀赋;天资啊!禀赋虽然是天赋,天赋不好后天的教学是可以弥补的,只要能够勤学可以弥补。前面十六位尊者里面,有天赋的,好的像舍利佛尊者;有天资很差的,周利槃陀伽,那是非常非常之差,禀赋与过去生中的修学有关系,禀赋是果报,有果必有因,因是前世所修的,前世修的是什么呢?这个要知道,要牢牢地记住,要认真地修学;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人命中有财富,财富是果报啊!发大财的人,我们常说各人有命,没有命这个东西不能强求啊!求不到的。强盗、小偷抢来的钱,还是果报,不相信你去抢抢看,你抢不到,你命里头没有这个钱啊!实在叫冤枉,他不偷不抢还是来,命里有嘛!命里没有的是偷也偷不来、抢也抢不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啊!

  财富的果报从那里来的呢?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他从前修的有因嘛!这一生得的就有果报,前一生修法布施,这一生得聪明智慧,这个我们叫禀赋。高才勇哲,我们看这一句就晓得法藏比丘在过去生中一定是常修法布施,广修法布施才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人身体健康,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布施,三种布施都修,你的果报就圆满了。在我们中国,这三种果报统统具足圆满的不多,大富大贵,高才勇哲,又健康长寿,这真正有福啊!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大概首屈一指的,乾隆皇帝,真的聪明,真有智慧,又长寿,五代同堂。所以你看书画里头有一个图章叫古稀天子,那就是他的图章,自古以来稀有的天子。那一代皇帝也没有五代同堂的啊!他五代同堂,这个就是证明他过去生中,这三种布施都修得大、修得广,他才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这东西我们不要羡慕别人,人家修了而我们没修嘛!你要修你也可以得到,你不肯修,那有什么法子呢?所以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不要去羡慕人,人家得的果报,他怎么得来的?我们好好地修因,我们的果报还超过他啊!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前面一句是讲他的天赋,这一句是讲他后天的勤学,这个难得,又有好的禀赋,又真正用功勤学。所以他成就殊胜。‘信’在蕅益大师要解里面告诉我们,第一个要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性德与诸佛没有两样,特别是信自己,依本经修学决定能成佛,这个很重要。这是第一个要建立这样的信心。第二要信他,他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真实的,佛不打妄语,佛没有理由欺骗我们,我们对他的话要完全相信,决定不怀疑,要相信阿弥陀佛度众生大愿真实,这一部经是两尊佛所说的,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阿弥陀佛亲自宣讲的不少,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所以我们对于佛的开示,要能够信受奉行,信了以后当然要解,这个解不是研究,佛的意思我们研究研究就明了了,没有那么容易啊!我是个凡夫,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你能明了吗?普通一个人的意思我们都搞不清楚,佛的意思你怎么能搞清楚呢?由此可知,这个解不能研究。换一句话说,不能落在心意识,你要用心意识,你决定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是文字的皮毛,文字皮毛往往解错了。所以佛门里头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些诸佛都大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讲错了。照著文字来解释意思,就把佛的意思讲错了。佛的意思在那里呢?意在言外啊!这个就难解了,意既然是在言外,也在文字之外,也不离文字,也不是文字,因为不是文字,不能够依文解义;不离文字,也没办法离开文字,所以你要能够体会,用什么体会呢?用清净心体会,佛心清净,正像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心当中一念不生,你也做到一念不生,那这个诸佛的意思你就明了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要如何来解经里面的大意呢?要修清净心,要修觉、正、净,这个觉、正、净你修得一分,你就解一分真实义,你修得两分你就解二分真实义。所以同样这一部经,佛门的教科书很特别,从初学一直到成佛,就用一部经典,一本书从头念到尾,这个很奇怪的,不像世间学校教科书;一年级的课本二年级就不用了,二年级课本三年级就不要了,佛法不是如此,就是这一部经典,从一年级念到五十一年级,还是念这一本,这很奇怪,奇妙在那里呢?就是这意思不一样,每一个阶段解的意思都不同。所以经没有意思,正因为他没有意思,所以他有无量义,完全看你自己功夫浅深,你能够理解多少?与你的清净心、与你的觉正净成正比。所以我们要真正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没有别的,老实念佛,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理解了,这个很重要。华严经上佛说过: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牢牢地记住。佛教的经典没有人说,世间极聪明智慧的人,他也不懂,他也不能解,那什么人说呢?有修有证的人,换一句话说,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这才行,佛是什么心呢?就是我们经题上讲的,佛是清净心,没有一丝毫染污,佛是平等心,没有是非人我,佛是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是佛心,不是佛心怎么能解佛义呢?所以这是讲解义,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得到。

  ‘明记’,明是明了,这是智慧,记是记忆,不会忘记。‘悉皆第一’,这个是在学生里面极优秀的学生,品德学术都是第一,记忆很重要,如果要是记不得,怎么能修行呢?佛的教训统统能记得,才能够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拿他来作为修正的标准。如果我们都记不得,那就没有法子修了,所以这是相当地重要。记忆的训练实在讲愈年轻愈好,三十岁以后就相当困难了,四十岁以后就没法子啦!那个是修学的年龄,学年过了。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懂得这个道理,人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可以说是十二岁以前,所以中国的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这十二岁当中就运用你天生的特性,你记忆力好;凡是需要记的东西统统在这一个阶段完成,叫你去念、叫你去背,以后到一生,八十、九十你要应用的时候就随手拈来,不要去查书,甚至于第几页第几行,他都记得清楚,这个本事了不起啊!

  我们过去跟李炳柄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写文章,引经据典不要查资料,他随手就写出来了,我们都很佩服,他告诉我,以前小的时候跪砖头得来的好处啊!一生都不会忘记。我们现在这一代的人,接受的是新式的教育,洋鬼子的教育,带给我们许多的灾难痛苦,不但我们写一篇东西想找一点资料,找都找不到,不晓得在那里?更不要说是查啦!查不到啊!这多苦呢?这是教学的错误。

  经文到这个地方还讲一般的,介绍他在求学的阶段,品学兼优,天资又好,又肯努力。下面给我们介绍更殊胜的更殊胜的,别的学生所没有的。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是其他同学所没有的,法藏比丘独有的,殊胜的行愿就是指后来的四十八愿。底下要介绍的四十八愿,及念慧力,这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条目都是信净念定慧,此地五条只说了两条,两条就概括了五条,人家信,信有根、有力,有根有力就不会动摇,不会见异思迁。今天我们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是老太婆教,这是没有程度人修的啊!像你这么聪明,知识程度这么高,你怎么去学这个法门呢?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那应该学什么法门呢?应该学禅啊!应该学密啊!去学教去啊!这心就动了,为什么会动呢?信没有根也没有力啊!常常见异思迁,结果一生是一无所成,那真可惜,这个地方是相当不容易,要想得到根与力,前面的三科是决定修学圆满,前面三科第一个是四念处,四念处是慧,是智慧,简单的讲就是看破了,宇宙人生他看破了。四正勤是精进,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就是自在啊!放下就自在了。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个坚固不动就是不退转,所以弥陀在因地,因地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时候,初发心的时候,人家能够这样做,所以他有那样殊胜的成就,我们想想跟他比一比,我们今天也发心了,发的是什么心呢?叫露水道照心啊!经不起考验的啊!人家发的这个心,真心啊!所以说;处处都是值得我们去效法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以我们看了不能白看啊!看了要跟他学。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十二品是基本的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