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Γ诼浇纾就篮弦话俣鋈耍牢蘖渴倬葱扪В蛭歉鍪焙蚓煌辆浞街泄挥姓庖徊浚滞泳⒐畚蘖渴倬济挥蟹隼矗鸵牢蘖渴倬K晕蘖渴倬蔷蛔诘谝痪。≌馐侵泄某踝妗K灾钗话颜庖桓鍪率档恼嫦嗫辞宄耍颐遣潘佬乃夭换嵩儆型盍耍谡饫锵胙аЫ鸶站胙ае构郏ザ炼练ɑ歉瞿钔啡级系袅恕0萘夯殊恪菟悖蔷筒蝗绨菥恍藿菀莅⒚滞臃鸢。∠牧永暇邮空娴姆浅4缺吹轿颐钦飧鲋谏邪葩愕南捌不栋葩悖运哺颐潜嘁桓霰ν踱悖颐悄歉龊芏啾咀雍笸犯降挠邪。∧鞘亲ㄐ蘧煌恋拟惴āJ凳翟谠诮玻蝗绨莅⒚滞臃稹1嗄歉鍪裁矗潜嗄歉鲆恍┤讼捌欢下铮』共幌嘈怕铮∽苋衔罘鸸Φ旅挥邪葩愕墓Φ麓蟆6杂诖缶挥猩钊肴パ芯浚嬲钊肴パ芯浚溃飧霭葩闶嵌认碌雀模构凼嵌戎械雀模罘鹗嵌壬系雀摹U飧錾稀⒅小⑾赂趺捶帜兀恐腔塾星成畈煌ㄓ姓媸祷郏叛≡竦谝环牛呕嵫≡竦谝痪馐堑谝痪2坏鞘湾饶材岱鹚氖拍晁驳牡谝痪饺酪磺兄罘鸲戎谏煞鸬赖牡谝痪⒌谝环拧U飧鲋赖娜颂倭耍肥迪牧纤驳囊谕蛉酥幸欢。〔蝗菀住K哉飧瞿罘鹑粒惩扯汲删汀⒍荚猜恕?br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三十七卷(二次宣讲) B2…5…37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最后一行开始。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个十句是一段,是法藏比丘求如同佛一样觉他的德能,这是我们讲是教化众生的智慧,能力与佛无异,所以一开头他讲了‘亦如’也像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佛为九界众生的导师,‘为彼群生’这个彼群生就是指九法界众生,‘大导师’在佛门里面‘导师’都是对佛的尊称,导师大师,都是对佛的称呼;那么特别是这个法门,显示出真实不可思议,在五浊恶世能够导归净土,净土这个法门已经是难信之法,浊恶之世更是难信,在这个时代宣扬这个法门,指导大家同归极乐,这个是导师之中的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一切诸世间是指九法界有情,换一句话说是三根普被九界同收。‘生老病死众苦恼’。生老病死是六道凡夫统统都有的,四圣法界里面虽然没有生老病死,但是他有苦恼,为什么有苦恼呢?他烦恼没有断尽就有苦恼,即使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就是他的苦恼,当然这一种苦恼非常微细,我们凡夫不能觉察,不知道他的苦,他知道我们苦,我们不知道他的苦。只有如来果地上知道等觉菩萨的苦,那境界比他高了,这是说成佛才能普度众生,要不成佛你即使是等觉菩萨,你不能度你同程度的菩萨,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萨;所以这个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为什么一定要发佛道无上誓愿成。唯有成佛才能普度,这个度众生的愿才能够圆满,要不是圆成佛道度众生的愿总有欠缺、不能圆满。那么下面就是度众生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度众生呢?/‘常行布施及戒忍’。这个就很要紧了,这是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菩萨自己要修布施修六度,同时也劝一切众生同修六度,那么什么是布施?布施绝对不是在佛门里面捐几个钱算布施。那个没有用的,佛门引诱你来捐钱,当然经上也说的很清楚这个是真话不是假话,所谓是:舍一得万报。这是说布施的果报不可思议,于是你就到佛门来布施,为什么呢?听说有利可图。一本万利!这个生意好作啊!存这种心来布施的那不是布施,那是市场上的生意买卖,比现在作股票还好赚。这不是布施波罗蜜,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放下,是教你舍弃。这个叫布施,把什么舍弃呢?第一桩大事要把烦恼舍弃,烦恼我想大家都不愿意要,你为什么不把它布施掉呢?妄想要把它布施掉,要舍弃掉,生死要舍弃掉,六道轮回要舍弃掉,这问题才能解决啊!
所以念佛堂的主七师常常提一句口头禅,教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身心世界统统要布施掉,我们的心就清净了,以清净心来念佛这才能感应道交。所以诸位要知道布施的真义是在此地,但是,布施确实是因,果报是必然的。你种了因那有没果报的道理呢?你把财舍掉了,你得的果报是财用无缺,你决定不会没有财用;你布施诸法,这个世出世间法,你能够毫不吝啬的传授给别人,你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你要是修无畏布施,你果报所得的是健康长寿;可见得施是因,后面一定有殊胜的果报。你把烦恼布施掉了清凉自在!你把轮回布施掉了你就得一真法界,就看你能不能舍了。舍后面就有得、舍得。你不肯舍后面怎么样想也想不到,也得不到。这是世出世法的事实真相,佛知道,菩萨知道,所以他毫无吝啬的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凡夫不晓得这个事实,总以为这个财富得来好不容易,怎么肯轻易就舍掉呢?殊不知你得到的财富正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布施,从前修因现在得果报。现在再要修因那你的果报是越来越丰盛!
这个是老学佛的同修常常依照佛法来修学会有这个感应,也会产生信心,所以这一个字非常非常重要,在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这六种。这六大类如果再归纳起来归到最后就是一条了,这一条是什么呢?就是布施。那么我们看看底下的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确确实实归纳起来只是一个布施波罗蜜,这是菩萨所修的。/那么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起就是六个根本烦恼,百法明门里头归纳的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如果再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个,那一个是什么呢?是悭贪。贪啊!为什么会有嗔恚呢?贪不到才有嗔恚嘛!这一贪就贪到手了当然他就不嗔恚了。布施就是断悭贪的。所以这个贪是最毒!没有比这个更毒了。布施波罗蜜就专门治这个最毒的烦恼。那么我们要怎么修法呢?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检点我在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我对哪一桩事情最贪爱;最贪爱那个毒是最深!就从这里下手。如果我对于财最贪爱,我就先把财布施掉;我对于名最贪爱,我就先把名放弃掉。所以要针对自己的病根来对治,这样才有效!所以这是治病。布施从那里作起,怎么作,诸位知道这个原则就晓得了,晓得应该怎么样来修学这个重要的法门。
那么第二:持戒。持戒在修学过程当中它是基础,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见得戒学的重要,但是布施又是修行前方便。为什么呢?没有布施你那个毒,心性里头毒素没洗的干净。戒律不能修,没法子修。必须把心洗干净了,这个戒律很容易受持,戒律就是守法。真正欢喜守法,乐意守法。譬如说:那个贪财的念头非常之猛烈,想尽方法投机取巧去贪财,你叫他守法不要贪财,那怎么办得到呢?必定破戒了!必定不能受持!贪财这个念头断掉了,叫你不要贪赃枉法他当然不会,这个戒他就能守得住了。那么由此可知布施波罗蜜不能修就决定不可能持戒。他绝对不会守法,他一定投机取巧;现在我们在报纸,在电视天天看到犯法的,那些人聪不聪明?很聪明啊!钻法律的漏洞来求名闻利养。什么东西作祟呢?贪心作祟。因为有贪心,所以法没有法子守;明知故犯!所以要戒定慧三学能修得好,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修戒?没有戒哪来的定?没有定哪来的智慧?那么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个布施波罗蜜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一切要舍,舍得干干净净。身心清净这才是法器!这才有资格开始修学了,修学从持戒学起,也就是从守法学起。
那么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间的法律,佛家的戒律可以说都是与自性相应的,与无漏善相应的;世间的法律是属于有漏善,有漏善跟无漏善并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世出世间的善法要修。世出世间的恶报要舍离,佛法的戒律,根本戒是五戒十善。实在如果讲戒呢?五戒是属于戒,十善是善不是戒;所以十善里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也有这个,五戒里头有不杀生不偷盗;五戒里头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戒,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善。不一样的,破戒有罪!破十善那是过失,这个不能够相提并论的。为什么呢?戒通无漏法,戒能证无漏果;善怎么样呢?善只能升天,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无漏果。这个不相同换句话说名字是一样,好像事也差不多,用心不一样。一个是持戒的心,一个是修善的心,大大不相同。因为持戒的目的是要出三界,修善的目的是想得个善的果报。这个不相同,所以这是善与戒的差别。
世间法只有善没有戒,你看在观经三福里面,前面第一福是世间福报,里面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它是断恶修善没有戒;到第二福那是二乘福了,声闻缘觉了才有戒律,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因为他出三界了,超越三界了,那么这是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戒跟善不一样,这个学佛不能不知道,所以真正佛弟子有持戒之行,要发心持戒,世尊给我们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世间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地方的单行法规也要遵守,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每一个地区、国家、民族不相同,入境随俗那要遵守;不遵守你跟那一地区的人就格格不入了,就不能相处了;而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守他的风俗习惯,他怎么能欢喜呢?他不能欢喜!这个都在戒律范围之内,可见得他这个戒律范围非常的广大,所以我们学戒不能死在戒条里面,死在戒条里面那是错误的。一定要知道佛制定戒律的精神,制定戒律的因缘。他为什么要制这个戒条,这个戒条教给我们怎么作法,怎么去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用,应用这个戒条会得什么样的功德利益,这个统统要清楚。如果没有搞清楚,那形式上受那个戒没用,不但没有用那是罪过多多啊!譬如说受了五戒了,什么叫五戒?没搞清楚,虽然知道五戒的名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会背因为只有十五个字嘛!每一条戒制戒的因缘不晓得,精神不晓得,开遮持犯不晓得;开遮是什么?是某一种情况之下它有开戒的,开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某一种情况不能开的,不许开的这叫遮;可见它这戒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怎样才叫持戒,怎样才叫犯戒,所谓戒体、戒相、戒行你统统都要了解,你才能知道怎么作法。单单就受一个,人家法师问你:不杀生能持否。能持!怎么个持法不晓得,这就叫打妄语啊!法师授戒不负责任,没有把它一条一条讲清楚,这不负责任。
像现在有些学校老师教书一样,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老师去教书为什么呢?为了薪水钟点费!学生到学校来干什么呢?混个文凭混个分数!所以大家都好讲话,老师也有薪水拿到了,学生每月都给他及格就好了。现在我们佛门里授三归授戒也就是这样的了;所以这佛法衰了,一代不如一代,怎么努力去修也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的原因在那里?你都找不到,你不晓得原因在哪里。所以像这些地方不能不认真的去研究讨论。
第三个科目忍辱。忍辱实在说就是叫我们要忍耐,《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圆满的成就,那得要耐心;越是大事越是须要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可能有成就?尤其是学佛,学佛可以说这是第一桩大事,我们要了生死出三界,还有比这个事情更大吗?没有了。这样大的事诸位想想要多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呢?现在人缺乏耐心,学一点东西时间长了不愿意学,太费头脑了不愿意学,哪里去找那么便宜事情?便宜的事有啊!念佛很便宜,念佛也要耐心!没有耐心这句佛号也念不下去啊!
佛教给我们二六时中这个佛号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那就是很大的耐心,你没有耐心会间断!会夹杂!可见得净土宗没有耐心同样不能成就。这叫易行道,最简单最容易还是要有很大的耐心。忍,忍下面加个辱。这是当年译经的大师特别加上这个辱,因为在中国过去社会里,这个读书人都是有阳刚之气,不可以侮辱的,所谓是士可杀,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知识份子;知识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