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权柄
为世外高人。连带着对明空,也更加亲近了。
〃国相。〃一个慕僚匆匆走来,到梁乙埋耳边低声禀道:〃讲武学堂事毕。〃〃嗯。〃梁乙埋微微点头,并没有多搭理,继续拈子思考着,怎么样搜刮明空的白角。幕僚知趣地退了下去。明空早将一切收到眼底,他随手又应了一子,假意笑道:〃国相若有事,不如暂时封局,改日再下……〃〃欸——〃梁乙埋摆了摆手,笑道:〃些许小事,何足挂齿。继续下棋,继续下棋……〃明空明知梁乙埋是想学谢安,肚子里暗暗好笑,脸上却装出钦慕之态,假意凝神苦思,继续与梁乙埋对弈。又过了约摸两盏茶的功夫,却见梁乙逋一身戎装,气急败坏的闯了进来。
〃出什么事了?〃梁乙埋虽然外示镇定,但是却已掩不住心中的担忧。
梁乙逋没好气的朝僮仆、侍女们挥挥手,众人慌忙退下。连带着明空也起身告退,这次梁乙埋却没有再挽留。
〃莫非有什么变故?〃梁乙埋的眉毛锁了起来。
梁乙逋恼怒的朝着亭柱击了一掌,恨声道:〃竟没能赶走仁多保忠。〃〃嗯?〃〃文焕那厮带了五百御围内六班直赶到,带传了圣旨,道是要建羽林军,仁多保忠部已编入羽林军,还当场封仁多保忠为羽林军左军统军。〃梁乙逋想起此事,心中依然怒气难遏,〃小皇帝威信尚在,圣旨颁下,我亦不敢用强,怕反而激起兵变。这次让仁多保忠逃过此劫,反而编入什么羽林军,将来必成心腹之患!〃事到临头,梁乙埋反而冷静下来。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梁乙逋沉吟道:〃仁多保忠那点兵力,也闹不起来大事。你还是依计划行事,将所有参预改制者,全数监视起来。〃〃是。〃〃你继续住在军中。我明日再上奏章,请皇帝废除汉制,恢复胡礼。〃梁乙埋决心再向皇帝逼一步。
〃愚蠢!〃西夏王宫内,梁太后将手中的白瓷定窑茶碗重重地放在桌上,大声骂了起来。〃愚不可及!〃〃太后……皇上毕竟有大义的名份。本朝国法军法素来严苛,一纸诏令颁下,士兵不愿意背负叛逆之名……〃说话的,是梁氏党羽,枢铭靳姬遇。
〃竖子岂能成大事!〃梁太后没有理会靳姬遇的辩解,〃箭已上弦,岂容收回?!士兵贪利,只要许以重赏,胁以重刑,谁敢后人?!〃靳姬遇奉命向梁太后禀报事情的进展,不料触到这个霉头,早就战战战兢兢,不敢说话。梁太后怒气更甚,骂道:〃回去告诉你们国相,步步为营反成打草惊蛇,让他小心着梁氏一门的脑袋!〃〃是……是……〃〃给我滚!〃梁太后一把抓起桌上的茶碗,狠狠地砸向靳姬遇,一面大声喝道:〃速召嵬名荣觐见!〃在同一座王宫的另一处。
〃陛下!〃李清、文焕与仁多保忠、李乾义诸人跪在殿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再有犹豫,臣等死不足惜,只恐陛下亦为奸党所害。〃〃朕必除梁氏!〃秉常此时,也知道自己再无退路。他走到漆金箭筒之前,抽出一枝箭来,一把折为两断,厉声道:〃我断不能容梁氏于朝。李清,你有何良策?〃李清设计了周详的刺杀梁乙埋的计划,不料却功亏一篑,反而招来梁乙埋的报复,并加速了梁乙埋的反谋,心中本是十分沮丧。但是夏主与梁乙埋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急速破裂,夏主终于坚定铲除梁氏的决心,却也让李清精神一振。
只要夏主坚定了态度,这场政治斗争,胜负就尚未可知。
〃臣有一策,请陛下决之。〃〃快说。〃〃陛下召嵬名荣诛之,夺其所统之兵,挟持太后,以太后名义召梁乙埋入见,以计图之。如此,则国无兵乱而大事可定。若此计不成,而形势未露,陛下可以臣之人头予梁乙埋,召其入宫,梁乙埋必以为陛下怯懦,其心必骄,陛下伏死士于宫中,可以一举成擒。若计不成则形迹已露,则陛下速召御围内六班直之亲信、仁多保忠部及朝中忠臣义士,挟持太后,出巡静塞军司,再明诏罢免梁乙埋,诏令天下共讨之。〃李清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所献之策,竟是孤注一掷,说得众人耸然动容。但事已至此,也只有孤注一掷,方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陛下,臣以为不妥。便是诛李将军,亦难诓来梁乙埋。〃仁多保忠当即反对,〃请陛下先以计图之,不成,则可暂时狩边,召天下义士共讨国贼,梁氏不足平。〃对他而言,将夏主带到仁多澣军中,自然是不世之奇功。
秉常沉吟了一下,问道:〃若国家内战,岂不为石越所乘?〃〃若事情果真至那一步,请陛下割河南之地与宋朝,以换来宋朝之支持。石越兵不血刃,而得河南之地,从此陕西无边患,其所立之功,自宋太宗以后为第一人,岂有不允之理?我大夏虽失河南之地,陛下仍可不失王位,总好过终身为梁氏之傀儡。日后励精图治,西击回鹘,南并吐蕃,北拒大辽,南削大宋,中兴未必无望。〃李清咬牙说道。
〃不错,当年我大夏建国之初,连兴庆府与灵州,都非由我所有。留得青山在,未必没柴山,总好过国祚断在梁氏之手。若石越肯卖给我军械,则梁氏败亡,只在反掌之间。〃仁多保忠也鼓动道。
〃石越之心,能止于河南之地?〃秉常依然有疑虑。
〃河西之地,宋朝得之而不能守,于宋朝而言,所得不足以偿其所失。况且石越一向倡言,只须我大夏推行汉制,谨奉臣职,当优容之。宋朝腹心之患,毕竟不是我大夏,而是大辽,若得河南地,西境平,其正可伺机收复幽燕之地。〃李乾义也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四人之中,只有文焕避嫌,不发一辞。
秉常双手紧紧握着半截断箭,将目光移向文焕,注视了他一会,问道:〃状元公以为如何?〃〃石越之心,实不可测。然臣以为,陛下若不甘心傀儡,实别无选择。两害相权,请取其轻。宋朝以诸国宗主自居,亦不至因河西沙漠草原之地,而背信弃义,使天下失望。〃文焕低着头,从容说道:〃况且……事情未必会至最坏的一步。〃〃罢!罢!〃秉常将手中断箭重重插入案中,咬牙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便拼上这一把!〃〃兀卒万岁!〃众人一齐拜倒,低声拜贺。〃兀卒〃本是夏景宗元昊的自称,其意为〃青天子〃,此时众人一齐称秉常为兀卒,顿时让这位年青的君主热血沸腾。
上天似乎有意要给秉常与李清他们一个机会。大安六年正月二十日,正当秉常与李清等人更在紧张的谋划着如何诛杀嵬名荣,挟制梁太后,计杀梁乙埋之时,从契丹传来一个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消息。
辽主耶律浚假装春按钵,率军出巡,在路上突然改变路线,誓师亲征杨遵勖。在辽主的大军向大同府进发的同时,辽主向天下散布了讨檄文书,并且向大宋与西夏都分别派遣了使者,向两国通告自己亲征的消息。
不过两个使者的真正使命却是各不相同。去大宋的使者,是为了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使宋朝不敢光明正大的干涉自己征伐叛逆的军事行动。而来兴庆府的使者,则是要求西夏履行自己曾经许诺过的东西。
无论秉常有没有履行承诺的意思,这件事本身,无疑却是一个千载万逢的机会。兴庆府城西三十里,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村庄。塞北江南,素称富饶,这里的村庄,与陕西的民居,表面上看起来亦没有太大的区别。整个村子内,住着约八十户人家,全是姓史,村庄亦以姓而得名,外人称之为〃史家庄〃。史家庄祖上本是汉人,但此处沦于膻腥已久,村民久与羌人往来,早已渐渐胡化,除了耕种之外,也照样放牧牛羊,过着亦耕亦牧的生活。而自汉朝甚至战国以来剽悍的民风,在党项人的统治下,更是被发挥得极致。这里的村民,与普通的党项人及各种落蕃人一样,都要负担兵役,随着西夏的军队南征北战,其武勇丝毫不逊于土生土长的蕃人。事实上,一般人也很难分辨出来,他们究竟是汉人还是蕃人。他们与蕃部的区别,无非是他们拥有〃史〃这个姓氏,以及要承担更沉重的赋税。但既便是他们自己,在大多数时候,也并不在乎自己是哪族哪氏的人民。普通的百姓,真正在意的,只是生存。至于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将之寄托于对佛祖的信仰,一个美好的来世……
大安六年的正月,智缘就住在史家庄东北角落一座不起眼的民居内。这间许多年不曾修葺的土坯房内,即便是白天也显得十分的阴暗,房中的陈设更是简陋,除了一条简单的板凳与一堆干草外,便一无所有。
但这一天,便是在这座房子内,却几乎聚集了大宋西夏方面一半的高级间谍。垂眉坐在唯一的一条板凳上的,是智缘大师。他在职方馆的地位超然,拥有仅次于司马梦求的权力;身着黑衣,背着双手站在西北角的粗壮汉子,是西夏赫赫有名的马贼史十三;而站在他身边,柔媚中透着几分豪迈之气的女子,是大宋栎阳县君;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身着西夏武官服饰的青年男子,手按佩刀,斜靠在门边。
智缘从低垂的眼帘下,偷偷打量着屋内的几个人。
屋中四个人,代表的其实便是宋朝在陕西谍报系统的四方势力。智缘本人,代表的是职方馆高层;史十三,代表的是职方馆陕西房;栎阳县君,名义上直属于职方馆,但实际上代表的则是陕西路安抚使石越;那个青年武官,代表的则是某一位身份特殊的神秘细作——智缘心中泛起一丝不快,因为这位细作是如此重要,甚至连智缘都不能知道他的身份。不过智缘很快的将这种不快抛之脑后。这四方势力,并非是绝对的,亦非对立的;各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难以截然区分。职方馆高层也罢,陕西房也罢,神秘细作也罢,都隶属于职方馆,基本利益是一致的。而职方馆与石越之间,同样有许多牵扯不清的联系,别说石越现在是陕西路安抚使,单单是职方馆创始人、现任职方馆知事司马梦求的出身,便注定了石越对职方馆的影响无处不在。)
〃大师。〃栎阳县君朝智缘敛衽一礼,首先开口打破长久的沉默,〃按职方馆的条例,若非事情紧急,我们四个人,是不当冒然聚集的。〃众人微微颔首,便听栎阳县君继续说道:〃既是我们四人会了面,便是想定下一个章程——若再这么着政出多门,对国事有害无益。奴家素仰大师之贤名,一向敬佩大师是方外的豪杰,佛门的英雄,不论是皇上还是文相公、石帅、司马大人,也都是对大师敬重有加。奴家一介女子,断断不敢冒犯大师,然则……大师请看……〃栎阳县君将一张纸条递到智缘手中。
智缘接过来,便看到纸条之下,钤着醒目的两枚红印——分别是司马梦求的私印与职方馆知事的公印,他再看纸上的内容,果然是熟悉的司马梦求亲笔手书的漂亮小楷:〃所报之事悉知。至询西事方略,此间并无更易,诸君何疑?但当精诚为国,功成不远。云云。求字。〃〃县君是有见疑之意么?〃智缘看罢,将纸条还给栎阳县君,笑着问道。
〃岂敢。〃栎阳县君的声音温柔,但是却绵里藏针,〃奴家断不敢怀疑大师。惟两月前刺杀梁氏之事,因大师之令,而使梁乙埋逃过此劫。其后梁氏报复,致使陕西房损失惨重。当日刺客中,有两人隶属陕西房,结果当场殉国。其后受诛连而无辜死难之同僚,计有一十三名。陕西房数年苦心经营,旦夕之间,在兴庆府之力量竟损失三分之一强。大丈夫忠君王、死国事,魂归忠烈祠,本是死得其所。然职方馆在西夏之方略,数年以来,一直是扶植反对梁乙埋之势力,收买、策反对梁乙埋不满之文武官员。职方馆未有明令,而大师忽行改易,恪于国法军法,我等自当凛遵,但依程序,亦有责任上报汴京,请示上官明令……〃智缘一面听着,一面将目光移向史十三,见他目光中颇有恼怒之意;他又将目光转向那个西夏武官,这个男子却是无可无不可的神态。栎阳县君默默地望了智缘一会,又继续说道:〃奴家以为,既然司马大人明示西夏方略并无更易,大师理应给我们一个解释。为何要突然改弦,帮助梁乙埋?〃〃史大人与这位大人,亦是同样的疑问么?〃智缘并没有直接回答栎阳县君,反而转头询问史十三与那位西夏武官。
〃大师叫我史十三便可。〃史十三瞥了西夏武官一眼,方直视智缘,沉声道:〃我只是想知道死去的弟兄是为何而死。〃史十三显然还不太适应〃大人〃这个尊称。熙宁十二年冬季的损失,可以说是陕西房成立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除了刺客中的两名成员,其余十三名成员,都是莫名其妙被株连处死,西夏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宋朝的细作,却就这么着受了池鱼之殃,实在是非常不值。对于心高气傲的史十三来说,这种失败已难以接受,更何况这些人中,有相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