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权柄
中,亦只得仰慕之。
那“竹竿子”将拂尘搭在一只手上,在一边抑扬顿挫地说着:伏以云鬟耸苍壁,雾縠罩香肌,袖翻紫电以连轩,手握青蛇而的皪,花影下游龙自跃,锦裀上跄凤来仪,逸态横生,瑰姿谲起。领此入神之技,诚为骇目之观,巴女心惊,燕姬色沮。岂唯张长史草书大进,抑亦杜工部丽句新成。称妙一时,流芳万古,宜呈雅态,以洽浓欢。
一段念完,“竹竿子”将拂尘一甩,退至幕后。便听乐部开唱曲,和着乐曲,董乐娘与另一个舞者便舞起剑来。这一番剑舞,在旁人看来倒也罢了,虽然赢得一阵阵喝彩之声,但平常之人,亦不过是看个热闹。但在折可适,却是大吃一惊——他看到那董乐娘一击一格,一撩一架,虽是为了赏心悦目而加了许多好看却无用的变化,但是从她的步法与手腕的动作,折可适却可以肯定董乐娘是会真正的剑术的。
其实妓女会武艺,甚至精擅骑射,在宋朝并非是稀罕的事情。汴京教坊,有不少妓女,其射技便是寻常的禁军士兵,都是望尘莫及。但折可适此前接触过的歌妓,却都是只会诗画歌舞,从未有过如董乐娘这般,似乎竟是受过严格的剑术训练的,自然是大感讶异,对于董乐娘这个女子,竟也生出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来。
《剑舞》表演完后,又有当时人孔三传首创的诸宫调杂剧,而最后压轴戏,却是一剧《千里送京娘》,由董乐娘来扮京娘——这个故事,本来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说的是宋太祖的英雄事迹,但是当时毕竟是宋朝,虽然是替宋太祖歌功颂德,但若说是宋朝之事,则只怕没有人敢演一条盘龙棒打出八百座军州的好汉赵匡胤。因此那编写剧本之人,便想了个主意,竟将此事强按在了唐太宗的头上。一般看客,无论贵贱贤愚,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戏中一口一个“李公子”,但却人人皆知那是“赵公子”。而宋人写的《千里送京娘》与冯梦龙之版本,也大相径庭。其中那京娘,便不是弓鞋小脚,最后也没有自缢而死,而是在“唐太宗”即位被收为义妹,共享富贵,竟是一个大团圆的喜剧。
因为这出戏是新编的,折可适以前从未看过,此时倒也看得津津有味。而董乐娘扮演的京娘楚楚动人,反抗强人时机智贞烈,与她演公孙大娘之时,竟全然是两般模样。演公孙大娘之时,董乐娘是让人又敬又爱;演京娘之时,却是让人又怜又爱。折可适几乎想要自己跳到台上去,护送着京娘回乡了。
如此不知不觉间,便听到梨花园内的大座钟响起,竟到了亥初时分。“竹竿子”到台上做了团团揖,说了几句散场的场面话。梨花园园门大开,所有看客都陆续离场回家。折可适却挂念着想与董乐娘说上几句话——他第二日便要离开长安,下次来长安根本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他与董乐娘素昧平生,且一个武官,在宋朝也不见得有多高地位可言,以董乐娘的身份,未免便肯见他。若是一般人,便是心中喜欢,亦不会去做这种孟浪之事,怕的是自取其辱,若是被一个歌妓取笑,传扬出去,面子上挂不住。
但折可适却并不理会这些,竟是打定主意,定要向董乐娘一诉衷肠。他曾经听军营中的书记官讲过魏晋的故事。道是有一个人,突然想念朋友,便星夜前往,到了门口,却不进屋,立时折回,别人问时,他便说是“乘兴而往,尽兴而归”,如此便足矣。折可适生平极为仰慕这些古人的风范,本人的性格亦是喜欢洒脱而不拘小节。因此,他既然心中喜欢,便不愿留下憾事。
有了这个心思,折可适便磨磨蹭蹭,等着众人散尽,又眼看着董乐娘上了一辆马车,便悄悄跟在后面,尾随而行。好在那马车为防颠簸,驶得甚慢,折可适大步尾随,倒也跟得上。只见那马车在长安城中东拐西弯,跑了有半个时辰,终于驶进一间院子中。此时夜色已深,只有院子前面有两盏昏暗的灯光,折可适远远望去,却看不清是什么所在。只隐约听到有几个人低声说话,还有一人的声音竟甚是耳熟。折可适更觉得奇怪,借着夜色掩护,悄悄走近了过去,顿时大吃一惊,几乎叫出声来。好在他反应甚是敏捷,立时便用手将嘴死死掩住。
透过昏暗的灯光,折可适可以看到在大门前,在院墙外,到处都是荷戈执戟的士兵,而院子的大门上方,赫然写着〃长安西驿〃四个大字。
长安西驿,是京兆府专门用来招待西夏使者的驿馆!
董乐娘怎么会来这种地方?长安西驿为什么如此戒备森严?别说此时没听说有西夏的使者来了长安,便是来了,亦不至于如此如临大敌的模样……折可适的心里闪过一个个疑问。难道是西夏来了什么了不起的密使?
只在一瞬间,折可适便接触到了事情的本质。想着即将发生的战争,折可适对这个密使究竟是谁充满了兴趣。
但是,打听不该打听的事情,是要冒风险的。F
刺探这种军国机密,一旦引起误会,只怕自己会被当成奸细处死在长安。
折可适的心在犹豫着。
是在外面等待董乐娘出来,还是设法潜入驿馆?
刚才似曾相熟的声音再次响起,并且更加清晰。
〃所有人都打起精神来。宋贵,你带着自己那队人,再查查东面的街道……大伙都辛苦一点,查完最后一次,宵禁开始,便有京兆府的人来巡查。俺们也好轮替着歇息……〃没错,折可适再一次确认,这个声音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张范!与自己一起在延州打过仗的张范!但是,张范不是听说已经调到卫尉寺了么?折可适心中不觉一惊,又露出头看了一眼视线内的士兵——穿的都是普通的红色战袍。但是这些人的表情与动作,却瞒不过折可适,在所有的军营中,真正当过兵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卫尉寺的军法队与普通士兵的区别。
果然是卫尉寺的人!
西夏密使,竟然要调动卫尉寺的部队来守卫?!
折可适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了。
那个宋贵在分派着人手,向折可适所在的方向开始巡查。折可适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小心的掩饰着自己的行踪,一面大脑飞快的运转着,判断眼下最佳的对策。眼见着巡查的卫兵越来越近……
便在这当儿,忽然,只听到长安西驿门前,张约厉声喝道:〃停步!来者何人?!〃静夜中的这一声高呼,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张哥,是自己人!〃一个爽朗的声音传到折可适的耳里。他不禁在心里暗暗笑了笑,来的人竟然又是熟人,种杼!又是一个种家的人,不过这个种杼在种家这一代的兄弟中,并不是出众的子弟,也不甚被人注意。几年前种杼离开延州后,便不知道他去了哪只部队,算算年龄,今年应当正好是虚岁二十。
〃是种兄弟。〃张约似乎松了口气,停了一会,又听他问道:〃这位是……〃〃来,我来介绍一下。〃种杼的话中,似乎带着点做作的热情,〃这一位,是职方司的姚凤姚子鸣大人。〃不止是折可适,连张约,顿时也明白了种杼那种热情的做作。姚家与种家,都是山西巨室,又是为大宋将门,便以这一代当家人而论,种家有〃三种〃,姚家有〃二姚〃,都是名满西州的名将。因此两家子弟,素来彼此看不起,暗地里咬着牙要争个上下的。
〃原来是姚大人。〃张约客气地打着招呼,但是他是个严谨的军人,目光中始终带着怀疑,还一份对职方司这种〃神秘〃机构的不信任。
姚凤仿佛看出了张约的心思,掏出腰牌递给张约,一面淡淡地说道:〃兄弟也是延州军中出身,收复绥德之役,兄弟便在种太尉(太尉,宋代对高级武官的尊称)帐下,只不过与张大人各属一营,兄弟职卑位低,因此张大人不认识罢了。〃张约验过腰牌,笑道:〃实是失礼了。〃一面又狐疑地问道:〃种兄弟与姚大人来此,不知有何公干?〃〃奉命来拜会里间的那位。〃折可适从姚凤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不屑。
〃奉命?〃张约歉然一笑,用不容商议的语气说道:〃兄弟奉有严令,除非是任大人、许大人亲自来此,否则,无帅府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张哥,我二人来时,许大人并未说要手令。〃种杼解释道。
〃种兄弟,我军令在身。〃张约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
〃这……〃种杼为难地望了望姚凤,又望了望张约,最后向姚凤说道:〃要不我回去讨一个手令?〃姚凤苦笑道:〃马上便要宵禁了。待讨了手令再回来,早误了事。说不得,还要请张大人通融一二。〃姚家的人,难得向人低声下气,姚凤话中竟带了几分恳求的语气,连张约都感觉得有点意外。
折可适全神贯注地偷听着张约等人的谈话,一时间竟忽略了宋贵的人正在巡查,待到他藏身的巷子两侧都传来脚步声时,已是为时已晚。折可适此时便顾不上再偷听,连忙观察周边的环境,却发现竟然没有他的藏身之处。好在折可适颇有急智,不待被人发现,自己主动走了出来,大摇大摆地朝着长安西驿走去。
〃站住!〃〃站住!〃此起彼伏的声音在街道中响起,提着灯笼的卫卒飞快的跑了过来,用怀疑的目光盯着折可适。
折可适停住脚步,无辜地望着被引到自己身边的卫卒,但神态间隐隐又有几分高高在上的傲然。
〃你是什么人?〃折可适傲然掏出一块腰牌,向凑上来的宋贵晃了晃。宋贵一脸狐疑地举着灯笼,仔细看了一眼,大吃一惊,连忙欠身说道:〃下官失礼了。不知致果深夜到此……〃官制改革后,宋朝极重名爵,致果校尉,在武官之中,毕竟也是中级军官——卫尉寺在陕西的最高长官任广,以阶级而论,亦不过是个致果校尉。
〃我看完戏想回驿馆,不料走错了路。眼见着宵禁将至,打听到这边也有驿馆,便想来借宿一晚。〃折可适随口编了个借口。
宋贵一听折可适开口,便知道这不是个本地人。又谨慎地问道:〃不敢请问致果大人官讳?〃〃某是府州折可适。你们是长安府的兵?现在到子时了么?〃折可适明知故问。
宋贵笑了笑,但凡在陕西当兵的人,谁不知道府州折家?忙道:〃原来是折大人。此间乃是长安西驿,向来只接待西夏、吐蕃使者,只怕还要请折大人打转,或将近寻个客栈,找间民居,先过了今晚……〃〃某住不惯那些所在。纵不能借宿,便是借匹马也行,总之明日便还,该付的缗钱亦不少他便是。〃折可适拿腔说道。
〃这,石帅钧令……〃宋贵正在委婉拒绝,那边张约与种杼都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二人眼尖,早已远远看见折可适,种杼远远便叫了起来:〃是折大哥么?〃张约却向姚凤说了声〃恕罪〃,大步走了过来,见着折可适,一把拜倒,说道:〃折大哥,想煞兄弟了。〃折可适连忙扶起张约,看一眼他的装束,此时更看得分明,是长脚幞头、紫绣抹额(阿越注:所谓抹额,是宋朝武人流行的装扮,将不同颜色的布帛剪成条状,然后系在额间以作标志。有点象小日本额头上常绑的那块狗皮白带,不过系戴的式样有所不同,且颜色各异,亦不知倭人风俗,是否源自宋人这一时尚。)——折可适心中更无疑问,这紫绣抹额,在熙宁十一年已明颁诏旨,武人非诸班直、卫尉寺不能系戴。再看张约的背子,胸前绣着实心双戟相交图——根据熙宁十一年枢密院颁布的武官标志图案,这是正九品上仁勇校尉的标志。
〃恭喜兄弟又高升了。〃折可适与张约一见面便开起玩笑来。当年他们一起在延州之时,张约还只是个陪戎校尉。两个人不仅一起打过仗,还曾经一道在无事的时候偷偷跑到横山蕃落的地盘去打猎,称得上是交情深厚。当时种杼还不过是个毛头小子,也经常跟在二人屁股后面,帮他们拖猎物。
〃大哥取笑了。〃张约笑道,以一个普通人而言,在三十岁之时能够成为正九品上的武官,还是蛮可骄傲的。毕竟象他这样出身于平民的人,是无法与折可适这样的世代将门之后相比的。他与折可适的友谊是一段奇特而珍贵的友谊,对于做事一丝不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张约而言,折可适的胆大妄为,是他心里格外欣赏的。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有时候是无法解释的,如若是换成别人,张约亦不会冒着违背军纪的危险,与他一道深入横山数百里,只为享受那种冒险的乐趣。虽然张约承认在卫尉寺的生涯,更合乎他的性格,但是他心中最宝贵的回忆,还是在延州当兵与折可适的种种冒险。
此时种杼与姚凤也走了过来。
〃折大哥。〃种杼有着种家人少有的热情,不待折可适回答,他便已迫不及待地问道:〃大哥怎么到这里来了?〃折可适并不回答,只是望着姚凤,明知故问道:〃这位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