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权柄
仁多瀚也没料到姚兕杀虎竟是这般的快捷利落,呆了一呆之后,才想起拍掌赞叹,却听厅堂之中早已响起连山价赞叹之声,此处众人大多身为武人,见此勇猛,谁不钦服?
姚兕缓缓从虎背上下来,向仁多瀚笑了一笑,说道:“献丑了!”仁多瀚见他谦虚,本有心要说些赞叹的言语,但一念及待会便要与他白刃相见,那所有的话涌到嘴边,竟一齐梗住说不出来,神情竟显得有些僵硬。
姚兕仿似当众搏杀了只大虫,亦颇意满,竟象全没留意到他神情间的异样,满面笑容的取下弓来,赞道:“果然是好弓!”一面走到仁多瀚亲随身边,手掌递出,却不是归还弓,而是顺手从他箭筒中抽出一只羽箭,反手一搭,只见寒星一点,却已是对准了仁多瀚。
厅中诸人兀自在称赞姚兕的勇猛,却不料变故陡生,顿时间厅中竟变得鸦雀无声。
仁多瀚脸色都变了,却强作镇定,望着姚兕干笑道:“姚大人,这……这是何故?”
姚兕微微一笑,讥道:“统领何必装糊涂,这不过是先下手为强。”
“姚大人何出此言?”仁多瀚只觉得背上凉嗖嗖的,心里暗暗叫苦,不知道自己何处露出了破绽。
厅中仁多瀚的部将也全都拔出剑来,与铁林军诸将对峙着。仁多保忠忙一面止住诸将,一面忙不迭地对姚兕道:“误会,定是误会!”见姚兕并不搭理,又将转向周齐贤,道:“周大人明察,定是有误会。”
“误会?!”姚兕哼了一声,却向着一个副都指挥使丢了个眼色。那人便即挥剑砍向身后的帷幕,数丈高的帷幄落在地上,却现出数十名藏身其后全副武装的卫士。
“仁多统领?!”周齐贤的脸沉了下来。
参与宴会的仁多瀚部将,也有许多是全不知情者,见到此情此景,都不禁面面相觑。
双方既然已将脸面撕破,仁多瀚反倒冷静下来。虽然他知道自己只要稍动一动,便定会死在姚兕箭下;但此时却毕竟是己方占据优势,自己虽活不了,铁林军诸将也不可能活着出府。手中既然有筹码,仁多瀚就并不着急。只要诳得姚兕与自己交易,便是让他们逃出府去,他也依然胜券在握。慕泽与仁多瀚的几个心腹部将,已经率主力去往铁林军营地。那边宋军群龙无首,不难对付。姚兕再如何勇猛,没有军队,也不过是一匹夫而已。
想清了这层,仁多瀚便恢复了一贯的从容之态,他竟不去理会周齐贤,只对姚兕说道:“姚大人,非是我敢不利于诸位将军,实是君命难为。两国交兵,各为其主……”
他话未说完,便听到外面传来喧嚣之声,隐隐竟能听到兵器碰撞与发弓射箭之声;紧接着,一个家将跌跌撞撞地闯进厅中,口里还一个劲地喊着:“统领,不好了,不好了……”进到厅来,见到面前景象,一时张口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
仁多瀚怒目相视,喝道:“大惊小怪什么?!”
那人回过神来,指着外面,结结巴巴地回道:“宋军打进来了,已经攻进中门。”他话音刚落,便听到一阵铿锵之声,只见先前占握中门的那个铁林军指挥率着一群人大步闯进厅中,迅速地将整个大厅包围起来。仁多瀚见这群人中,有身着铁林军军袍的战士,也有打扮成平民百姓的士兵,厅中至少就涌进来两三百人,外面还有人源源不断地向府中各处涌入,顿时什么都明白过来:宋人这次,定是早有预谋。他长叹一声,只觉万念俱灰。
却听铁林军诸将,有一个不起眼的武官突然对周、姚二人说道:“周大人、姚大人,请下令诸军,毋要伤害仁多统领家眷。”
周齐贤闻言竟不是敢殆慢,立即传令:“诸军休得伤害仁多统领家眷。”
仁多瀚心里瞬时闪过一个念头:“又是石越!”
果然,便见那人笑吟吟走过来,对仁多瀚说道:“统领休疑,下官乃是石帅派来的秘使。只须统领下令众人放下武器,下官担保所有人平安。石帅早有钧令,严令不得加害统领家眷。”
“罢了!罢了!”仁多瀚已知道自己这次是输得一败涂地,此时也只得任人宰割。
与此同时,韦州城门。
慕泽冷冷地命令着部下:“将尸首抬走,把血迹清扫干净了,休让这些东西惊扰到石帅。”说罢,瞥了一眼马上的两颗首级——那两样东西原来属于仁多瀚的心腹部将——顺手便取了下来,扔在地上,“把这两个东西也埋了。”
吩咐完毕,慕泽便不再去理会忙碌的部下们,转身对身旁的一个沿边熟蕃打扮的男子问道:“李兄,你要不要出城去迎接石帅?”对于身边的这个人,慕泽可是丝毫不敢怠慢。这个被他称为“李兄”的男子,乃是石越的亲信卫士陪戎校尉李十五。他曾经执行石越“收夷之精壮以制夷”的策略,前往屈吴山,招募各部族精锐之士数百人,号称“陇西蕃兵”,在屈吴山一带剿平不肯臣服宋朝的蕃部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此次便是由他率领这些陇西蕃兵潜入韦州,协助慕泽完成了任务。
李十五却只淡然一笑,道:“石帅钧令无此,我等只须守好这韦州城便是。”
慕泽讨了个没趣,他自知行事常为人所不耻,竟是见怪不怪,也不生气,只笑道:“如此,便烦劳李兄守城门,在下要去知会周、姚二位大人,出动铁林军控制各紧要处,以防万一。”
他话音未落,便听到城外传来马蹄之声,远远望见千余骑向着韦州滚滚而来。
“石帅来了!”慕泽与李十五心中,竟是同时松了一口气。
***
(熙宁十三年)闰九月庚寅朔。仁多瀚举族内附。以仁多瀚云麾将军、韦国公,以仁多保忠守义侯、知韦州军州事,以贾岩通判韦州。分仁多族为三部,以仁多瀚二子及仁多保忠各领一部。
……王安石改封荆国公。进封岐王颢为雍王,嘉王頵为曹王……
陕西路安抚使石越至韦州。进封石越为华亭县公。
冬十月己未朔。
仁多瀚至汴京,上赐宴集英殿。石越至灵州。夏遣使求和。越请诛梁乙埋父子,令夏主入朝,以黄河为界,偿军费四百万缗……
归来州乞弟反……
——《续资治通鉴》
闰九月,周齐贤、姚兕奉石越密谕平仁多瀚之乱。越以仁多瀚素有威名,兼不能尽诛仁多族,特优容之,许仁多瀚举族内附,分其部为三部,以仁多保忠及仁多瀚二子领之,各置校尉按抚。
十月,遂发韦州兵赴灵州,仁多保忠亦在军中。时河南大定,夏梁太后惧,遣使乞缓兵。越请诛梁氏父子、夏主入朝、两国以河为界,并偿军费四百万缗。石越之意竟不欲和也。梁后愤懑,斩使者,以其辱命也;拜太庙,言“宁玉碎,不瓦全”。遂用嵬名荣之谋,遣使入辽,割河套、河南之地。辽主以宋强、且大同未下,不敢受,乃召宋使,劝和之。时耶寅入越幕府;亦谏越存夏国以为西藩。越不纳。然以严冬转运艰难,乃留种谔、刘昌祚各率本部守灵州,令李宪、王厚退守兰、会,种古、折克行守平夏,余部悉还陕西。
未几,归来州乞弟反……
——《熙宁以来朝野杂记》
“哎!”石越将枢密院发来的文书丢到公案上,长叹一声,半晌无语。
这一天是熙宁十三年的冬至,宋人三大节之一。每年到了这一日,宋人无论贫富,都要更易新衣,祭祀祖先,彼此馈送礼物。所以,尽管从早上起就下起了大雪,但长安街头,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却依然是络绎不绝。家长也任由小孩子们穿着新衣,在街坊间堆起雪人,呼喊追逐打闹,决不制止。如若不是街上到处都是身着军袍便服的禁军将士,善忘的人们几乎已经记不起战争还没有结束。
但石越与他的僚佐们,却无法享受这一切。
就在这一天,石越接到枢密院的通报:归来州乞弟反!
“吕惠卿!吕惠卿!”石越几乎是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个名字,此时厅中只有李丁文与侍剑在,他可以暂时放纵一下自己的情绪。
李丁文端起茶,送到嘴边,旋即似想起什么,又放下来,道:“我记得何畏之是归来州人……”
石越摆摆手,苦笑道:“乞弟不值一提。”
“那?”李丁文不禁怔住了。
石越从厚厚一叠文书中检出一份来,递给李丁文。
李丁文接过来打开,原来是一份与枢府文书一道发来的邸报,他只略略扫过,脸色立时变了。
“这……”
“乞弟在京师以眦睚杀人,潜回归来州,抗拒官兵追逋,进而叛逆,这根本不过是小事一桩。归来州虽远,朝廷要诛此小丑,亦不是甚难事。”石越显然没有将乞弟放在眼里,事实上他早已淡忘了自己曾经见过乞弟此人,“但吕惠卿……吕惠卿……哎!这实是要逼人造反!此策若行,自此西南无宁日矣!”
在这邸报之上,有一份吕惠卿的奏折全文。吕惠卿以归来州乞弟叛乱之事,大做文章。认为这件事情证明了石越之前的“怀柔”之策失败,他要求朝廷发兵平叛,斩乞弟以正法纪,并且认为宋廷不应当只满足于石越建蕃学等怀柔的策略,而应当借乞弟之事立威,然后要将天下所有的羁縻州逐步变成普通的州县,将不纳税不服役的蛮夷,变成编户齐民。如此,宋廷可以变相的开疆辟土,增加土地、人民与税收。
换句话说,这是宋朝版的改土归流。
石越当然知道“改土归流”的后果是什么:一波又一波的叛乱,无止境的用兵,还有无意义的杀戮。
无论哪一样,都是石越不希望看到的。在平定西夏之后,宋朝应当有至少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巩固、消化目前的成果。历史上有多少帝国,都是在无止境的急速扩张中崩溃的,他可不愿意宋朝重蹈覆辙。
帝国的疆域,也绝非越大越好。
南方迟早要巩固,要改变,但是不必通过这种激进的手段。
双方的代价都太大了。
军事手段无法避免,但是必须慎重。宁可多用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进行慢慢的影响。毕竟,他们对宋朝既无敌意亦无威胁。毕竟,那些人也是自己的同胞。
“吕惠卿无非是想争宠固位而已。”李丁文并没有石越的那些感慨,他一眼就看穿了事件的本质,当宰相的,比功劳不是比谁砍的首级多,而是看谁倡议推行的政策更成功,更能被皇帝赏识。征伐西夏,石越之功肯定大于吕惠卿,吕惠卿借着机会,在西夏战事将定之时,拿西南夷开刀,也不失为固位争宠之良策。“眼见平定西夏这种不世奇功落到公子手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红嫉妒。他们见着公子屡战屡胜,便以为西夏尚且如此,西南之蛮夷岂足平哉?朝廷与西南蛮夷不是没打过仗,章惇收峒蛮、熊本平泸夷,薛奕在海外,何尝不是征收贡物赋税?吕惠卿亦不是不知道这会招致叛乱,他乃是有恃无恐!若果真能将那些蛮夷变成编户齐民,这功劳亦不在公子之下。”
“这怎可一概而论?!”石越愤然道,“这根本是个泥潭!”
“皇上未必会这么想。以我大宋之兵势,而今又有几人会将西南蛮夷放在眼里?”李丁文语带讥刺,“何况薛奕在海外一帆风顺,凭什么到了国中就会有波折?更何况,吕相公此策一定,未晓得让多少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如今西夏未破,岂可两面用兵?”
“公子但谓‘西夏未破’,不晓得他人看来,却是‘西夏大定’。况且这是乞弟先叛乱,非是他们逼起叛乱。”
石越虽然知道李丁文说的都是此时的人心,但却依然无法释怀。他默然良久,方沉声道:“无论如何,我定会上疏反对。国库本来就并不宽裕,西南用兵,却是个无底洞。”
“我料断不会有用。”李丁文毫不留情地泼着冷水,“当此之时,人人能看到的,不过是西南易定耳。况且公子若上疏,惟有更遭人嫉恨,难道天下之功,只许公子立得,不许旁人立么?”
“司马君实……”
李丁文苦笑着,将邸报递给石越,“公子看看邸报下面那一段……”
石越接过来读时,便觉脑袋嗡地响了一下。“司马君实告病?!”
“千头万绪,多半是被累倒的。”李丁文摇头道:“司马君实告病,文彦博孤掌难鸣。他将这些发给公子,自然有他的用意。但文彦博老矣,且毕竟是枢密使,岂能干预尚书省之事?而其余的朝中大臣,能看到吕惠卿之策会激致叛乱的不少,能看到西南叛乱不易平定的,如今却是少之又少。而今虽然连平乞弟之军都尚未出然,但大宋的一只脚,却是已经踩进这泥潭中了!”
“且尽人事,听天命吧。”石越捏着那张邸报,指甲几乎将纸背掐透。他自然会上疏,但是他也明白,他远在陕西,想要改变一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