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权柄
刘忱不料契丹人如此胡搅蛮缠,冷笑道:“那么不如让在下回京请示大宋皇帝陛下,问问这个‘诚’字究竟何解,再来继续谈判?”
萧佑丹把脸一沉,怒道:“国书岂同儿戏?”
刘忱扬眉昂然答道:“却是足下不讲理。”
……
雁门山以南,西径寨。
夕阳西斜,似火烧的云霞挂在雁门山的那一头,吕大忠不安的在寨中走来走去,探马报告马邑一夜之间出现数里连营之后,吕大忠已经下令代州各寨加强戒备。西役寨中更是如临大敌的模样,士兵们手中的弩,都已经装满了箭矢,全神贯注的盯着北方。这里扼住了雁门山通往代州的大道,如若有警,必然是西径寨最先燃起烽火。
“那数万大军,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究竟是疑兵之计,还是实有这支军队存在?”这个问题不断的折磨着吕大忠,刘忱去了一天了,还没有回来,虽然吕大忠相信不会有太大的意外,但肩负守土之责,却不能不防个万一。
“再派一拨人马去五十里外接应刘大人!”吕大忠向西径寨守将吩咐道。
“卑将即刻派人前往。”
话音刚落,了望的士兵便大声呼喊道:“刘大人回来了!刘大人回来了!”
吕大忠快步走上了望台,远远望见果然是刘忱一行人,立即吩咐道:“快,开寨门,迎接刘大人!”
宋辽两国使者在马邑的第一次谈判,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辽人不肯做任何让步,坚持要以各山分水岭为界进行勘界,而刘忱则要求以古长城为基准进行勘界,最多只能同意进行不设任何基准的勘界;萧素更恐吓刘忱,要求立刻赔付银、钱、绢物,刘忱更是断然拒绝,指出除非证明大宋真的侵占辽地,否则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赔偿。
双方的谈判不欢而散,只有约定择日另行谈判,下一次谈判将在宋境代州进行。但为此感到困扰的,却绝不仅仅只有刘忱和吕大忠。
雁门山以北,马邑城。
萧素朝金铠青年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说道:“太子殿下,这个刘忱,实在难缠。”
耶律浚虽是太子,但是眼下依然是魏王专权,萧素是枢密副使,他也不敢轻易怠慢,连忙还了半礼,说道:“此人胜在颇有胆气。这本是父皇投石问路之策,试一试南朝皇帝,究竟是何等人物,所得多少,倒不必在意。”
萧素心里却知道并非如此,魏王耶律伊逊心里倒希望借机挑起战端,这样他就可以统军,以成大事;不过辽主耶律洪基却否定了轻率用兵的建议,而是定了一个投石问路之计。这个计自然不会是太子出的,但是多半却是太子身后的萧佑丹出的。
萧禧却不知道这中间种种勾心斗角的内情,只笑道:“可惜了布的那个疑阵,数里空帐,萧兄的妙策却没有吓倒刘忱!”他口里的萧兄,自然是萧佑丹。
萧素笑道:“那倒未必没有用,南朝一向畏惧我朝,便明知是疑兵之计,心里却总怕是真的。有了这番做作,总是有点用处的,也亏了刘忱是个不怕的。”他哪里知道刘忱已经是敢公然抗旨不遵的人了。
萧佑丹背着双手,心里苦笑了一声。这投石问路之策,无非是虚张声势,大声恐吓,一来可以趁火打劫一些好处,自己不费分毫;二来可以了解一下南朝的皇帝与臣子们,有何等的胆色器局,从他们如何应对此事,便可以知道分晓;三来更可以阻止耶律伊逊借机加深自己对军队的影响,自然是一石数鸟之策。而且以萧佑丹对宋朝廷的了解,自然也知道好戏才刚刚敲锣,但不知道为何,他心里总有隐隐的担忧,却又不能确切的知道自己在担忧着什么……
注1:娘娘,是神宗对太皇太后曹氏的称呼,见《邵氏见闻录》、《铁围山丛谈》等宋人笔记。读者勿以为怪。
当赵顼看到韩琦之儿子,户部判官韩忠彦一身孝衣走到自己面前之后,终于意识到魏国公、侍中韩琦已经死了。韩琦死得真不是时候啊!
韩忠彦哭泣着递上韩琦的遗表,泣道:“先父临终之前,知道北面胡虏挑衅,陛下或会下问,因此在遗表中略叙其事,盼能于国事有所裨益。先父死前言道,不能再为陛下分忧,有负陛下之恩,请陛下善自珍重。”
赵顼戚然动容,接过韩琦的遗表,喟然叹道:“师朴当节哀顺便,令君三朝老臣,朝廷失此梁柱,朕也痛心不已。侍中身后之事,朝廷亦自有封赐。”说罢走到御案之前,提起笔来,在一张宣张上写下“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十字篆文,交到韩忠彦手中,说道:“这是朕给令君所赐碑文,一切治丧费用,皆由国库拨给。”转过身来,又对一旁侍立的大臣说道:“追赠故司徒兼侍中、太师、魏国公韩琦尚书令,配享英宗皇帝庙,发丧之日,朝廷为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韩忠彦哭泣着拜倒在地,泣不成声,“谢主隆恩!”
待韩忠彦退下之后,赵顼方打开韩琦的遗表,细细读来。韩绛在一边窥见皇帝脸色,却是眉毛时皱时松,脸色似喜似忧。一时也不知道韩琦在表中说了什么。差不多一柱香的时间,赵顼才放下韩琦的遗表,顾视众人,说道:“故韩侍中在遗表中说,北虏不足为虑,建议朝廷不亢不卑,既不示弱,也不示强。又荐石越、司马光、范纯仁等数人,说辽人素重司马光之名,遣之出使辽国,必能不辱使命;又荐范纯仁志德纯虑,可为御史中丞、知制诰;石越稍加磨励,可为……”赵顼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方说道:“……可当大任!”实际上韩琦在表中说的,却是“可为宰相之备”。
赵顼从容说出来,韩绛倒还无事,他与石越并无怨恨,对司马光他也是很看重的,韩琦所荐之人,虽然无不显示着这只老狐狸的狡猾,却和他韩绛没有什么重大的利益冲突。
但吕惠卿却不免要脸色微变。韩琦死前的遗表,是要把旧党与石越结成更紧密的同盟,司马光如若出使辽国,解决这一边界纠纷,那么以他的名声,皇帝再把他召入朝中,委以重任,也并非不可能。而石越到目前为止,仕途之上,更是一帆风顺,在新法遭受重大挫折之际,这两个人如果同时入朝,皇帝会不会因此变心,那真的是难说了。更何况司马光与自己,是冰炭不相容的两个人!
一念及此,吕惠卿立即出列,恭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方今刘忱、吕大忠正出使代州边境,与辽人商议,一切不妨等到谈判的结果出来再说不迟。”
他话音未落,有人立时说道:“陛下,臣以为韩侍中遗表所言,实是金玉良言,陛下应当听之。司马光即便不为使者,也不应当长期闲置西京。”吕惠卿抬眼望去,和自己唱反调的,是左司郎中、天章阁待制李师中。
吕惠卿正要出言加以驳斥,却见蔡确冷笑出列,说道:“陛下若还想变法,召回司马光他也不会受命;何况司马光并不以通晓北事出名,朝廷亦不至于无人。”吕惠卿听到此处,不免心中好笑,想不到蔡确和司马光,也是水火不容的,他正高兴蔡确替他做了这个出头鸟,却听蔡确又继续说道:“至于石越,陛下何妨一纸诏书,问他对策?若果然有良策,再召不迟。”说完,有意无意的望了吕惠卿一眼。
众人见蔡确这个一向与石越做对御史中丞,突然委婉的同意召回石越,不由全都吃了一惊,只有吕惠卿知道这一招,却是蔡确向自己发的。
冯京知道机会难得,也立时出列,说道:“石越之谋略,为陛下所深知,臣以为或者召加石越,先备位翰林院,当于陛下有所补益。”
韩绛若有所思的望了吕惠卿一眼,张嘴欲言,却终于没有说什么。王珪也默默不语。吴充瞅见二人神态,知道韩绛是顾念王安石的面子,与吕惠卿同是新党,加之吕惠卿入政事堂不久,二人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因此不愿意表态;王珪却是明哲保身,不愿意卷入吕惠卿、石越两个新贵的冲突之中。他心中冷笑了一下,正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赵顼却早已先开口了:“前者石越于救灾诸事上,颇有功劳,有功则不可不赏。朕意先加石越龙图阁直学士,超转左谏议大夫,进轻车都尉、中大夫,晋爵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实封一百二十户。再遣一使者,问以北事,众卿以为如何?”
赵顼这番话淡淡说出,许多人的眼睛立即就红了。按宋代之法,宝文阁直学士到龙图阁直学士,中间本来还差着一个天章阁直学士;而石越之前是礼部郎中,礼部郎中带待制以上职一般是转右谏议大夫,而右谏议大夫中资历浅者,转左谏议大夫;石越以前的骑都尉本是宋代勋级中的第八级,一下子就升到第六级轻车都尉——石越的所有官秩,几乎是数级数级的跳,但是他既有这样大的功劳,杭州考绩,又皆在优等,兼之还有圣眷,谁又会阻挡?蔡确若在平日,必然要加以阻扰,但是此时却不欲与石越为敌,因此竟缄口不言;吕惠卿心里虽然不乐,但是此时情势,他却断不敢再与石越结下死怨。
反倒是吴充皱了皱眉,说道:“晋升太速,或不是好事。”
韩绛却在心里飞快的计算着:皇帝这时候突然找借口给石越加官晋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左右谏议大夫是四品官,论资历,右谏议大夫已经是任参知政事的标准本官了!也就是说,石越担任参知政事的官资,经过皇帝这道不经意的任命,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了!这中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大宋西京洛阳。
韩国公富弼的府邸,最好相认,在韩国公府的后花园,有凌霄花攀延所成大树,亭亭可爱,纵在大街上,都能望见。洛阳之人,无不知晓。
李丁文在汴京之时,就知道现任河南知府李中师与富弼有仇,当年富弼在皇帝面前,用言语揭穿李中师结交宦官,导致李中师无法升迁。不料怨家聚首,富弼致仕定居洛阳,李中师再次为河南知府,便趁机抱复,要求富弼家出一般的富民一样,也照样出免役钱。若是免役钱那等小钱,富弼既然能出资资助《西京评论》,就没有道理出不起,但是要紧的,却是面子难堪——偏偏富弼还不能为这等小事向皇帝诉苦!堂堂的韩国公,当真是一口气憋在心里,出都出不得。因此李丁文时常恶意的想,富弼如此激烈的反对免役法,也许不过是因为想为自己家挣回这个面子吧。
一面想着这些有关富弼的故事秩闻,一面牵着马穿过洛阳的大街。西京的繁华,终是比不上东京呀!李丁文暗暗叹道,当年太祖皇帝曾经起意要迁都,自己与石越也曾探讨过此事,但是总是觉得迁都之议,牵涉万千,轻易不能乱说。
“卖报!卖报!魏国公韩大人逝世,谥号忠献,备极哀荣……石子明大人救灾、治杭有功,加官晋爵……快来买报,最新的《西京评论》报!”一个中年人背着个大书篓,放满了报纸,沿街叫卖。
李丁文这几日都在马上过日子,倒不知道这些消息,听到卖报的人叫卖,倒是怔了一下。连忙上前买了一份《西京评论》报,又问道:“有《新义报》和《汴京新闻》没有,我各要一份。”
卖报的怔了一下,笑道:“这位官人,俺这里是西京,官人要买《嵩阳学刊》,小的这里倒是有,要买《新义报》和《汴京新闻》,不去驿馆事先订购,可没得卖的。”
李丁文也被他说得怔住了,洛阳与汴京相距并不算太远,《西京评论》在汴京可以沿街叫卖,而在洛阳,《新义报》与《汴京新闻》竟没有什么市场吗?真不愧是《西京评论》的大本营呀!李丁文一边想着一边微微摇头。打开手中的报纸,就当街浏览起来。
韩琦的遗表节略,本来朝廷邸报、《新义报》都会明发,到了《西京评论》这,更是在显著位置,大加渲染,整整一期报纸,倒有二分之一,在追思悼念韩琦的功绩。李丁文只顾看着韩琦遗表的内容,见他推荐司马光、范纯仁、石越三人,不禁心中暗喜,轻声说道:“真是天助我也!”又连忙翻到石越加官晋爵的报道,略略读完,微一沉吟,心中喜道:“此事已经成了五分。”本是疲惫已极的人,这时精神亦不由一振,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
不多时便到了韩国公富府之前,富弼府宅之大,倒真让李丁文吃了一惊!整整一条街道,便只住了富弼一户人家!粉壁朱墙,高高耸立,大门之前,门戟森严,共有八个家丁穿着一色衣服,守在门口。见李丁文牵马过来,一个看门的家丁立时喝令一个小厮去给李丁文牵马,自己整整衣服,迎了上来。
——这等排场,便是冯京、王珪一向以会享受而出名,而且身居高位,可二府的场面,也比不上富府;至于韩琦,就更不用说了。以李丁文所见,只有几个亲王郡王以及外戚家,才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