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三国
那乌桓经历过张辽那次意外的挑拨,塌顿楼班就正式开始了争权夺利,这次三族出兵,他们并没有直接派兵参与。但在袁绍的重金诱惑之下,还是有上万不受部族管制的小部落游骑参加了。
众人听了一阵愕然,想不到袁绍竟然还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兵力的问题。
以前大汉也经常雇用一些异族游骑,在出兵征讨匈奴时让他们冲锋陷阵,但像这样的大规模的雇用外族来对付中原的诸侯,还是代表朝廷的王奇,可算是西周时申侯请犬戎灭西周以来的第二次,绝对是让广大汉人感到极为耻辱的事情。
“呵呵!其实这也没什么可怕的!袁绍和异族勾结一事,我们早就知晓。他这样做,也不算意外!对付没有统一指挥的六万散兵,我军还不放在眼里。不过异族狼子野心,竟然敢派兵南下,我绝不可能将其放过!”
王奇看到几个谋臣都皱起了眉头,以为他们对此感到恐惧,就出言说明其实他们没什么好怕的。
“主公!如果想要对付异族,最好的方法同样就是异族!”戏志才捋了捋胡子。
就在王奇紧了紧眉头,准备说话时,戏志才接着道;
“如今大量异族骑兵南下,他们的老巢必然空虚,如果我们此时也雇用一批异族前去攻略他们的地盘,应该能收到奇效吧!”
“好计!”王奇赞道。“文远本来还在抱怨他治下的匈奴人增长太快,怕他们影响到汉人的统治,如果让他们出征这三族,应该能达到两败俱伤的效果!”
他刚才还以为戏志才是提议让他也雇用异族入境呢。
“袁绍既然让异族骑兵开春南下,那应该是准备春耕之后再开战了吧!”沮授道。
“看来我们最多只有两月时间准备了!”郭嘉微笑道。
“不!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王奇肯定的道。
“不错!骑兵善攻,与其等他来攻,还不如我们主动进攻!而这样还会打乱袁绍的战备节奏!”沮授会意的道。
王奇听了微微一笑,沮授的才能还是非常不错的。
“具体的安排,我希望枢密院能够拿一个计划出来!以前我军虽然每战必胜,但缺乏统一的调度和完整的计划,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我们的利益!这次对袁绍的一战,我希望是一战而定!”
“诺!”众人领命。
“对了!文和!你把其他几个诸侯的事情也说说吧!这样才便于制定最佳的策略!”
“是!主公!”
************************************************
短短的三年时间,中原大地虽然没什么大的战火,但南方和西南,战事还是不少的。
首先是曹操,由于荀攸以大量粮草为基础,吸引和救活了大量青州百姓,让代表朝廷的王奇,得到了大半个青州百姓的效忠。除了平原和济南因为有袁谭的救济还没什么变化,
北海、东莱的百姓却是纷纷涌向了王奇治下。困在东莱的毛玠实在没法应对这种局面,在征调了十几万平民几百工匠,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制造出几百艘海船,最后带着曹操遗留在青州兖州的诸将和五万士卒、工匠,从东莱港坐海船启程南下。
途中遭遇海风,迷失了十几艘海船,但大都还是顺利的抵达了广陵海港,和曹操汇合。意外的是,遇海风而失散的十几艘海船,在几个月后又重新找到了广陵,声称他们到了一个大的海岛,岛上全是未开化的土著居民,看到曹军士卒,就用毒箭毒矛攻击曹军,死伤了百人后,才成功的逃脱。不过岛上资源丰富,物产鲜美,特别是很多土著身上都带了大量的金饰品,还是一个黄金产地。
曹操知道之后大喜,他见多识广,知道这应该就是王奇《地理》一书上所说的夷州。
虽然已经和吕布结盟,和孙坚也互有约定,可以全力对付北面的徐晃。但这样一来,他的发展空间也被束缚住了,得知有这么一个富饶的地方后,立刻在广陵招募水军,利用自己庞大的船队,大量的熟练船工,不到半年时间,就初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根据王奇书上的一些提示,有备而去的曹操,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将夷州完全置于治下。设了夷北和夷南两郡,由孔融和鲍信分任太守。刚好广陵及下邳南部还有不少本来准备躲避曹操的难民,曹操强行将他们牵往夷州,开发这片土地。由于夷州天气炎热,冬天也不冷。才半年的时间,竟然已经收获了第一批粮食,让曹操大为高兴。又抓捕大量原来的土著,使他的军队总数始终维持在六七万上下。
期间即便是在和徐晃交战的时候,曹操也曾多次派人到王奇这儿探听夏侯渊的消息,但王奇却丝毫没有加以理会。只是让徐晃继续严密的封锁广陵,在海上,则是让凌操悄悄对夷州进行贸易的商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吕布虽然和曹操结盟了,但他的才能实在是有限。虽然趁着徐庶没有带兵南下的机会,袭取了刘繇的老巢庐江,收降了刘繇原来的武将张英、于糜、樊能、陈横四将,但他的兵马始终不过三万,期间还跑了刘繇原来手下的小校太史慈。而由于他治政不清,横征暴敛,还击杀了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名士笮融。九江庐江两郡的豪杰之士,已经分成四路向徐庶、曹操、孙坚、刘表求援,希望他们发兵平定这个昏庸残暴的家伙。
要说这三年里面成就最大的还是吴郡的孙坚。他在和曹操吕布定约后,立刻派遣儿子孙策,率领一万甲兵南下,一路征战下来,会稽,丹阳,豫章三军望风而降,还收得了当地的才能之士如陆康、虞翻、王朗、周听等人。
为了便于管理,孙坚将新得诸地分出新都郡,鄱阳郡,临川郡,临海郡,建安郡,庐陵郡六郡,分别置太守管理。
至此,孙坚号称拥有江东十郡之地,虽然地广人稀,但实力绝对不在曹操吕布之下。
最可怜的还是益州的百姓,刘备有了张鲁南下之师的帮助,但还是没法完全击败拥有张松严颜这样文武官员指挥的大军。
勉强将刘璋军赶出广汉后,双方以广汉为界,划地而治。刘璋占据益州的东南,刘备占据西北。
这几年韩遂马腾曾经几次对长安用兵,但都没有成功。张绣也主动出击过,可惜在野战中败于了马超的精良铁骑。
诸侯中的新变化就是几乎被大汉朝廷遗忘的交州。如今那儿有一个新的家族兴起了就是以士燮为首的士家,他的弟弟士壹、儿子士徽、族子士匡,都是当地名士。可惜交州整个州的人口还不如中原的一个郡多,他的变化自然也不足以引起各路诸侯的过多关注。就连紧邻的孙坚,也因为路途遥远,暂时没有收伏该地的计划。
第二卷 我生之后汉祚衰(下) 第一百八八章 锦囊妙计
王奇对于周边的形势已经基本了解,大致的听了一番后,就动身离开了贾诩他们这个小圈子。举着酒爵,来到了围坐在另一边的十几个人旁边。
“拜见主公!”
看到王奇过来,这十几人忙起身行礼。
“诸公免礼!”王奇笑着扶住了当先的荀彧。
这边基本可以算是一个正统文官小团队。
分别是尚书令荀彧,以及下属六部的官员,吏部尚书荀谌、侍郎杨修,兵部尚书刘晔。侍郎姜囧(姜维父亲),散骑常侍兼工部尚书许靖、工部侍郎马钧,大司农兼户部尚书钟繇、户部侍郎张既,礼部尚书石广元、侍郎蒋干,河南尹挂名刑部尚书陈宫,刑部侍郎李儒。
虽然现在这六部已经掌管了朝廷大半的事情,但王奇现在还没把他们的品级提到相应的高度,所以很多人的地位其实都不高。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才让已经接替杨彪黄琬等人出任三公的卢植,朱隽,郑泰,对于王奇的做法没有丝毫反感。
“主公!今日召我等来,莫非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兵部尚书刘晔出奏道。
现在这个兵部,其实也就管管后勤和军务建设,军队的实际权力,完全是由枢密院掌握的。
“呵呵!不错!子扬是否已经接到什么消息了?”
“不敢!臣下听说河北大肆征召夫役,心中有所疑虑,才有此猜测!”
“哦!河北大肆征召夫役,他们又准备轻起战端了吗?”吏部尚书荀谌疑虑道。
“河北承平三年,如今府有余粮,库有闲钱,自然是不愿安于北地了!”荀彧毫不意外的道。
“文若!河北府库充足,那朝廷的现状又如何?”
“主公放心!主公治下,徐州豫州皆是产粮之地,南阳关中物产丰富,虽不能尽得,但所产粮食,支付地方军旅亦是绰绰有余!现在朝中所存钱粮,若仅仅是对河北一战,则足以支持一年有余!”荀彧细声说道。
大致情况王奇还是了解的,现在听到荀彧亲口保证,自然是更加放心了。
“好!文若!各位尚书!如今袁绍雇用异族骑兵南下信都,意图不轨,我军随时得做好反击准备,还望各部协调配合,支持前方战事!”王奇沉声下令道。
他并没有说什么时候动手。不是不相信他们,只是觉得没这个必要而已。
“诺!”各部尚书和侍郎躬身领命。
“对了!广元,礼部还得加紧筹办今秋的会试,争取开科取士能够顺利完成!”王奇特意嘱咐礼部尚书石广元。
王奇打下曹操的地盘后,就得派官员到当地管理,这时候才发现官员奇缺。好在前面征召天下名士的行动得了不少人才,勉强一下只得派他们到地方为官,不够的部分,也从颍川书院中抽调了一批士子解决。
但随后问题就出来了,这些人虽然名声很响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真才实学的。有人到地方为官后,竟然下令男女十岁必须成婚,目的是增加人口:不管荒山河涂,一律下令开垦为田地,闹出了不少笑话。考虑这样的情况,王奇正式决定采取科举的方式来取士。
由于预料到各地的传统名士豪门必然会反对这样伤害他们利益的行动,王奇先要求所有的豪门子弟,必须进入颍川书院或者新开的洛阳书院等几个书院学习,在三年后,也就是今年,进行科举大比。同时规定,参加科举的士子,必须是官方指定书院出来的学生。
豪门子弟本来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根据地方官员的推荐,在朝廷或地方为官,如今这样做,无疑既损害了那些豪门的利益,也损害了对推举人才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官员的利益。好在王奇名士大儒的名头摆在外面,朝中掌握实权的,也大都是书院出身,地方官员又多是王奇的亲信,在上下一心的推动下,这个决定很快在王奇的领地内传播了出去。
即便有一部分家族反对,但能进书院的大多是豪门子弟,一般的寒门子弟很少,选择出来的官员基本上算是自己一党的人,特别反对这种制度,好像是怕自己的子弟不如其他豪门似的,考虑到这一点,那些豪门也就不敢那么积极的反对了。在王奇鼓动一部分人嘲笑那些反对者害怕大比后,不但没有那个大家族敢公然表示反对,大家反而都督促自家子弟,一定要在大比的时候得一个好名次,以便光耀门楣。
王奇也把开科取士这件事传达到了其他诸侯那儿,可惜除了刘璋积极配合外,其他诸侯,包括王奇的盟友刘表,都很干脆的拒绝了这一要求。江南的豪门势力本来就很强,即便刘表愿意派人参加科举,那些豪门不会同意参加。唯一的例外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水镜书院,包括司马徽在内的书院上下,都对这件事情表示赞同。水镜书院,也是王奇特准的,其他诸侯中唯一一个可以参加科举大比的书院。
王奇只是想把这个不拘一格取人才的消息传遍天下,让各地有才能的人,能够到自己的境内学习或求官,对于诸侯是否真派人来,他到并不太在意。在得知第二年各个书院激增了大量的外地士子后,王奇就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主公放心!这件事情还有卢司空和蔡东观相助,目前筹备极为顺利!卢公他们已经开始了考题的选择,各地的名士大儒都积极在提供题材!”石广元奏道。
这次的科举得到了当时所有大儒名义上的支持,王奇为了得到他们这些人的支持,特意将大比的命题权交给了卢植、蔡邕等当世大儒,朝廷并不出题。这仅仅是王奇为暂时消除一部分阻力采取的措施,将来当科举成为惯例的时候,王奇再会将他们改为真正对国计民生用利的科目。
“呵呵!主公一旦拿下河北,定然需要大量的官吏来掌管这些地方。科举取士,石兄尚需加紧筹办才是!”荀彧看到石广元并没注意到王奇问话的关键点,微笑着出言提醒。
“啊!原来如此!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