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秦时明月美人殇 作者:残阳重现(鸣轩2015-05-06完结)
“嗯,刚才不知为何自己的身体突然不听使唤了,看见姐姐的美颜就想吻吻,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姐姐真的很美吗?”那霓裳问。
“嗯,真的很美!”
“那你为什么不看着我?”
“我……”
扶苏终于将自己不自在的眼神投向了躺在怀中的那霓裳。他看见,凝脂般的脸颊淹没在柔顺的秀发中,一双深邃的双眸镶在白晰的脸上,柔情似水的眼神看着他,一副渴望呵护的娇柔让血气方刚的他心中喋喋不停。他的心,已不见了踪影。
他轻轻的撩开被微风吹起的丝发,熟练的将其拨在耳根后,两双柔目含情脉脉,一双眼睫犹如扇影,遮去了飘忽不定的神思。
两张柔唇愈来愈近,近的感受到彼此的呼吸,那霓裳索性闭上了眼睛,期待着,眼前的俊颜能更加贴近。
双唇相依,彼此犹如触电般稍稍回避,那霓裳睁开眼睛,看着不知所措的扶苏,素颜上露出浅浅的笑容。闭上眼睛,等待着再一次的香吻。
扶苏再一次的拥佳人入怀,泛着柔情的双眼似要滴出水般,渐渐的凑近,轻琢上微凉的红唇,灵巧的嫩舌无师自通的滑进佳人的口中,吸允那片柔软,索取着这里的每一份角落。
他轻轻的吻着她,这个吻充满了柔情,细细的在她的唇上辗转着,周围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停止在这一刻。
他的清雅,她的芳香。
在孤独的大草原上,献出了彼此的初吻。
“姐姐,你好香……”扶苏看着月光下的那霓裳心中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
“苏儿,你很温柔……”那霓裳的双眸闪着泪花,她告诉自己,真命天子就在眼前。
“姐姐,苏儿好怕,怕以后不能和姐姐在一起了,如果有那一天,该如何是好啊!”
“不要去想以后,苏儿,珍惜现在才是我们此刻应该沉溺的,至于将来,一切随缘吧。”
火光渐渐熄灭,天边隐隐出现了一丝光亮。漫长的夜终于过去,可怕的狼也疲倦归巢,扶苏拥着沉睡的那霓裳回想着刚才的美好,一切犹如梦境一般让他意犹未尽,草原的黎明很冷,扶苏轻轻的拽了拽她身上滑下的毯子,看了看周围的环境,也缓缓睡去……
她的吻终于有了如意的呼应,他的吻也抛向了心中眷恋的人。
她没想到第一次的吻的感觉竟是如此奇妙,他也没猜出第一次吻的人竟是如此惊艳。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惊醒了彼此相依的两人,他们睁开眼睛仔细观看,心中的恐惧才彻底放下。是大秦卫队,风尘仆仆,看得出一夜奔波未眠。
秦王长子擅自离宫,无人护卫,万一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卫队队长看到扶苏安然无恙心中的石头才安心放下,他清楚的知道,公子不在,所有人都要殉葬。
一夜的搜寻犹如大海捞针,茫茫草原,两个身影在风吹草低的土地上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若不是借着火光与熏烟,想要在这样的地方寻人,真是难如登天。
“公子,王上有急事让您回宫!请立刻启程。”
“父王找我?我只是偶尔出城游玩,没那么严重吧?”扶苏战战兢兢的说。
那霓裳的弯眉微微紧蹙,拉了拉扶苏的衣袖,小声的说:“苏儿,你长大了,你父王是叫你回去旁听国家大事的。你是长子,是该登上政治舞台了。”
“何事如此隆重?”扶苏不解的问。
“秦楚要开战了!”那霓裳稍稍停顿,“不,准确的说是大秦要灭楚了……”
25。…第二十四章 庙堂之争1
秦,兴乐宫。
议事殿堂,森严威武。长明灯四周点燃,油亮的斗拱支柱照相呼应,大殿的中央,有一条被燃烧的火热的水流,游离贯穿,独特盎然。
扶苏赶到时,庙堂已经威严矗立了文武重臣数十名,而嬴政也高坐王位,似乎在等待着他的到来。扶苏想着那霓裳的嘱咐,恭敬大方的来到庙堂中央,像嬴政行礼问安后,又礼貌的向各位前辈大臣问候,举止谈吐,尽显高贵风范。
“长公子仪表堂堂,尊长敬贤,实在是我大秦之幸、大王之幸啊!”王绾站在最前方,转过身来,看着扶苏,环视着众人笑着说。
“英雄出少年,假以时日,长公子定是我大秦栋梁。”蒙恬欣赏的接道。
“是啊是啊,今后之重任还需长公子挑起啊!”附和声一片,严谨的话语中似乎也夹杂着别的话音。
往日的秦国议事大殿并非如此轻薄,不知是扶苏过于年幼还是天生的亲和让所有的大臣都倍感轻松。扶苏红着脸,低着头偷偷的看了看高高在上的父王,想求助父王让众人停止喧哗,以解焦点之危。
可是,嬴政闭目养神,不置可否。似乎此事与他无关,高高挂起。
“各位长辈叔伯,请问今日庙堂议事的主题是我扶苏的未来以及相貌仪表吗?”
一席话,让众人顿时哑口无言,刚刚还在喧哗的庙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哈哈哈哈……爱卿们何必拿小儿说笑,传出去不怕别人笑话吗?”嬴政终于开口了。
“哈哈哈……”庙堂一阵哄笑。
“苏儿,你已到弱冠之年,为父今日议事关系到帝国之命运,叫你前来,望多听听前辈的训教。”
“苏儿明白!”扶苏一拱手站立在一旁,准备聆听今日的各位高见。
嬴政在王位上轻轻前仰,顺了口气对众人说:“今日召见众爱卿,想必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了。有两大方略需得议决,一、对齐对楚,孰先孰后;二、对楚对齐,各需几多兵力。唯两大方略议定,各官署方可全力谋划。先从用兵次序议起,望各抒己见。”
蒙毅看嬴政说完,环视众人补充道:“书吏与史官已就位,请吧。”
此时的蒙毅,已担任秦王内侍官,专门负责君王起居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当于今天的警卫长。
殿中一时默然,众文武都知事关重大,皆没有先发之意。
“以臣之见,还是先听听上将军的说法。”王绾回过头微笑的看着白发苍苍的王翦。
“丞相说笑了,我还没有缓过劲来,还是先听听晚辈们如何说吧。”王翦拱手对着王绾回礼。
嬴政看着满脸皱纹的王翦心中百感交集。曾几何时,这位风烛老人还只是中年栋梁。短短数年,已两鬓斑白,再与一般新锐大臣将军同列,风貌已浑然融入了老臣之列。
“小高子,给上将军赐坐。”
赵高低头哈腰的搬来一把椅子给王翦送去,恭敬程度让人骇然。
王翦感恩戴德,对着嬴政深深鞠躬,坦然的坐下了。
“小高子,赐黄米酒。老将军体寒,请饮下此碗。”
“谢王上……”王翦老泪纵横。
先是众人对少年扶苏的一阵玩笑,后又君王对老臣的体恤照顾。铁血秦国何曾有过如此温馨的场面。嬴政,也露出了他温柔的另一面。
“末将有话!”一名年轻将领脱颖而出,拱手向嬴政及各位示意。
“李信请讲!”嬴政目光炯炯,看着自己的爱将。
“齐楚两国,皆为大国。然两大国相比,却有不同。”李信做过军中司马,思绪敏捷,口齿清晰,是王贲、蒙毅等将领无法比拟的,“楚国地广人众,齐国地狭人寡。论士气民心,楚国多战精悍勇猛,齐国偏安全无忧患,伐齐伐楚,不言自明!”
“你的意思,先伐齐国?”嬴政问。
“王上明鉴!”李信得意的站回了队伍,得意洋洋的看着众人撇过来的眼神。
憨厚的王贲低头皱眉,若有所思着,慢吞吞的走出队伍,对嬴政说:“末将之见,论战事,确实楚国难,齐国易。然,若说先易后难,末将不以为然。”
“少将军差异,先易后难,灭国一直如此方针!”李信大声反驳着,他的眼中就没有看起过王贲。
“李将军过于死板也!”王贲虽然寡言,但涉及军事从来不会谦让,他大步走到殿中的天下地图前,指点道,“灭国自韩国开始,是先易后难。但不能探作一成不变。赵魏燕三国,孰难孰易?赵难,燕次之,魏最易。为什么我大秦铁骑偏偏先攻最难的赵国?其后,燕国一战而下,魏国水到渠成。若先攻燕或魏,未必有今日的大好局势也!”
“你的意思是先攻楚国?”嬴政低声的问。
“正是!先攻难,易者可能不战而降!”王贲的眼神呆呆的看向前方,仿佛没有注意李信不服的眼光投射而来。
“这下好了。”嬴政苦笑着说,“李信一说,王贲又一说。二位上将军,宁无一言乎?”
“呵呵呵……”王翦笑呵呵的捋着胡子,“一杯米酒下肚,稍稍有些迷糊,还是蒙将军先说吧。”
蒙恬笑了笑,对着王翦拱了拱手,说:“老将军寡言搪塞,定是赞同少将军了。王上,臣的意见与少将军大同小异。大同,先攻坚灭楚,战胜后,齐国可能不战而下。小异,灭楚之战仍需提防齐国暗助楚国。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当年齐国抵御燕军六年苦战,楚国始终是田单的后援的前车之鉴,否则不可能有田单复国。为此,楚国有难,齐国不会无动于衷,若全力攻楚,则可能疏忽齐国的小算盘。”
(乐毅伐齐的这段史实在这里不便详谈,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史料,我们继续描述庙堂之争。)
“上将军所言,恰当先行攻齐。”李信煽风点火的喊。
“李将军勿要曲人之意。”蒙恬带着无耐的口气说,“我的意思是应该先攻楚,但必须提防齐国捣乱!”
年轻气盛的李信依旧不依不饶,蒙恬的话音刚落,他愤然起身又道:“先攻楚,齐国有暗中援助之可能。先攻齐,楚国则不会再度援齐。当年田单复国数十年来,齐国多次拒绝楚国合纵抗秦之情,楚国春申君主政时,甚至与齐国断邦绝交。总而言之,楚人怨齐久矣,齐国遇难,楚国必不来源。齐国灭亡,我大秦没有了东方之患,全力南下,楚国可一战而下!”
高昂的分贝在大殿回荡,空静的庙堂回响着他的士气回声。
年少的扶苏第一次看到如此庙堂争执,心中既激动又兴奋。那霓裳告诉过他,秦国朝堂人才济济,去时不要轻易说,只需认真听即可。
扶苏牢记在心,他无意的看了看离自己最近的两位重臣,他们一直沉默,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与此同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们二人,众人都明白,没有他们二位的建设性意见,嬴政是不可能下决心的。
嬴政心情很是舒畅,朝堂清明对一个君王来说是最欣慰的一件事了,他饶有性质的左右看看,对近在眼前的王翦与李斯说:“二位是不是该为寡人谋划谋划了?”
李斯正待发言,王翦一把拦住,坐在椅子上对大家拱手说道:“老臣鄙见,请大家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大殿顿时鸦雀无声,众人都清楚这是上将军的自谦之词,均洗耳恭听。
26。…第二十五章 庙堂之争2
李斯明白王翦老将军的良苦用心,身为楚国人,为秦国谋划伐楚,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终有一天,楚国在自己的谋划下灭亡,如何面对生我养我的故乡,如何面对情同手足的父老乡亲。
可是,王老将军啊!我现在食秦国俸禄,一心为秦,理当如此。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老的心意在下领了。
李斯静静的注视着眼前的自然游离的水池,头脑高速旋转着,分析着王翦的一字一句。
“老臣以为,先易后难抑或先难后易,皆因天下大势不同而定也。”王翦苍老的声音在殿中响彻,沧桑的音色中略含哲韵,“齐楚两国,皆国力悠长,非同小可。所不同者,是近数十年来齐国与列国交往锐减,几无战事。与其说国泰民安,不如说军力羸弱。赵国衰落后,楚国多次倡导合纵抗秦,牵强的取代了赵国在山东五国的位置。期间,楚国出兵对吴越岭南平叛成功,对秦军也有几次小胜,实力显然已超过齐国。若聚全国之力一战下楚国,天下可安。即时齐国偏安东海,轻举妄动,亦不足虑也。说白了,先伐楚,一战定天下;先伐齐,两战定天下。其中利弊,望诸位权衡。”
这一次,李信没有立刻反驳,对于王翦的话他还是应该认真思量思量的。殿中的寂静让秦国君臣面面相窥,似乎所有的人都清楚,王翦的意见无可挑剔。
嬴政看了看低头沉思的李斯,心中微微一紧,嬴政的心中已经基本接受先楚后齐的决策,只是在最后时刻,听一听李斯的意见,之后便是方针的制定了。
李斯一直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