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然 作者:朱砂(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10-11完结)
“我年纪还小……”
韩绢叹了口气,眼瞧着前头已经到了正房,便拍了拍顾怡然的手道:“一年小,二年大,总之表妹你自己也要多个心眼才是。罢了,你年纪还小也是真的,且看后头两年罢,若姨母当真对你好,这亲事也就这几年就该操持起来了。”说罢,闭口不再谈此事,挽着满心乱糟糟的顾怡然上了台阶……
孟瑾回门之后,孟家便再无什么大事了。时间过得快,转眼又进了腊月,到了祭灶前一日,孟素蓉收拾东西,带着柳姨娘和三个儿女,被顾运则接回了顾家的宅子。
顾老太太足足被憋了半年,一见孟素蓉,颇想把一肚子火气都倒出来。孟素蓉却是淡淡的,带了儿女们行过礼,一句话都不多说,转身便走。顾老太太一肚子话被憋在胸口,气得拿手指着孟素蓉背影道:“这,这成什么体统!”
一旁的白姨娘被顾运则训斥过,叫她好生劝着顾老太太,不许再生事,否则就不许顾浩然再来见她,免得她教坏了孩子。白姨娘发觉顾运则不如从前待她温和,孟素蓉也不如从前好脾气,自己只剩下一个儿子可以指望,对顾运则的威胁不由得战战兢兢。此时见顾老太太又要发脾气,连忙上前替她顺着气,小声道:“老太太,就为了老爷的前程……”
顾老太太一凛,硬生生把那口气憋回去了。
如此一来,孟素蓉不必如从前一般顾全礼数,顾家倒安生了许多,顺利过了年,进了正月里。
因着去年正月里太后病了,京城里花灯也不曾好生放,皇帝便发了话,今年正月,宫中也要扎几处灯山出来,一则给百姓们观看,二则也为已故太后祈来世之福。
有了这句话,京城各家的灯自然加意精工细制,且多半都与莲花、观音之类有关,尚未到正月十五,花灯已经挂满了各家门口。
到了十五那日,京城之中真是火树银花,金吾不禁。皇帝带着几个高位妃嫔,连同儿女们一起,也到得胜门城墙上观看花灯,见下头人流如织,灯明如昼,自己也觉得盛世太平气象,十分欣喜。
只是这欣喜才起了个头,便有个内监上来,在皇帝耳边压低着声道:“皇上,西北有紧急军报。”
军报虽多,但敢在这样时候来打扰皇帝的,必然是重中之重。皇帝心里咯噔一声,面上强做无事,只让妃嫔儿女们继续观灯,自己带了贴身内监,悄悄回了宫中,便见几位阁老尚书俱在,个个面色肃然,便知道不好:“是什么军报?”
军报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原来是数日之前,西北的羯奴偷袭边关大营,烧掉了一处粮库,里头装着年前刚刚送去的一万余石粮草。
这样的天气,西北风寒如刀,别说断粮,就是每日里减了饮食,军士们都受不得。这会儿一万多石粮米被烧光,军中尚未大乱,已然算是将领治军有方了。
“这——这是怎么回事!”皇帝气得双手乱战。跟羯奴打了这些年的仗,每年花在军队上的银饷和粮米不是小数,回回拨银拨粮,户部都要跟兵部打一场仗似的,这会儿刚送去的一万多石粮就没了,简直是要人的命!
吏部尚书先就道:“这是治军将领之疏忽,烧尽粮草军心必乱,乃是大罪!西北军中驻守粮仓的是哪位将领?理当立刻就地解职,斩首示众。至不济,也要押往京中议罪。”
兵部尚书冷冷道:“治罪固然要治,但眼下迫在眉睫却是筹粮。若是不管粮草只管治罪,那没等罪治下去,军心就要乱了。”
吏部尚书也冷笑道:“这话说得好笑。筹粮?年前户部为筹这一万多石粮米费了多大工夫,郑尚书不知?这会子叫户部给你变出粮草来不成?”转向皇帝道,“依微臣之见,理当责令西北军出击,自敌军中劫粮回来。”
“简直胡说八道!”兵部尚书郑纭虽五十多岁了,却是中气十足,“去敌军中劫粮?严尚书真是纸上谈兵!羯奴若有一万多石粮草,他们也不必侵边了。何况胜败也是兵家常事,这时候军中眼看就要断粮,朝廷却下旨让军士们自己去敌军中劫粮,可想过会寒了军士们的心?”
吏部尚书对他怒目相视:“好一个胜败乃兵家常事,若如此说,边关只管吃败仗,将领只消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便可敷衍过去了?”
皇帝被他们吵得头疼,沉着脸摆了摆手道:“如此争论,几时是个头?”
方阁老轻轻咳嗽了一声,温声道:“陛下,臣以为,此时此刻,还当先筹粮最为要紧。至于定罪之事,大可稍后再议。”
户部尚书苦着脸道:“陛下,不是臣推搪,这会子哪里有一万多石粮食拿出来?”
皇帝也觉头疼无比,按了按太阳穴才道:“湖广为鱼米之乡,就着拨湖广之地官仓之粮去西北。朕知道湖广之地水路众多,想来运粮也方便些,待到了四川再改走陆路。”转身便看向墙上悬挂的一幅舆图,“来来,先看看哪些粮仓方便上船,在何处集合。”
户部尚书脸色不大好看,迟疑着没动。皇帝眉头一皱:“怎么?”
“皇上——”方阁老脸色也有些尴尬,“那舆图,那舆图是做不得准的……”
“什么?”皇帝颇为惊讶,“做不得准?”
方阁老微微低下了头:“此舆图还是前朝旧制,百余年间,河道颇有改换,有些地方前朝或许通畅,如今却已泥淤不能行……若依此舆图制定运粮之路线,怕是……”从前时间没那么紧迫,纵然有些地方水道不能通行了,无非是另想办法换小船或干脆用车拉,横竖都会虑及途中耽搁的时间。但这会儿皇帝要较起真来,非让尽快把粮运往西北边关,那便不成了……
“这舆图——”皇帝转头看着那绘得十分精致的、几乎铺满了整面墙壁的舆图,心里憋了口气,“有几处不准?”
众人默然片刻,还是方阁老答道:“别处倒也罢了,只是江南水道十分复杂,怕是——”
什么别处罢了,分明是许多地方不准。皇帝一口气就憋在胸口:“这样的舆图,还挂在此处做甚!”画得这么大这么精致,原来竟是个不准的!
皇帝一怒,大臣们呼啦啦跪倒一片,半晌,才听有人低声道:“陛下,湖广一带的水道,或许——有较为准确的舆图。”
“在哪里?”皇帝疑惑地低头去看。
说话之人是李阁老。这内阁之中几位阁老,李阁老年纪最大,却是个不爱出头的。他家世薄,不过是因为先帝喜欢他稳重,这才一步步熬上来的。偏他与前些年出事的御史李檀同宗,故而李檀出事之后,李阁老就更不愿说话了。所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每日只是听着别人说话,点头而已。
此时此刻,偏偏却是他说了这话,皇帝不免就有些不大相信。
“在同文馆。”李阁老仍旧慢悠悠地道,“臣知道同文馆自数年前就在测绘新舆图,说不定此刻湖广一带的舆图已然绘好,臣想,不如宣人来问一问。”
“宣什么!”皇帝迅速下了决定,“朕这就亲自过去瞧瞧。”这会儿宣人,等人来了,问出来当真绘好了新舆图,再去同文馆看,那已经就要耗到明天早晨了!
第71章
同文馆这大半夜的还真有人。皇帝遥遥看见里面的灯火;便问今夜值班守门的小吏:“何人在里头?”
这小吏六年前才到同文馆;未曾经历过先帝时同文馆的辉煌历史,当差数年见过最大的官儿不过四品,今夜见了皇帝和这许多阁老尚书们;回话的时候腿肚子都在转筋:“回,回皇上;是孟祭酒和孟编书、顾编书。”
从前能进同文馆的人;都还有个官衔;这些年冷落成这样,什么衔儿也没有了;大家就胡乱叫个编书;反正也都是来编书的。皇帝听得糊涂;孟祭酒老头儿他知道,这两个编书是谁?
“孟编书是孟祭酒之子孟节,顾编书是孟祭酒的女婿,大名仿佛是叫顾运则的。”这个小吏倒还答得上来。
“哦?”皇帝略微起了些兴致,“这父子翁婿的,大半夜在此处做什么?”
这爷儿仨今夜会在此处,完全是个巧合。
今年上元节如此盛大,白姨娘是非常想去看,私下里还是偷偷教唆了顾老太太几句,要孟素蓉今年带着全家人出去看灯。孟素蓉也不说不肯,到了这一日只说自己身子不好,让顾运则将儿女们统统送去孟家,由林氏带着出门。
这顾家的儿女都是孟家的外甥,林氏带着他们自然毫无异议,柳姨娘还算是孟家的旧仆,也跟着去了,可白姨娘算个什么呢?林氏不会搭理她,孟家又没姨娘招待她,纵然有千般不愿,也只能憋在家里生闷气了。
这就苦了顾运则,被顾老太太叫去絮叨了半日。他烦不胜烦,又对花灯没甚兴致,将儿女送去了孟家之后也不愿回家,孟老太爷问他,便随口说要去同文馆瞧瞧。岂知孟老太爷对编书一事是极看重的,闻言便说同去,这下连孟节也一起,三人就往同文馆来了。
皇帝悄没声走进去的时候,孟老太爷正在看新绘的舆图:“江南一带水道变化极多,这里,还有这里,是大不相同,竟走不得了。”
孟节接口道:“依县志所言,二十年前此地曾开挖河渠,只是施工不利,反倒将原本的水道淤死了,倘若重新清淤,能令水道再复可用,倒是一件好事。”
顾运则点头道:“舅兄说的是,我亲去看过,那水道原本还甚宽的,只是乡民无知,只知开渠灌溉自家田地,地方官又不知水利,致使河道淤塞,实在可惜。若能复用,至少从此处至此处,走水路便比陆路方便许多。”
皇帝听到说江南水道变化,便忍不住了:“江南一带新舆图可曾绘好?”
孟老太爷三人不防皇帝深夜到来,连忙跪倒。皇帝顾不上多说,过去一瞧,长长几案上铺着两张舆图,一新一旧,新舆图上江南一带水道绘出不少,不由大喜,转头看向顾运则道:“这些地方,你曾去过?”他可是方才听见顾运则说亲自去某处看过的。
顾运则心头砰砰乱跳,伏地道:“微臣曾在江南数地任职,这几处确是熟悉,才敢参与舆图测绘。”
“那你来说,倘若从湖广开官仓走水道运粮至四川,如何走方为上策?”
顾运则深吸口气,低着头站起来走到舆图边上,伸手指点起来:“……此数处乃是微臣熟知之地,除此之外,则微臣不敢妄言。”
皇帝问道:“那这几处官仓可调粮多少?”
这却把顾运则问倒了。这几处官仓都不在他的治下,他能晓得官仓所在之地,附近水道是哪条,已然算是极能干的了。孟节一直伏在地上,此时低声道:“回皇上话,依例此两处为常平仓,冬日贮粮亦应不少于三万石。”至于能调用多少,这却是皇帝说了算了,官仓的粮,可不是你说调就调的。
方阁老眉头一皱:“孟编书,陛下不曾问你,你如何敢擅自答话?”
皇帝听了三万石的数字,心里正高兴呢,哪里计较这些,不但摆摆手止住了方阁老,还笑问顾运则道:“这等事,如何你这做外官的不知,做京官的反知道了?”
顾运则忙道:“臣愚钝,因两处官仓皆不在臣治下,故而不知。孟编书熟读律例卷帙,各处官仓依例该存粮多少,实是比臣明白。”
皇帝心情大好,哈哈笑道:“不错,不错,儿子精通律例,女婿能任外务,孟祭酒,你有佳儿佳婿啊,快起来吧。”
这佳儿佳婿便是极好的评价了,孟老太爷连忙谢恩。皇帝指点着顾运则道:“你既知道水道,朕就派你与户部之人同去,调度官粮,务必尽快运到四川。”
大冬天的跑去调度官粮,这是个苦差事,可顾运则却是欣喜之极。这是皇帝亲自吩咐给他的差事,能得了皇帝赞赏,什么差事都是好差事!
皇帝暂时了却了一桩心事,也有闲心看看同文馆了:“新舆图——嗯,同文馆有心了,庸庸碌碌数十年,总算有用处了。”
孟老太爷正容道:“陛下,编书也罢,测绘新舆图也罢,皆为厚积薄发之事。”没有前头几十年的沉寂,哪里有新舆图给你看呢。
皇帝哈哈笑道:“君子不掠人之功,卿果然是正人。”不因眼前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就把功劳都往自己人头上堆,这样的人,如今朝中也没有几个了。
“孟卿言之有理,既如此,此后同文馆每年所拨费用加厚一倍,编书虽有称谓,却无个实职,也不大成个体统——嗯,从前同文馆之职是如何定的?”
皇帝目视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却答不出来,半晌才支吾道:“臣愚钝,不曾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