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女成长实录 作者:御井烹香(晋江金推高分vip2012-10-21完结,种田、宅斗)
她便恭谨地叩下头去,善桐吓得一时都呆了,等她磕到了第二个,才跳开来说,“你!你何必这个样子!”
二姨娘便止住了动作,她的呼吸声似乎一时也粗重了起来,有一种几乎是痛苦的坚忍,从她声音底下露了出来,她的语调轻得几乎像是自言自语,她说。
“在这个家里,也就是三姑娘把我当个人看了。”
善桐一时间不禁哑然。
想到那么多年来她和二姨娘之间本来不该发生的斗争,想到她背着母亲私底下压制二姨娘,和她过的那招招式式,忽然间她觉得很有几分讽刺:她从来都不喜欢二姨娘,甚至是力主限制、打压住这个不省心的妾室,就是现在,她想的也是维持着二姨娘被彻底压制的局面。可就是这个样子,对二姨娘来说,她也是这个家里硕果仅存,还拿她当个人看的成员了。
她嗫嚅了一下,才轻声说,“姨娘以后,可要知道小心了吧!”
二姨娘便抬起头来,从浏海底下看了她一眼,她的脸笼罩在油灯长长的阴影中,唯有这双眼是亮的,像是深山中的野兽,竟透了一股择人而噬的凶猛气息。善桐有一瞬间愣怔,而这双眼也就亮了这么一瞬间,便又熄灭了下去,她又垂下头去,恭敬地说,“三姑娘教诲得是。”
善桐目送她退出屋子,只觉得打从心底往上冒着寒气,忽然间,她再坐不住了,好像被什么人戳着后脊背似的,善桐猛地掀开帘子冲进夜色里,她熟门熟路地穿出院子,进了母亲住的正院堂屋,不管不顾地掀起帘子进了里屋。本来还以为能遇见父亲还有榆哥,没想到一抬眼,便看见王氏在炕上略带讶异地转过身来,看向了自己。
母女两人自从善桐那一病之后,几乎连话都没有说过几句,一家人齐心合力,把两个一碰就有可能炸开的火药桶分得远远的,一个在西安一个在村里,王氏对善桐的婚事不管不问的,一心只给榆哥相媳妇,善桐也是忙,两人间的那些龃龉似乎随着时间,也慢慢地被埋到了心里,可现在双目一对,善桐就又能感觉到从前那又绝望又愤懑又伤心又无奈的情绪再席卷而上,她不禁深吸了一口气,在心底提醒自己:不管怎么说,自己已经是要出嫁的人了,母亲就是再反对,又能拿她怎么办呢?她已经是个成人了,没有谁能干涉她的决定,她终于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主了。
可这么一想,善桐又觉得有几分不舍了:明天就要出嫁,下次要再见到母亲,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难道两个人就要一辈子这样无言下去?都过了半年了,母亲再怎么样也能消消气,接受现实了吧。
“我……”她张开口,话又堵到了喉咙里,只是试探性地望着母亲。而王氏的神色却是她捉摸不透的,二太太轻轻地从鼻子里出了一口气,她抬起头来,略带不屑地轻声说。
“我就知道你是要来找我的……”
善桐尚未来得及欣喜,王氏已经续道。“你没少惦记着你那四万两陪嫁吧?当时是你自己上赶着要借,我可一句话都没有多说。也别说我赖了你……”
她就拉开了手边的一个小抽屉,抽出了一沓银票丢到善桐跟前,微微露出一个冷笑来,“喏,拿去。”
口气竟同唤一头狗‘嗟、来食’一般轻蔑……
善桐一时间竟有几分好笑,她往前走了几步,将这叠银票捏在手里,静静地望着母亲,等到王氏被她的视线所吸引,转过目光也望向她时,才轻轻地说。
“四万两我都不在乎,你以为我贪这点钱!”
话说到尽时,她竟猛地把这叠昂贵的纸张往上一抛,撒出了一场小小的钱雨,而在漫天纷飞的纸片,与王氏尖锐的抽气声中,杨善桐回过身,她再无留恋,不顾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准点更新,大家enjoy!
婚礼
等到了善桐办喜事那天早上,来贺喜并吃喜酒的乡亲父老一大早就把小五房的巷口都堵得水泄不通了,善榴、善桃、善樱三姐妹并善婷等几个同族里年纪相当的族姐妹一大早就进了善桐屋里,同喜娘一道将她打扮起来,又不许善桐吃东西,只给她一个煮鸡蛋吃,连水都只准喝几口——这是因为桂家新房在西安城里,花轿要赶早出门,紧赶慢赶的,才能一路吹吹打打送到西安城里,行黄昏时分的。因此天还没亮善桐就被人拎着耳朵提溜了起来梳洗打扮,可算是受足了罪。
不过好在这是大喜的日子,任谁都不能口出恶言,一家人就算再互相看不惯也罢,面上也都是要露出笑容的。王氏更是一大早就到了女儿屋里,笑盈盈地帮着喜娘打扮新娘子,大太太、老太太等人也都抽空来过了,三太太得闲,自愿过来帮忙,她口中是絮叨个不停的,念着善柏在铺子里的事情,倒也遮掩过了场面上的冷清和怪异。又有众姐妹帮腔,善桐都来不及伤感,就已经打扮停当,披上了一袭精致的嫁袍。
凡是办亲事,娘家这边是肯定要有人送嫁的。这一回大家商议定了,过去的是诸燕生和卫麒山这两个姐夫,还有檀哥、榆哥两个娘家兄弟并善桃、善榴两个姐姐——这还是因为没有大嫂,不然肯定是两夫妻送嫁的。余下的小辈也不可能闲着,一大早全家出动,连三个老爷在内,全都到前厅、祠堂去招呼人——因为人实在太多,席面不摆在祠堂里,哪家都坐不下。虽然是善桐的婚事,但善桐反而不是全家的重心,到得上花轿的时候,还硬生生耽搁了一会,老太太才脱身出来送孙女儿拜祖宗上轿。
前头鞭炮声响,时不时响起宾们的哄堂大笑。西北办喜事讲求的就是一个热闹,小五房素来人缘好,是族内有名的显赫严正之家,今日婚事,有的亲戚是赶了几天的路,带了一家老小来吃喜酒添热闹的。欢笑声简直可以传出几里,善桐等人首当其冲,被吵得连话都听不清了,她又起得早,又没吃饱,就是不娇柔,现在都显得娇柔起来了,顶着似乎有十几斤重的首饰又是下跪又是起身的,这边转过头来,直到见到花轿都在院子里了,一家亲戚全在身侧,才一下醒悟过来:到了上轿发嫁的时辰了。
她一下有了几分茫然,几分畏惧,眼神从姐妹们身上一扫而过,却没寻到母亲——善桐心中又有了几分凄然,她扫过了四婶、三婶,又看了看大伯母,眼神最终还是凝在了老太太身上,她的声音有点发抖了,要说的话全都堵在了嗓子眼里。还是老太太没有掌住,眼圈先红了,众人忙都劝,“大喜的日子呢!可别这么着!”
于是在震天的鞭炮声中,老太太翕动着嘴唇也不知说了什么,便催着善桐转过身去,由二老爷嘱咐了几句,便在一再回顾之间被这么迷迷糊糊地送上了榆哥的脊背,榆哥背着她走了几步,便把她送进了轿门。喜娘跟着钻进来往她手里塞了些吉祥物事,叮嘱了什么善桐也没有听清。只听得外头喧嚣连声,不知是谁大声高叫了一句,“姑爷进门了!”就好似一道惊雷划破了云雾,她的世界本来都有些晕晕乎乎的了,现在一下又清醒了过来。她想要看一眼含沁,便将满手的东西兜到了裙里,自己掀开了盖头,掀开轿帘子一角,悄悄地往外看去。
有送嫁的,就有陪娶的亲朋好友,第一个闯进善桐眼帘的还不是别人,是一个眉眼和许凤佳很有几分相似的青年,她怔了怔才想起来:平国公这个大媒肯定是不会亲临西安的,但他儿子四少爷还在城里,想来就是他陪着含沁过来接媳妇了。紧接着就又是个看着和桂家兄弟有几分肖似的青年,估计是桂家族内的兄弟,再次是桂含芳、桂含欣,最终才是含沁进来,他倒还和善桐记忆中一样,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好像又长高了一点之外,那股子手长脚长,猢狲一样的机灵劲儿,与抹不去的惫懒劲儿夹杂在一起所组成的独特气质,却是再精神的武官服色都抹不去的。
善桐忽然间想到了沐猴而冠这个词,不知为什么,她心中的好些阴霾竟似乎随着这么一眼消散了不少。想到一会儿见面自己可以拿这四个字笑话含沁,她就又没那么害怕了——这个人实在是太削瘦了,虽然身材也不是不劲道,但穿着这似乎有些不大合身的新郎官服饰,看起来还真有几分古怪——也可能是因为含沁素日里总是穿着圆领胡服,这正儿八经的五品武官服色,看起来的确是不大出彩。
她还要再看时,喜娘在轿外咳嗽了一声,善桐便吓了一跳,继续盘腿坐好,小心地笼着身上堆满了的宝瓶等物,瞪着前方的轿帘子发呆。这回她不介意自己被饿着、渴着了——一直到进新房之前,她都是不能下地的。
屋外显然也有仪式要行,善桐隐约听见了二老爷和老太太的声气,还有含沁、母亲、姐姐的说话声,随着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和欢呼声,又是一连串鞭炮声在耳边炸响,倒是把她吓了一跳,紧接着轿身微动,善桐再忍不住,又偷偷地掀起了帘子一角,便看见外头景物移动:这是已经起了轿了。
这个二房的小院子,其实善桐总也没有住几年,可现在看来,一草一木又显得那样的熟悉和可贵,曾经和兄弟姐妹们在这里进进出出的快乐回忆似乎在眼前一闪又过去了,有些甜苦夹杂的记忆又涌上心头,她痴痴地望着门廊、大门在这一线天地中逐一闪现,没有多久,花轿便已经出了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无数张热情而童稚的笑脸:这是乡亲们送嫁来了。
鞭炮声中,花轿又出了巷口,在这一大片空地里站了更多的看,有的在笑,有的却是一脸漠然,就在这几十张脸里,善桐忽然瞧见了善喜——她正站在人群后头,傍着一个小院的院门望着花轿,就这么擦肩而过的工夫,两个人的眼神竟是碰了个正着,善桐忙露出笑来,也不知道善喜见着了没有,花轿便又向前走去。过了桥便又换了马车,一样是围了帷幕,不许生人撞见,檀哥亲自把善桐从花轿上背进马车,一边走还一边笑道,“小时候我背你,就说要背你上花轿来着,今天你上花轿是榆哥背的,上马车倒是我来背啦。”
兄妹两个自小一起长大,情感自然不凡,善桐倒是被他说得双眼微红,还好上了马车有善榴善桃陪着开解,善桃更吓唬她,“仔细哭花了妆,遭人笑话。”
这个危险是实实在在的,善桐就不敢再哭了,又问善桃,“你婚后也没捎信回来,在卫家日子还好过吗?”
新媳妇第一年,一般是不回娘家的,也很忌讳经常和娘家通信。姐妹们是有几个月没得到善桃的消息了,这一次她也是在婚前一天才匆匆回来,大家都顾着忙婚事,大太太肯定是和女儿私话过了,但两姐妹倒是第一次有机会和善桃说话。她们也都是识看眼色的聪明人,只看善桃面带保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善榴先说,“怎么,是姑爷不贴心?”
“倒也不是不贴心。”善桃稳了稳,才无奈地道,“是够上进的了,新婚才第三天就去榆林一带办事,回来了又忙得不得了,每天清早出去,大晚上才回来,现在都谈不上多熟,话也说不上几句。除此之外,倒没什么不好的,婆婆也和气,公公比姑爷还忙,根本打不上照面。后院倒是清静的,有几个美貌丫鬟,看着也不像是通房,姑爷连正眼都不看。还有个表姑娘,平时没事根本不出来……”
她看了善桐一眼,又说,“说是过几个月进京,少不得还要人送,我想不是他弟弟就是姑爷了,要是摊到姑爷身上,那一来一回,又不知道要多久了。”
善桃这情况放在一般人身上,也不能说是非常闹心。男人始终不是长在闺房里的草,有职司在身肯定就忙,见不到人那也是不得已的事。就是杨家村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新婚第二天丈夫就出门办事,一去五六年,做新媳妇的还不是只有守着?一般姑娘在后院,还是和婆婆打交道得多,只要卫太太看善桃好,那她的日子始终都是好过的。善榴先说,“这有什么,过几个月姑爷就有空了,你也殷勤一点,姑爷在家的时候,打发人多送点好吃的好玩的,体贴一些……姑爷就知道待你好了。”
到底是新媳妇,善桃面上现出了一点红晕,她低声说,“嗯,我娘也这么说,说她成亲第二个月,爹就去任上了,她在西北服侍祖母一服侍就是一年多……哎,话是这么说,可也还是你最省心了。家里又没有婆婆,姑爷手里又有产业,人又清闲!”
她向着善桐这句话,看起来倒真是真心真意:不管世俗眼光如何,女儿家心底对婚事,都是有自己的一杆秤的。嫁入天家风光了吗?在女儿家心里,恐怕还不如嫁给隔村的张大牛呢。
三姐妹打开了话匣子,你一句我一句,小声说得很是投机,善桐过了一会还困了,靠在姐?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