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国之爱
何恬跪伏于地,“陛下,如今只得如此,方能平息北骁国的怒火。请陛下割爱。”
文康正要发火,大喘了几口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缓缓道:“太傅,昭华入宫以来,受尽欺侮,你是极少数敢于怜惜他的人,一直视他为弟子般悉心教导,如今,居然提出如此建议,实在令朕难以相信。”
“陛下……”
“朕对昭华是怎样的心思,太傅也明白,所以去年这个时候,您还愿意成全,劝昭华辅佐朕建功立业。现在,他正在危难之际,你不救他反而落井下石欲置他于死地,其心可安?”
“陛下,臣是对昭华有怜惜之意,可是对国家更有忠爱之心。”何恬抬头看他,眼里是不容置疑的坚决,“如今的情势,北骁国定要昭华偿命,否则一场刀兵之灾在所难免,臣不能看着国家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一旦我国与北骁开战,胜负且不论,只这元气大伤数年都补不回来。所以臣只得弃私情取公义,恳请陛下割爱。”
“朕明白太傅一心为公。”文康点点头,眼里也是不容置疑的坚决,“朕意已决,不会把昭华交出去。太傅不必多说。”
次日,皇帝在朝上颁下虎符,命大将军公孙昌领率兵前往郴州守护国门。公孙昌极为不满,可是皇帝既然下令,不能违抗,北骁国已经出兵,身为大将军,不能不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一个月之内集结了十万大军,一路开往彬州。
文康亲送大军出城,才放下心来。
寝宫内,昭华非常认真地看着桌上的沙盘,看得非常入神非常认真。
“你看出什么来了?”
昭华一惊,抬头一看是皇帝回来了,道:“我在看大将军出兵路线。”
“有什么不妥?”
“公孙大将军素来用兵入神,在列国享有盛名,他领兵自是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军队。”
“怎么了?”
“人少了些。打仗关乎国家存亡,不可不慎,不打则已,一打就要倾尽全力,所以,臣以为若要取胜应该动用举国之兵。”
“这怎么可以?”文康拒绝。“举国之兵交给一人,不好。”
帝王多疑,全国之兵交给带兵的将军,等于把自己的性命和江山也交给对方,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那么做。
所以,昭华也没说什么。
战况从前方传来,公孙昌率齐军与北骁军在荆门关展开大战,果然公孙昌不愧名将称号,一举击败北骁国大军,并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连连攻克北骁国五座城池。捷报传来,齐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
唯一忧虑不乐的是何恬太傅,廷尉不解地问他:“我军胜了,太傅为何反而忧虑?”
“我军这一胜,隐患更大。”
“为何?”
“本来齐国与北骁两国实力相当,北骁还略胜一筹,一旦开战谁也讨不了好去,战争拖得愈久愈是消耗国力。北骁国失去五座城池岂肯甘休,肯定还会加兵继续与我拼斗,而我国已得城池,又怎么肯把已经吃到嘴的好处再吐出来,所以这仗还会打下去。”
一旁的纪淳风听了直点头:“太傅说得也有道理。我们一起见皇上说明厉害。”
几位重臣再次求皇帝召见,陈述意见。
文康有些不解:“我军胜了,为何还要求和?该求和的是他们才是。”
何恬示意纪淳风奏报。
纪淳风上前启奏:“陛下,打仗是消耗极大的事。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粮草筹备和运输都是大难题,十万大军所食,再加上战马草料,一天所耗就是巨万,每个士兵所需得要三个民夫来运,差不多用三十万民夫,再加上民夫所需口粮,这些消耗不得了。用了如此多的民夫,若不及早结束战争,来年必然影响春耕,田地无人耕种更会影响下一年的食用。另外开挖豹尾河所用已经用了民夫数万,粮食银钱消耗巨大。臣为司农大夫掌全国财政,想尽法子,实在难以筹措钱粮。”
文康听他详细算了一笔帐,确实难处很多。想了又想,道:“朕也不是好战之人,只要北骁国吃了这个亏后老实撤兵,朕也不追究。既然如此,朕就准许他们议和。”
何恬说:“陛下,既然肯议和,最好得拿出诚意,那昭华是不是……”
还没说完,文康不高兴地打断:“太傅这是什么话,如果打了胜仗,到头来我们还得照他们的要求把人交出去,那么国家威严何在,前方的将士不是白白牺牲?”
何恬劝不动皇帝,只得奉命再次出使。
不出所料,北骁国要求齐国交出凶手,退还占领的五座城池,把这条件带回国内,许多大臣表示反对。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夺得城池土地,又白白还给人家,那我们不是白牺牲了,对得起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们吗?”屈无瑕的话说出大多数大臣们的心声,许多人纷纷附合。
退了朝,何恬愁眉紧锁:“我所料不错,这场仗一旦开打不能善了,朝中大臣短视,贪恋已得的好处,吞了对方五座城池,不舍得再吐出来。可是不把城池还给人家,北骁国怎么可能议和,只怕还会继续增兵。这怎么得了。”
纪淳风等人看他愁得叹气顿足,也没法子可想。
作者有话要说:有的读者觉得小华心软,有的觉得他心硬,可能是有人看到他心里的矛盾,而有人看到他的行为。
婴儿的死使小康由大喜到大悲,小华也被他感染,怜悯内疚下心软。个人恩怨可以消,但是国家恩怨还得继续。
所以小华一边纠结着,一边按原计划把小康往套里引。
不管小华心里怎么纠结,该干的事他一样没少干。
他到底是心软?还是心硬捏?
今天在外面奔波一天,要累死了……留言晚点看……
第122章以退为进
武邑关,依山而立,地形险要,北骁国军队驻在此处。主帅营帐内,秦福对着地图凝神思索,他是摄政丞相的义子,这次带了十万人马陈兵边界示威,逼齐国交出凶手,本以为齐国不会轻易开战,必会乖乖把人交出,不料齐皇不肯,还派出大军迎战。
齐国大将军公孙昌亲率十万大军把他打了个措手不及,非但没要到人,还失去了五座城池,身为将领不能为国家讨回尊严,已经是大大不忠,如今连国土都保不住,还有什么面目立于世上,所以秦福立即修书送到国内,要求再派援兵,预计很快就会有援军赶来。
“报将军,营外有人求见,说是他有办法打败齐军。”守门的卫兵进帐禀报。
秦福将信将疑,反正目前也没有打败公孙昌的办法,不妨听听这人有什么高招。
“让他进来。”
一会儿,一个人被带了进来,那人摘下头上戴的笠帽,恭敬行礼:“见过秦将军。”
秦福见那人俊眼修眉,身穿普通平民穿的粗衣布服,却掩不住的英姿勃发。不禁对这人有些好感,问:“你是何人?”
“在下凤逸,是原燕国太子的侍读。”
“哦,昭华太子听说过,他身边的侍卫统领容乾听说是青云派的第一高手,也听说过,可是侍读却没听说过。”秦福点头为礼。
“秦将军没有听说过凤逸很正常,为臣者要甘当绿叶辅佐君主,才是为臣之道。”
“凤公子说有办法破公孙昌的大军,可是真的?”秦福不再废话,直入正题。
“正是。”凤逸也直入正题,“我知道骁齐山有一条小道很隐秘,可以交通两国。经这条小道,将军的士兵们可以直插彬州侧后方。”
“这话当真?”秦福听了,目光炯炯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是真的,这条道在下曾加走过。”凤逸很自信地说,“非常狭窄险要,可是却可以绕过荆门关,直插彬州,缩短行军时间。”
“有多窄?”
“仅可容一人通过。”
秦福想了想,有了主意。“凤公子来此赐教,想要什么报酬?”
凤逸一笑:“将军真是爽快人,凤逸也不拐弯抹角,直说了吧,在下憎恨齐国,想看他倒霉,这就是我来的目的,不敢希求报酬,既然将军提出,在下推托倒显得矫情了。如果将军真想要报酬,那么凤逸日后有求到将军的地方,请将军行个方便。”
秦福点头答应。
凤逸告辞离去,回去彬州化妆潜伏起来,每天都扮成一卖瓜老汉到城门处探听消息。这一日,忽见大批齐兵以及难民涌入彬州,问了相熟的城门官,原来是彬州的门户荆门关失守,败兵和难民都撤向后方。
凤逸微微冷笑,对身边的弟兄说:“彬州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我们现在就回济州去,该把主子接出来了。”
等凤逸一群人潜回济州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公孙昌的战报上达御前的时候。文康看到彬州失守的消息,半天说不出话来,回过神来,命人急召重臣入宫商议。昭华上前为他更换朝服,再次提起先前的建议:“陛下,打仗关系到两国存亡,应该用尽全力才是。”
文康点点头,御正殿接见重臣,通告了战况,照例是先听听臣子们的意见。
重臣们得知北骁国增派了援兵,全力攻打荆门关,同时,一支奇军不知怎么突然绕过荆门关,出现在彬州侧后方,齐军不防备的情况下遭遇强敌,虽然顽强抵抗,仍然城池失陷敌手,过了彬州,就是都城的门户保平关,如果此处不保,很快,北骁的军队将打到国都城下。
大臣们都意识到情况紧急,纷纷各抒己见,文康坐在御座上一言不发,待大家把意见发表得差不多了,才开了口。
“这场仗既然打了,就要打出我齐国的国威,打出个结果来。否则的话先前灭掉的那些国家以为我国实力衰退,都会蠢蠢欲动,企图复辟。到那个时候,社稷有危江山不保。”
皇帝开口做了最后的决定,“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势必要倾尽全力,所以,朕打算下令命驻在燕国的十万大军撤出燕国,开赴保平关前线。”
有大臣觉得不妥,可是除此之外,又没有别的精兵可以调动,所以闭嘴不言。
廷尉提出异议:“陛下,撤出驻扎燕国的十万大军,若是燕国有异动怎么办?”
丞相袁子益反对:“陛下对燕国软硬兼施,早已震服他们。这几年燕国一直恭顺,怎么会有异动,再说燕国现在无主,它有异动有什么可怕,别忘了,他们的国主现在在咱们手里。”
廷尉还想说什么。袁子益又说:“如果不把驻在燕国的大军撤出,那么还有其他地方的兵可调么?”
除了公孙昌正在统领的十万精兵,和驻在燕国的十万强兵,另外一支强兵就是护卫国都的禁卫军大营,这几万兵马无论如何不能动用的。其它驻在各地的散兵分别守卫齐国与东林,西楚国的边境线,这些人马也不能动。
算来算去,只有驻在燕国的大军可以动。不大同意这个方案的大臣们算算帐,都闭了嘴。
纪淳风眼珠一转,道:“陛下,把十万大军从燕国撤出也可以,可是军队所需粮草不是小数,不如命燕国出民夫出粮草支持。”
廷尉等几位大臣一听,都会心一笑,文康听了,明白他的用意,想了想点头同意。
回到寝殿把这事告诉昭华,看他的反应。
昭华压住心里的恼怒和不安,神情很平静,道:“齐国为上国,燕国为属地,本该全力支持上国。”
文康满意地点头,心里松了口气。
燕国国都燕城的城墙上,一个中年文士望着城下齐国士兵整齐的列队而出。
“杨相爷,岳军师来了。”手下的侍者禀报。
那人正是燕国危难时担任丞相的杨蠡,自从太子被押到齐国后,他担起了守国重任,苦于没有帮手,岳青槐受昭华委派来协助强兵之事,两人合作颇为默契。
岳青槐还是一副子不修边幅的样子,秋天了还摇着一把破蒲扇,道:“杨相爷在这里看风景好一阵了,很得很爽吗?”
“很爽很爽。”杨蠡哈哈一笑,又敛了笑容道:“这些齐国军队驻在我国都城,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我心,无一日不使我寝食不安,如今巨石搬开,总算松了口气,看墙根的杂草都觉得可爱宜人,如果能看到太子车驾归来,就更加爽了。”
岳青槐也收敛了玩世不恭的样子,严肃道:“现在该是想法子把太子接回来的时候了,没有太子,我们无法举事,这事非同小可,杨相爷是不是亲自到齐国去一趟?”
杨蠡想了想摇头道:“不必。齐国十万大军驻在我国,都靠我国供应粮草,他们一直需索无度,如今撤出,我怕他们会趁机再捞一笔,如此搜刮,恐怕会激起民变,再生变敌。到时候怕有人借机生变需要驻军为由,又留下部分兵马在这里。
所以我还是留在这里,把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