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国之爱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奴才只有接受的份,怎敢怀恨?”
“撒谎。”文康一声怒斥。“还想挨鞭子是吗?老实招来。”
这样的身体再挨鞭子,估计会要了命,昭华不敢强硬,只是低眉顺眼回道:“皇上想知道什么?”
“朕要知道你是不是怨恨?”
可笑的问题,对君主心怀怨念是大不敬的死罪,谁敢受了罚后表示怨恨,那是找死。
“回陛下的话。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只要陛下开心就好。”
开心?
文康心里泛起一阵奇怪的感受,很难形容他的心情。
按说他应该感到开心才对,听人说,复仇如饮醇酒,浑身毛孔都透着爽快。为什么他却觉得如饮烈酒,烧得心里一阵阵疼呢?
文康面沉如水,默然盯着他。
看着他惨白消瘦的脸庞,虚弱得连声音都哑了,一双深潭般的眼眸中流动的除了痛苦和悲伤似乎还有别的情绪,隐藏得很深,让人捉摸不透。
他在想什么?想反抗吗?他为什么不恨?这个人的坚韧常人想不到,他会怎样反抗?那消瘦的身躯下能够激发出多少力量呢?
文康死死盯着他,似乎想看到他内心深处,忽然说了一句谁也听不懂的话:“朕只觉得伤心。”
看着昭华莫名其妙的眼神,文康苦笑了一下,知道他不会明白,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
为什么要探究一个亡国奴,而且是自己的敌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这么想要了解一个奴隶,这不是一个有着宏图理想的帝王该做的事。
文康暗自告诫自己,恢复了帝王的威严神态,面无表情,指着桌上的碗,道:“这碗参汤赏你喝。”
皇帝给奴隶赐参汤,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待遇,不管那里面有什么古怪,也不可能拒绝,昭华平静地看了那碗参汤一眼,端起来一饮而尽,很恭敬的说:“谢陛下恩典。”
文康说:“你外表恭顺屈服,实则暗怀怨恨不轨之心,装出这副样子瞒不了朕的眼睛,朕给你报仇的机会,从今天起你做朕的伴读,每日午后到御书房伺候。”
“奴才定会好好伺候陛下,绝不敢有不敬之心。”昭华略有惊讶,仍然谨守礼数,没有丝毫受宠若惊的意思,骨子里透出的漠然让皇帝恨恨地瞪他一眼。
作者有话要说:小康这么对小华,以下原因供选择:
A,报复泄愤,因为父亲戴了绿帽。
B,想得到他,怕他不肯,所以夺走一切,磨掉尊严,贬到至低。
C,忌惮他的才智威望,怕他生异心对自己不利,所以打磨掉他的锐气,刚性,让他害怕,让他死心安份。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皇帝的态度开始改变,止虐。
第20章伴读
所谓伴读就是陪伴富贵人家子弟读书的工作,这个差事,也好也不好。
好的是陪主子读书做伴,算是主子的同学了,日后可以受照顾当大官,好处说不尽。
坏的是当主子的替罪羊,主子没完成功课或是不守规矩,天潢贵胄不能象其它小民家的子弟那样罚跪挨手板,只好由伴读来替受罚,以期对主子有警醒震慑作用。但是从日后得到的好处来说,这点苦头不算什么。
对于昭华来说,当皇帝的伴读,好处肯定没有,坏处是绝对有的,不知道会有什么损招来折辱他。他很清楚这一点,打起精神来准备应付。
午膳的时间到了,奴隶们排成队从御膳房把饭菜手端肩扛端过来,四个奴隶抬来两张描金云龙献寿膳桌并在一起。把佳肴从包着棉布的食盒中取出来,放在烫过的热水盘上。精美的饭菜盛在各种金银精瓷餐具里展示着奢华,每道菜里插着一只验毒银牌提醒着富贵背后的危险。
总管太监等皇帝一个眼色,说声开碗盖,内侍们纷纷把碗盖打开。另外两个内侍从各个盘碗中取出一点菜当着皇帝面吃了。过了一会儿,没有什么事,皇帝才开始动筷,皇帝御膳有正菜小菜酒肴一百零八道,再加上主食面点粥品等等摆满两张桌子。
一切按步就班,日复一日的老一套。文康平常身体健壮,饭量也不小,今日却没有胃口,随便夹了两筷就不吃了。
伺候一旁的宫奴们立马上前,一个跪下奉上漱口茶水,另一个跪捧漱盂,还有一个奉上洁白柔软的丝巾,供他擦手。文康漱了口之后,昭华还是按先前分派给他的活,端一盆水上前跪下,伺候文康洗手。
那碗参汤只是撑着他没倒下去,被捆了近三天的手臂颤抖得似是承受不住任何重量,而且三天未进食水,今天的水盆对昭华来说格外的重,虚弱的身体连走路都不稳,何况跪捧水盆。他咬牙坚持着,如果水盆洒了,又要跪瓷片挨鞭子。
文康看到盆中摇晃不停的水,淡淡地说:“今天不用你伺候洗手了。”
昭华不明所以,旁边一个内侍接过水盆。
文康又吩咐:“桌上的御膳赏给你吃。”又补充一句:“不必谢恩了。”
昭华有些惊讶,不明白他今天为什么反常,既然他说不必谢恩,那就是说不用磕头了,
皇帝用剩下的御膳奴隶们是没资格用的,一般情况下,文康会吩咐把菜赏给受宠的妃嫔和大臣侍卫们或是直接倒掉。
今日却把御膳赐给昭华,旁边侍立的人都非常惊讶,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奴隶用御膳的先例。难道皇帝又想出了新的惩罚招数?
昭华却懒得管那么多,他已经近三昼夜水米未进,胃一阵阵抽痛,不管文康是吃错了药,犯什么毛病,还是有什么折腾人的后招,先吃饱再说。
昭华只对文康微一躬身:“谢陛下赏赐。”
每顿御膳都备有粥品十来种,甜咸俱备,有肉粥、菜粥、鱼粥、果粥。昭华只挑了一碗红枣粳米粥站在桌边喝了,齐国境内不产米,以面食居多,大米从南方国家购来,只供上等人用,自来齐国后,他还未吃过米食,这次有了机会,细细品味。
原以为他会为这突如其来的恩典受宠若惊,或者心怀疑虑,战战兢兢,没想到他还真的很听话,无所谓的吃起来。直把尊贵无比,令人惧怕的皇帝视为无物。
文康颇感兴趣地看着他,三昼夜未进水食,他居然还吃得斯文秀气,丝毫不见粗鲁失态。果然从小受过良好教养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一举一动都从容文雅有贵人风范,就连饿了三天后再吃东西也那么好看。甚至他垂下头的动作都那么优雅轻缓,让人不由自主的多看几眼。
昭华先喝完一碗粥,又喝一碗汤,温暖了胃,才吃了一碗米饭,只在就近的盘子里挑清淡的吃了几口菜。自来齐国为奴后第一次用这么豪华的御膳,可惜的是被皇帝这么盯着,大倒胃口,什么味也品不出来。
好在食物给了他力量,双腿也不再轻微打颤了。
撤了桌子,文康躺在榻上小休了一会儿,没让人捶腿。
昭华侍立一旁,趁他合着眼,偷偷揉按自己酸胀疼痛的肩膀胳膊。被那样绑了三天三夜,该不会落下病根吧。
他没有发现文康的眼睛睁开一条缝,暗中瞧着他。
午后,昭华陪着皇帝在御书房读书。
御书房是皇帝读书学习的地方,在建章宫的东配殿,面阔五间,装饰富丽堂皇。
文康虽然十年前就登基为皇,两年前亲政,但是太傅们仍然不放松他的学业,上午是早朝和批奏折时间,午后是学习时间,学习的东西很多,除了为政之道,史学文学,还要学习弓马武术。只有午饭后一小段午休和晚上才能自由活动。
授课的师父们都是齐国资深学者,冯宣太傅负责讲政史,何恬太傅负责教诗文书画,曲太傅教琴棋礼乐,杨太傅负责术数等杂科。还有教弓马教剑术教兵法的武师父若干。
文康聪明却不好学,重武轻文,不喜诗文书画,认为那是对治国无用的东西。为报父仇他刻苦学习治国治军之术,自从灭了燕国后,他明显懈怠下来,天天饮宴玩乐,好多天没召太傅们上书房了,今天是从燕国回来后第一天上书房,太傅们非常高兴。
得知皇帝要上书房,太傅们已经事先商量好,先讲文学。
进了御书房,太傅何恬已经等候多时。
平常人家是学生恭候老师,皇宫里相反,是皇帝想上书房了,传师父候着,太傅在门口恭迎,先行过君臣大礼,然后皇帝再向老师行揖礼,接着伴读再向太傅行礼,然后落坐,开始授课。
文康已经有一个伴读,右相国林潇的宝贝儿子林御风。以前文康也有过几个伴读,受不了他的虐使淘气,都逃跑了。只有这个林御风,模样英俊,性子开朗,脾气更是温柔随和,颇能得到文康欢心,两人很合得来,所以就相处了下去。
而昭华这个伴读只是名义上的,真正作用是替主子受罚,另外端茶倒水打扇磨墨什么的。奴隶自然是没有座位的,只能侍立一旁。
第一课先对对子,丰富一下学生的词汇。
何太傅轻咳一声:“先出个简单的。风。”
文康对:“雨。”
“秋风。”
“春雨。”
“秋风寒香散。”
“春雨贵如油。”
“不对,根本就不搭配。”何太傅不满意地皱眉,这也差得太远了。
文康开始挠头,看他的样子不再是威严阴鸷的皇帝,而是一个等着被老师罚的稚气学生。昭华微微嘴角上扬,这个极小的动作让文康看见,心里有些怒,你瞧我笑话么?
“昭华,你替朕对。”
昭华一愣,稍一思索,对道:“春雨草木生。”
“好,对得好。”何太傅赞赏。他教学生循序渐进,赏罚分明,学生学得好他不吝表扬,学得不好他也狠狠惩罚。
“瑟瑟秋风扫园寒香散。”太傅继续出对。
“绵绵春雨润物草木生。”昭华不假思索地对。
“好,很好。”何太傅更赞赏,瞧了昭华一眼,虽是奴隶打扮,却自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清雅飘逸,实在是人间少有,眉宇间带着淡淡哀愁,让人忍不住为之心生怜惜。心想,难道这人就是沦为奴隶的燕国亡国太子慕容昭华,果然是才思敏捷,气度不凡。
何太傅又咳一声,道:“该陛下对了,陛下难道还不如一个奴隶吗?”
他这么说只是想激起文康的好胜心,好好学习,却不料文康斜了昭华一眼,那眼光冰冷阴森令人胆寒。昭华仍是垂手侍立,眼观鼻鼻观心,不为所动。
“再来个简单的。”何太傅清清嗓子。“色难。”
文康再次拧着眉头,憋半天也憋不出来,又瞥了一眼侍立一旁的昭华,低声道:“你这么爱逞能,你来对。”
昭华轻轻地说:“容易。”
文康等着他对,半天不见他说话,急道:“你说容易你怎么不对?”
昭华小心地瞧他一眼,低声说:“奴才已经对过了。”
“你什么时候……”文康正要发怒,忽然又明白了,面对太傅大声道:“色难应该对容易。”
“不错,皇上有长进。”何太傅捻着胡子点头,其实他全看在眼里,只是装不知道罢了。
“现在,以四季为题做诗一首。你们都做,做不出要受罚。”太傅布置下新功课,自在一边看书。
文康又犯起了愁,他本来不爱吟诗作赋,却不得不作,他也知道太傅为他好,身为一国之君,宴请群臣,招待各国使臣之际,文辞不雅也是不好的。好在他聪明过人,凭急智也能凑出诗来,只是算不上出色罢了。
今天他懒得动脑子,胡乱填了一首。再构思下一首,心烦意乱:“倒茶。”
昭华倒了热茶,给文康端上,一旁的林御风也叫:“倒茶。”
昭华也给他倒了茶端过来放桌上。林御风抬眼瞪他:“你不知道奴才该如何敬茶吗?”
瞄了皇帝一眼,昭华没有迟疑,端着茶碗跪下:“请林公子用茶。”
林御风接过茶,故意在昭华的手上捏了两下,昭华垂着眼,没有任何动作,也没有流露丝毫感情。
文康眼角的余光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脸色沉了一来,不知怎么,心里有些不痛快。诗却做不下去,瞎写一气命昭华交给师父。
何太傅看着手里的作品,对其中一篇暗暗吃惊,构思奇巧,文辞优美,立意深远,寓雄奇于淡远之中,蕴阳刚于阴柔之内,再看书法,笔力刚健,瘦劲挺拔,一段奇气自然达于笔端。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知道这绝不是文康做的,也不是林御风做的。抬眼看昭华,道:“这篇春夜月可是你做的?”
“是,请太傅指正。”
“还不错。”何太傅本来想说文才斐然,六国之中也难找出可以比肩。但是一想,对年轻人还是不要太过褒奖的好,以免心生骄傲,止步不前。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