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魔(实体封面)
之色,即使如此,他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那些一直兵不解甲守候的杨家人们,一个个都虎视耽耽又满是期望的看着他们,那种期待实在叫人坐立难安。
两间主房内,一间躺着镇王杨术、一间躺着的是敬国公杨存。两人被抬回来后已经过了一天一夜,却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没有半点醒来的迹象。身上并没明显的外伤,但却又都昏迷不醒。
“情况如何?”
容王负手立于西厅,脸色带着担忧,又有着几分冰冷。这位容王很少有如此不悦的时候,这一天,他在兵部和镇王府来回奔波着,不难看出他与杨术的私交很深。
“禀王爷与两位大人。”
御医长满脸冷汗,唯唯诺诺跪地说:“他们身上并无外伤,而臣与各位同僚想要把脉的时候,却无一例外查看不出脉搏的情况,有跳动,无规律,不规律的不符合人体常律,此等奇闻,连我们这辈子都没听过。”
“荒缪!”
容王神色一冷,一向和颜悦色的他竟然露出没人见过的怒气。
“臣句句属实,不敢欺瞒!”
御医长被吓得浑身直冒冷汗,立刻跪倒在地,不敢再抬起头来。虽说容王爷一向脾气很好,但真发起火来反倒比谁都来得可怕,甚至那眉头一皱就有点龙颜大怒的感觉。
“容王兄,何必如此恼怒。镇王爷和敬国公遭此奇遇,异于常人也是在所难免,又有何惊奇?”
这时,门口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人走了进来。一身华服,却只有几名侍卫陪同,赫然就是朝堂上的权势第一王、握有兵权的定王赵元明。
“王弟何时回京,怎么不和愚兄说一声?”
容王看清来人,这才挥手喝退御医。眼看着面前风度翩翩的容王脸上难掩一丝疲惫,定王嘴角不经意的闪过一丝阴笑,但马上又恢复那副人畜无害的模样。
“听闻边疆出事,愚弟星夜回京。”
定王即使面有疲惫,但依旧打起精神说:“昨晚进宫,父皇对王爷他们的遭遇十分担忧。天未明,就特命元明到此探望。唉,父王龙体近日欠安,但愿镇王爷和敬国公安然无恙,才能让他老人家安心。”
“父皇心慈仁善,实乃我等臣子之幸。”
容王一副感动的模样,开始幽幽感慨起来。
两人分落而座,杯茶奉上之后,开始东拉西扯的闲聊着。兄弟俩和和气气的,在外人看来真是朝廷之福,而实际上的话题却是乾坤满满。津门萧九之事,明眼人都已经看出圣上龙颜大怒,这家伙绝不会有好下场。可奇怪的是容王不问,定王不提,仿佛这件事从没发生过一样。两人的话题一直围绕在两位伤者的身上,恨不能当场落泪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感觉很真诚也很奇怪。
看他们谈话的感觉,那一脸心痛和叹息,都令人怀疑他们到底姓杨还是姓赵。
那心痛的样子实在叫人毛骨悚然,几乎是恨不得这时候两人都死了,他们来个灵堂大哭,搞个什么痛失贤良之类的好戏,那才叫功德圆满。
两人心不在焉的闲聊之间,突然门口又是一阵喧哗。在管家惶恐的迎接下,一个身着华服却又满脸狂傲的年轻人趾高气昂的走了进来。白玉般的脸上有着疲惫和被酒色掏空的虚弱,身材很高,又显得很瘦弱,脚步虽快,但也显得轻浮,颇有几分纨绔子弟的感觉,但一身华丽的穿着又显得很是高贵,不像是一般轻浮孟浪之人。
年轻人在一帮小太监的簇拥下走到厅前,看见定王和容王明显一楞,眉头一皱,似乎有种不爽的感觉,但马上又不甘不愿弯下了腰,礼貌的行了一礼:“侄儿沁礼拜见两位王叔。”
“臣参见太孙殿下!”
容王和定王互视一眼,从彼此的表情都看不出什么波动,马上一起跪倒在地,以君臣之礼拜向眼前这位年幼的侄儿,表情上都是一副忠臣的严肃,叫人看了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贤臣。
“两位王叔快快免礼,这可折煞沁礼了!”
皇太孙赵沁礼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连忙叫他们平身,不过却没有任何搀扶的动作,甚至嘴角还难掩一种得意的笑容。
“谢殿下!”
两人直接起身,倒也没有多少拘泥。
“侄儿奉皇爷爷之命特送来千年人参,供镇王爷和国公爷吊命……哦不,是疗养身心。”
皇太孙轻浮之色溢于言表,竟然将一路上和小太监们的调笑之言都说出来了。一时之间,两位王爷的脸色都有些尴尬,而杨家的下人们则敢怒不敢言,无奈而又咬着牙的看着这位荒唐的国之储君。
“镇王爷承蒙圣宠,必当感激天恩。”
场面话谁不会说,容王马上表现出感恩戴德的模样,即使这些赏赐并不是给他的。定王则在一旁笑而不语,看着眼前这个声色犬马的皇太孙,真是差点都要摇头了。
“哦,恩宠赐到,那侄儿先告退了。”
赵沁礼似乎也是心不在焉,客套话一说完,连站一下的工夫都省了,甚至连探望病号的基本礼节都丢下,马上带着一群阿谀谄媚的小太监跑了,一边走,还一边小声说着什么玩耍、花魁之类的话,兴奋之情、脚步之快实在叫人莫名其妙。
“太孙殿下果然与众不同。”
容王尴尬的笑着,看他急急忙忙走了,终究还是忍不住摇起了头。
“是啊,与众不同。”
定王的话更是意味深长,脸上不自觉露出轻蔑之色。
原本还在客套来客套去的两位王爷彼此互看一眼,一样的感觉,一样的心思却又没人提起,马上话题一转,又歌颂起皇恩浩荡,依旧是那么和睦。
忙碌了一整天,定王一路奔波再加上心事重重,眼看二人没有苏醒的迹象,只能早早告辞,接近下午的时候回宫覆命,马上又回到定王府休养。容王则是一直留到傍晚之时,但那时兵部又有急件传来,容不得他多想,嘱咐一下一直照看的太医们,不得已之下,又立刻赶回兵部忙碌着。
前院厅前,幽静的花园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除了王府嫡系的护卫们,更多是江南杨家的老兵。眼看没了外人,王动再也控制不住,满脸怒色的说:“这皇太孙实在口无遮拦!毫无诚意不说,竟然还说如此触霉头之话,实在没礼数!”
“老爷子,小声点……”
杨通宝顿时脸色一变,连忙阻止他这段抱怨,苦笑着说:“当今这皇太孙虽然荒唐,但咱们私下议论却也是大不敬,当前我们杨家的情况不太好,这时候还是别落人口舌为好。”
“可我就是气不过!”
王动满脸怒色,咬着牙说:“我们小少爷刚回京城就遭此变故已是不幸,我们老太爷、我们国公爷哪一个不是战死沙场!你说说,你们镇王一脉为国捐躯少吗?死在沙场上的人,哪一家有我们杨家多?杨家一门尽是忠烈,他如此轻浮之语,难道就不怕寒了人心!”
“唉……”
杨通宝苦笑一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老爷子性子有够烈,京城里待久了谁不一样油滑?哪怕是真的恨之入骨,谁又没有一点表面功夫的圆滑?哪个会像他一样这么光明正大说皇家人的坏话,而且还是未来皇帝的皇太孙?
深夜里,院内的老兵才被劝去休息。后厢里只有女眷和丫鬟们辛苦的等候着。
月上柳梢之时,镇王房内原本已经疲倦无比的丫鬟们突然一个个打起呵欠,在疲惫的冲击下,即使想强打精神,却也控制不住精神上的疲惫,一个个歪头斜脑的睡着了。尽管她们都很自律,但莫名的昏迷却不是平常的她们所能抵抗。
丫鬟们一个个昏睡,一个巨大而又让人恐惧的身体扭曲一下,出现在空荡荡的房内,身形就像一座小山一样,头顶几乎要撞到高高在上的房梁。无视房内昏睡的丫鬟们,它直接走到床前,压抑着恐惧的声音问:“王爷,您应该没事了吧?”
“地奴……”
病床上一身素服的杨术依旧闭着眼睛,无力而又充满失望的叹息一声,声音带着几分颓然的说:“我没事了,不过这次林管偷走的是金刚印,——不是我想要的东西。““王爷!”
地奴盘腿坐在床前,脸色严肃的哼道:“我知道你很失望,不过我们去津门的时候不也是为了这件事吗!林管的事,可以证明张国师确实知道五行之所在,既然如此,那就表示还有希望,又有什么好担忧的?”
“地奴,你还是不懂……”
杨术缓缓睁开眼,目光深遂而又空洞,说起话来是有气无力,又感觉特别无奈。名满天下的镇王手握五行之一的力量早已冠绝天下,而这时他的叹息却显得那么的苍凉无助。
“算了,你说我不懂,我就不懂了!”
地奴盘坐在地,一脸心不甘情不愿,但也没有反驳。巨大的身躯几乎挡住烛光,而这时的它看起来更像个耍脾气的小孩子。
“叔父应该没事吧?”
杨术苦笑一下,看着眼前山般巨大的地奴。
“那个小狐狸……不知道!”
地奴赌气般的撇了一下嘴。
“叔父天智过人,唉可惜……唉。”
杨术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地奴的性格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即使它是五行之一,但却有着让人喜欢的率性。它明显受不了杨术对杨存的尊敬,似乎自己主人那么礼貌的对待杨存,令它很不舒服,这会儿看起来倒有点像个小受气包。
“王爷,有人来了!”
地奴坐着久久不语,眼睛顿时一亮,语气森森的说了一句。
“我知道,叔父的故人吧,别打扰他了。”
杨术面带疲惫,也不多言,眼看着地奴一副蠢蠢欲动的模样,马上严色喝止道:“行了,我知道那人没有恶意。你也不必多加是非,林管之事等叔父醒来再说。”
“你倒看得开!”
地奴气得又坐回地上,没好气的抱怨说:“那家伙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为了带他一起回来,你强行动用真元灵气,我倒是没什么,不过这样值得吗?你们人类什么真气我不懂,但为了他和金刚印那样蛮干,有必要吗?以你的实力,脱离金刚印的束缚也不是什么难事,何必为了他强行运用五行之力和金刚印较劲呢?”
“你不懂……”
杨术苦笑一下,浑身的筋脉疼痛得连动一下都难。眼眸里无奈而又坚决,木讷的看着上空,似乎有满满的心事,又不知道该和谁说。
“我看那些人都不是好东西,恐怕想法一样的不只你一个吧?”
地奴沉默一下,身影慢慢扭曲消失,声音却又有点气愤的说:“反正你们人类的事我不懂,我只知道你这样活着很累!当个狗屁的王爷,杨家又不只你一人活着,有必要这么累吗?”
“你懂我,你不懂……唉……”
杨术苦涩的叹息,看着地奴像个小孩子般宣泄他的不满。
脑子里一阵恍惚,似乎又想起了自己和他初遇时的那些场景。
第四章 杨术与地奴
十二、三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幼稚而又青涩的时候,但在古代十二、三岁的男孩就算成熟了,生长在世家的杨术更是超越同龄人。冷静的头脑、毫无幼稚气息的想法,让他在小时候就被誉为最有前途的人,即使他的性格冰冷,却不妨碍他成为大人们口中热议的杰出少年,风头之盛,绝非其他纨绔子弟所能比拟。
杨术十二岁时,文才就已经是出类拔萃,但笔墨纸砚、诗词歌画却不是他的追求。他从小就生长在沙场名门的杨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杨家的骄傲和世家的尊严就成为他灵魂里的唯一。即使那时候京城里的人们断言,杨术一旦参举,以他出色的文才必定是当届状元,来日封候称相肯定无碍,甚至可说是未来的治世能臣,一切的褒奖都毫不吝啬给了当时的杨术。
杨术的父亲、老镇王感到无比高兴,家里的独子如此优秀,从小独立而又成熟,鹤立鸡群的天赋叫人为之惊喜,甚至有让儿子弃武从文的想法,期望杨家数百年历史出现第一个宰相的盛况。那个时候,杨术的名字在京城就等于是“天才”二字,甚至连国师院的老学者在杨术年仅十岁的时候,无不感慨此子天赋聪慧,日后定是人中的龙凤。能让一向戎马沙场的镇王一脉放弃叫独子从武的想法,年幼时杨术的天赋可想而知。
没了百年前的声望滔天,沉静的京城杨家在迎接这位独子的诞生后,一时之间又是声名鹊起。而那时的杨术骨子里来自镇王府的自尊,传承着这个第一武家的骄傲,让他要求自己一切都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即使到了十二岁,他的武学平平无奇,但却不妨碍人们对他以及对杨家第一个宰相的期待。甚至老镇王从他八岁开始就已经不让他习武,而是请尽天下名师,只为了这个宝贝儿子能成为天下第一的才学之士?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