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迢迢
滕瑞看了崔亮一眼,缓缓展开画卷。画上,青山间,古松下,蓝衫青年持箫而坐,紫衫少年手握书卷,似为那箫声倾倒,望着蓝衫青年,一脸崇慕之色。
滕瑞持着画卷的手隐隐颤抖,又抬头望向崔亮:“师兄他―――”
崔亮眉间涌上悲伤,束手而答:“师父于四年前的冬至日过世。”
滕瑞呼吸有一瞬的停顿,慢慢合上双眸,再睁开时泪光隐现,他忽低声而吟:
“踏陇闻香打马归,歌一阙,酒一杯。山中来路,燕子伴双飞。乘风而行夜未央,箫声慢,音尘绝。
雨打残红醒复醉,前尘事,尽遗却。回首但看,何处离人泪?别时方恨聚时短,谁与共,千山月。”
崔亮从袖中取出一管玉箫,箫声宛转,和着滕瑞这一阙《江城子》,如辽远的怀念,又饱含长久的寂寞。
滕瑞的目光投向南面天际,那处,晴空如洗,天色蔚蓝,昔日亲如兄弟,今日已阴阳两隔,他心神激荡,吟唱声渐转高亢。崔亮的箫声也转而拔高,在高音处宛转三顿,细如游丝,却正和上滕瑞吟唱之声,待滕瑞吟罢,箫声轻灵飘缈,悠悠落下最后一缕丝音。
滕瑞连赞三声:“好,好,好!”
“师叔过誉。”崔亮欠身。
“看来,你师父的一身绝学,都悉数传授于你了。”滕瑞和声道。
“崔亮愚钝,只学到一些皮毛。倒是常听师父说起,师叔天纵奇才,师门绝学,皆能融会贯通。”崔亮面带恭谨。
滕瑞微微一笑:“你象你师父一样过谦,‘射日弓’是你的杰作吧?你师父向来不喜研究这些凶危利器。”
崔亮微笑着望向滕瑞,但眼神中有着不容退后的锐利锋芒:“凶危利器,用得妥当,也是拯救万民之福器。”
滕瑞嘴角飘出一丝笑意,走至桥栏边,崔亮走近,与他并肩而立。
滕瑞目光徐徐扫过河西渠两岸,和声道:“敢问掌门如何称呼?”
“不敢,师叔可唤我子明。”
“子明。”滕瑞微喟道:“你是明白人,我既已入桓国,自不会再遵守天玄门规。咱们今日只叙旧,不谈门规。”
崔亮双手负于身后,微笑道:“崔亮今日来,也不是想以门规来约束师叔。崔亮只想请师叔念及当日入天玄门学艺之志,念及黎民苍生,离开宇文景伦。”
滕瑞笑了笑:“入天玄门学艺之志,我未曾有片刻遗忘,至于辅佐王爷,更是念及黎民苍生,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将手中画像慢慢卷起,递回给崔亮。
崔亮眼神稍黯,接过画像,再度展开,叹道:“师父常说,师叔自幼便有大志,要让天玄绝学造福于民,可万没料到,师叔竟会投入桓国。”
“子明。”滕瑞道:“你师父性情虽淡泊,但绝不是迂腐之人。所以我相信你,也绝不会墨守成规。”
“师叔说得是,成规囿人,有违自然本性。正如宇文景伦,想强行改变天下大势,却给苍生带来沉重的灾难,也必然不能成功的。” 崔亮将画笼回袖中,抬头直视滕瑞。
“不然。南北纷争已久,由长久分裂走向统一已是大势所趋。”滕瑞平静道:“子明,师叔这些年来游历天下,纵观世事,看得比你明白。华朝国力日衰,朝风腐乱,成帝阴鸷,只识玩弄权术,世族权贵把持朝政,以权谋私,寒门士子报国无门,百姓苦不堪言。实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反观桓国,既有北方胡族刻苦悍勇之民风,又吸取了南方儒学之精华。这些年来,励精图治,国力日强,与南方的腐朽奢靡形成强烈的对比,统一天下,实在是天命所归啊。”
崔亮微微摇了摇头:“师叔,关于天下大势,师父临终前,曾详细向我分析过,也曾叮嘱于我,他日若能见到师叔,转述给师叔。”
“哦?”滕瑞侧头望向崔亮:“师兄是何见解?”
崔亮面带恭谨,道:“师父言道,古今治乱兴衰,讲究顺势而为,天意不可逆,民心不可违。老百姓希望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如果为了结束南北对峙而悍然发动战争,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滕瑞笑道:“师兄在山上呆得太久,不明白天下大势,有此一言,也不奇怪。”
“不,师叔。”崔亮面上隐有伤感:“您下山之后,师父曾游历天下遍寻于你,一寻便是数年,崔亮便是师父于此路途上收为弟子的。这十多年来,师父更是数次下山,找寻师叔。”
滕瑞愣住,眉间渐涌一丝愧意。
崔亮续道:“师父言道,师叔当年主张民族融合方能致天下一统、万民乐业,这个观点并没有错。师父也并无民族成见,但他认为,依现下形势,民族融合、天下一统只能顺势而为,不能操之过急。”
滕瑞微笑道:“时移世易,眼下华朝内乱,岳藩自立,月落也隐有反意。正是桓国以北统南、结束天下分裂局面的大好时机。”
“错。师叔,这两年来,我也一直供职于朝廷各部,对华朝形势也有相当的了解。华朝现在虽乱,却非大乱,薄云军谋逆已经平定,岳藩受阻于南诏山。而月落,此族一直备受欺凌,有反意那是顺理成章,但他们只是寻求摆脱奴役,却并无意东侵。桓军要想趁乱吞并华朝,我看是有些痴人说梦!”崔亮话语渐厉,江慈在旁细细听来,他的话语中多了几分平素没有的锋芒,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滕瑞也不气恼,微微而笑:“子明说我们是痴人说梦,但现下,我军也攻到了这河西渠前,华朝北面这么多州府也尽落于我军之手,裴琰新败之军,何足言勇?!我相信,拿下长风骑,直取京城,只是迟早的事。”
崔亮仰头大笑:“师叔未免也将华朝看得太无人了。莫说裴琰只是小败,即便是长风骑惨败,华朝仍有能力一战。师叔拿下河西府后,定是见过高氏抵抗之力量,桓军越深入,遭遇的抵抗就会越激烈,难道您打算让宇文景伦将华朝百姓杀戮殆尽吗?”
他目光炯炯,踏前一步,指向河西渠两岸的田野:“师叔你看,若非桓军入侵,这千里沃野今年将是粮食丰收,百姓富足。可偏偏因为桓军来袭,百姓流离失所。这些百姓辛苦多年,只图一个温饱,而毁了他们这微薄希望的,不正是师叔您吗?!”
滕瑞气息微微一滞,不由转过身去,望着千里沃野,缓缓道:“你这悲天悯人的性情,倒与你师父如出一辙。”
崔亮紧盯着滕瑞的侧面,语出至诚:“师叔,师父提及您时,总说您是仁义之人,可师叔您,为何要亲手造下这等杀孽,为何要助宇文景伦挑起这惊天战事?!”
风吹起滕瑞的冠带束发,崔亮忽想起画中那紫衫少年,想起师父昔日所言,心下唏嘘不已,痛心之情,溢于言表。
阳光铺洒在河西渠上,波光粼粼。卫昭负手而立,目光凝在崔亮面上,若有所思。
滕瑞低头望着碧青的渠水,良久方道:“子明你错了,并不是我要造下这等杀孽。我不助王爷,这场战争也不可避免。只有我助王爷早日拿下华朝,才能早日实现天下安定,大乱之后的大治才能早日到来。
“王爷文武双全,天纵英才,自幼便有经世济民之大志。我选择辅佐于他,只希望能先统一南北,结束天下分裂的局面,再推广德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我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入天玄阁学艺之志,也一直期望能助王爷开创一代盛世。我意已决,子明无需再劝。”
一只鱼鹰飞来,似是不知这河西渠为修罗战场,在岸边跳跃,又急扎入水中,激起银白水花,噙出一条大鱼来。
崔亮注目于鱼鹰,静默良久,忽道:“师叔,你看。”
滕瑞不解,顺着他目光望向鱼鹰。
崔亮声音清朗了几分:“鱼鹰以鱼为食,但最终又被渔人利用作为捕鱼的工具。可见天道循环,有时自以为心愿能成,却不过是枉为他人作嫁衣裳罢了。”
滕瑞细想片刻,明他之意,声音淡然地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能者居之。现下华朝吏治腐败,民怨弥重,桓国取而代之也不过是顺天而行罢了。目前有能力与桓国抗衡的,尚未可见。”
“不,师叔,华朝内政虽不清明,但根基犹存;其内部各方势力虽争权夺利,但正是这些势力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维持着天下的稳定。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又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势力来化解矛盾,其后果不堪设想。目前看来,还没有哪方有这种实力。
“反观桓国,虽武力强盛,但贵族们恃武恣意妄为,帝皇虽欲推行儒学,但阻力较大;宇文景伦确为天纵英才,但一直受制于二皇子的身份,不能尽展所长。他若不夺权,终不过是一王爷,迟早死于国内势力的暗斗之中;他若夺权,难以安各方之心,遗患无穷。内乱难平,遑谈以北代南,天下合一?!
“师父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自然天道,人只能顺天而行。天下一统也是如此,民族融合更需循序渐进。若以人力强行搅起天下纷争,只会徒令生灵涂炭、矛盾激化。到时,兵连祸结,乱象迭起,各方势力纷纷加入,局面恐怕就不是师叔所可以控制的了,甚至还有可能延绵百年,遗祸子孙。”
滕瑞笑了笑,颇不以为然:“哪有子明说的这么严重?”
崔亮冷笑一声:“师叔难道就忘了,五百年前的‘七国之乱’吗?!”
滕瑞修眉微皱,一时也无法相驳。良久方暗叹一声,道:“可若无大乱,焉有大治?”
崔亮右手拍上石桥栏杆,叹了口气,道:“师叔,怕只怕天不从人愿,眼下华朝若是陷入大乱,桓军是无法控制这错综复杂的局面的。何况高氏虽灭,还有裴氏、何氏、姜氏等世族,桓国毕竟是异族,如何能令他们心悦诚服的归附,难道又要大开杀戒吗?
“其实师叔心里比谁都清楚,桓军劳师远征,补给难以为继,虽攻下了河西,但已成强弩之末。如果从国内再搬救兵来,已非宇文景伦嫡系将士。不管是桓太子一系,还是威平王、宁平王,都只顾自身私利,本来就野性难驯,又对二皇子推崇华朝文化的做法深怀不满,他们多年征战,杀戮成性,如果率部来援,将掀起腥风血雨。崔亮敢问师叔,这血流千里、烧杀掳掠的景象,是师叔愿意看到的吗?
“到时宇文景伦大业不成,天下反而陷入长久的战乱之中,师叔又有何面目见历代祖师,又何谈拯救黎民苍生?!”
崔亮轻拍着桥侧石栏,侃侃而谈,卫昭不由侧头,正见阳光洒在他的眉目间。
他的神情有着几分浩淼开阔,又有着几分飘然出尘。阳光晓映,他平日的温润谦和悄然而隐,多了几分如悬星般的风仪,卫昭心中微动,陷入沉思之中。
江慈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崔亮,而他所言,更是她从未听过的。她默默地听着,想起月落族的屈辱,想起牛鼻山战场的惨状,想起安澄那满身的箭洞,悄然无声地叹了口气。
燕霜乔觉江慈的手有些冰凉,不由反握住她。
江慈醒觉,向燕霜乔笑了笑。燕霜乔凝望着她略显消瘦的面容,忽然发觉,她竟似又长高了几分,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只识娇嗔胡闹的小师妹了。
野草连天,在夏风中起起伏伏,空气中弥漫着浓冽的草香,却又夹杂着万千战马的燥气。
白云如苍狗,悠悠而过。滕瑞静然良久,忽然微笑:“那你呢?你既有如此见解,为何又会罔顾师命,投入裴琰军中?难道裴琰不是野心勃勃、争权夺利之流吗?他不也是打着拯救天下的旗号而谋一己一族之私利吗?”
崔亮将手由石栏上收回,轻叹一声:“不错。裴琰其人,野心勃勃,聪明绝顶。无可否认,他若在盛世,必有能力让四海清平、百姓归心。但可惜他徒有满腹壮志,却如宇文景伦一样,力有不逮,所以这场乱象,他是乐见其成的。
“世间的枭雄,哪个嘴里不是冠冕堂皇,义正词严,但实际上呢,谁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欲置天下百姓于不顾。无论兴亡衰荣,苦的都是百姓而已。他和宇文景伦其实并无两样。”
“那你为何还要辅佐于他?!”滕瑞紧盯着崔亮。
崔亮微微摇头,目光灼灼直视滕瑞:“师叔,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我现下帮他,不是帮他实现他的野心,我是帮他抵御桓军、平息战火。崔亮要守护的,是天下百姓的生死安危,而非一人一姓之江山社稷。裴琰和他的长风骑,现在是守土护国、浴血沙场的卫士,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竭尽所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他望向远际天空,语气缓而平静,却十分有力:“我崔亮,不怕褒贬毁誉,但求无愧于心。他裴琰若是一心为民,平息战乱,我便将这条性命交予他;但他若是玩弄阴谋权术,置万民于不顾,我崔亮也必绝然而去!”
镇波桥上,一片寂静,仅闻远处军营中战马偶尔的嘶鸣声。
滕瑞负手望着浮云,默然不语。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