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迢迢
崔亮凑近细看了一下,疑道:“不象是猫抓伤的,倒象是被兵刃所刺。”
江慈侧身往床上一倒,头刚好磕在瓷枕上,‘唉哟’一声,又坐直来,想起今夜被一蟹一猫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无端吃了这些苦头,心中气极,‘啊’地大叫一声,往后便倒。
崔亮正转身将银针收入针囊,听得江慈大叫,叫声中充满羞恼,知她终还有几分小孩心性,不由笑道:“别气了,下次注意别再吃这么多便是。”
他将银针收好,又步到铜盆前将手洗净,安华端着药碗步了进来。
安华步到床前,见江慈倒于床上,嘻嘻一笑,道:“江姑娘,还是起来喝药吧。”
江慈一动不动。
安华笑道:“再不喝药,等下可又会痒了。”
江慈还是一动不动。
崔亮觉得有些不对劲,快步行到床边。安华忙放下药碗,俯身将江慈扶起,只见她双目紧闭,面色乌青,气息微弱,竟已晕死过去。
月落星隐,晨雾四起。
裴琰只睡了个多时辰,便醒了过来。他想起一事,心中一动,正待去蝶园请示母亲,见窗外仍是灰蒙蒙一片,知时辰尚早,但再也睡不着,索性起来,到院中练剑。
崔亮踌蹰着步入慎园时,正见院心里白影舞动,剑气纵横,冷风飕飕,寒光点点,宛如白龙在空中盘旋,又似冰雪在草地上狂卷。
裴琰纵跃间见崔亮立于廊下,轻喝一声,一招雪落长野,满院的晨雾似都在他剑尖凝聚,剑气如寒冰划破长空,直向院中桂树迸散,‘喀’声连响,桂枝纷纷断裂,散落一地。
裴琰收剑而立,转身向崔亮一笑:“子明今日怎么这个时辰到我这处来了?”
崔亮微笑道:“相爷好剑法,子明有幸一观,实是大开眼界。”
说话的功夫,早有侍女小厮上来为裴琰接过佩剑,奉上香巾,裴琰取过托盘中的香巾擦了擦脸,又掷回盘中,转身向房内走去:“子明请进来说话。”
二人在西花厅坐定,侍女们奉上清茶和洁盐,裴琰轻嗽数口,吐于漱盆之中,侍女们又接过他脱下的武士劲衣,替他换上淡青色绣边织锦衣袍。
裴琰挥挥手,众人退了出去。他端起参茶,饮了一口,抬眼间见崔亮面色平静,但眼中略带迟疑与犹豫,笑道:“子明有话直说,你我之间不必客套。”
崔亮饮了口茶道:“子明冒昧,不知相爷可曾听过,宫中有一味奇药,名‘仙鹤草’的?”
裴琰点了点头:“不错,宫中医阁内是有这一味药,但数量稀少,是专为圣上炼制丹药而用。子明问这个做什么?”
“江姑娘中毒了,性命堪忧。”崔亮微微低头,声音隐带忧虑。
裴琰端着茶盅的手在空中一滞,望向崔亮:“怎么会中毒的?”
“是她脖子上的刃伤所致,那兵刃上是喂了毒药的。”
裴琰眉头轻蹙:“听子明的意思,她所中之毒,要用‘仙鹤草’来解?”
“正是。”崔亮抬起头:“相爷,不知相爷可愿救小慈一命?”
“小慈?”裴琰轻声道,又看了崔亮一眼。
他想了片刻,慢条斯理地饮了几口茶,终开口道:“这事只怕很难办。‘仙鹤草’,宫中仅余三株,圣上好丹药,子明你是知道的,这‘仙鹤草’又是炼丹的良药,要想从圣上手中求来一株,我看十分困难。再说,我与江姑娘无亲无故的,圣上若是问起,我也不好开口啊。”
崔亮默然不语,良久方低声道:“我也知道极困难,但,小慈她―――”
“没有别的方法救她了吗?”
崔亮摇了摇头:“就是‘神农子’前辈来此,也只有此药,方可救她。”
裴琰放下茶盅,皱眉想了片刻,只听崔亮又道:“相爷,小慈她,只有十七岁,您若是能救,子明求―――”
裴琰抬了抬右手,止住崔亮的话语,他站起来,负手在室内来回走了数圈,抬头望向崔亮:“子明这般相求,我便尽力一试,至于能不能求得圣上开恩,就看小丫头有没有这个造化了。”
崔亮眼神一亮,心中欢喜,忙站起来长揖道:“子明谢过相爷!”
裴琰忙过来扶住他的右臂,笑道:“子明可不要和我来这些虚礼,再说了,要谢,也应该是那小丫头来谢我,岂有让子明代谢的道理!”
崔亮微微一笑,正待说话,裴琰已把着他的右臂往东偏厅走去,边走边道:“子明定是还饿着肚子,来,我们一起用早点,我正有些事,要子明帮我参详参详。”
崔亮一愣,轻轻挣脱右臂,在正厅门口呆立一瞬,却终随着裴琰往东偏厅走去。
江慈悠悠醒转,觉眼前昏黑一片,不由嘟囔道:“师姐,你又不点灯,老这么黑灯瞎火地坐着,有什么意思。”
崔亮正坐于床头,倚着床柱小寐,迷糊中听得江慈的声音,一惊而醒,这才发觉桌上的灯火已近熄灭。他忙走过去剔明了灯火,转回头见江慈正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笑道:“你醒了!”
江慈半晌才恢复清醒,想起自己是在相府之内,她又努力回想之前诸事,茫然道:“崔大哥,我怎么了?好象睡了很久似的。”
“你脖子上的伤口有毒,昏睡两天了,幸好相爷替你找来奇药,现在你既醒了,就证明毒已解,没事了。”崔亮坐于床边,和声道。
江慈望了望:“安华呢?”
“她守了你两天两夜,我见她太疲倦,让她去外间歇着。”
江慈挣扎着坐起,崔亮忙取过绣枕,垫于她身后。
江慈看了崔亮数眼,见他似有些消瘦,原本明亮的双眸也似有些黯然,不由垂下头,低声道:“崔大哥,都是我不好。”
崔亮笑了笑:“说什么呢!你又没做错什么。”
江慈想了想,抬起头来:“也是,我又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是爬了一回树,又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要斗,自己去斗个你死我活好了,为什么要把我扯进来,一个二个,都不是什么好人!”
崔亮已得裴琰告知诸事,尽管心中担忧江慈,面上却仍平淡,和声道:“你刚醒,别想这么多。相爷正在想法子,让你不再被那人追杀,他又费尽心机为你求来了‘仙鹤草’,救了你一命,你不要再怨他了。”
江慈心中仍对那‘大闸蟹’恨恨不已,更不相信他安了好心,只是不好反驳崔亮这话,便在喉间嘟囔暗骂了几句。
崔亮见她满脸愤愤之色,笑着摇了摇头,又看了看窗外天色,道:“小慈,你先歇着,差不多日旦时分了,我得去应卯。”
江慈一愣,望了望房中沙漏,道:“礼部撰录处怎么这么早就点卯?你以往好象是辰时才去的。”
崔亮微微一笑,并不作答,走到门口又转身道:“记得辰时初服一次药。若是感觉好些,能走动了,就去给相爷道声谢吧。”
十三、风卷秋浓
皇宫,弘德殿。
这日小朝会,议的是三日后将与桓国签订的和约细则。
礼部官员将抄录的和约细则呈上给皇帝、太子、庄王和静王,又各发了一份给丞相、龙图阁大学士、各部尚书及御史台、监察司诸大夫。
静王展开折子看了一眼,不由赞道:“真正一笔好小楷!”
皇帝听言将折子展开细看,也微微点头:“不错,结体严密而不失圆润,劲骨于内而超然于外,精华内蕴,丰润优雅,庄重劲美,实是难得的缜流小楷。”
他望向礼部尚书王月雄:“这执笔撰录的是何人?”
王月雄忙下跪禀道:“启禀皇上,执笔撰录此细则的乃礼部撰录处执笔崔亮,平州人氏,曾中解元。昨日方书处程大人因方书处人手紧缺,已向微臣借调了此人至方书处当差。”
皇帝微笑点头:“原来是平州解元,难怪一手好字。在你礼部当执笔确也委屈了他,调到方书处甚好,这样,朕就可以每日见到这崔解元的妙笔了。”
他转向静王和声道:“静王,前日朕还赞你的字体有进步,但和这位崔解元比起来,你可得再下些功夫。”
静王躬身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一旁的庄王面上隐有不悦,轻不可闻地哼了一声。
礼部侍郎将和约细则高声诵读了一遍,话音甫落,右相陶行德跨前一步行礼道:“皇上,臣有异议。”
“陶卿但奏无妨。”
陶行德瞥了面带微笑的裴琰一眼,道:“此和约乃裴相一力促成,和约细则,臣等也是今日方才知晓。按理说,裴相近年来主理与桓国间一切军政事务,臣不应多心。但这和约中有一条,臣实是有些疑惑。”
皇帝面色和悦:“陶卿有何不明,裴卿就详细解疑吧。”
裴琰低头道:“臣遵旨。”他又转向陶行德,笑得十分谦和:“陶相请直言。”
陶行德横了眼裴琰,展开手中折子,道:“和约中,涉及月落山脉的归属问题。自我华朝立国以来,月落山脉便一直是我朝附属夷地,月落一族上百年来,也一直以附属夷族的身份,向朝廷进岁纳贡。
裴相此次拟定的这份和约中,却与桓国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以桐枫河为界,北面归桓国,南面归我朝。如此一来,岂不是将我朝附属夷地割了一半让给桓国,更等于间接承认,以往我朝与桓国间为了月落山脉而起的数次战事,我朝竟是战败一方。本相实是有些不明,还请裴相解释。”
他话音一落,裴琰未及答话,庄王点头抢道:“陶相言之有理,本王也有些不明,这岂不是将我朝领土拱手让敌?可年前我朝与桓国的战事,是我朝胜出,实不必如此,还请裴相解释。”
见右相与庄王都如此说,各部尚书及御史大夫们也纷纷轻声议论,殿内一片嗡嗡之声。
裴琰面上挂笑,不慌不忙道:“和约中为何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两国各取一半,考虑有三。
其一、月落山脉桐枫河以北,乃火石地貌,地产贫乏,民谚中素有‘桐枫北,三尺焦,童稚子,双泪垂’之说;而桐枫河以南,物产丰富,土地丰饶。所以看似是一分为二,实是舍贫脊而取富庶,我朝并不吃亏;
其二、月落山脉桐枫河以北,因物产贫乏而致盗贼横行,纷乱不断。月落族长为平息纷乱,多年来数次请求朝廷派兵支援镇压。但这些盗贼擅长纷扰战术,往往朝廷驻军未及赶到,他们便已隐匿,军队一撤,他们又出来作乱,驻军若是有落单的,便惨遭盗贼毒手。自承平三年以来,当地驻军如此死于盗贼之手的竟达数千人,朝廷不堪其扰。此番将桐枫河以北归于桓国,实是将一个烫手的山芋丢给了桓国,至少可以牵制桓国数万兵力;
其三、月落一族,内部争斗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星月教在其族内势力渐大,该教矢志于建立月落一国,摆脱我朝附属夷族地位,并妄图以月落山脉为根基,向我朝及桓国扩散。此番我朝与桓国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而和约中划分边界的疆线,恰好经过星月教圣地,两国分治之,可以削弱其势力,免其作乱势大。
综以上三点考虑,将月落山脉一分为二,以桐枫河为界,实对我朝有利无弊。且可保长治久安,并减少朝廷驻军开支,减少我朝将士伤亡,又可与桓国和平相处。至于陶相所说国体问题,上百年来,月落一族虽进岁纳贡,朝廷却一直未下诏封其属号,并不存在丧权辱国,割让疆土之说。”
裴琰侃侃说来,句句在理,殿内大半官员纷纷点头,低声附和,只右相陶行德一系官员默不作声,均将目光投向右相与庄王。
庄王瞄了陶行德一眼,陶行德一时想不出话来驳斥裴琰,情急下道:“裴相打的倒是如意算盘,难道桓国君臣就是傻子,看不出这和约对他们并不利吗?”
裴琰笑容渐浓:“桓国君臣并不是傻子,他们自有他们的目的。”
“裴相请说。”
“桓国肯与我朝休战,订此和约,东线退回岐州,而取月落以北,实是意在桐枫河。”
“何解?”
“桓国位处北域,河流稀少。域内仅有流沙河,不能保证全国的农林灌溉用水,所以稍有旱情,便粮食绝收,百姓要忍饥挨饿。桓国多年来与我朝的数次战争,看似是其他起因,其根本还在于争夺水域。此次和约订后,桐枫河以北我朝再无驻军,桓国可修渠开槽,将桐枫河的水引入其境内,而解该国多年缺水之忧。”
陶行德冷笑道:“既是如此,那为何裴相还要将桐枫河拱手让人?岂不是让桓国得利,他日国富兵强,更加势大?”
裴琰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本奏折,躬身递上,内侍取过折子,又奉给皇帝。
皇帝和蔼的目光看了裴琰一眼,展开奏折细阅,脸上逐渐露出赞许的笑容,掩上奏折道:“裴卿好计策!如此一来,桓国虽得桐枫河水源,却又制肘于我朝在上游修建的堤堰,妙极!”
裴琰躬腰道:“谢皇上!臣恭请皇上准户部向工部拨发工银,征有经验的河工,在桐枫河上游、定幽一带选址建造堤堰。”
皇帝有些兴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