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迢迢
桃园四周,早撤去了所有灯烛,卫昭立于黑暗之中,右手下意识地在身后拧着左手,良久,提气纵身,闪过了墙头。
木屋中的烛光仍旧透着那淡淡的黄色,那个身影偶尔由窗前经过,灵动而轻盈。
卫昭长久地望着木屋,终提步转身,刚一转头,面色微变。
桃林,落英成泥,枝头稀疏,繁花不再。
他缓步走向桃林,松软的泥地里,桃花零落,他这才醒觉连着下了几日的春雨,这桃花,终随这场春雨逝去了满园芳华。
他忽然轻笑出声,低低道:“也好。”
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卫昭身子一僵,想要转身离去,双足却象陷入了泥中,提不起来。
江慈慢慢走近,提着灯笼照了照,笑道:“果然是三爷,我还以为进了贼,三爷几天没来了。”
卫昭将左手拢入袖中,慢慢转身,面无表情:“世上还没有贼敢进我卫府,你就不怕是妖魔鬼怪?”
江慈笑道:“我倒觉得妖魔鬼怪并不可怕。再说了,这桃林中若有妖,也定是桃花精,我还想见见她,求些灵气才好。”
卫昭提步,出了桃林,江慈见他往园外走去,忍不住唤道:“三爷吃过饭了吗?”
见卫昭顿住身形,江慈微笑道:“我将这几日落下来的桃花收集来,蒸了桃花糕,三爷要不要试试?”
卫昭双脚不听使唤,往木屋走去。
糕色浅红,状如桃花,由于刚出锅,散着丝丝幽香,沁人心腑。
江慈取过竹筷,卫昭却伸手拈起桃花糕,送入口中。
见他眉目间闪过一丝赞赏之色,江慈心中高兴,双手撑颊,看着卫昭将一碟桃花糕悉数吃下,笑道:“三爷府中难道没有会做桃花糕的?那以往每年的桃花,岂不可惜?”
“要吃,到外面去买便是,何必费这个劲。”卫昭接过江慈递上的清茶,淡淡道。
“外面买的哪有自己做的好吃,桃花糕就要趁热吃,才有那股松软与清香,到外面买,回到府中,早就凉了。”江慈说得有些起劲:“三爷若是喜欢吃,我走之前,教会你府中的厨子弄这个便是。”
卫昭被茶气薰得迷了一下眼睛,半晌方道:“走?!”
江慈醒觉过来,微微一笑:“三爷不是迟早要将我送回给裴琰吗?我总不可能在这桃园住一辈子。”
“不逃了?”卫昭抬头望向她,眼神多了几分凌厉:“愿意回裴琰身边?”
江慈在桌边坐下,平静地望着卫昭:“我想明白了,我为什么要逃?你和他,都不可能把我关上一辈子,若说因为我的原因,他才会与你合作,这话谁都不会信,我只不过是一个由头而已。你们也没必要取我这条小命,你们要争要斗,那是你们的事,我只管自己睡好吃好,总有一天,我能回家的。”
卫昭默默听着,心中如释重负,却又有点空荡荡的感觉。
见他良久不说话,江慈觉有些闷,将烛火移近些,取过针线,将日间被柴禾勾坏的绯色长裙细细缝补。
烛影摇曳中,她秀美圆润的侧面,宁静而安详。卫昭望着她手中的针线一起一落,忽然有种如堕梦中的感觉,渐觉神思恍惚起来。
卫昭似在一条长长的甬道中走着,牵着自己的是师父还是姐姐,看不清楚。听到的却是师父的声音:“无瑕,记住这个圣殿,记住这条秘道,你再回来时,便将是我们月落的主宰。”
甬道出来,仿佛一下就到了“玉迦山庄”,那两年的雪很大,留在自己记忆中的便是满院的白雪,还有院中那两个呆头呆脑的雪人。
他伸出手去,想要摸一摸姐姐带着自己堆出的雪人,却被人用长长的利针在胳膊上扎了几下。庆德王府那个管家的脸如千年冰山,自己被他关入暗房,只穿一件薄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
当师父在“玉龙泉”放开手,问自己可知以后要面对什么,当时的萧无瑕回答得那么坚定,只是,十岁的少年,终究什么都不懂。
不懂要面对的艰辛苦楚,更不懂要面对的屈辱与难堪。
寒光在眼前闪烁,利剑铮然,缓缓地穿过姐姐的身体,她的眼神却无比安祥,她也知,这一剑,终能断了弟弟的情欲,能护着他在虎狼环伺之下存得性命吧?
他渐感难以呼吸,右手抓住胸口,喘息渐急。
为求原本绣的花能对得上色,江慈费了很大劲,直到眼睛发花,才将裙裾补好。抬起头,才见卫昭已伏在桌上,双眸紧闭,似是睡了过去
她放下针线,望着那静美的睡容,慢慢地右手撑颊,思绪随着那烛火的跳跃一摇一晃。
春夜,静谧如水,偶尔能听到屋外的虫鸣,一切是这么安详,安详得不象这半年来所过的生活,江慈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卫昭猛然动弹了一下,江慈忙坐直,却见他仍伏在桌上熟睡,但修美的双眉皱起,似是正被什么困扰着,又正在努力想起什么。
他的左手慢慢地抓住胸口衣襟,呼吸也渐转沉重,眉头锁得更紧,雪白的面容也一分分潮红。
江慈心中暗惊,知他定是梦魇,想起那夜他在坟前险些走火入魔,不敢贸然唤醒他。但见他形状,心中微动,俯身过去,轻柔地替他顺着胸口。
卫昭双眸紧闭,口中轻声唤道:“姐姐。”
他唤得极轻,一声,又一声,江慈听着觉鼻中发酸,终忍不住极轻地唤了声:“三爷!”
卫昭猛然睁开眼,入目的烛火,如同十多年前的那一剑,瞬间闪入他的心中。他心里忽然涌上一种浓烈的恨意,姐姐都死在了这寒光下,还有什么,是不能毁灭的呢?
他眼中闪过寒光,右手探出,扼向江慈的咽喉,江慈本能下一闪,他的手也顿了一顿,便捏上了江慈的左肩。
江慈觉肩头一阵剧痛,惊恐地望着卫昭。卫昭神情迷乱,手中力道渐紧,江慈隐隐听到自己肩胛骨碎裂的声音,眼前一黑,晕死过去。
七一、宇文景伦
黄昏时分,暮霭低沉,氤氲朦胧。长风徐来,夹着河水的湿润气息,拂人衣襟。
易寒负手立于涓水河畔,身后河岸的高坡处是己方接天的营帐,而河对面,是华朝守军的军营。河面上,随风轻漾的,则是双方对峙数日的高桅战船。
脚步声急响,宣王随从沈铣过来,行礼道:“易将军,王爷请您过去。”
易寒低不可闻地叹了口气,转身步向高坡。甫到坡顶,便听得下方树林旁传来震天的欢呼声。
一道银色身影在人群中纵跃,随着他一纵一跃之势,手中刀鞘有若飞鹰展翅,拍起一波波劲气,激得他身边的桓兵纷纷避退。有十数人合成一团挺枪刺向这银甲人,却听得他大喝一声,身形急旋,刀鞘随着他精奇的步法,格开这十余人手中的长枪。
他突到最后一人身前,右足劲踢,那名桓兵向外跌倒,银甲人突出缺口,再喝一声,刀鞘迸上半空,他横手握刀,刀气轰向地面,黄泥和着草屑纷飞,再有十余人向后跌倒。
银甲人一声长笑,宝刀套入落下来的刀鞘之中。他左手握上刀鞘,右手取下头上银色盔帽,身形凝然如山,更显轩梧英伟,朗笑道:“还有谁不服气的?”
桓军将士们发出震天的喝彩声,易寒微笑着走近,银甲人转身看见,笑道:“先生来得正好,还请先生指点景伦一二。”
易寒微微一笑:“不敢,王爷刀法已届大成,无需易寒赘言。”
宣王宇文景伦将手中宝刀掷给随从,与易寒并肩向大帐走去,桓国将士望着二人身影,均露出崇慕的神情。
宇文景伦除去银甲,转身笑道:“闲着无事,和小子们活动活动筋骨,倒让先生见笑了。”
易寒微笑道:“大战在即,保持将士们的斗志和精神,确是必要。”
宇文景伦大笑:“还是先生了解景伦。”
二人在几前盘膝坐下,宇文景伦斟了杯茶,推到易寒面前:“这南国的春季,太过潮湿,粘得人提不起精神,将士们多不适应,若不活动活动,只怕会生锈。”
“是。”易寒道:“所以我们得赶在春汛之前度过涓水河,只要能拿下东莱,在涓水河以南便有了立足之地,凭借‘雁鸣山’的天险,进可攻河西与潇水平原,退也可据守巩安一带。”
一人掀帘进来,宇文景伦和声道:“滕先生快来一起参详。”
军师滕瑞微笑着坐下:“最重要的,还得趁王朗未从娄山赶回来之前下手。”
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报递给宇文景伦,宇文景伦展开细看,冷笑一声:“华朝是不是无人可用,又将王朗往回调,裴琰的伤真的就这么重?”
易寒眉毛微微抖了一下,淡淡道:“王爷想和裴琰交手,只要能拿下东莱,打到河西,他爬都要爬过来。”
宇文景伦一笑:“他现在不来也好,等我先把王朗干掉,再与他在战场上一较高低。那年新郡一战,我在西线,没能与他交锋,一大憾事。”
滕瑞正容道:“王爷,王朗也不可小看。”
“嗯,我心中有数。王朗也是沙场老将,按这密报时间来算,他最快也得三日后才能赶到东莱,咱们就要趁他未到之前,渡过涓水河,攻下东莱。”
滕瑞取过地形图展开,宇文景伦这几日来早看得烂熟,沉吟道:“看来骑兵不能用了。”
易寒点头:“过了涓水河,便是山陵地形,不比我们打成郡和郓州。”
“幸得有滕先生相助,这水兵和步兵咱们也不比华朝差了。”宇文景伦叹道:“武有易先生,文有滕先生,二位文武益彰,辅佐于景伦,景伦真是三生有幸!”说着英俊的面容上露出欣喜感激之色。
易寒与滕瑞忙齐施礼:“王爷太客气。”
宇文景伦抬手虚扶,三人目光重新凝在地形图上。滕瑞指向涓水河上游某处标记:“二十年前,我曾经过这处,如果没有大的变化,我们可从这里突破,骑兵还是可以派上大用场。”
见宇文景伦抬头,目光中充满征询之意,滕瑞微笑道:“今夜月光极佳,不知王爷可愿做一回探子?”
宇文景伦站起身来,目光锐利,望向帐外:“景伦最大的心愿,便是要踏遍这华朝每一寸土地。”
月朗星稀,涓水河在月光下,波光盈闪,越显秀美蜿蜒。
宇文景伦估摸着已到了滕军师所说之处,便翻身下马。滕瑞步过来,用马鞭指向前方:“大概还有半里路。”
“走走吧。”宇文景伦将马绳丢给随从,负手前行。
无涯无际的寂静笼罩着涓水河两岸,众人踩在河岸的草地上,夜风徐来,吹散了几分湿意。
宇文景伦顿觉神清气爽,笑道:“这两年老是憋在上京,都快憋出病来了。”
滕瑞对他知之甚深,微微一笑:“想来薄云山还是王爷的知音,知王爷憋得难受,让王爷来吹吹这涓水河畔的春风。”
易寒却不说话,负手在河边慢慢走着,落在众人后面。
宇文景伦定住脚步,待易寒走近,隐见他面上有伤感之色,不由道:“先生心结不解,异日若真对上裴琰,可有些凶险。”
易寒望向涓水河对岸,叹道:“倒也不全为心结,只是故地重游,有些感慨罢了。”
宇文景伦做了个手势,三人并肩而行,随从们牵着马远远在后相随。
宇文景伦望向滕瑞:“滕先生二十年前来过此处?”
“是,我当年学得一身艺业,却恪于师命,无用武之地,便游历天下,沿这涓水河走过一遭,还有些印象。”滕瑞清俊的眉眼隐带惆怅:“当年也是这个季节,春光极好,我在这处弹剑而歌,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恍若隔世。”
宇文景伦叹道:“这南国风光确是极佳,若是能拿下华朝,真想请父皇在这片疆土上走一走,看一看,唉―――”
易寒心中暗叹,他知宇文景伦素仰华朝文化,也早有经世济民、统一天下之志,更一直致力于在国内推行儒家经学,希望能通过改革,去除桓国游牧民族的陋习,繁荣桓国经济。但其毕竟只是一个二皇子,受到太子一派的极力倾轧,空有雄心壮志却无从施展。皇上纵是有些偏爱于他,但受权贵们的影响,也对他的革议多有搁置。
此次借东朝内乱,宇文景伦终得重掌兵权,策十五万大军南下,若能战胜,以北统南,他才有机会一展抱负,可若是战败,只怕―――
滕瑞微笑道:“王爷志存高远,现下华朝内乱,是难得的历史契机,定是上天让王爷伟业得成。”
“是。”宇文景伦在河边停下脚步,负手而立,望向苍茫夜空:“虽说治乱兴衰,自有天定。但我宇文景伦定要在这乱局之中搏一搏,会会华朝的英雄豪杰,看看谁才是这天下的强者,谁能一统江山,万民归心!”
易寒与滕瑞互望一眼,俱各从对方眼中看到欣慰之意,眼前的年轻男子充满自信,豪俊不凡,有着一种君临天下的气概,令人心折。
滕瑞走向前方河边的一处密林,用脚踩了踩地面,回头笑道:“天助我军。”
宇文景伦步上前去,蹲下细看,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