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褡约旱纳罘绞健8菸浜菏杏泄夭棵潘龅囊桓龅鞑椋?999年武汉市有1。2万对夫妻离婚,其中70%由女方先提出数据来源:中南社会事务调查所。。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妇女对婚姻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因而对现实中的婚姻的失望度也较高;二、妇女选择独立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得到了加强,过去不愿意离婚的一方常常是妇女,而现在主动离婚的一方常常是妇女。武汉市是一个中部大城市,全市人口700万,根据数次全国婚姻状况统计记录,武汉夫妻离婚率并不居全国之首(上海市离婚率居首位见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的统计数据。)。所以上述数据在中国城市中是很有说服力的。
  2反抗男权、拒绝婚姻
  在目前男权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笼罩下,拒绝婚姻也是女性对男权社会主流意识的反抗,例如上面提到的旧时代广东民间的〃自梳女〃。对于婚姻的态度,男人选择拒绝多数是为了摆脱家庭的责任;而女人选择拒绝是因为她们不得不拒绝,她们拒绝的也许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中的男权意味。尤其女性高级知识分子、博士研究生选择单身的现象比较普遍:上海一所高校的调查表明,27岁以上女博士单身率达到80%,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她们不是找不到对象,而是找对象对于她们常常意味着向男权社会妥协她们中许多人不得不放弃婚姻而选择继续深造。
  女性对于婚姻的抵制人类史上由来已久,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认为婚姻于她们有什么好处。因为婚姻从它最初诞生时对于男人和女人是绝对不平等的,它本身就是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产物。恩格斯说:〃母权制度的颠覆乃是女性历史的失败,丈夫掌握了家中的管理权,而妇女失掉了她的荣誉地位,变为仆役、丈夫淫欲的奴婢及生儿育女的工具。〃
  这一段话虽然是恩格斯对家庭创始之初的男人和女人不平等关系所作的论断,但是在今天,依然有它适用的范围。妇女之所以易接受单身生活方式,是因为她们在传统家庭中的获益从来都比男人要少得多,而且所受的屈辱从来就比男人要多得多。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所身受的压迫和不平等,首先来自于家庭内部,其次才来自社会。历史上有一些非常富于智慧的男人也轻视妇女,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男人本性高超,女人低卑;一方是统治者,另一方是被统治……男人的本性较女人适于发号施令,我们必须把女人视作天生的残缺。〃
  《失乐园》的作者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谈到家庭婚姻之中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说:〃一种与他如此相像的生物竟需臣服于他(男人),对他真是极大的荣耀。〃(美)赖德勒:
  这些伟人和哲人的话今天看来自然是十分荒诞而没有道理,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可以看出在传统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压抑。在封建意识强大的中国,妇女地位的不平等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解决的,〃包二奶〃、养情妇、贩卖人口、买卖婚姻、雇工制度中的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社会暗流使她们最先成为受害者,而这种受害者的身份又常常加重她们在家庭中受役使的程度。
  3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
  西方女权主义兴起的时代是单身女性文化的一个高涨时期,女权主义的最高行动纲领就是脱离家庭婚姻和男人,建立一个由女人自觉自主的人类社会。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过激的思想和行动,但是设身处地地从数千年来妇女受歧视的这个视点出发来理解她们,也就是〃压迫愈深,反抗愈重〃这样的道理。
  单身女性文化宣传对家庭婚姻的拒绝具体说来有这样几条理由:一、避免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二、避免家庭暴力;三、避免繁重的家务劳作;四、争取行动自主和自由;五、从心理上解脱于传统道德重负,和单身男人一样享受性爱的权利;六、避免受孕、分娩、哺乳、教育子女的工作。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进行得很不彻底,有女作家这样说:〃我们的解放不是靠我们自己奋斗得来的,而是社会送给我们的,既然是送的,那么有一天会随时地被收回去。〃看来似乎像是说笑,其实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国社会变革的今天,曾经令中国妇女自傲的良好的感觉,随着商业时代的兴起渐渐消失,她们面临新的困厄与困惑例如佣工制度中的性别歧视,例如社会竞争中的性别差距,例如婚姻家庭中封建主义男权制的抬头(例如〃包二奶〃养情人的一夫多妻现象等)社会的变革使妇女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分化,一部分女人选择了向男权社会妥协,例如做妾,例如从事色情业服务;大多数女人随波逐流,其中有一部分女人为了应付社会畸形的发展而选择了单身生活的方式,也就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她们认为这样便于求学和就业,能够摆脱婚姻(有可能)给她们带来的麻烦与拖累,因为她们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一句议论不包括那些暗地靠出卖身体换取男性钱财的女人,即使她们也有公开的社会职业虽然我们并不想干涉她们的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



现代单身与古代群婚



  单身群体的发展在中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单身俱乐部以及类似组织的经营者是将单身者作为消费对象来处理的,他们经营单身者活动场所,举办单身者活动,主要的是出于商家营利目的。所以单身群体亚文化的发展不可能依附于这种营业性的组织,相反,目前,以单身俱乐部为主体的单身的群体性活动,常常因为其商业性质而带有欺骗的特质。中国单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让我们从对群婚制这个人类婚姻的历史形态的梳理开始,进而深入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中去。
  似乎不应该把单身文化的发展和群婚制联系起来,提到〃群婚制〃,人们就会联想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似乎这是人类生活中最低级的阶段中最低级的生活方式,但是,事实是世界历史常常是倒退着前进的。最低级的社会形态有可能和人类最高级的社会形态一致,而最低级的生活方式可能也就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的雏形。
  的确,单身个体如果永远停留在传统社会那种封闭自守的个体活动阶段,那么单身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就不可能产生,它的群体性文化内容也就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随着单身个体群体化发展趋向逐渐明显,单身个体的群体交往方式,特别是他们解决性爱和情爱的方式都值得我们研究。西方学者当然最早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西方最近数十年出现的一股反抗家庭婚姻文化的非主流单身群落文化,例如辽宁社会科学院李鸿飞博士在他的文章《妇女和离婚》中就谈到了西方实行非婚同居、群婚、合作婚姻、公社制、单身、绝育的家庭革命和性革命问题。就此,我们选择其中特别显眼的〃群婚〃问题作为我们研究单身群落文化特征的第三个突破口。
  原始部落人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物质供应贫乏和自然力量强大的情况下,部落群居是原始人非此不可的生存形式。部落群居的生活形式在今天世界上依然有很多留存,成为现代人考证人类历史进化的第一手教材。原始社会群婚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杂婚式的群居生活、同辈性行为群居、非血缘关系群居《社会发展史·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人类生存的主要目标就是生存和繁殖,而男女之间性交往是繁殖后代根本的条件。婚姻逐步进化也是人类需要优良后代的结果,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繁衍而逐步定立的人类社会男女交往的道德规范,开始完全出于人类生存需要,后来演变为习惯性道德力量。事物演变到最后,人们往往忘记了它的开头,于是这种规则扩大成为戒律,成为人们互相压抑也自我束缚的枷锁。原始社会群婚制发展过程中,由群婚制进化到对偶婚的一段历史时期是比较文明的群居生活方式即非血缘关系的男人和女人自由交合,既可以长期地一对一地和固定的对象交合,也可以随时改变对象。这种婚制今天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它不是古老的遗迹或者是仿古制品,而是确确实实依然在现实社会发生着效力的一种婚制。例如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就有保留了这种婚制的民族,傣族婚前少男少女同屋杂居的习俗,摩梭人的〃走婚〃习俗,都是对偶制群婚在现实中的存在形式。比较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上述婚制的优点是性自由。这是一种在男女交往上赋予男女当事人以完全自由的婚制,它的社会生活单位是家族而不是家庭,因而避免了家庭的种种弊端。这些都是原始群婚制的遗留。某些种族或民族,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文化没有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类文化同步发展,他们停留在原始社会,乃至到了现代社会,有的遵照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修改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北美印第安部落、非洲绝大部分民族,有的则没有,例如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部落,非洲和南美洲极少数边远地区土著部落,太平洋岛屿、澳洲大陆以及新西兰群岛的土著部落等,他们保留了多种形式的群婚制。但是这种群婚制依然不是本处所要论述的重点,我们这里要论述的是一种现代人的群婚制。所谓现代人的群婚制,是指在人类经历了杂婚、非血缘群婚、非氏族部落群婚以及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婚姻形式之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单身者放弃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而采取的效仿原始部落生活方式的一种群婚制度。在西方,这是单身者群落反抗传统家庭婚姻体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现代群居村试验



  1960年代性解放运动之后,婚姻家庭神圣性被扫荡一空,男女性爱的秘密被揭露,对一切都显得无所谓的西方年轻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再也不愿意像父辈那样自我约束、小心谨慎地过日子,他们从家庭里走出来,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群居部落。这种单身群体生活试验在70年代形成高峰,90年代开始进入低潮,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消失。据资料,1970年美国有类似群居村共2000个见《情爱·结婚·离婚》中《性与群居生活》一章。,几乎遍及全美。此后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类似组织。欧美单身者群居试验发展得声势浩大,可能要归因于50年代后期兴起的嬉皮士浪潮一群自称为颓废派的美国青年掀起的无视宗教传统、无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摧毁一切否定一切的文化运动。他们以疯狂的思想和疯狂的行为与主流社会公然对立。
  单身青年聚集成小型社团,性乱交、酗酒、使用麻醉品、失业、流浪、违规超速驾驶、小型盗窃、打架、爵士乐狂热。
  。70年代遍布欧美的群居村一般都有一个活动场所来容纳单身男女较长时间居住,所以称为〃村落〃,小则占据一幢废弃的楼房或者厂房,大则占据一个村镇,原有居民因他们的聚集而纷纷迁出,他们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实行公社式集体管理。生活来源:一是依靠打工,如重体力的或是服务行业的零工以及街头流浪艺术等(他们从来都没有稳定工作,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为主流社会所容纳因而也不能被固定雇用),晚上回到村落住宿;二是依靠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和福利团体的流浪者食物供给站。群居村基本建构模式就是群婚制,村民在村内自由交合,男女交媾的最基本点是两厢情愿,除此没有限制。类似的群居村在中国目前尚无报道。
  下面列表将普通单身者和群居单身者加以区分和比较:
  一般单身者:没有稳定工作,失去社会地位。有独立住房或和家人生活,定居。在社会上寻找性伴侣。
  群居单身者: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社会地位。暂时或者长期离开家人,抛弃原有生活处所,进入群居村落。主要在群居村以性乱交的方式寻找性伴侣。
  以上可以看出群居村实践者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颠覆者和叛逆者,是单身个体组成单身群落以抵抗传统社会的一种极端的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采取这样反社会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出路,寻找一种他们自己认为符合他们内心愿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西方主流社会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极不赞成,但是也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予以取缔,而是任其自生自灭,也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蔓延欧美,引起民众心理上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