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下面是对一个有婚史的女性单身者的采访。
林宁,39岁,任职于北京某事业机关,大专学历,离异,有一女。问及离婚原因,她回答:〃夫妻两地分居多年,双方在性格志趣和爱好方面产生极大的差异,最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她说:〃我是一个比较重视精神需求的人,希望丈夫能够温柔地待我,两个人有共同的语言。但是不能办到。前些年还可以,还能合得来。自从1990年代初期他去南方的一个公司任职之后,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渐渐地我们的感情就越来越淡漠。我觉得他把他在工作部门当领导的作风带到了家里,这点我首先就不能接受,我觉得这样给人感觉很不舒服;他这人自尊心很强,觉得我对他冷漠,不善于体贴,这样我们开始发生口角。大概是因为我太敏感,对离家在外的男人缺乏信任,的确我很冷淡他。这样一来夫妻感情更加恶化,我提出了离婚申请,我们是协议离婚的,孩子归我。〃
问:为什么没有看在孩子的份上维持这个家庭?
答:我觉得父母的长期不和给孩子各方面都可能造成伤害。这样的情况下,离婚反而会对孩子好一些。再说是现代社会了,女人除了考虑孩子之外,也应该考虑自己的需要,我的需要就是有一个清静的环境,让我能够安静地过我自己的生活。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身边,看见了只有生气。
问:今后是否有再婚的可能?
答:决不。我对男人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这次离婚已经耗费了我很多精力。我再也不会和一个男人组成家庭,我觉得就这样,我和我的孩子相依为命,挺好。结婚并不是生活的惟一方式,独身也可以维持,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呢?
问:今后有没有可能找男朋友,也就是情人或者是性伴侣?
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在我们婚姻出现问题的前前后后,我和他之间从来就没有出现第三者。我这人对精神需求太高,刚才也说过我这人特别敏感,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而且我也的确没有太广泛的社交,估计我不会轻易涉足此事。
王云,一个丧偶20年,至今仍然单身的中年女人,谈到个人的遭际,她泪如雨下。
丈夫死的那年,我的儿子才1岁。如今孩子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们全家,我母亲,我的祖母,我们三代单身女人在一起抱头痛哭。别的人家如果遇到这样的喜事也许同样会喜极而泣,但是我们家不同,在我这个家庭里,20年来,就是我们三代上辈女人照顾着这一个孩子。俗话说〃千亩地里一棵苗〃,三代没有男人的女人(母亲和祖母都是因为离婚,而我是因为丈夫去世),只有这么一个男孩,我们就觉得特别珍贵。
我是1979年结婚的,两口子感情很好,新婚嘛。我们的爱好、志趣都很相投,彼此合得来,比如都很爱读书、爱看电影、爱看球赛,总之,那时候我以为我们会幸福地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后来有了我的儿子,我们真是高兴得很,他说将来一定让儿子读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检查出他患了肺癌时,儿子只有半岁,你们可以想像得到,当时我的感觉,真是晴天霹雳。我真是像要疯了,但是我只有控制自己,镇定自己,怎么办呢?我能靠谁?刚开始婆家这边也是一样痛苦,后来眼看着人没有救了,他们也顾不得悲痛了,成天在一起盘算着怎么把我们娘俩赶出家门,把那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收回去。
丈夫去世前后的一年多时间,我过的真不是人过的日子,要照顾吃奶的小孩(人一着急,奶也回去了,后来只有让孩子吃牛奶和奶粉),要照顾重病的丈夫,还要对付婆婆和小叔子、小姑子,对付他们三天两头上门吵闹。
…
人生是一枚苦果子(二)
…
那时候住房非常紧张,好多新婚的夫妇没有住房,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我们算是很不错的,有个单间,我和他结婚时公婆给的。我说:〃婆婆您做点好事,他总是您的亲生儿子,孩子也是您的亲孙子,他病得这样了,你们还不放过他,这样闹是不是巴望他快点死?〃婆婆说:〃管不了那么多,反正医生说没有治了,只当当初我没有生这个儿子。你动不动拿他做挡箭牌,只不过是想占住我家的这间房子不放。我活了这么大的年纪,你那点心思难道我还不清楚?这房子是给我的儿子结婚的,如今他也活不了几天了,我决不会让这房子落到外人手里。我们也困难得很,这间房子给了你们,我们一家四口,他弟弟妹妹都那么大了还挤在暗楼里。别看你现在亲哥哥似的哄着他,等他眼一闭,你还不是扭转头去嫁人。你生的孩子自然将来跟你走,我也不希罕什么孙子不孙子的,反正我们家传宗接代又不是只有他一个!〃你们听听,说的像不像人说的话?
后来怎么办?后来,我想尽了办法,用一辆自行车拖着丈夫到处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个民间偏方,听到哪里有一个土医生开的诊所,不论多远我都扶着他背着他去。我总是盼望生活中能够出现奇迹,我们那个时代你们应该知道,那个时代比较夸大主观能动性的,我们总是觉得只要努力了就有希望。其实谁都清楚,世界上很多事都不是只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丈夫死的那一天我已经没有了眼泪,眼泪早已流干了。孩子幸亏有我母亲帮忙照顾,要不然那么幼小,经历那样的灾难,恐怕也早保不住命了。
后来我终于没有闹赢我的婆家,我实在没有精力和他们闹下去。丈夫去世没几天,小叔子就打上门来,床上、柜子里的被子、衣物都拉出来扔到门外的过道里。我抱着孩子回到娘家,和母亲、祖母挤着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虽然我结婚只有两年,婚姻的辛酸苦辣我已经尝够了。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儿子养大。儿子是我丈夫留给我的宝贝。我真是害怕再结婚,再一次地受到磨难。就这样我过到今天,从我29岁开始过单身女人的生活,如今头发早早地白了一大半。我们一家老少三代女人,全部希望就是我那个儿子,我们为他而笑、为他而哭、为他而活着。从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每一次考试成绩单拿回家来的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节日,因为他从来都成绩优秀。我这一生中,儿子是我最大的快乐,别的任何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恋爱的挫折和婚姻的失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人们对婚姻、家庭的传统观念。
其中,离婚是造成城市单身者人数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单身者逐年增多,他们的生存状况也逐渐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与1980年代以前那种夫妻之间因为一方有外遇或者是其他原因(例如另一方涉及刑事犯罪等)而提出离婚已经有所不同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要求从生活型变成了精神型。这就是说不仅要求婚姻成为生活的一种保障形式,而且要求婚姻成为精神的一种满足形式。因而自1990年代以来,以性格不合、志趣相异为理由而离婚的个案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对于离婚,客观性的理由减少了,主观性理由增加了。这也是离婚率上涨的原因。有趣的是社会再婚率并没有随着社会离婚率的升高而升高,而是相反再婚率的下降只能说明社会单身者的数量的增多,其中原因和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一样因为人们对婚姻生活的要求提高,所以他们对于婚姻的选择变得更为审慎和苛刻。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离婚者宁可选择单身生活方式,也不愿意草率再婚。我们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过破裂婚姻经历的单身者拒绝组建家庭的态度较未婚的单身者更为坚决,他们的理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已经尝够了婚姻的苦果,那么有什么必要让自己再去遭受这种身心两方面的人生折磨呢?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往往将恋爱、婚姻、家庭这一类牵涉男女两性的社会问题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例如戏剧《美狄亚》和《奥赛罗》,歌剧《蝴蝶夫人》和《茶花女》,小说《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等等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虽属艺术的虚构,但是也不能否认其中所具有的真实的生活依据。
故事中被动的一方总是认为自己是受害的一方,他们会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爱情、婚姻遭遇的挫折带给他们的打击,于是有可能从此对婚姻和家庭失去兴趣。他们中的多数,经历痛苦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有可能投入下一次的婚姻或是恋爱,但是,也许有一小部分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单身生活的方式。
这个选择也许表示了他们对婚姻的失望,但是并不表示他们对生活的失望将选择单身生活的人看作是对生活本身失去希望的人,其实是犯了一个陈腐的错误:单身者也可能拥有生活、拥有幸福,虽然是另一种可能和主流社会所注重的于家庭生活中寻求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方式不一样的一种方式。
…
理想中的完美(一)
…
采访札记之一地点:上海。采访对象:男,师范大学博士生,30岁。
我的老家在山东农村,那地方很苦。父母是农民,一年四季在地里种庄稼,平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供我上大学。虽然从很年轻时起我就在城市里念书,但是我心里老是挂念着家乡的父母,想到他们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总是觉得对不住老人,将来毕业了参加工作,一定要好好地待他们。曾经谈了一个女朋友,读硕士的时候。她也是个硕士生,交往了几年,两人感情应该是很好、很合得来吧,思维方式很一致。已经开始谈论结婚的事了,要是事情顺利,也许现在已经成家了,可最后还是分开了。至于为什么,我不想谈,大概两个人都有一点原因吧。
反正有些是很客观的因素,我和她,应该说对这一次感情都是很认真的。不过人大了,踏上社会,就会遇到一些事情的干扰,有时候好像自己都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我想我这一生还是会结婚的,我的基本思想还是很传统,但不是现在。我很重视缘分,对对方目前没有什么很具体的要求,两个人相互看得顺眼、合得来、投缘就行。我等着,暂时还不急。
采访札记之二地点:武汉。采访对象:女,经济师,52岁。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老三届〃,上山下乡,招工回城,提干读大学,当官评职称,被单位重用或者不重用,直至退休(因为所属企业单位,女职员一律50岁退休)。想想人一生混得真没意思。听听刚才我自报的简单履历,可以看出来我这人也不是一个很没出息的不求上进的人。我们这一代人灾难很多,所谓生不逢时吧。这个牢骚我就不在这儿发了,不是有人说再也懒得听我们这些〃老三届〃发牢骚了吗?我真是羡慕现在的年轻小孩子,好像没生出来,世界的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好了,只等着他们来征服、来享受。难道我们没有奋斗过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和社会,好像一条鱼,被一张结实的网网住,再怎么挣扎,也破不了那一张网。
我们这个年龄的单身的确是真正的单身,和宗教修行一个样,真正的身体禁欲。不是我的思想观念落后,其实我的思想意识还是很能跟上时代的,还是蛮前进的,但是在性这个问题上,即使不再畏惧社会的压力,也要畏惧发自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今天的社会,能够禁锢我的,我想还是只有我自己。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婚姻,反正和国外的那些真正的意义上的单身贵族不一样,他们的单身生活是他们自愿的、高兴的一个选择。而我当初一直都是想结婚的,一是因为当时社会习俗观念的界定,二是因为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情要求。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有一种和异性相伴终身的愿望,当然我也会有,而且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年轻到老,我也曾经选择过许多,但是终究没有寻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男人。就这么地耽搁了,现在当然是一条心地做一个〃单身贵族〃。其实什么贵族呀,有钱都不敢随便花,留着防老。因为我没有子女,老来只能靠自己。
有人说我是否心理有问题,说爱情这东西,如果一旦降临到头上,怎么挡也挡不住,真到了那一步,人哪里会想着理智解决婚姻问题?他们说那时候嫁鸡嫁狗都会甘心情愿地跟了去,谁像你这么一生老是想着理智的选择?我想想也是,为什么我这一生都没遇见一次天崩地裂、死去活来的感情经历呢?我真的很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