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无声 作者:风中的失落(起点vip2012.10.05完结)





?0岁了,属于郁郁不得志的人物。
  徐少杰说是中午休息一下,黄光明连连说不必要了,区镇的工作习惯他是知道了,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还是直接去看看情况吧。
  黄光明首先到了水泥厂。
  徐少杰以为,黄光明下来,就是简单看看,了解一下生产情况,然后就万事大吉了,可徐少杰想错了,黄光明非常认真,仔细到了徐少杰没有想到的地步,正是因为黄光明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让徐少杰记住了。
  黄光明拿着笔记本,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仔细记载,水泥厂刚刚开工,时间不长,厂区里面不是很干净,黄光明根本不在乎,马工主要负责介绍,经过徐少杰的努力,马工暂时留下来了,调到玉都区工作的事情还没有落实,应该是年后的事情了,徐少杰知道,马工是有想法的,如果玉都水泥厂不能办起来,马工看不见希望,是不会到玉都区工作的。
  生产区走遍之后,黄光明到了生活区,生活区的条件简陋,正在逐步建设中,可工人脸上都是满意的神情,脸上透露出来的是骄傲自豪,黄光明询问了接近10个工人,包括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并且在笔记本上面详细记载。
  黄光明接下来到了水泥厂办公室,办公室里面的干净整齐出乎黄光明的意料,这里可以和市委办公室综合科办公室媲美了,墙上挂着文件,全部都分类了,最为醒目的是水泥生产数据的记载情况,一目了然,时间、记录人、报告人等等,都是清清楚楚的,化验室在办公室的楼上,黄光明进去的时候,严格遵守规矩,穿上了白大褂,化验员正在忙着检测生产的送检样品,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检验合格之后,水泥才能够出厂的。
  黄光明最后坚持到原材料基地去看了看,距离不远,就在水泥厂的后面,几台卡车正在忙碌着拖材料。
  在水泥厂看的时间,超过了三个小时,徐少杰不禁暗暗点头,看来,黄光明的工作态度,还是非常不错的,下来检查指导工作,如果都是这样认真负责,下面不一定吃得消,可有些应该认真的事情,就看个人态度了。
  “徐书记,张区长,我相信,玉都水泥厂一定能够赚大钱的。”
  “黄科长,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啊?”
  “体会和感觉,水泥厂虽然刚刚投入生产,可是管理很到位,工人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工人的情绪高涨,这是非常宝贵的,工人视水泥厂为自己的家,这种情况,在市水泥厂是体会不到的,太难得了,就是遇见了什么困难和问题,我相信,水泥厂一定能够克服。”
  “呵呵,水泥厂的职工,都不是国家正式工人,他们依靠水泥厂,改善家庭生活,当然希望水泥厂能够红火啊。”
  “徐书记,张区长,我感觉到,这是一种精神,很值得推广的精神。”
  “黄科长,可别这么说,水泥厂刚刚开始生产,今后的情况如何,我们都不知道,还是等着结果出来以后,再说这些事情啊。”
  到了花冠村,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天气很热,黄光明身上已经汗湿了,可黄光明坚持进入了大棚里面,看见长得郁郁葱葱的蔬菜,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余志红已经熟悉了大棚管理的基本办法,黄光明问的很仔细,包括胡德义,都帮着回答了一些问题。接着,黄光明去看一些刚刚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棚,和农户交谈,农户充满希望的神情,同样引起了黄光明的注意。
  回到区公所,已经是下午6点钟了,黄光明的工作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就是了解整个的思路和一些筹备情况,已经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建起了水泥厂和大棚了。
  一行人直接进入了食堂,这次,黄光明坚持拿着酒瓶,分别给徐少杰和张世奎敬酒,接着给胡德义和田立新敬酒,最后给孙健波等人敬酒,一圈下来,黄光明喝了不少酒,徐少杰对黄光明的工作态度很是满意,拿过酒瓶,给黄光明敬酒,黄光明毫不犹豫喝了,结果,吃饭结束的时候,黄光明已经站不稳了。
  第二天上午,黄光明问完了相关情况,这次的工作算是结束了,黄光明最后到了徐少杰的办公室,透露出来意思,想和徐少杰单独谈谈。
  “徐书记,我这次感触很大,不看不知道啊,我是真心佩服你的,在区委书记中,徐书记是最年轻的,可是在上任不久的时间里面,做出来的事情,确实最为突出的,我回去之后,一定会如实汇报的,我相信,玉都区腾飞的日子不会久了,有些话,本来是不该说的,可我今天斗胆说出来了,玉都区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暂时空缺,我想着向领导提出要求,到玉都区来工作,不知道徐书记是不是接纳我啊。”
  “黄科长,到区镇来工作,很辛苦的,可不能和市委办公室比较啊,再说了,你在市委办公室坚持一段时间,说不定能到市直哪个好单位担任领导的,如果到区镇来,稍微耽误了,回城艰难,今后不知道有多少麻烦,最为主要的,在区镇工作,对家庭会有影响的,黄科长,你可要考虑清楚啊。”
  “徐书记,我已经决定了,我这一辈子,总是要做些事情的,到了玉都区,我感觉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可我没有把握,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不是谁都能够担任的,虽然我在市委办公室工作,可也没有信心。”
  “黄科长,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不过,你还是回到市里后,好好考虑考虑,如果你下定决心了,给我打电话,能够帮忙的地方,我一定帮助。”
  “徐书记,谢谢你了。”
  吃饭之后,黄光明离开了玉都区,徐少杰没有想到,当天下午,黄光明就打来了电话,电话中,黄光明表明了态度,到玉都区工作,如果不能成为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也无所谓。接到了黄光明的电话,徐少杰下定了决心,一定帮着黄光明争取到这个职位,徐少杰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离开玉都区了,只要黄光明在玉都区,那么,玉都区的经济,依旧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朝前发展。

第九十四章 优势
更新时间2011…12…21 9:06:57  字数:4200

 水泥厂生产出来的第一批6000吨水泥,销售一空,而且全部是现款。
  赵德立满脸笑容,宋涛高兴的有些手舞足蹈,两人迫不及待前往区公所,水泥厂取得这样的开门红,他们可真是没有预料到,按说新生产出来的水泥,需要接受市场的审视的,不过,采购水泥的人根本没有多说什么。
  “徐书记,张区长,开门红啊,大好事情,水泥厂生产的6000吨水泥,全部销售一空,我们的销售人员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出去宣传,按照这样的形势发展,水泥厂可以加足马力生产了。”
  张世奎当然高兴,水泥的销售好,意味着区财政的状况大为改善。
  “好啊,这是兆头好啊,徐书记,看来,黄科长前些天说的话,还真是起作用啊,水泥厂一定能够迅速崛起的。”
  张世奎对徐少杰佩服之至,准确的决策比什么都重要,担任主要领导人的,不需要事必躬亲,大可以背着手指挥,只要指明了准确的方向。
  徐少杰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水泥是张绍才全部买下了,张绍才的工程需要水泥,在水泥厂尚未开工之前,张绍才就给徐少杰说好了,今后,张氏建筑集团公司的工程,大部分都会使用玉都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徐少杰当然不会反对,开门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鼓舞士气,可以让所有人安心,不过,仅仅依靠张绍才是不现实的,玉都水泥厂必须要扩大销路,要从多方入手,在激烈的竞争中稳稳立足。
  “开门红是很好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不过,销售渠道还是要不断拓展,我的意见是,在南边的5个区镇设立临时销售点,水泥厂可以物色愿意销售玉都水泥的商贩,我们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相关的运费,计入水泥的成本中间,这样做,用户是非常满意的,同时,我们玉都水泥厂是新开办的企业,在宣传方面,一定要多考虑,市场是无情的,一次的成功固然可惜,但我们千万不要自满。”
  张世奎、赵德立和宋涛仔细回味着徐少杰的话。
  “徐书记,这样做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清楚的,区镇的居民和农户建房的时候,联系车辆,到市水泥厂拖水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我们水泥厂这种送货上门的方式,一定会得到居民和农户的支持的,成本摊到水泥里面,水泥厂不过是增加了不多的工作量,这样看来,水泥厂的销售队伍还需要加强啊。”
  “嗯,销售队伍,不一定要增加人员,水泥厂是企业,销售可以和收入挂钩,这样一来,销售人员会钻天打洞想办法,销售水泥,不要怕他们的钱拿多了,他们的钱拿的越多,我们的水泥厂就会越兴旺的。”
  水泥销售的提成比例,是马工确定的,按照市水泥厂的比例制定的,但市水泥厂和玉都水泥厂的性质完全不同,市水泥厂的职工,都是国家正式的工人,所以,徐少杰和张世奎的意思,都是提高销售提成的比例。如今玉都水泥厂工人的工资,普遍低于市水泥厂,所以,增加销售提成,也是为全部工人提高工资待遇做准备和打基础的。
  赵德立、宋涛迅速和马工商议,马工完全同意,企业最为主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产品质量和销售,于是,新的提成比例,当天就确定下来,在销售科公布了。
  赵德立没有想到,正是这重新确定的销售提成比例,最大限度的调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从这个时候开始,销售科没有了节假日,所有的销售人员,抱定的都是一个宗旨,将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全部销售出去,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每销售一袋水泥,自身的收入就会增加,谁都不会懈怠,以至于在后来,水泥厂的水泥出现了供求紧张的时候,销售科的销售人员扯皮,都要求先发货的情况。
  黄光明将自己关在办公室,用了足足三天的时间,写出来了关于玉都区水泥厂和蔬菜大棚的调查情况报告,有了详实的数据,黄光明写起来没有什么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黄光明将自身的感受和激情全部倾注到材料中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大棚的作用和效果等相关材料,将这些知识写进了调查报告里面,经过了反复的修改,接近5000字的调查报告,终于出来了。
  赵德岭首先开始高度关注玉都区的情况,看了黄光明写出来的调查报告之后,赵德立一个上午没有见任何人,独自在办公室思考,同时吩咐秘书,直接给玉都区打电话,询问了相关的情况,没有人知道赵德岭想了一些什么。下午,许云飞到了市委,在赵德岭的办公室看了调查报告,当即要求市政府办公室将报告复印一份。
  “赵书记,我真没有想到,玉都水泥厂和蔬菜大棚能够这样红红火火啊。”
  “老许,我也没有想到啊,我最为关注的,还是蔬菜大棚,这个大棚如果能够在全市推广,一定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直接改善农户家里的条件啊,黄科长写的这份调查报告,还是用心的,上午我一直在思考,大棚自50年代就开始产生了,东北地区因为气候寒冷,需要保温,所以开始建大棚,我们这里的气候,四季是很分明的,蔬菜上市的季节,大都在夏秋季节,一年中间,有很多的时间,是没有新鲜蔬菜供给的,大棚能够填补这项空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部职工和居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只要能够用心,蔬菜的销售,不会出现很大的困难的,调查报告中间计算了成本,上午我也计算了一下,农户建一个大棚,刨开一些自己有的原材料和部分的劳动力,一个大棚的投入,不超过300元钱,这样一笔钱,通过蔬菜销售,不到半年时间,就可以完全拿回成本,这样短平快的项目,农民是非常欢迎的。老许,我考虑,明年在全市进行推广,市委市政府想办法,为农户找好蔬菜的销售渠道,你看怎么样?”
  “赵书记,我同意你的看法,依照我的估计,徐少杰不会等着看的,年内,玉都区也许会大面积发展大棚的,让玉都区先行一步,在前面淌出路子来,其他区镇就能够少走弯路了。”
  “呵呵,老许,这个徐少杰是个人才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出了这样的成绩,不简单,听说玉都水泥厂的销售不错,他们采取了在区镇设立销售点,送货上门的办法,短时间内就打开了销路,这些,都是徐少杰提出来的主意,我看,市水泥厂也要跟着学习学习了,人家刚刚建起的水泥厂,都想到了这样的办法,老水泥厂可不能落后啊。”
  “赵书记,这份调查报告,我建议直接送给市委的丁书记,后面附上市委市政府对蔬菜大棚和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