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玖耍越鼋鍪切≡郑皇谴蠡觯暇褂性帧?br /> 宋濂不信,要他再重打一卦,一定大吉。
刘基收起了制钱,说:“这岂能像钓鱼?钓不着再下钓饵?”
三人都大笑起来。
刘基没看到漂子动,随便提竿,底下很沉重,忙用力扯,意外地钓上一条二斤多重的鳊鱼,怎么也扯不上来,刘琏拿抄网去捞,才帮了忙。
宋濂说,这真是一条倒霉的鱼。
刘基问起他的县官当得怎么样?没有胡惟庸和陈宁的酷吏之风,县令也当不好。
宋濂倒有几分自得,邻县抓了两个盗贼,送回到安远县来,邻县县令十分不满,因为本县盗贼不在本县作案,专门去盗别的县份。
刘琏也知道这事,一审那贼,你猜怎么说的?他们说,宋县太爷太老实,为人又慈善,若在本县偷抢,上面怪罪下来,他要丢官的,那安远县下一任知县不知是个怎样的刮地皮角色呢!所以不给他添乱。
刘基哈哈大笑,真是什么人有什么福分!
儿子忽然又叫:“咬钩了,咬钩了!”
刘基急忙去提竿,又钓上了一条半尺多长的鳊鱼来。
宋濂说他来得真巧,又有下酒的菜了。
()免费TXT小说下载
刘基乃信口吟道:“钓得鳊鱼不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宋濂拍手称道,确是好诗,有时绞尽脑汁,不一定凑成佳句,信手拈来的却往往字字珠玑。
刘琏说他父亲常常在这儿坐一整天,一条鱼也钓不着,看着别人下网捕鱼,他又生气。
“那当然。”刘基说,“孔子早就说过,钓而不网,钓鱼是君子,下网捕捞就太贪心了。”
几个人又都大笑起来。
刘基扔下鱼竿,垒起三块石,吊上一锅水,江水煮江鱼,他总不忘备好酒。
刘琏过来点火。
刘基对宋濂说:“反正你没事,陪我到谈洋走走如何?”
宋濂问:“哪个谈洋?是与福建接壤的谈洋吗?”
刘基点点头。
“去那里干什么?”宋濂不喜欢去那里,谈洋历来是盐盗聚集的黑地,方国珍当年就是借谈洋之地造反的。
刘基说那里现在也不消停,他打算奏准皇上,在谈洋设立巡检司,以防盗贼、私盐贩子在那里聚众生事。
宋濂说这事得经由中书省,胡惟庸得点头。
刘基想越过他,由通政司直接上达皇帝,不更快捷吗?
“你越过胡惟庸的门槛,不太好吧?”宋濂说。
刘基才不在乎他。现已不是朝廷命官,更不惧他了。
宋濂说:“功高震主者危,好在你早已功成身退了。”
刘基说:“我何尝不明白!我看好了谈洋一块田,那块田风水好,山清水秀,我死后,就葬在那里为好,可我一张口买地,人家喊出了天价。”
宋濂说:“你是谁?你是懂阴阳八卦、阴阳五行的刘伯温。你的《烧饼歌》,连孩子都会吟唱。这次我回家乡当县令才知道,民间百姓都把你刘伯温传神了。”
刘基笑了,主要是别的地方每亩加税五合,处州青田借他光一合未加,百姓便说他好话。
“那也不尽然。”宋濂说,百姓传,他是当今的姜子牙,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能掐会算,会呼风唤雨,能预见五百年后的事情。宋濂说,倘不信到浙东去转转,有些地方,把他供奉起来,早晚三炷香呢。
《朱元璋》第七十八章(3)
刘基说:“这可折杀我了,受人香火,就得为人消灾,我能办什么呀?”
宋濂说,不消灾大概也避邪。他这样的人,挑一块坟莹地不要你高价不是太笨了吗?人家一定以为刘伯温找到了龙脉。
刘基哈哈大笑,日后自己死了,叫琏儿把他随便葬在乱葬岗子里,看他们怎么来效法。
宋濂问:“朝廷有消息吗?”
“你怎么来问我?”刘基说,“你是朝廷命官,我不过是草莽野民而已,哪里知道当朝之事。”
宋濂说,只知四月蓝玉把元军残部追击到酒泉,打得四散逃走,后来又听说朱文忠率大军攻下大宁、高州,蓝玉现在是百战百胜,真有他姐夫常遇春的遗风。
刘基却忧虑这人功越高越危险。
“你是指他个人危险呢?还是社稷?”宋濂问。
()免费TXT小说下载
刘基说此人野心大,狂妄而又骄横,这是遭忌的事;功高盖主,历来不是好事。
宋濂又说起李善长有可能东山再起。
刘基说:“不会吧?皇上好歹把他甩掉了,还会再用他?现在言听计从的只有胡惟庸。”
宋濂笑着告诉他,胡惟庸想让自己的傻儿子当驸马,弄巧成拙,却成全了别人,让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当上了临安公主的驸马。
刘基说,什么叫利令智昏?胡惟庸那么精明到家的人,也逃不出这四个字的桎梏。既然皇上肯招李善长的儿子做驸马,李善长再度出山,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濂说:“我总想,皇上后悔放你归隐,也许会一并把你招回。”
“我再也不上套了。”刘基说,现在很多有学识的高人都怕应召。
“不入仕者,不奉诏就是大罪!”宋濂也知道有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最不值得的是高启。
刘基吃了一惊:“高启?哪个高启?是青丘子吗?”青丘子是高启的号。
“不是他是谁!”宋濂说,“高启是与你齐名的文苑巨匠啊。他何必写那种无聊的诗,丢了命都不值得。”
刘基说:“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高启已不在人世。他写了什么诗惹怒了上头啊?”
宋濂说是犯了皇上的忌讳。
岂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基让他念出来听听。
宋濂于是念道:“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犯忌吗?顶多是无聊。”
刘基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说,这高启该杀。
宋濂好不奇怪,望着他的脸寻求答案。
刘基分析这首诗坏就坏在末句。“夜深宫禁有谁来”,可解释为不会有人来,也可解释为有人会来,是设问。那么除了常往后宫走动的人,谁会来呢?
宋濂说:“你是说,朱……啊,皇上不爱听人提起后宫的事?”
“正是。”刘基说,“你忘了从前宫中的传说?朱元璋不是夜深人静时亲眼见到有人潜入后宫吗?非盗即淫。”
“对了。”宋濂想起来了,蓝玉、李善长的儿子、豫间侯胡美也都常入宫中,有些不雅的风传。
“这都是见不得人的疮疤。”刘基叹道,大千世界,什么不好写,写什么后宫!
宋濂也禁不住浩然长叹,说:“你这一说,我也开窍了,可怜青丘子先生,人头落地了,也未必知道自己触犯了皇家什么大忌。”
刘基也叹息连声。
三
不安的气氛笼罩着尚宫府。这是一个风狂雨骤之夜,雨鞭抽打在房上,那声音有如铁马冰河一样。
楚方玉的房子里高高低低地点了很多明烛,楚方玉在桌前写着什么。写了一会儿,她站起来,在房间轻轻走动着,她把一柄八寸长的利刃藏在了衣服底下。
外面响起了一片脚步声,朱元璋在太监和宫女簇拥下进来了。他们替朱元璋脱去了挡雨的斗篷,都陆续退出了。
她最怕的一天,也是迟早要到来的一天,就伴随着讨厌的风雨走进了尚宫府。好在她有最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她看来,她只须履行人生的一个程序,也许是最后的程序。
朱元璋微笑地坐下,看着楚方玉。灯下的楚方玉冷若冰霜。
朱元璋说:“人都说女人妩媚最动人,我却爱看卿这冷若冰霜的样子,更加楚楚动人。”
楚方玉不动声色的望着他,心里充满厌恶感。
朱元璋打了个哈欠,说:“李醒芳已经没事了,有了朕的丹书铁券,他就是犯法都没人追究了。方玉,朕是为了你才枉法的。”
楚方玉仍不出声。
朱元璋用极为动情的语调说,这一天,他等了多少年啊,当年她喂他珍珠翡翠白玉汤过后,有好几年,她的影子一直在朕眼前晃,朕一是想报答她,二是想拥有她。朕并不知道她就是名震华夏的两个才女之一,我朱元璋没念过多少书,却仰慕有学问的人,能让你陪伴朕,也是朕一生中最值得庆幸的事。
朱元璋边说边向她靠拢,楚方玉向后躲闪着,说:“你别过来。”
朱元璋说:“啊,对了,朕答应过你,封你为贵妃,封什么好?朕想过了,封卓文妃如何?汉代的卓文君不是最有才气的吗?这个封号你满意吗?”
楚方玉直到这时,仍想有另外一条路,哪怕是独木桥让她走。她说,皇上,既是尊重学问,敬重读书人,就不要做让斯文扫地的事。她可在宫中给皇上做个勤勉的女官,为皇上尽力,希望皇上不要强迫她当妃子,天下温顺的美女多得很,他们甚至可以成为诗友、文友。
《朱元璋》第七十八章(4)
“你说什么?”朱元璋不认识似的打量着她,这样的话早已不能打动他了,他要的是美色,而非学问、道德。他说,“你骗朕?你是什么人?你居然敢这样不识抬举。告诉你,你现在就是说出天花来,你也休想让朕改变主意,你愿意不愿意,朕今天都要临幸于你。”
朱元璋已经上去撕扯楚方玉的衣服了。楚方玉挣脱出来,向后闪。朱元璋仍不放弃,他说:“自从朕登极以后,还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这样对朕呢!也好,让朕尝一回用强的滋味。”
当他又一次扑上去并把楚方玉拥在怀中时,楚方玉猛地抽出藏在怀中的八寸利刃,凉飕飕地横在他脖子上。
朱元璋吓呆了,说:“你,你干什么?”
楚方玉推开他,说:“你再逼我,我就杀了你,然后自杀。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可皇上未必舍得你的江山社稷,你的财富和美人。”
朱元璋渐渐后退着,连连说:“别这样,别这样,你真是个烈女,朕绝不相强,还不行吗?”楚方玉说对了,比起江山社稷和永远享不完的荣华富贵来说,一个美女就大不成比例了。
他已经退到门口了,背后的手摸索着拔开了木板门的门闩,然后猛地拉开门狂奔出去。
楚方玉露出了快意的笑容。
随后云奇带人一拥而上,把楚方玉绑了起来。
此时的楚方玉不是求生,而是求速死了,她救出了心爱的人,自己也未受辱,她无憾了。
朱元璋够狼狈的了,他一口气跑到了御花园。
惊魂未定的朱元璋坐在御花园长椅上喘息着,两眼发呆。
郭宁莲过来,发现了他,问:“皇上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坐着?”凑到跟前看看他呆滞的眼睛,不禁问:“皇上怎么了?”
朱元璋喃喃地问:“你说,世上真有不爱权势、金钱的女人吗?有吗?”
郭宁莲似乎明白了什么,反问:“莫不是陛下碰上了这样的女人?你早该碰上一个了。”
朱元璋狠狠地瞪着她,却没有发作。
楚方玉当然没有资格再住尚宫府了,她被打入冷宫。冷宫不过美其名而已,其实根本不是一间正经房子,是从一个库房边接出来的厦子,石头砌的,里面堆放了一些不用的马桶、痰盂之类。没有床、没有家具,地上铺着烂草,这就是她的铺盖了。
她披散着头发,双目早已变得麻木、痴呆,望着夜幕星空,仰着头像在倾听天籁之声。
四
朱元璋的好心情被楚方玉打入了低谷,在接待从濠州归来的李善长时,也打不起精神来。
李善长问:“陛下龙体欠安吗?看上去有些疲惫,也许是为国事操劳的。”
朱元璋只能遮掩,近来心情是不好,苏、松、嘉、湖一带水灾很重,有十三万户受淹,颗粒无收,好歹调剂十三万石粮过去赈灾,又恐州县官中饱私囊,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
()
在场的朱标说他代父皇去放赈,看着灾民的惨状,心里很不好受。
李善长说,如果不是皇上给天下百姓以休养生息机会,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大灾之年,没饿死人,没出乱子,哪朝哪代都办不到。
朱元璋问中都修得怎么样了,他表示颇有歉意,百室先生虽已致仕,却未能让他过轻闲日子。
李善长说为社稷出力,是应该的。修中都的事,老臣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懈怠,好在已初具规模,他正想请皇上得闲时回去看看呢。
朱元璋说他一定回去,太子有时间可先去看看。这次太子代他去江浙一带赈灾,很得民心。他已决定,今后凡大臣有何奏章、政务,都先启皇太子,然后再奏报给他。
朱标怕自己不行,会耽误大事。
李善长说:“怎么会呢。这也是皇上历练太子的意思啊。”
朱元璋想起旧事,感慨万千,光阴迅速,转眼即是百年。想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