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案子总数恐波及几万人。
《朱元璋》第八十三章(5)
朱元璋暗自庆幸没有牵涉到他身边执掌国家权柄的几位重臣,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朱元璋问大家:“你们说怎么办?”
胡惟庸说:“杀无赦,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里面有几个是臣荐用的,臣也有失察之过,请皇上处置。”
朱元璋冷笑,若这么说,朕应领有责任,哪一个不是朕任用的呢!
朱标怕动荡太大,主张能少杀,还是少杀为宜,起到杀一儆百作用就是了。
朱元璋说:“又来了!有人说朕上元节时杀刁民是玉石不分,讲这话,也有道理,这是君子之心,恻隐之道,可谓至仁。但这种仁义之道,行于君子则可以,行于小人绝对不可。像郭桓案上所牵涉的高官,如此腐烂,朕如何取信天下?不杀何以平民愤?即使有个把杀错了,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在所不计了。”
徐达说:“胡丞相是有过的,户部出了这么大的娄子,不仅是失察的事!”
胡惟庸恨徐达恨得牙痒痒的,这老东西,什么时候都不放过他。
胡惟庸胆战心惊地望着朱元璋,幸亏朱元璋没说什么,只说,“朕要休息一会儿,你们下去吧。”
众人离殿时,朱元璋又叫:“徐达,你晚走一步。”
徐达站住,胡惟庸有点六神无主了。
六
自从金菊被朱元璋羞辱了以后,她再也没有正眼看他一眼,晚上灭灯路过奉先殿,她也绝不往奉先殿看上一眼。她心如死灰,也再不存非分之想,想生个皇子了。但她见到孩子,总是不由自主地喜爱,她特别喜欢郭宁莲最小的儿子朱栋,长得虎头虎脑,惹人喜爱。也许他还小,心目中的尊卑贵贱观念还很淡薄,他没事总爱往金菊那儿跑,金菊总是预备了各种各样好吃的哄他。他们的接触,一定程度是郭宁莲默许和纵容的,她太可怜金菊了。
这天郭宁莲正在教她的小儿子朱栋写大字,朱栋写了“天地君亲师”五个字,描了又描,郭宁莲说:“写字不能描,重来。”
朱栋噘着嘴,只得重写。
()免费TXT小说下载
这时金菊提个篮子进来了,朱栋嗅了嗅鼻子,说:“米粉糕!我闻到味了!金菊,你是不是又给我送米粉糕了?”
金菊说:“你这小鼻子真灵!”
郭宁莲拍了儿子一下:“没大没小,金菊是你叫的吗?”
朱栋仰起头说:“那她叫什么妃?她也不是父皇封的妃子呀!”
这一说,金菊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郭宁莲说:“叫干娘吧。”她望了金菊一眼说:“算命的给栋儿算过,命中缺水。”
金菊满怀希冀地说:“那真巧了,我的命里多水。”
郭宁莲说:“所以呀,我一直想给他找个水命的干娘,栋儿又跟你挺亲的,你不正合适吗?”
金菊从提篮里端出米粉糕,朱栋扔下毛笔,抓起来就吃。金菊说:“皇妃不是开玩笑吧?”
郭宁莲说:“有这么开玩笑的吗?我都向皇上奏明了。”她又问儿子,认这个干娘行不行?朱栋巴不得呢,忙点头。
金菊激动得泪花闪闪,说不出话来。
郭宁莲看了她一眼,对儿子说:“别光顾吃,喊一声干娘!”
朱栋真的喊了声:“干娘。”金菊竟至呜咽起来。
《朱元璋》第八十四章(1)
图穷匕首现,灭徐达翦除政敌,却牵出了麻太医投毒旧案,朱元璋技高一筹,抢先抓住筹码,井中的祥瑞于是成了凶兆,剩的只有铤而走险了,对皇上不满者皆我盟友。
一
郭桓一案对开国不久的大明王朝的震动,远远胜于事情本身,有的高官显爵是心理的震撼。有几个人屁股底下是没有屎的呢?朱元璋绝不容许他的臣子贪墨,这是不容置疑的,想瞒过朱元璋的眼睛更是最难的事。
胡惟庸被徐达咬了一口已胆战心惊,皇上又单独留下了徐达,焉知不是对付他的?他很少有这样失态的时候,走出奉先殿时竟失足摔了一跤。李善长看在眼里,特地约了弟弟李存义一起过胡府去安慰几句,利益所系,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李善长要他别在乎徐达,说话向来直来直去,武将嘛,他劝胡丞相不必介意。皇上不是没说什么吗?
李存义说:“皇上可是又把徐达单独留下密谈了。”
李善长叫他们不要疑神疑鬼了。皇上这次杀了六部和地方大员那么多,短时间不会再大兴狱讼了,大家谨慎些为好。郭桓这些人也实在太不像样子了,咎由自取。
李存义说:“我看皇上和从前大不一样了。”
胡惟庸问:“怎么个不一样法?”
“多疑。”李存义说他谁也信不着,连跟他起家的元老也一样说杀就杀,说贬就贬。如果我们不留条后路,日后说不定怎么样呢。
李善长说,怎么留后路?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把他请出来,是福是祸,都躲不了的。他提醒他们俩现在又结成儿女亲家了,地位本来显眼招人忌,更应慎而又慎才行。
李善长又补充说,谁都有打盹的时候,老虎也一样,但你不能因为老虎打盹你就以为他不再吃人。
他没有展开来分析,但听的人都懂,李善长是在暗示,如果老虎不打盹,再深究下去,胡惟庸也会被株连的。
李善长人老了尿频,他去厕所尿尿的时候,李存义小声对他亲家说:“幸亏皇上不耐烦了,郭桓案没好好细审全杀了,你可以舒一口气了。那些人断没想到会这么快上法场,还等着你救呢。”
胡惟庸尝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他预感到皇上对他是引而不发。
李存义说:“看来,不能等着送死了。”
胡惟庸看了他一眼。
()好看的txt电子书
胡惟庸送李家兄弟上轿前,一个内廷小太监在二门那里等他呢。胡惟庸忙把他拉到一旁。
小太监二乙早成了他的眼线,他来报告,徐达说了丞相一大堆坏话,他说不该将那些犯官杀得太快,一定能把胡惟庸牵扯出来。
胡惟庸咬牙切齿地说:“这老东西。”
二乙又说:“徐达说你包藏祸心,有好多事不向皇上报告,专权。正好刘基上了一份遗书,说你久后必反。”
胡惟庸问:“皇上怎么说?”
二乙说:“皇上只说了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胡惟庸脸色越发不好看起来,他对跟过来的管家说:“赏他两贯钱。”自己忙着与李善长道别去了。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胡惟庸恼恨自己流年不利,犯小人。从前是刘伯温总与他过不去,好歹这根刺拔出了,又蹦出个不要命的徐达。这根刺不拔,他没有好日子过,徐达不比别人,他的资历、地位、功劳,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说话的分量举足轻重,对胡惟庸的危害也最大。
他辗转反侧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除刺的办法,他要买通徐达跟前的一个人。
这天散朝后,浑身疲软的胡惟庸半躺在榻上,门人领了一个壮实汉子进来,胡惟庸客气地坐起来,对侍从吩咐:“给福寿倒茶。”这个福寿就是徐达府上的把门人。
“小人可不敢当。”福寿莫名其妙地看着胡惟庸,“不知丞相大人叫我来有什么吩咐?”
胡惟庸说:“你坐。你在徐达府上干什么呀?”
福寿道:“把门。”
“很辛苦啊。”胡惟庸又问他把了几年门了?
“六年了。”福寿答。
“这么长时间?”胡惟庸抱打不平地说,他府上把门的过了三五年,早都放了七品知县了,这徐达,太刻薄下人了。
福寿却毫无怨言,称自己也只会看门。当县太爷,他还打怵呢,不会过堂审案,不是误事吗?
“你真是个老实人。”胡惟庸说,“你到我这儿来,给我当贴身保镖,每月给你二十两银子,怎么样,来不来?”
福寿说:“丞相大人看上我什么了?我哪值这么大价钱啊?”
“你乐不乐意吧。”胡惟庸说。
“这么抬举我,哪有不乐意的。”福寿说,“只是,徐大将军待我也挺好的,我总得好好说一声,不然对不起人家。”
“随你。”胡惟庸又问他成亲没有?
福寿说,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谁肯跟我呀!
胡惟庸拍了拍手,立刻走出来十多个花枝招展的丫环,胡惟庸问福寿:“你看她们美不美?”
福寿只看了一眼,就低了头,脸通红。
胡惟庸挥挥手,让她们下去后说:“这些人当中,你随便挑,选中哪个,哪个就是你媳妇,成家的一切,你不用操心,我来管。”
《朱元璋》第八十四章(2)
福寿受宠若惊,又百思不解地问:“我福寿是个什么人物啊,值得丞相这么为我操心?莫不是胡丞相有什么事要我办?”
“你真是个聪明人。”胡惟庸说他有一个仇人,想请福寿帮他除掉。
福寿点了点头,说:“行。其实,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想除掉谁,抓起来关进刑部大牢不就完事了吗?还用自己操心?”
()
胡惟庸说他的这个仇人不是随便能抓、能杀的,皇帝也让他三分。
福寿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说:“你,你是说,说,徐,徐大大将、将军?”
胡惟庸点点头:“不然就不请你了。”
福寿的头摇得同货郎鼓似的,连连说:“不行,不行,我可不能对他下手。”
胡惟庸问:“为什么?”
福寿说:“人得讲良心啊,我跟了大将军这么多年……”
“跟了六年,不还是个把门的吗?”胡惟庸不屑地说,“把门的狗而已,他有什么良心!”
福寿说:“反正说什么也不行,丞相另找别人吧。”
胡惟庸放下脸来:“你不干,你还能走出我的相府吗?”
福寿傻了:“丞相……”
胡惟庸又笑了:“你就是出得去,你回到徐达那里也没命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福寿惶惑地盯着他。
胡惟庸告诉福寿徐府里有他的耳目,你一举一动都在我掌握之中。你不下手,我的人就会把你的事告诉徐达,我事先写了一封叫你下手杀他的信,把这信往徐达手上一交,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你想想吧。说罢,胡惟庸伸了个懒腰走了。
扔下福寿一个人可怜地在那里发呆。
二
福寿当然也想得银子,说上一房亲事,可那代价是杀自己的主人。他当然不能干。不干自己就得罪了丞相,胡惟庸要处置他这么个小人物,不和捻死个蚂蚁一样吗?
福寿好不犯愁,便买了一斤酒,也不吃菜,在门房里一口接一口地喝起来,竟误了事。
夜里,徐达骑马归来,却见大门紧闭。随从大叫:“反了!看见将军回来,怎么不开门?”
随从跑到门房一看,福寿正在喝酒,已喝得东倒西歪,还在喝。随从上去打了他两个嘴巴,福寿才醒过来,问:“大,大将军回来了吗?”
随从不理他,自己去开了大门。
徐达大怒,叫人把福寿押到了大厅里,徐达要教训教训这个不守规矩的人。
福寿跪在他面前,徐达说:“你跟我不是一年半年了,怎么连规矩都不懂了,当班看门的时候喝起酒来?”
福寿说:“小人心里有事难过,是借酒浇愁啊。”
徐达笑了,感兴趣地问:“我倒想听听,我们福寿浇的是什么愁啊?”
福寿说:“有人雇我来杀你,我不下手,就陷害我,说要借大将军之手除掉我。我跟大将军这么多年,别人给我金山银山我也不能动心,也不能背主啊。”
徐达沉吟了片刻,问:“想杀我的人只有一个,胡惟庸,对不对?”
福寿吃惊地看着他:“我都告诉大人了,他再陷害我,你可千万别信啊。”
徐达说:“你说了实话,我还会信别人的吗?”
福寿被徐达派到塞外蓝玉那里去谋差了,徐达并不在意胡惟庸的小手段。
这天他有意绕远路过胡惟庸相府前,只见门前车水马龙,来往的轿子不断,大门洞开,门口放了收礼的红毡桌子。
徐达拍拍大轿扶手,叫轿夫停一下。
落轿后,徐达问:“胡丞相家办什么喜事这样贺客盈门?我怎么一点信不知道,去打听一下。”
跟随跑去问了,马上回来说,胡丞相府中出了奇事,一口很深的古井里忽然长出一棵竹笋来,蹿出水面十丈多高,因为称奇,一传十,十传百,文武百官都来观看贺喜。
徐达皱起了眉头。
随从问:“进去看看?”
徐达说:“别扫人家兴,走。”
大轿抬过去了,显然胡惟庸得到了徐达路过的消息,带儿子胡正跑出来,却不见影,忙问门人:“徐大将军呢?”
门人答:“停了一下又走了。”
胡惟庸怅然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