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率御林军去清剿潭王朱梓的三千甲士,很快就土崩瓦解了,独独朱梓逃脱了,胡惟庸却向朱元璋奏报,也许朱梓根本没有来,是下面干的事,不然为何不见朱梓的影子?
朱元璋便派人去长沙看看究竟,他已经不会容许朱梓活在这个世上了,不管他是谁的儿子,从达兰这样嫉恶如仇行刺朱元璋的事来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是不言而喻的,朱元璋想起来一阵阵后怕,竟让一条化成了美女的妖精在御榻旁睡了二十来年。
《朱元璋》第八十九章(1)
只因为想把王冠换成天子的天平冠,换得一把大火把自己烧成灰。古井喷酒是个现实的童话,而制造童话的人是位极人臣的智者。
一
达兰是被连夜用苇席卷出宫门的,按朱元璋的吩咐,随便找个地方埋掉,不要留下任何记号,他要把达兰从这个世界上,也从他的心上彻底抹去,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收拾在逃的潭王朱梓那就易如反掌了,几天后长沙方面的奏报称,朱梓居然在事泄后又潜回长沙王宫中蛰居起来,大概朱梓并不知道他母亲已被处死的消息。
对于胡惟庸,朱元璋只得等待时机。胡惟庸没想到的是,他那个晕晕乎乎的儿子成了他的掘墓人。
这一天,胡正带着家人骑马在街上闲逛。管家卢仲谦骑马与他并行。卢仲谦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美丽少女坐在花车上,就指给胡正看:“你看,那车上的女人好美呀!”
胡正也看见了,快马加鞭往前赶,卢仲谦知道他的鲁莽劲,就劝他别在这下手,人多眼杂。跟着她,在没人地方下手。
“我等不及了,”胡正说,“皇上不招我驸马,我自己找一个更好的,我是驸马他爹。”
胡正马快,已来到花车旁,他弯下腰,伸手在少女脸上摸了一把,说:“小娘子,我给你当驸马吧!”
那少女吓得尖叫,赶车人显然是少女的亲人,他大声怒斥:“光天化日,在天子脚下,你好大的胆子!”
胡正干脆跳下马来,上去拉扯少女,少女打了他一个嘴巴,胡正大怒,叫家人:“上,给我抢走。”家人便蜂拥而上。
路人皆不平,大叫:“反了,反了!”“这也太欺人了!”“快去告京兆尹衙门。”
由于人多,又是一片叫喊声,拉车的马惊了,竖起前蹄长嘶一声,拼命狂奔,先是把少女掀了下来,因胡正想上去搂抱少女,少女一闪下车,他扑了个空,被带到车辕子下面,被惊马带出几十丈远。胡家家奴叫着追赶而去。
()好看的txt电子书
惊车跑远了,胡正已经躺在地上不动了,地上一摊血。
卢仲谦大怒,抽了赶车人一鞭子,说:“给我抓起来,叫他偿命!”
奴仆一拥而上,抓了车夫和他的女儿。
看热闹的百姓议论纷纷。有的人认出了闯祸者是宰相的儿子,谁惹得起呀,大家敢怒不敢言,眼看着他们抓了赶车的父女,又见丞相家丁又要抓在场的人去见官作证,人们一窝蜂地散了个净光。
此时胡惟庸正在接见来自占城的友好通使,他们的进贡每次都是很吸引人的,特别是南海无与伦比的大珍珠和血燕燕窝。
占城?|穴越南?雪使者呈上贡单后,一再表白,占城王爷向大明天子致意,他们永远称臣纳贡,绝不反叛。
胡惟庸看着清单说:“好,好。”把单交给身旁的李存义,李存义提醒地,“总得让他见见皇上吧?”
“不必。”胡惟庸又转对使者,吩咐他们先到迎宾馆住下,明日他会宴请各位。
占城使者动问什么时候可拜见大明皇上?
胡惟庸说:“皇上龙体欠安,怕不方便,你们等消息吧。”
占城使者唯唯,不敢说什么。
这时卢仲谦慌慌张张进来,附在胡惟庸耳畔说了一阵。胡惟庸脸色骤变,大吼道:“大胆刁民,这还得了!送什么京兆尹,先把车夫砍了,女的押回府去,我回去再审。”
卢仲谦说:“是。”又急匆匆出去了。
李存义侧头问:“怎么了?”
胡惟庸说他儿子叫人家用马车活活拖死了!
李存义说:“丞相快去处置善后吧,不能轻饶了刁民;使者这边,有我呢。”
胡惟庸便站起来,向占城使者拱拱手,说:“我要为皇上去请御医,太常寺丞陪你们到迎宾馆去,失陪。”
使者站起来:“多谢胡丞相。”
胡正暴亡的消息,早有锦衣卫的人探到风声,报告了云奇,云奇转达给了朱元璋。
这天早朝时胡惟庸没到,这是很少见的,他托陈宁代他告假。
陈宁对朱元璋禀报,丞相的儿子无缘无故被人家的马车轧死了,他请皇上恩准两天假,办办后事。他特别加重语气强调了“无缘无故”。
朱元璋说:“你这御史中丞袒护他太过了,朕听说,是他儿子调戏民女,自己弄到车底下毙命的。”
陈宁忙说:“详情不知,臣再去查查。”
“查什么!”徐达道,“我早派人去查了,胡惟庸竟敢越过司法衙门,自己将那马车夫活活打死了!人家家人击了登闻鼓告御状了。”
陈宁故意装傻:“是吗?不会吧?”
朱元璋哼了一声,说:“你去传话给胡惟庸,这案子交他自己办。”
陈宁吓得一声不敢吭。这可不是好话,叫胡惟庸自己审,审谁?审他自己吗?这明明是皇上刁难他呀!看起来胡惟庸已经不是失宠的事,灭顶之灾就在眼前了。他本人的预感正在被印证。
二
在朝堂上朱标虽然没有插言,却也在肚子里猜测父皇的下一步棋怎么走法,胡惟庸的相权如不遏制,确实要出大祸了,连朱标这样温和的人都觉察出胡惟庸过分了。
晚餐他与朱元璋同桌进膳。
朱标问朱元璋:“父皇要削相权,要从胡惟庸草菅人命开刀吧?”
《朱元璋》第八十九章(2)
朱元璋说:“朕叫他自己审自己的案子。”
朱标笑了:“这我可不明白了。父皇,这不是逼他反吗?”他认为对事情有害无益。
朱元璋意外地说,怕的是他不反。
朱标愣了片刻,似乎明白了父皇的用意。他提醒朱元璋,胡惟庸已经上了谢罪表,并表示愿意重金赔偿了,花多少银子都认可。
朱元璋说:“朕已经告诉他了,银子再多,是不可以买人命的,朕要他偿命。”
朱标再次提出了异议:“父皇,又说要杀人偿命,却又不抓他,让他自己办自己的案,这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说,人人都知道胡惟庸权势熏天,党羽遍天下,朕如果过早地下手,天下人未必服,叫他自己把狐狸尾巴全露出来,让天下人看清,那时瓜熟蒂落,就连一句废话都不用说了。
朱标说:“儿臣很受益,但是动他,会牵涉很多勋臣,他担心社稷基石动荡。”
“国本在民,不在官。”朱元璋说,一些勋臣仗着自己有功,轻者坏法度,重者谋反,古来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果听之任之,君权旁落,就名存实亡了,朕近来一直在想,也许丞相制就有这个弊端。
在储君面前,朱元璋把这件不同凡响的大事当成疥癣之疾对待,这便是他开导太子“治国如烹小鲜”的风度,朱标确也收益不小。
朱标赞成中书省六部分其权,六部尚书直接效忠皇上,更便于掌握。
朱元璋乐了,这话说到他心里去了,他说:“这么多年,朕第一次听见你说出一回令朕满意的政见。”
他与朱标又说起了朱梓企图谋反的事。朱标认为罪在真妃,她已伏诛,朱梓悄悄溜回长沙去,显然是知错了,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
朱元璋对太子的恻隐之心称为妇人之心。
这时有殿前都尉递上一份飞马递来的奏疏,恰恰是朱梓的谢罪表。朱元璋拆看后又递给了朱标。
朱梓称他一切都不知情,是母亲矫传皇旨,令他进京的,他什么都不知道。
朱标说:“留他一命吧,撤了封爵,软禁也罢,充军北边也行。”
朱元璋却说他这是想留得青山在,断然不允,朱标也便无话可说。他知道,朱元璋是最恨诸王敢生异心的,谁有胆量窥视一眼皇位,都会遭灭顶之祸,当年他分封皇子时就明令“列爵不临民”了,不让他们干预地方政权,不准扩编私养军队,当然是怕他们拥兵自重危及朝廷了。
这时云奇来了,跪在阶下急不可耐地说:“查实了,胡惟庸真的背着皇上接见了占城使者,又截收了贡物……”
朱元璋并没发怒,只哼了一声,吩咐云奇迅速去叫徐达、汤和上殿来。
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不会动用这样的老臣的。朱标料到一场开国以来最大的杀戮就在眼前了,他仿佛已经嗅到了血腥味。
三
孤灯下,朱元璋枯坐。屏风上多了个纸条,上有这样醒目的字:“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七个字不单指胡惟庸。对已死的达兰和朱梓也用得上。他在灯下等消息,也包括长沙方面的消息。
自从溜回长沙后,朱梓吓得关紧王宫大门,整日提心吊胆,生怕母亲出事,后来听说母亲谋刺皇上被诛,他吓坏了,明知上一份“谢罪表”也未必能免死,总比装聋作哑好。
依照王妃的意思,尽早悄悄亡命他乡,或许能活下来。朱梓执拗劲上来,又不肯走,就在这时,有人疯狂地擂响了潭王宫的潇湘门。朱梓忙派人去问,原来是金陵来了御史,有旨意。
该死该活就在今天了,朱梓与于氏交换了一个惶惑的目光,忙奔出去迎接御史,走到半路,家人来报,御史刘玉川带来几千人马,已把潭王宫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起来。
朱梓又打消了去接旨的念头,反正是死,不能落到朱元璋手里。他镇定多了,命令亲兵把守住四门和宫墙,早已设了滚木?石,他下了死令,不准放任何人进来,他要抗拒到底。
()
双方就这样相持着。
夜来临了,外面的报更梆子声,声声凄厉。
于妃对朱梓抗拒的举动大为惊异,这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开了门听候处置,朱元璋不会一点不念骨肉之情的,何况朱梓并没有什么大错。
朱梓说,与其让朱元璋抓去凌迟处死,倒不如自裁,也死得从容些。
于氏大惊:“为什么?这是为什么?你做错了什么?他要对亲生儿子下毒手?”
朱梓说:“我什么也没有做错,如果说错,那就是错在我不是他儿子了。”
“你气昏了吧?”于氏摇撼着朱梓说:“你怎么说你不是皇帝的儿子呢?”
“真的不是。”朱梓说,“我不忍心让你不明不白地当我的殉葬人。”
于妃疑惑地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朱梓说:“一句话,我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的皇子!”
于妃说:“你真的气糊涂了吧?”
朱梓这才告诉她,这是真的,他是大汉皇帝陈友谅的遗腹子,大汉灭亡,母后被朱元璋抢了来,这事既然暴露了,你说,还活得成吗?
于妃又惊又痛又悲伤,不禁抱住朱梓大哭起来,朱梓也哭个不住。
半夜时分,围潭王宫的人们被一阵雷鸣般的吼叫声惊醒过来,但见城中烈焰腾腾,火借风势,越烧越大,几进院子的宫殿、楼台亭榭全烧着了,这是绝望的朱梓绝望的举动,他放了火,同于妃相拥坐在大殿里,与他的皇帝梦一同化作了灰烬。
《朱元璋》第八十九章(3)
四
朱元璋在奉先殿里守候到半夜,忽听门外有脚步声,他走到窗口,见徐达、汤和二人站到了台阶下。
值殿官跑步上来报告:“魏国公徐达和中山侯汤和奉旨到。”
朱元璋说了句:“叫他们进来,不许再放任何人进来。”
值殿官答应一声出去。
随后,徐达、汤和二人一身铠甲进来,站在朱元璋面前,一脸严肃,如临大敌。朱元璋故作轻松地说:“朗朗乾坤,京城里怎么忽然穿起了盔甲?”
徐达道:“我猜想,为皇上靖难除奸的时辰到了。”他已扫见屏风上的字条。
汤和也说:“再放任下去,江山就不姓朱了。”
朱元璋故作轻松地一笑说:“难得你们还和从前一样忠诚。不过,没有那么严重,都在朕掌控之中呢。”
徐达猜的当然不会错,皇上半夜召他们,必有大行动。他们猜到胡惟庸的末日到了。
朱元璋为避免朝野震动,临时又改主意了。先把中书省的人抓起来,涂节是胡惟庸的左膀右臂,别人都不动。先审涂节,抓到胡惟庸的罪证再下手。
汤和问:“这不是打草惊蛇吗?”
朱元璋说:“怕他不惊。惊,必有异常,正好一举而灭之。”
停了一下,朱元璋说:“要把涂节和六部的人全抓来,朕要亲自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