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侍从们从一间贴了封条的屋子里取来纸笔,搬来长案,放在院子中央,朱元璋挥毫写上“人间有戒”四个字。
()
朱允?不知这是何意?怎么有点佛门味道了呢?
朱元璋自有道理,佛门有十戒,不能干这,不能干那,凡夫俗子就没有戒了吗?良心之戒、道德人格之戒、法律之戒,到处是戒呀。
朱允?深深地点头。
这时有一个内廷官过来奏报,说凉国公到京了,他在宫门外等陛下。
朱元璋说:“好啊,去告诉太子,一起见见朕的卫青、霍去病。”他叫朱允?也去。
朱允?担心父亲怕不能动,他咳嗽,天天发烧,这几天更重了。
朱元璋说:“太医不是说见好吗?”
朱允?说:“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
三
朱元璋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了从漠北归来的蓝玉,赐他坐,就坐在朱元璋一尺外的左前方,二人可促膝谈心了。朱元璋还把事先写好的一幅字给了蓝玉,那是“朕之爱将当今卫青、霍去病”,一大方御印鲜红地盖在左下角,蓝玉真有点受宠若惊了,可他那根警惕的神经一点也没有放松,连晋见皇帝,他怀里都揣着暗器,时刻提防被暗算。
《朱元璋》第九十二章(3)
朱元璋对蓝玉说:“大漠的烈日都把你晒黑了,你辛苦了。你知道吗?朕在大臣面前称你是朕的卫青、霍去病。”
这本来是最高奖赏了,没想到蓝玉并不看重。他扫了一眼朱元璋为他写的条幅,吹嘘起自己来,这也是他无法自控的本性使然。他说卫青七次出击匈奴,霍去病出击匈奴六次,他蓝玉从傅友德征蜀,与徐达北征,与沐英讨西番,再出兵云南,这次挥师三十万里远征漠北,杀元太尉蛮子,生俘元吴王朵儿只,代王达理麻及官属三千人,卫青、霍去病算什么!
朱元璋大为不悦,就想敲他一下,说:“有人告发你在东昌占民田,又听说你养庄奴和干儿子几千人,有这事吗?”
蓝玉强词夺理,养多少干儿子,这并不犯条律呀。
朱元璋警告他蓄私奴、强行闯关,这可是国法所不容的。
蓝玉说:“不是刻在我的铁券上了吗?臣以后注意就是了。”
朱元璋说:“有功更要戒骄才是。”
“是。”蓝玉却反唇相讥,要皇上不能偏听偏信,有些人,看见别人有功,就眼红了,就放暗箭伤人。
朱元璋有点厌恶地看着他。
蓝玉知他心上不快,便又施展他认为最有效的手段,他突然压低了嗓子说:“皇上,臣给皇上带回来一个尤物,是元朝太子的太子妃,长得太美了,我实在不忍心杀她。今晚上就把她送进宫来吧?”
元太子妃的出众和妖冶风骚,朱元璋也是早有耳闻的,他的气消了一半。
朱元璋说:“难为你这么远带回京师来。好了,你在京里休息些日子吧。”
蓝玉站起来:“我想去看看太子、太子妃。太子不是病了吗?”
这是一种提示,朱元璋这才记起来,太子妃即是常遇春之女,作为常遇春内弟的蓝玉不就是太子夫妇的舅舅吗?
朱元璋表示赞许,却并没往亲情上说。
其实在蓝玉进宫等候召见的时候,早派人把元太子妃送进来了。朱元璋一发下话来,舌头已经治好的云奇叫人把达兰的仁和宫收拾了一下,让元太子妃住了进去。如今云奇虽然能说话了,因舌头短了一截,常常是含混不清。
云奇知道元太子妃必定受宠,便多派了几个太监宫女去服侍。
元朝太子妃正在沐浴,有几个宫女陪着她,她总是面带笑容,和谁都自来熟。
一个宫女在为她搓背,元太子妃问:“你们皇上有几个皇后妃子呀?”
()免费电子书下载
宫女说:“皇后过世了,贵妃嘛,我们也数不清,总有二十来个贵妃吧。”
“宫女有多少?”太子妃又问。
“我只知道坤宁宫,有四十多个。”宫女答。
“噢,”太子妃说,“你原来是伺候皇后的。”她咯咯一乐,问,“听说,皇上想睡哪个宫女都行,叫幸,是不是?”
宫女答:“我不知道。”已经羞得不行了。
太子妃又问:“他睡没睡过你呀?”
宫女羞红了脸,说:“你怎么能问出这种话来?”
元太子妃说她是傻丫头,叫皇上睡了,才有出头露日的机会呀,就能封嫔、封妃、封皇后,不然你老死在宫中,也尝不到男人滋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白活了。
“你快别说了。”宫女说。
元太子妃说:“我看你挺灵的,你呀,长得也不丑,你得在皇上面前撒娇,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勾引他,这你才有希望。”
宫女气得把搓澡的丝瓜瓤砰一下扔在水中,元太子妃非但不气,反倒咯咯地笑起来。
朱元璋带着云奇等人向元太子妃临时宫殿走来,离很远就听见清脆的笑声。
朱元璋在门外站住,问:“谁这么没规矩?”云奇答不上。
站在宫门口的尚宫女史答:“是新来的妃子。”
朱元璋说:“她什么也不是,朕什么时候封她为妃了?”他把众人留在门外,背着手走了进去。
元太子妃突然发现侍候她的宫女霎时全走光了,偌大的洗浴房里只有一个大木桶摆在中间。她叫了声:“人哪?再兑点水。”
一盆水顺她后背倾入桶中,元太子妃激灵一下,忙抱住肩,斥责道:“你是木头人啊!怎么不兑热水兑凉水?”
她听到男人嘻嘻的笑声。一回头,见一个又老又丑的大下巴男人,顿时吓得尖叫,双手本能地护住胸部。
朱元璋双手撑着木桶说:“朕怎么是木头人呢?朕是有情有义的人啊。”
元太子妃说:“你就是皇上?”眼里有几分恐惧。
“怎么,不像吗?”朱元璋伸手往她的身上撩水,“来,朕帮你洗浴。”
“不用。”她想躲也无处可躲,只得任朱元璋的一双手往身上撩水,在她肌肤上摸来摸去。
元太子妃说:“我以为你长得和蓝玉将军差不多,只是年龄大些。”
朱元璋的手停止了动作:“怎么,你嫌朕丑?”
元太子妃改口奉承说:“皇上有的是威仪,这是别人所没有的。”
朱元璋这才又转怒为喜,两手向下一滑,元太子妃说:“圣上这么急吗?等我穿好了衣服再……”
朱元璋干脆把她从水里水淋淋地抱了出来,元太子妃勾着他的脖子咯咯地乐着。
《朱元璋》第九十二章(4)
太子妃常娥正看着顾太医令和司药局的人煎药。
常娥问:“到底太子怎么样啊?他整夜地咳,老是痰中带血,人也越来越瘦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顾太医令说太子得的是痨病,由肝火太盛引起,要好好养才行,要太子妃多劝劝他,太子的心事太重,太操心了。
太子妃说:“可不是。皇上大事小事都让他先办着,他办了,皇上又总是不满意,他就十分着急。”
这时外面有人报:“征北大将军凉国公到。”
常娥忙迎出去。
常娥见了蓝玉说:“唉呀,舅舅,有多久没见了呀,你总是在外面打仗。”
蓝玉高视阔步地走进来,说吃皇家俸禄,不吃辛苦怎么行?不说半个江山由我扛着也差不多,徐达、汤和老了,现在是北有我蓝玉,南有沐英,保着大明江山。
常娥听他口气如此之大,忙目视左右,低声劝道:“隔墙有耳,舅舅说话小心,已经有说你居功自傲了。”
蓝玉说:“这话,在皇上面前我也敢说。他杀胡惟庸行,杀我蓝玉得想一想。”
常娥更加惊惧:“舅舅喝酒了吧?”
蓝玉说他滴酒未沾,怎么会醉?
常娥说太子病得挺重,叮嘱蓝玉在他面前什么也别说。
蓝玉:“你不是我外甥女吗?我跟别人说不着。”
太子已经极度虚弱,勉强半躺半坐地与前来探视的蓝玉交谈,他不住地咳嗽,痰中带血。
朱标很灰心,说他这病怕是好不了啦。
“你可别这么说,”蓝玉说,“有人巴不得你短寿呢,你可不能轻易让出这个位置来。”
听他话里有话,朱标问:“舅舅好像有话要说,若有话,去跟父皇说吧。”
“我不敢。”蓝玉说他只想提醒太子一下,让他快快养好病,什么邪祟都没有了。
朱标问他到底听到什么了?
“不是听到,而是亲眼所见。”蓝玉小声说,依他看,燕王野心不小,时时在准备夺嗣。
朱标正色道:“这不可能,这种谣言早就有,我不信,父皇也不信,舅舅不要再说了。”
“难怪都说太子太善良。”蓝玉说,他到底是太子妃的亲娘舅,他不向着太子向着谁?他因为年年征北,多次路过燕京,亲眼看见燕王的车驾、仪仗和皇上的一模一样,这若叫皇上知道了,得了吗?
朱标说,年轻人讲点排场是有的,此前也有人告发秦王用皇上卤簿,他去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了就是了。
“燕王可是有心计的人。”蓝玉说,他指使身边重用的道衍和尚散布,说燕山是一条龙脉,有天子之气,这是什么意思?非欲谋反而何?
朱标宽容地为燕王辩解,他和燕王从小在一起读书,脾气很相投,他从来都很敬重太子,不可能有这种事。
蓝玉长叹一声,说信不信由他。蓝玉又说自己其实与燕王也没有私仇私怨,不过是怕大明江山因立储夺嗣的事而不稳,才冒死说这事。
朱标说:“我知道你没有坏心,但这事也绝对不可再提了。”他又剧咳起来。
宫女为他捶了一会儿背才缓过气来。蓝玉站起来,说:“燕王可回京了,名义是探太子病,我看心怀叵测,你在他面前要挺住,不能说自己病重的话。你好好养着,我改日再来看你,想吃什么,说话。”
朱标望着他的背影,陷入沉思。燕王已经来看过他了。他虽然把蓝玉的话全都堵了回去,却也不是一点没动心,朱棣是什么样的秉性,朱标能不知道吗?他这次回来,真是为了探太子病吗?
燕王朱棣在朱元璋面前报告北边情势:“现在元朝残部已成不了气候了,儿臣在燕京北边加固、加高了长城,会刻意防守的。”
朱元璋提出,南面番夷不可惧,历史上总是北方骠悍的游牧族南侵,汉代的匈奴,宋时的辽、金,后来的蒙古人,所以他认为燕王的封地实际是大明江山北面的屏障,朱棣该是大明江山的万里长城。
()
朱棣心里很受用,说完正题,又说:“我方才去看了太子的病。”说到此处却打住不说了。
朱元璋问:“你看病势很重?”
朱棣说:“如果太医不力,是不是到民间征集秘方、验方为好?”
朱元璋:“这些天朕心里没底,你皇后娘走了,朕塌了半边天,如果太子再有个山高水低,那朕真的支撑不住了。”
朱棣断言不会有事的。父皇上承天命,下安民众,得天时地利人和,会逢凶化吉的。
朱元璋问他什么时候回燕京?
朱棣说:“我等父皇示下。”
“你尽快回去吧,北边朕终是块心病。朕已催蓝玉尽快启程了。”
朱棣问:“父皇还想让他征北吗?”
朱元璋说:“没有比他更能征战的了。”
朱棣说:“这倒是。不过……”他欲言又止。
朱元璋问:“你想说什么?”
朱棣态度很明朗,这人功高震主,不可不防。上次他从大漠归来,借酒盖脸,竟然说,太子懦弱,不堪为君,想劝皇上实行废立。
朱元璋说:“这狗东西大胆,敢离间朕骨肉。”他马上扫视一眼朱棣,冷冷地问:“你动心了吧?”
朱棣急忙跪下:“父皇这么说,儿臣就无地自容了。儿若有半点邪念,也不会将这事告诉父皇啊!这不是反而引起父皇疑心吗?儿臣正因为坦荡无私,才说出来的。”
《朱元璋》第九十二章(5)
“朕是一时糊涂,错怪你了。”朱元璋有点后悔,让他起来。这蓝玉,用归用,朕时时防着他呢。为什么?我朝自徐达以下,功臣大有人在,像他这么骄横、张狂的真不多见呢。
朱棣说:“父皇这样胸有成竹,儿臣就无忧了。”
《朱元璋》第九十三章(1)
皇子亡,皇孙世嫡传统,朱元璋之隐忧在于自己百年之后,《永鉴录》是金箍咒吗?那个让英武一世的洪武皇帝两次戴绿头巾的人终于连“凉国公”也当不成了。
一
朱元璋正站在屏风前,秉烛看着那些纸条。看了一会儿回到案前,站在那里再写纸条:
“黄河决口,陈州十一县赈灾”;
“下诏军士以十分之七屯田”;
“遣内官赴陕,以茶易马”;
最后写“将黄册发六部阅”。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