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下诏军士以十分之七屯田”;
“遣内官赴陕,以茶易马”;
最后写“将黄册发六部阅”。
他随手翻着全国赋税黄册,上写:全国一千零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户,丁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人,这是洪武朝的最新统计。
突然外面响起重重的脚步声。朱棣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来:“父皇,太子他……”一边说一边流着眼泪。
朱元璋手中的笔落地了,他摇晃了几下,问:“他,他走了?”
朱棣迸着哭声说:“是,亥时殁的。”
朱元璋喃喃地说了句:“这不是天丧朕吗?”忽然双手抱头,号啕大哭起来。
京官正陆续前来吊丧,在哀乐和僧众的一片念经声中,个个麻衫麻履在灵前跪拜,太子妃常娥及太孙朱允?等在守灵。
蓝玉也来上香哭灵。他看见了朱棣,向他使了个眼色。
他们来到灵堂外面的小憩处。
蓝玉和朱棣站着,一人端了一盏茶。
蓝玉说,老年丧子,是人生最大不幸了。似乎是为朱元璋忧戚。
朱棣说:“可不是,父皇这几天天天哭,明显比以前衰老了。”
蓝玉问他立太子的事议过了吗?
朱棣说:“现在哪顾得上。”
蓝玉悄声说:“谁都知道,秦王、晋王无德无行,若不是太子和皇后护着,早废了。皇上经常说,只有你燕王威猛、干练,酷似他的风格、作为。你自己不好说,我可以邀集若干老臣,上一个奏疏,请皇上立你为太子,如何?”
朱棣大吃一惊。他首先疑心是朱元璋或者太孙朱允?指使他来试探的。朱元璋虽然器重朱棣,却不希望他夺位篡权,这一点朱棣再清楚不过了。为了一点小事,朱元璋曾对他起过疑心,甚至幽禁过他,他岂能轻易吐露心声?
朱棣说:“你怎么说这话!我上有哥哥,下有侄子,你不知道嫡长子继承制吗?切莫再多言!”
说毕急匆匆走了。蓝玉道:“假正经,你心里怎么想的,谁不知道!”趁着亡了太子宫中大乱的当儿,蓝玉溜往仁和宫去会元太子妃。
她倒没有半点悲哀的样子,照旧是红粉青娥黛,也没穿孝服,坐在窗前吹着羌笛,像是啾啾鸟鸣。
有人在敲击卧房的后窗,很有规律,急三下、慢三下。她知是蓝玉来了,便放下笛子,走过去,从窗洞向外望望,轻轻拉开窗扇,一个白色人影轻轻从外面跃入,立刻把她紧紧抱在了怀中。
元太子妃把他推开,说:“快把这身丧气的衣服脱了,我看着都害怕。”
蓝玉把孝衫、孝帽除去,扔到地上,说:“你怎么不去守灵、吊丧?小心朱元璋发威。”
元太子妃说她什么名分都没有,她才不去捧臭脚帮着嚎丧呢。
蓝玉吻着她问:“他不是答应封你为嫔了吗?”
元太子妃说:“太子这一死,又得拖好几年。你胆子也太大了,这可是深宫啊!万一让他碰上了,你可要碎尸万段啊!”
“碰不上。”蓝玉说,国丧期间,连大臣都不准回家,全守在各自的衙门里,朱元璋更没心思临幸女人了,这对我们,可是天赐良机。
说罢便拥着她上床。元太子妃说:“不行,我得先把宫女们打发了才行,你真是色胆包天啊。”
蓝玉说:“为了你,死我都乐意。”
元太子妃说:“假话,你既对我这么在意,为什么要把我送给那个大下巴的老头子皇帝?”
蓝玉说:“这是不得已的事呀。”
“好啊,”她在蓝玉脑门上戳了一下,“我成了你消灾去邪的礼物了!”
二
太子一亡,立刻显出立新储君的急迫了,不等朱元璋着急,已有几十个大臣上奏折请求速议了。
朱元璋不得不承受着丧子之痛,在华盖殿问计于群臣。
朱元璋显得很憔悴,坐在龙椅里人也显得瘦了一圈。
()好看的txt电子书
徐达出班奏道:“国不可一日无储,是该立太子的时候了,请圣裁。”
朱元璋说:“朕颇费思量。各位爱卿以为立谁为好?”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出声。更多的人在揣度皇上的心思,朱元璋也可能在太子病笃的时候就考虑到后事了。朱元璋现在已经不那么耐心听取臣僚见解了。
见众人都缄口不语,朱元璋问:“怕什么?为什么不敢直言?坦坦翁,你先说,你是以直言出名的。”
刘三吾便出班奏道:“回皇上,关于立嗣,大臣们并非没有主意,只是顾及到陛下,怕说出来与陛下所想相左,因此不敢说。”
朱元璋说:“有这事?那你坦坦翁说说,谁是朕心目中的皇储?”
“燕王。”刘三吾快人快语地说出来。
朱元璋听到大臣们在低声议论,交头接耳,便环视一周后,语调平和地问:“燕王怎么样?可孚众望?”
《朱元璋》第九十三章(2)
众人避开朱元璋的目光不出声,不出声便是反对,朱元璋明白。
朱元璋说:“朕并没割你们舌头啊!平日私下里长舌妇一般,这时候倒哑了。”
蓝玉以为这是邀宠良机,抢先出班奏道:“臣以为燕王仪表堂堂,有雄才大略,有当今皇上之风,堪立为太子。”
他的话引起了更多的议论,嗡嗡声四起。
朱元璋说:“这很奇怪呀!你是太子妃的舅舅,你能不愿允?立为太孙吗?你是在猜度朕的心思讨朕喜欢?”
蓝玉说:“从情上讲,臣与允?更近,可从理上讲,觉得还是立燕王为宜,这是从社稷考虑的,岂敢有私?”
朱元璋赞许地点了点头,这使蓝玉颇为得意。
刘三吾突然大声说:“不可,万万不可。”
所有的人似乎为之一震,全都抬头看他。朱元璋说:“你有何主张?”
刘三吾说,皇孙世嫡承统,这是礼制所定,岂能随心所欲更改?
朱元璋脸上颇有不悦之色,说,社稷不幸,太子突然亡故,朕并不是不知礼法,但太子的儿子允?太年轻,不谙事,还是立一个文武兼备的皇子为好,可安天下、造福于民。坦坦翁既知朕的心思,却又违朕意,是何道理?
刘三吾雄辩地说,皇孙已成年,不是幼童。古往今来,两三岁登极的帝王并不少见,没听说一定要找个大的。皇孙又是太子正妃所生,嫡孙承继大统,古今通理,如果立燕王为太子,那把秦王、晋王置于何地?不是废长立幼吗?这是隐患,皇家大忌,他劝皇上不可不三思。
朱元璋说:“坦坦翁到底是坦坦翁。朕已醒悟过来,就立允?为皇太孙吧。”大家没想到朱元璋转得这么快。但总是合了礼仪,避免了非议。
徐达等人都忙说:“这样最好。”汤和也说:“这是社稷万民之福。”
朱元璋斥道:“方才你们这些话都哪儿去了!”众卿虽不敢搭言,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好多人才知道,这才是朱元璋本意,最窝囊的是蓝玉。
朱元璋说:“各位爱卿忧虑的,朕也不是没想过,朕打算请人编篡一部《永鉴录》,把历代宗室里各王谋反的事写进去,颁赐给诸王,以为警戒。”
徐达说:“这样,国家幸甚,内乱比外侮更伤国本啊。”
三
由刘三吾主持编撰的《永鉴录》很快成书了,送到皇上手中,朱元璋为《永鉴录》题上了书名。
郭宁莲看了看这部书,认为多余,咱家的子弟不会这样自相残杀的。
朱元璋说:“水不来先筑坝,总有好处的。”
郭宁莲见案上有一本翻开的书,行间画满了红杠、眉脚处是密密麻麻的批语,就问:“皇上看什么书,这么用心批注,皇上年事已高,别过于劳累才好。”
朱元璋掩饰地把那部书移开,用另一本书盖住,郭宁莲偏偏又抽了出来,朱元璋的脸色登时变了,吼了一声:“放下,朕准许你看了吗?”
郭宁莲啪的扔下:“这是什么禁书吗?”只有她敢跟朱元璋对着发脾气。
朱元璋又缓和下来,说:“朕不是对你。这是朕下令销毁的一本书。”
郭宁莲道:“不就是一本书吗?能怎么样?比造反还可怕?况且皇上说过,天下没有无用的书,展卷有益呀。”
朱元璋无奈地告诉她,这个不同,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骂他朱元璋的书,在这部书中,他成了杀功臣,夺民女……总之,是暴君。书里说,每天大臣上朝都得跟家人诀别一次,因为上了朝能不能回来,谁也心中没底,只要洪武皇帝的玉带向下一耷拉,就要杀人了。
郭宁莲道:“这是什么人,这样阴损啊!啊,我猜到了,定是胡惟庸奸党的漏网之人。”
“还真不是。”朱元璋说,这人叫李醒芳,失踪多年了。朱元璋一直在找他,他不知躲到哪里去写书抨击皇上。
“他不是为皇上画御影的画师吗?”郭宁莲想起来了。不过她不解,他为什么这么恨皇上?事出有因吧。
朱元璋不想道出隐情,只是说:“文人嘛,有几个有德行的!朕何尝亏待过他。”
郭宁莲说:“和楚方玉有关吧?我早听说了,楚方玉和他是青梅竹马,又是文友,她后来的结局,大家心里都有数。”她又揭了老底。
朱元璋说:“我都老了,还说这些千年谷子万年糠的干什么?”
郭宁莲趁机进言:“皇上年纪大了,宜多静养。我冷眼看,掳来的元太子妃不是个安分的人,在后宫乱窜,不懂礼仪,还抱怨你至今不封她为妃嫔。”
朱元璋说:“她不懂礼仪,你教教她嘛,你是六宫之主呀!再说,她是外族人,你也用不着用咱们的一套来约束她。”
郭宁莲说:“我怕又是一个达兰,狼肉终究是不能贴到——”说到这里忽然打住,自己忍不住笑了。
朱元璋也笑了:“好啊,你敢骂朕是狗?”
“我什么时候骂了?”郭宁莲说,“是皇上自己骂出来的。”
朱元璋说:“民间这句话朕听过,狼肉贴不到狗身上。”
郭宁莲说:“这只是个比喻。”停了一下,她又问那个写坏书的李醒芳抓住了吗?
“我抓住他要碎尸万段。”朱元璋恨恨地说,“朕给过他赦免终生的丹书铁券,他却恩将仇报。朕已在全国撒下天罗地网,给他刻书的、印书的、卖书的,已抓起几百人了,他终有落网之时。”
《朱元璋》第九十三章(3)
话题不知怎么又转到了元太子妃身上,郭宁莲说这个蒙古女人太妖冶,又是蓝玉进献的,未必是好货,她说有人看见蓝玉趁太子丧礼期间溜进过仁和宫。
这可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一个郭惠,蓝玉给皇上扣了一顶不大不小的绿头盔,难道又为他朱元璋预备了一顶绿帽子?这么一想,朱元璋的血忽的涌上了头,太阳|穴的青筋乱蹦。
无形中,明里暗里,仁和宫那里加了好多太监,太子妃常娥觉得这像是对着她舅舅蓝玉来的,便急忙出宫去见这个狂傲不羁的大将军。
蓝玉接待突然走进来的常娥,有点吃惊:“有事你叫我进宫就是了,怎么跑出来了?”
常娥目视左右不语,蓝玉会意,对环立四周的丫环仆人挥挥手,人们都退了出去。蓝玉有点紧张,问:“出了什么事吗?太孙好吧?皇上对他好吧?”
常娥点头。
蓝玉猜测太子妃常娥是兴师问罪来了。是啊,哪有胳膊肘向外拐的道理?不力主亲外孙继大统,却主张立毫不相干的燕王为太子,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能承认自己判断失误,没有号准朱元璋的脉吗?他必须解释一下,并且拍着胸脯声称,他对太孙和对太子是一样的,他手里有三十万兵,什么也不怕,谁敢来抢皇位,他会起兵靖难的。
“舅舅千万别乱说,”常娥道,“谁会抢皇位,不会有这样的事。”
“我看老四朱棣就有野心。”蓝玉又倒打一耙。
()
常娥说:“既如此,舅舅为什么在父皇面前主张立燕王为嗣呢?”
蓝玉说:“这能是我的本心吗?我是故意试探一下皇上,我知道立燕王为储,必惹起群臣反对,我也有顺着皇帝的意思,皇上对我总有微词。”
常娥说她今天还真不是为立不立太孙的事来的。她叮咛舅舅得多加小心了,皇上对他不仅仅是有微词了。
“是吗?”蓝玉一惊,说,“我把元太子妃都献给他了,他还要怎么样?他说我什么?”
常娥说皇上说他保过你,在胡党案里,有几个御史提出让你连坐,但当时皇上确实护着你。但有一件事,说你没报告,就是元朝降将封绩被你抓住了,没报。
“这是没报。”蓝玉说,“小事一桩啊。”
常娥说:“如果后来封绩不被胡惟庸收买,不派回北边去勾结元朝残部造反,也就没事了。”
“这些是他亲口对你说的吗?”蓝玉问?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