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李醒芳被人引进帐中。
  已经混入了敌营的胡惟庸三人,此时已穿上了陈友谅军的号衣,正混在人群中。
  大帐空空荡荡,一块大幕把中军帐辟成了两半,大幕前端坐着丞相张必先。
  李醒芳向张必先施礼:“丞相大人安好。不知深夜召我何事?皇帝陛下可好?”
  张必先脸上的肌肉跳了几跳,说:“好,好。想请你再画一张像,皇帝陛下久有此意,一直因鞍马舟车劳顿,总是没有画完,今天总算空闲下来了。”
  李醒芳很纳闷,正在打仗,用得着这么急迫吗?也妨碍皇上休息呀。
  “这倒无须担忧,你怎样做也打扰不着他了。”张必先向内宫摆摆头,两个太监刷一下拉开帷幕,李醒芳吓了一跳,里面停放着一张灵床,床头点着长明灯,陈友谅穿着皇帝的衮冕,静静地仰卧在灵床上。
  李醒芳看见达兰扎着孝带,坐在灵床前,眼都哭肿了。
  李醒芳大惊:“这是……”
  张必先说:“皇帝驾崩了。”这可不是“怎样做也打扰不着”了吗?
  李醒芳不禁一阵悲从中来,连连说:“这怎么会呢,这怎么会呢?”他的目光直视着达兰。
  达兰告诉他,本来中了一箭,并不伤筋动骨,没想到是毒箭。她说着又哭起来。
  此时再不画下御容,日后就没有机会了,张必先要求他要快,问天亮前行吗?
  李醒芳说:“行。”
  张必先又叮嘱,已决定秘不发丧,不能让朱元璋知道,也不让汉军知道真相,那会使人心涣散,不可收拾,所以李翰林必须守口如瓶。
  李醒芳说:“请放心。”打开卷笔帘,走过去。张必先命人在尸体旁摆了一张桌子。
  人陆续撤出了,灯火通明的灵堂里除了死人,只有李醒芳、达兰二人。
  李醒芳铺陈渲染,开始作画。
  帐篷后面毗连一棵大槐树。此时胡惟庸藏在树后,他用匕首将帐篷挑开一道口子,向里张望,见到了尸体和对照遗容绘画的李醒芳。

()免费TXT小说下载
  只听达兰幽怨地说:“天塌地陷,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他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这么匆匆地走了。”
  正在画像的李醒芳头也不回地说:“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皇后不要过于悲伤,自己多保重为好。”
  达兰问道:“我想,李翰林再也不会到宫中来了吧?你想干什么?我现在还有能力资助先生,今后怕就不能了。”
  李醒芳说:“我一个读书人能干什么?我想到名山大川去游历,画遍天下大湖大泽、名岳名山,我要钱也没用。”
  达兰说:“你不屑于用我的钱,是吗?”
  李醒芳说:“那倒不是。这几年,你和皇上对我很好,我结识你也深感荣幸。过几天我就告辞了。”
  达兰说:“我知道,人去不中留,明天我到府上去为你饯行。”
  “那可不敢当。”李醒芳说,“再说,听张丞相的口气,天亮前你们就可能护送灵柩走了。”
  达兰说:“为缩小目标,人不与灵柩同行,灵柩先走,人分批陆续撤走。”
  李醒芳又低头作画了。
  已经亲眼目睹这一场面的胡惟庸别提有多振奋了。他知道,张必先所以秘不发丧,一是要稳军心,二是迷惑朱元璋,防止他趁火打劫。胡惟庸正好利用这个弱点,他要把陈友谅的兵营搅个地覆天翻。
  在他们下榻的小客栈里,胡惟庸准备了几刀纸和文房四宝,插好门,胡惟庸决定天亮前让泾江口遍地开花,贴满惑乱军心的揭帖。 
《朱元璋》第四十二章(4)
  几个随从裁纸的、研墨的,忙个不亦乐乎。他们把胡惟庸写好的帖子拾到一起,另一个人在熬制糨糊。
  胡惟庸仍在快速地写着帖子。
  一个侍卫喜气洋洋地说:“这一招,抵得上千军万马!他们不是怕下面知道陈友谅死讯树倒猢狲散吗?咱来个遍地开花,搅散他的军心。”
  胡惟庸得意洋洋地说:“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你们都立了功,等着回金陵领赏吧。”
  一个随从说:“就怕到时候都事大人早把我们忘到脖子后头去了。”
  胡惟庸说:“不会忘。我要把你们名字列上,让主公赏赐!”
  “糨糊好了!”一个侍从提着锅进来。
  胡惟庸命令:“快出去张贴,军营里,船上,大街小巷都贴。”几个人领命而去。 
《朱元璋》第四十三章(1)
  躲了显赫的权势,也就远离了猜忌和危险,共患难易,共享富贵难。这是佛性大师九字真言后的又一忠告,足能左右刘伯温一生。
  一
  佛性离开湖口前,刘基来向老师告别,话题很自然扯到朱元璋身上。
  佛性问他看朱元璋能成大器否?
  刘基肯定地说能。他说此人能忍。现在他的势力已达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但他连称王都不愿,甘愿在小明王旗下为臣,这是他的高明处。当然这得益于老师为他定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佛性点头三叹,引而不发才能后发制人,厚积才能薄发,他说朱元璋是个聪明人。相比之下,陈友谅就很蠢了,羽翼未丰,急急忙忙在五通庙称帝,这是本末倒置,这不是很快败亡了吗?
  说起朱元璋的精明,尤其让刘基佩服,他举了不杀康泰、邓愈的例子。他说朱元璋虽没念过多少书,却有韬略,又工于心计。他本来自己想办的事,却常常假别人之手,譬如为笼络胡廷瑞之心而让刘基审案,放他外甥康泰,为了安将士之心,不杀害胡大海的至友邓愈,也让刘基出面枉法。
  佛性也承认这是一个人的优长之处。


  刘基又称赞他重义气,有时也大义灭亲,他差点杀了外甥朱文忠,不怕胡大海造反,杀了他儿子,反过来又厚待胡大海的小儿子、花云的儿子,很得人心。但杀害无辜的苏坦妹,却伤了很多文人的心。
  佛性笑了,公开在苏坦妹坟前立碑认错,不又收回了人心吗?不然刘伯温怎么又会应召而来?
  刘基说,他很坦然,不深奥,有时又让人看不透,也许因为他出身微贱吧,他特别怕人看不起他,忽而自卑,忽而目空一切,叫人摸不准他的脉。
  佛性道,如果能一辈子不要他的官,恐怕就能自保,但难以办到。
  这话听起来是随随便便说的,但却分外有分量,以至于令刘基悚然心惊。这是老师对他的忠告,未尝不是一种预见,这短短的几句话,像烙铁一样在他心中烙下了印痕。
  刘基说:“不当就是了。”也说得平平淡淡。
  佛性说:“你知道吗?人,容易共患难,却不容易共享富贵。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是他惟恐刘基不明白,又深入了一层。
  刘基道:“老师,我想我明白了。”
  佛性说:“现在尚无忧,还是我说的共患难,同舟共济之时,到了功成名就时,躲一躲为好,躲了显赫的权势,也就躲了猜忌,远离了危险。”
  刘基咀嚼着这话,若有所思。
  送走了佛性,朱元璋神情总有几分恍惚,已经击垮了陈友谅,敌手大势已去,他怎么反而这样呢?就连刘伯温也猜不透他有什么心事了。
  朱元璋这天又来催促刘基打一卦,刘基不肯,前天刚占卜过。可朱元璋执意要再测,刘基无奈,只好答应。
  刘基净了手,认真打卦,朱元璋虔诚地在一旁静观。
  审视着落在案上的几枚制钱,刘基说:“这是坎下艮上,我早说过的,卦不能反复打。你看,这是初筮吉,再三渎,渎则不告。”
  朱元璋不明白什么意思。
  刘基告诉他第一次卜筮往往会得到神灵的告示,次数太多,就有亵渎神灵的嫌疑,神灵就不告诉你实情了。朱元璋灰着脸,有点不悦。
  朱元璋说:“但这坎下艮上总有个解吧?”
  刘基讲解说,亨,匪我求童蒙,蒙是万物萌芽状态,幼小、蒙昧,此卦上经卦艮的物象代表山,为山下有险之象。
  朱元璋一惊说:“怎么?陈友谅会反扑过来?”
  “那倒不是。”刘基说,“征讨必胜,前几天的卦象里已有了。山下虽有险,但险因山而阻,这正应前几天主公船上遇险,有险无难。”
  朱元璋认为这是很准的。
  刘基道:“向来只有学生备礼去请教先生,没有先生反过来去求蒙童的。”他沉吟了一下,忽然说:“奇怪呀,这蒙卦的第二爻怎么有纳妇之事呢?”
  朱元璋也很惊奇:“纳妇?是女人吗?”
  “正是。”刘基说,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包蒙,是大人能包容童蒙,为吉兆,此爻为阳,初爻为阴,故有纳妇的喜庆,男子娶妇而成家,才说是子克家。
  朱元璋显然想到了梦寐以求的达兰,不禁面露喜色,脱口而出:“准,真准!”
  刘基反倒愣了,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我想不出,在这征战之时,主公难道会有桃花运吗?”
  朱元璋喜滋滋的,笑而不答。
  二
  夜已很深,朱元璋仍未休息,写了些小纸条,往桌子上贴。
  郭宁莲打着哈欠从里面走出来:“你是想熬个通宵不睡呀?”

()免费TXT小说下载
  “我在等消息。”朱元璋说,“你先睡吧。古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我呢,改几个字,友谅不死,我心不快。”
  郭宁莲说:“你派人去探风也罢了,偏听老和尚的歪主意,带三牲去吊唁,明知去了会被杀头,还能有什么好消息?”
  朱元璋说:“你不知道,只要胡惟庸去了,就会有办法。”
  郭宁莲说:“他这么好,怎么才给他个七品小官啊?”朱元璋并无责备之意地说:“你又干政了。” 
《朱元璋》第四十三章(2)
  她说:“我说过,将来你当了王,当了皇帝,我就什么都不问了。”
  “一言为定!”朱元璋说,“你可是不止一次说胡惟庸的坏话了。其实这个人绝顶聪明,又很善解人意,办事滴水不漏,我想问问你,对他有何成见。”
  “说不上。”郭宁莲说,就是不喜欢他。也许因为他太世故、太精明了!
  “难道傻瓜才好吗?”朱元璋这一说,她也笑了。
  这时一个浑身沾满泥水的人被云奇带了进来,朱元璋吃了一惊,问:“你,不是跟胡惟庸一起去的吗?”
  那人说:“是。”又说,“给我一杯水。”
  朱元璋亲自递水给他,很没有底气地问:“胡惟庸呢?出事了吗?”那随从喝干了一杯水,才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竹管,一抖,抖出信来,说这是胡都事让呈报主公的。
  朱元璋一看,立刻眉开眼笑起来:“好样的胡惟庸,足堪信任!真是天助我也,陈友谅已经死了!”他冲门外大叫:“叫众将领过来,马上出击,这是良机,良机岂可失?”
  同样兴奋的郭宁莲伸手去要那封信:“给我看看。”朱元璋却十分警惕地缩回了手,说:“我不都把内容说了吗?何必再看?”胡惟庸在信里还说他一定设法把达兰弄回来献给朱元璋,这怎么能让郭宁莲看见?
  郭宁莲奚落道:“别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使命吧?”
  朱元璋笑道:“又来了。”支吾过去,趁她不注意,将信藏起来。
  郭宁莲这份警惕并未放松,她说:“陈友谅一死,美人皇后达兰可就是名花无主了,何不掠来享用?也省得珍藏着一幅画,毕竟是画饼充饥呀。”
  朱元璋不敢就此深谈,急忙找托词:“你换了药就先睡吧,我得连夜派遣水陆舟师乘乱出击。”
  郭宁莲哼了一声,向里面走去。
  三
  郭惠呆呆地坐在窗前,面前放着一封信,她满面泪痕,傻了一样。
  蓝玉的信几乎要了她的命。这封经过朱元璋斧正、润色,再由蓝玉誊抄,由朱元璋封缄,亲自派人送到郭惠闺中的信,对于花季少女来说,无异于一场寒霜,她的心立时枯萎了。
  她整天泪流不止,茶饭不思,这可吓坏了丫头晓月,赶忙背着主子去搬救兵。
  此时马秀英正在书房里陪着宋濂先生课子。
  宋濂正给朱标、朱、朱、花炜等几个孩子上课。孩子们正在朗读《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宋濂用戒尺拍拍桌子,问:“朱标,你明白孟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吗?”
  朱标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答:好天气不如好地方,好地方不如大家齐心协力。
  坐在后面的马秀英微笑,又轻轻摇头。
  宋濂说:“很好,但不完全。天时是时令、天气,地利是说地理位置形势,而人和不是只知同心协力,而指人心归向。”
  朱标说他父亲带兵在鄱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