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突然火了:“闭上你的臭嘴!”他恼她说话不吉利。
郭宁莲说:“你冲我发什么火呀!又不是我呼风唤雨存心搅皇上的登极大典。”
朱元璋气咻咻地走到桌前坐下。马秀英对郭宁莲说:“你气他干什么!大家心情不是一样吗?你不着急,干吗派出三拨人快马加鞭去接你父亲啊!”
这一说,朱元璋的头转向了屏风,新贴上的朱笔字条写的是“郭山甫”三个字,他说:“也该来了!不会这个时候看我笑话吧?”朱元璋也在等岳父。
郭宁莲说:“连下七天大雪不开晴,他们去问过金陵的百岁老人,百年不遇,这是不是凶兆啊?”
马秀英急忙用眼神制止她,已来不及了。
“你找死!”朱元璋用力一拍桌子,说:“好事也叫你念丧经念坏了。”
郭宁莲不服:“我说几句话就是念丧经了?”
朱元璋想起达兰告诉他的话,就指责她乱传谣言,说小明王死的不明不白,说她是惟恐天不不乱。
郭宁莲看了马秀英一眼,说:“我只在家里说过,又没到外头去散布。这是什么人当耳报神啊,今后在后宫也不敢多说一句话了。”她马上想到达兰背后嚼蛆。
()免费TXT小说下载
朱元璋又吼了一声:“你越来越放肆了。”
马秀英说:“都消消火吧,是不是向上天祈祷一下,求初四那天雪霁天晴啊。”
朱元璋坐在那里生闷气。
这时云奇在外面喊:“郭先生来了,在迎宾馆住下了!”
朱元璋高兴得推开门就往外跑,救星可算来了。
跑到院子里,朱元璋双脚踏在雪里了,觉得冰冷刺骨,这才发现自己光着脚,只穿了一双拖鞋,身上也是单衣服,急忙又跑回去。
郭宁莲说:“看来,这一卦来得太及时了。”马秀英一笑。
朱元璋一迭声叫备轿,快快送他去迎宾馆见郭山甫。
二
郭山甫和朱元璋翁婿二人在迎宾馆客房围着火炉坐着,厚墙挡不住外面呼啸的风声。
郭山甫问朱元璋:“找我来何事呀?你当皇帝,我又帮不上你什么忙。”
朱元璋望着一团团扑到窗上的雪,说:“瑞雪兆丰年,应当是吉兆啊。为什么这雪一直不晴?”他说担心到正日子雪仍不停,会搅了大典。
“不到晴的时候啊。”郭山甫道,“我就算计到,你会因为登极大典那天天气不好而苦恼。见了宁儿的三封快信,本想不来,老骨头不灵便了,又怕你着急,还是来了。”
朱元璋说,宁莲事先没告诉他,不然他早派人去接岳父了。
“那倒不必。”郭山甫说,“你不是定在正月初四即大位吗?”
“是啊,这已不可更改。”朱元璋说,“四天后,定为洪武元年。”
郭山甫当即打了一卦,朱元璋惴惴不安地看着郭山甫摆出的卦,是,朱元璋问是吉是凶?
郭山甫开始解卦,说这是临卦,元亨利贞。此卦上经卦为坤,下经卦为兑,故说兑下坤上。坤为地,兑为泽,其卦象为泽上有地之象。临,上对下为临,如君对臣,父对子等等。筮遇此卦大吉,利于贞正,临卦为十二月卦,今天恰是十二月,历八月后为否卦,否卦即为凶卦了,如此看来,登极之日是大吉。
朱元璋大喜,又问:“爻解如何?”
郭山甫指着几个制钱说:“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这是何意?”朱元璋问。
郭山甫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临卦的第三爻。甘,是强制;忧,是行宽和之道。此爻是说,上面对百姓,切不可强制严酷,如行以宽容之法,才不会有灾祸。
《朱元璋》第五十七章(2)
朱元璋放下心来,他目睹元朝暴政,早已体会到必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才能国富民安,岂能滥施酷政?
“这就好。”郭山甫申明他的观点,秦朝用酷政对付百姓,结果官逼民反,元朝亦然;汉唐用体恤百姓的黄老之术,得以无为而治。他劝朱元璋好自为之。
朱元璋长吁了口气,又去望窗外的飞雪。
郭山甫预言,到了好日子,自然雪霁风晴,日朗风和。又问起国号定了没有。
朱元璋说:“国号大明,明朝,如何?”
郭山甫手捋长髯道:“大明,好,好啊。”他想起《易经》上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有日有月岂不是有天了吗?
朱元璋大喜说:“岳父大人这一说,这‘明’字更是辉煌无比了。岳父千万不能走,要参加大典才是。”
郭山甫没有答应,称自己不惯热闹。只等到初三晚上,见了明月,当即告辞。
奉先殿已装潢一新,家具也都换了新的,金碧辉煌。
陶安领着胡惟庸等人捧来了登极的衮冕,前圆后方外玄里,前后各有十二旒和五彩玉十二珠的冕,玄衣黄裳十二章的衮服上织有日月星辰和山、龙、华、虫六章,做工极为考究。
陶安还说这是奉旨简化做的。
朱元璋说:“简化了还这么复杂。平时上朝可穿不得这个,礼仪太繁要不得。平日就穿常服,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金束带,就行了。”
陶安说这都是参照历朝历代典制制作的,也不可太简,太简了便没有了威仪。
朱元璋一指身后的新匾,上面是“廉生威”三个字,他直言不讳地说,威从何来?廉生威,一个人当皇帝、做官,首先是廉洁,廉洁奉公,就得民心,得民心就有威望。
陶安说:“陛下说得切中要害。”
这时郭宁莲在院子里忘乎所以地大喊着:“天晴了,天晴了!”
朱元璋大步跑到门口,仰头一看,乌云正向天边滚散,一弯新月如钩,升上东天。
院子里,马秀英、达兰、朱标和皇子们及宫女、太监全跑出来了,在雪地上蹦啊,跳啊,好像雪停了是更值得庆贺的事情。
陶安连称陛下洪福齐天啊,一连十天风雪交加,明天大典,今日骤晴,这不是天意是什么!大家都附和着说预示国运昌盛。
朱元璋仰看着如钩月牙,忽然说:“宁莲,去请你父亲,我要先谢他。”
郭宁莲说,月牙一现,他已经出了金陵城门,连夜走了。
朱元璋不胜嗟叹。
三
奉天门外,晴空下卤簿排列,旗仗林立,甲士列于午门之外,文武百官在李善长率领下穿上了新朝服立于两厢,通赞、赞礼、宿卫官及尚宝卿等侍从官进入。
这时已是三鼓时刻,丹墀下大乐齐鸣,告祀天地后的朱元璋升御座,衮冕吉服,格外威武,雄视大殿内外。只见汤和上来卷帘,尚宝卿汪广洋把御宝放于御案上。
拱卫司鸣鞭三响,引班官陈宁随着大乐声引领李善长等文武百官进入丹墀拜位。
之后,李善长率百官舞蹈,山呼万岁。
乐声中,捧表官郭兴跪地捧表,站在御案前的受表官胡惟庸将笏板插入腰间,跪下接表,再放到表案上,之后抽出笏板起立后退,面东而立。内赞官陶安大声宣布:“宣读贺表!”
宣表官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上前,将笏板插入腰间跪下,展表官费聚也跪下来帮他展开表文。
李善长朗声宣读:“……吾皇应天顺人,君临大位,苍生咸仰。吾皇秉聪明睿智之资,备圣神父武之德,首出庶物,卓冠群伦。初无尽地一人之阶,而致普天率土之会,东征西讨,犹大旱之望云霓,外攘内安,措颠连而执衽席,兵威所向,靡坚不摧;德意所加,无远不服;平群雄而潜乱息,扫六合而烟尘清,拯其涂炭之氓,布以宽仁之政……人心所属,咸鼓舞于讴歌,偃武修文,开太平于万世;制礼作乐,妙化育于两间……”
在黄袍加身,接受百官朝贺的当儿,朱元璋忽然想起小时候玩游戏的往事。他总是孩子王,用芭蕉叶子折成平天冠,扣在头上,让徐达、汤和这些小伙伴拿着竹板做成的笏,对高坐在土台或粪堆上的“朱皇帝”山呼万岁,顶礼膜拜。
想不到今天演化成了真的,他坐的不再是粪堆,而是金灿灿的龙椅,一切恍如在梦中。可以说,普天下都尽归他朱元璋了,山川林木,飞禽走兽,还有这块国土上的男女百姓,他真正体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滋味了。
什么是权力?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想干什么都是一句话的事,他对全天下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没有第二个人敢与他抗衡。
他在心里千遍万遍地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彪炳青史的好皇帝,唐尧禹舜,汉皇唐祖,应当都在自己之下。他愿意为天下百姓做好事,让他们醒里梦里把朱皇帝视为大恩人……
就在这时候,他突然记起功臣的后人,他差点忘了一个人,那就是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他下了殿,第一件事就是召来李善长和胡惟庸,叫他们到乡下去接胡三舍母子。
李善长记不起来了,说:“陛下说的这胡三舍是何人啊?”
胡惟庸说:“当年是臣安排的,我能找到。”
()
《朱元璋》第五十七章(3)
朱元璋说:“是胡大海的小儿子呀。他也该长大成|人了。当初朕答应过他,有朝一日我取了天下,接他母子来同享富贵。胡大海忠心耿耿,为朕而死,三个儿子叫朕正法一个,另一个战死……”说这话时,眼含热泪。
周围的臣子们都很感动。胡惟庸说:“臣这就派人到乡下去找。有皇上这样仁慈之心,部下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呀。”
好天气持续了三天,到了正月初七,又阴上来,朱元璋已不在意了。开国之初,千头万绪,要办的事数不胜数。随朱元璋打江山的多是粗人,礼仪上的事大多不懂,如果没有李善长、陶安、刘基、宋濂这些人操持,不知要出多少笑话呢。朱元璋开玩笑地说:这比玩儿游戏做皇帝要繁琐多了。
这天朱元璋把刘基召到了宫中御花园。
天上飘着雪花,朱元璋很有雅兴地同刘基踏着积雪漫步,欣赏着冒雪盛开的梅花。
朱元璋说他想封王的事想了几天了,想就教于先生。
刘基问:“是封功臣吗?”
朱元璋说,他想先封皇子们。
“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刘基不客气地说,文武百官出生入死跟着皇上打天下,谁不求个荣华富贵?
“也要封的。”朱元璋说,“只是有个轻重缓急。”
“哪个轻哪个重?”刘基说,“比起功臣来,皇子们算什么?”
朱元璋很不高兴,忍着没有发作。
刘基站到了白玉石桥上,问:“皇上知道汉高祖分封的故事吗?”
朱元璋没听说过,让他讲讲。
刘基当然是借古讽今了。刘邦有了天下,不忘旧臣,经常请大家喝酒,头几次赐宴,功臣们都高高兴兴地来了,后来气氛就变了。
朱元璋说:“不会是菜不好吃吧?”
刘基一笑,说那真是百态俱出,有人喝闷酒,一喝就醉,有人借酒盖脸骂天骂地,后来再招臣下赐宴,没人来了。
“这不是抗旨吗?”朱元璋说,“都是汉高祖太好说话,惯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开始,刘邦不明白出了什么事,就私下里问张良,张良也一肚子气,为将士们抱不平,就赌气说,他们在底下商量造反呢。刘邦一听急了,又惊又怕,说自己天天宴请他们,赏锦缎、女子,并没有亏待大家呀!
朱元璋到底是聪明人,一点就透。他说:“看起来,汉高祖忘了封这些功臣了。”
“正是。”刘基说,张良告诉汉高祖,谁都不是圣贤,跟着明主打江山,都求的是封妻荫子、封侯拜相,不满足他们,岂能高兴?于是汉高祖五天后大封功臣,于是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朱元璋笑了:“好一个天下太平,看来朕不先封功臣,天下是不会太平了!好吧,朕也仿效汉高祖就是了。”
刘基淡然一笑。
四
天下就很难有一碗水端平的事。你本心想端平,手发抖还是不平。朱元璋面对那么众多的同乡、亲戚和勇猛的战将,封得再细,也会挂一漏万,何况他开初的封赏又是很有节制的,他唯恐封赏太滥会不值钱,刘基也建议宁缺毋滥。
也许他不该遗忘一个帮了他大忙的人,那就是为他登极铺平道路的廖永忠,照理说,廖永忠封了德庆侯已经够得上显赫了,可他觉得与自己的功劳不相匹配,于是他称病不上朝,派他去广东征讨他也拖着不去。
廖永忠一个人在喝闷酒,脸显得更黑了,他旁边放着诰命铁券,上有“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和中书省平章兼同知詹事院,德庆侯”字样。
其兄廖永安拄着棍子驼着背被下人搀扶着进来了。本来个子就小,一驼背更显得枯干了。廖永忠急忙起身,把哥哥扶坐到桌旁,一边叫人:“添双筷子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