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皇帝朱元璋
刘基的锐利目光一直在廖永忠脸上扫来扫去,仿佛要看穿他的五脏六腑,这目光让廖永忠感到不舒服。
刘基请廖永忠坐下,问:“有话请吩咐。”
廖永忠几次想张口,又犹豫着咽了回去。
刘基笑笑,说:“看来将军有难言之隐。既然信不过我刘伯温,又何必白白虚耗光阴,忙你的去吧。”说着起身。其实他已猜到了几分。
廖永忠突然双膝一屈跪了下去。刘基忙伸手扶住,说:“侯爵大人这不是要折杀我了吗?”
廖永忠仍旧不肯说。只是求刘基救他。
刘基说:“你又不说,我怎么救你。”他审视着廖永忠的脸,说:“你呀,印堂发暗,确实有大灾祸,轻则杀身,重则灭门。”
刘伯温说这话并非是未卜先知。他早就疑心,当初廖永忠是领有不可告人的使命,替朱元璋杀害小明王的,不然风平浪静,一条完好无损的大船怎么说沉就沉了?朝野上下不也有种种议论吗?看了今天廖永忠这副活不起的样子,刘伯温心里印证了猜测的一切,那是真的。
廖永忠惶恐地说:“难怪我哥哥说,什么事都瞒不过你呢。救救我吧。”
刘基说:“是小明王的事吧?”
两人都在打哑谜,求人的和被求的都隔着这层没捅破的纸说话。这样更好,事后朱元璋追究起来,刘基也有可以搪塞的,他们什么也没说。此时刘基倒生怕愚蠢的廖永忠会向他和盘托出,那就坏了,因此他制止廖永忠道出隐情。
廖永忠又跪下了:“先生神算,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刘基拉他起来:“不要这样,隔墙有耳,叫人看见了成什么样子!”廖永忠起来后,刘基含混其辞地说,做事不可太过。那小明王本是个虚设的牌位,不伤害任何人,其实满可以相安无事。
这等于认定是廖永忠杀了小明王,却又没有说破,说的人明白,听的人也会意。
廖永忠说:“我不说先生也能猜得到。我与他素不相识,又无怨无仇,我下这个毒手干什么。”
“你不要说出底来,我不听也不猜。”刘基忽然不着边际地问起他的身体如何?
廖永忠一时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说:“我身体一直很好啊。”
刘基像是不经意地说:“你哥哥可是不行了,像他那弯腰驼背的样子,人们再也想不起他来了。”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暗示了。
廖永忠突然大彻大悟起来,他说:“先生是说……”刘基立即打断他说:“我说什么了?我什么也没说呀!我要吃饭去了,吃完饭要上早朝,我虽无官职,却得天天早朝,纵观二十一史,史无前例呀。”他哈哈大笑着已走出了亭子,留下廖永忠在那里呆想了好一阵。他想,哥哥没有说错,刘伯温果然是高人,肯于下水救人,又绝不会让垂死的人把他拖下水去一同灭顶。
《朱元璋》第五十八章(2)
二
朱元璋怎么会忘了廖永忠呢!在大封功臣时,他斟酌再三,本来是把他放在公爵簿子里的,凭良心说,他值,没有他这么顺利地铲除龙凤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说不定会有什么周折,要拖上几年。但朱元璋不能不顾及舆情,连后宫都有关于小明王死因不明的议论,更可以想见朝野内外了,只是朱元璋听不到就是了。
他想,如果把廖永忠封得太显赫,不是助长了不利于他的舆论了吗?他只能让廖永忠委屈一下了。而且他也要借此观察一下廖永忠的反应,他是永远忠呢,还是一时的忠,如果他恃功而发泄不满,这人就是个危险因素了。
果然,廖永忠竟称病抗旨不上前线,这令朱元璋非常恼怒,万一他因不满封赏闹起来,把小明王的底兜出来,可就坏大事了,这种胸无点墨的人什么事干不出来?
朱元璋这几天一直为此事而焦灼着。
他背后的屏风上又贴了很多纸条。其中一个写着“廖永忠”三个字,朱元璋把这个纸条贴上后,又扯了下来,犹豫片刻,又重新贴上。这动作叫侍立一旁的胡惟庸看在了眼中。
李善长、刘基陆续上殿来了。
朱元璋扯下一张纸条说:“伯温先生,过去朕一向以为,给你任何官职,都是屈辱了先生,而今立国之后,你如还是个太史令,就不方便驾驭百官了。”
刘基说驾驭百官上有陛下,下有李丞相、徐丞相,又有六部,他就还当太史令吧。说着递上一沓文件,这是他已编好的《戊申大统历》。他说此后的事,他就召集文人编写元史了。
()免费TXT小说下载
“这不能由着先生了。”朱元璋说:“朕想了好几个晚上,朝野上下,像先生这样直言敢陈的人太少了,朕所渴求的不是阿谀奉承者,而是诤臣。想来想去,决定拜先生为御史中丞,太史令你还兼着,如何?”
刘基说:“我与陛下几年的君子协定就这样一朝破坏了?况且,御史中丞是专门开罪于人的角色,陛下是惟恐我舒服啊!”
朱元璋说:“如果连你都怕得罪人,不敢当这个御史中丞,朕看满朝文武当中更没有人敢挺身而出了,百室你看呢?”
李善长忙说,很是。他也劝伯温先生屈就,整顿吏治振兴朝纲,历朝历代都是大事。
这时杨宪上殿来奏报,朱元璋下诏召来的苏州府富户豪绅到了,在奉天门外等候陛见。
朱元璋问来了多少户?
杨宪答,每年纳粮一百石至四百石的共四百九十户,来三百一十户;五百石至千石的五十六户,来十八户;千石至两千石的六户,来四户;二千石至四千石的两户,来了一户。
朱元璋问他的亲戚钱万三来了没有?
杨宪答:“来了。”
朱元璋又问没地种的农民来了吗?
杨宪答,按陛下的意思请来十户。
朱元璋说:“都请上殿来吧。”
三声净鞭响过,值殿官在堂上唱喏:“苏州民众上殿喽!”
几百人熙熙攘攘地从奉天门外鱼贯而入,由汪广洋、陈宁等人引领着。前面一伙人多,看装束,一望可知是豪绅,最惹人注目的是钱万三也在其中。跟在后面的一小撮,衣衫破旧,清一色是农夫,瑟索着肩。
在司官的引领下,富户在前,贫民在后,依次上殿,在丹墀下跪拜,山呼万岁毕,起立。富户站左,贫民在右,服饰、仪态成鲜明对照,这令朱元璋很不舒服。
朱元璋向下望望,问:“苏州每年缴粮四千石的是哪一位呀?”
走出来的是钱万三。
朱元璋乐了:“原来是你。日子过得怎么样啊?”钱万三答:“托皇上的福,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丰衣足食?”朱元璋说,“你向右看,这十位农夫,是和你在同一块土地上过日子的人,你看他们的样子,像丰衣足食吗?”
钱万三说:“陛下,我说的是多数人家。”
朱元璋说:“那更不对了,在丹墀下,他们是少数,可在苏州,穷人是多数。”朱元璋拿起个单子,说:“苏州户口六万三千户,能缴一百石粮以上称得上富户的才五百多户,你这账是怎么算的呢?”
钱万三哑口无言。但心底不得不佩服,皇帝对下情了解得这么透。
朱元璋问站在前面的一个农夫:“你往前站,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那脸如核桃皮的老农夫说:“回禀陛下,六十有六。”
朱元璋说:“好啊,六六大顺,你今年过大寿了吗?”
老农民道:“不瞒皇上说,一年有半年吃糠咽菜,哪有闲钱过大寿啊。活着有口气就知足了。”
朱元璋问:“河捐啊、路捐啊,还有壮丁捐,你们替富户出吗?按规矩,你们出人出工,富户出钱是吧?”
老农民据实奏报,事实上穷人是出人又出钱。名目是出工出力不再出钱,可官府能向富户去要钱吗?
朱元璋说:“朕就知道是这么回事。钱万三,你交的四千石粮,有多少转嫁到农民佃户头上啊?”
钱万三一来跟朱元璋打过交道,熟了,又仗着皇上为他立过牌坊,所以也不藏着掖着,他说:“若讲良心话,都得摊到佃户头上。”
()免费电子书下载
朱元璋说:“你说了实话。你不说实话朕也知道怎么回事。”他转向众人,说他希望天下富人越多越好,不怕你们富,民富才能国强。但富了不可黑心,黑心,不让佃户活下去,他们就逃亡、造反,你一颗租子也收不上来。新建立的大明国,就是要富户能心安理得,穷苦人能吃上饭,穿上衣服,他希望大家记住这四条:不要欺凌佃户;不要趁荒年低价兼并人家养家口的田地;不要仗势欺负弱者;不要勾结官府肥己。他宣布,想在苏州试一种新的减租办法,富户可能有些损失,从长远看是得利的,他问富户们愿意不愿意?
《朱元璋》第五十八章(3)
富户们都说愿意,不愿意也没人敢当皇上面说。
朱元璋对那个老农说:“朕给你十两银子,回去过过六十六大寿。”
老农趴下磕头:“万岁爷,我是哪辈子积德了,让皇上赏我呀。皇上给了这十两银子,我回去买牛买田,哪舍得吃了啊,那不是香香嘴巴臭臭屁股吗?”
好多富户大笑,又忙捂嘴。云奇在一边喊:“放肆!”
老农吓得直叩头。朱元璋说:“你们别吓唬他。农民多老诚,多可爱呀。这十两银子,就是赏你做寿的,朕再给你十两,你拿去买牛、买田。”
钱万三说:“皇上这样怜贫惜老、怜悯百姓,这国家没有不富足太平的,我们再为富不仁也不好意思了。”
朱元璋笑了:“这话朕爱听。”
三
累了一天的朱元璋傍晚时分来到坤宁宫。一进门他就吵着快找便装换换,他说皇上不好当啊,这繁琐的礼仪、三脱三换的衣服,叫人不胜其烦。
马秀英说:“别换了,反正陛下也坐不了多久,还要到别的殿去。”
朱元璋坐下来自己扒掉靴子,扔出去好远,然后光着脚在地上走,说:“这多舒服,朕今天哪儿也不去了,住你坤宁宫。”
马秀英说:“我人老珠黄的,在我这儿有什么意思。”
朱元璋说:“有多少回,朕心里憋闷时就愿意到你这儿来,你什么都不说,朕心里也觉得踏实。”
马秀英替他拿来便服换上,说:“谢谢你从来不忘记过去的患难情意。”
朱元璋品着茶让她开一个单子。把她娘家那边还有什么亲人一一写上,他记得有个叔叔,还有表舅、表哥?
马秀英问:“陛下问这个干什么?若讲亲戚多了,远的、近的、表的,总有几十个吧。”
朱元璋说明了,把名单开出来,该封的封,该赏的赏,他说不能太亏了皇后。
马秀英说:“这我可得好好谢谢陛下。你心里有我,比什么都强,封我亲戚的事就免了吧,千万不能办。”
“你生气了吧?”朱元璋审视着她的脸解释地说,登极过后,先追封朕的上四代祖先,这是规矩,没有厚此薄彼的用心。
“陛下想哪儿去了!”马秀英说,他的养父郭子兴,你追封他,谁也说不出什么。别的亲属,如果是有功劳的,有才干的,也倒无所谓,他们本是平常百姓,突然因自己当了皇后而平步青云,那可真应了平时那句话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朱元璋说:“你可要小心啊!这话可是冒犯天子的,有杀头之罪呀。”
马秀英笑道:“你要杀我,我也没办法,谁让我当初跟了你呢!”
“你越来越放肆,这可是君前失礼罪呀!”朱元璋说,“不叫我陛下,一口一口你,了得吗?”
马秀英说:“你方才不也说‘我’了吗?你应当称朕啊!”
朱元璋说:“可不是,当皇帝还没当惯。”二人大笑,这一笑,仿佛时光倒退到了小家小户的从前,倒也别有一番恩爱滋味在心头,令人留恋。
马秀英说:“陛下封了我的亲戚,对我没什么,人家会说陛下有私。基业刚刚开始,不该这样,我知道皇上是一片好心,可我真心劝你不要这样。”
朱元璋感叹地说:“你真是朕的贤内助啊,都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贤德,我看未必有你这样通情达理。你既这样说,那就不封;不过,这一来,别人的也不好封了,你会惹人不高兴的。”
“不会吧。”马秀英说,“我早听说了,你要封你的会算卦的老岳父为侯,人家逃之夭夭,根本不稀罕。郭宁莲的两个哥哥倒该封,你却没有封。”
朱元璋说:“这,朕倒有意避嫌,日后还会封,有机会你替朕在郭宁莲面前解释一下。”
“我不管,”马秀英笑道,“陛下又不是不认识她。”
朱元璋说:“还有真妃的亲戚呀。”这才是他放在心上的,他答应过达兰。
马秀英大不以为然,前有车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